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綱舉目張

鎖定
綱舉目張(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 [1] 
綱舉目張指提起大網的總繩一撒,所有的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環節,就可帶動一切。 [4]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5] 
中文名
綱舉目張
拼    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近義詞
提綱挈領
反義詞
輕重倒置
注音字母
ㄍㄤ ㄐㄨˇ ㄇㄨˋ ㄓㄤ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分句
出    處
《呂氏春秋·用民》

綱舉目張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齊、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用民有紀有綱,一引其紀,萬目皆起,一引其綱,萬目皆張。”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綱舉目張”。 [1] 

綱舉目張成語故事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衞國濮陽人。戰國末年衞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早年經商於陽翟,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後,被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户。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衞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2] 
呂不韋曾在邯鄲經商,後來為秦朝的相國。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國家的理論。他在“用民”一文中説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義服人,其次是以賞罰治人。” [3] 
他接着寫道:如果“義”不足以讓人民為國家效力而死,“賞罰”不足以讓人民棄惡從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3] 
呂不韋説,在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與人民的關係。 [3] 
呂不韋又説,人民不聽君主的話,不受國家的使用,是因為賞罰不嚴。如果説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3] 
呂不韋總結説,人民所以聽憑國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有綱,一引起紀,萬民皆起;一引起綱,萬目皆張。”這裏説的紀和綱,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 [3] 

綱舉目張成語寓意

故事中呂不韋説,抓住事物的中心和關鍵 , 帶動其他環節問題的解決,只要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就是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成語告訴人們,看問題、辦事情就要首先抓住重點,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關鍵,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 [3] 

綱舉目張成語運用

綱舉目張成文用法

“綱舉目張”用來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環節,就可帶動一切。 [4]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5] 

綱舉目張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是以紀綱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 [4] 
清·馮桂芬《榮氏族譜序》:“是譜規橅廬陵,綱舉目張,敍次繁簡得中,是為譜牒程式。” [4] 
參考資料
  • 1.    閆秀文編著. 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12:363
  • 2.    本書編輯委員會. 易學百科全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8.12:805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320-321
  • 4.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355
  • 5.    周宏溟編著. 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0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