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

鎖定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中國之聲播出、同步在總枱央視新聞、雲聽等新媒體平台上線,百位講述人以“最美聲音”講述黨史,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大型融媒體報道節目。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57]  。分為五個篇章,由國家級聲音團隊聯合社會各行業知名聲音工作者共同打造,是一檔形式新穎、內容翔實、可聽性強的建黨百年宣傳力作。
2021年3月22日起,該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中國之聲正式開播。 [1] 
2021年8月24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共同主辦的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發佈暨《紅色印記》聲音檔案進入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啓動儀式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行。 [105] 
中文名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
主要嘉賓
虹雲 [1] 
喬榛
韓童生
首播時間
2021年3月22日 [1] 
播出狀態
播出中 [2] 
在線播放平台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中國之聲 [2] 
總枱央視新聞
央廣網
雲聽
總監製
劉曉龍、顧玉才 [89] 
總策劃
崔欣、樊新徵 [89]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節目形式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是一檔形式新穎、內容翔實、可聽性強的建黨百年宣傳力作。節目精選建黨百年曆程中的百件代表性革命文物,通過極富感染力的真切表達,附以珍貴的歷史原聲等聲音元素,重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生動傳遞文物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分為:
《初心·星火燎原》《恆心·暗夜榮光》《決心·人間正道》《信心·艱苦創業》和《雄心·偉大跨越》五個篇章。 [1] 
100位講述人,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2]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篇章介紹

第一季:《初心·星火燎原》。大型融媒體報道《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於2021年3月22日起在總枱央廣《中國之聲》開播。節目選取建黨百年曆程中的一百件代表性革命文物,通過百名優秀聲音工作者的深情講述,讓聽眾感受文物所承載的革命精神。 [49] 
第二季:《恆心·暗夜榮光》。聚焦百年黨史中的紅軍長征和抗日戰爭歷程,20件革命文物中,既有紅軍長征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也有炮火紛飛中被老鄉冒死保存下來的黨員登記表;既有留在王定烈將軍腰間16年的子彈頭,也有由《新華日報》女記者捐贈的周恩來在皖南事變中的親筆信。此外,中央檔案館館藏珍貴文獻《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草案)》手稿、《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弔唁白求恩電》也將在節目中對外展示。
2021年4月19日起,第二季在中國之聲播出。雅坤、方亮、程曉樺、丁建華、李野墨、劉勁、于謙、黃渤、季冠霖等實力派表演藝術家傾情加盟。 [51] 
第三季:《決心·人間正道》。聚焦1940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黨史瞬間。20件革命文物中,既有“二戰”勝利時日軍向鐵道游擊隊投降上交的軍刀,也有解放戰爭中北平和平解放的城門鑰匙;既有宋慶齡親自撰寫發表的《向中國共產黨致敬》手稿,也有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按電鈕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2021年5月17日起,第三季在中國之聲播出,黎江、姚科、剛強、曲敬國、饒立羣、萬茜、馬思純、楊爍、富大龍、吳凌雲等作為“革命文物講述人”傾情加盟。 [50]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分集信息

集數
革命文物講述人
革命文物
收藏紀念館
主題內容
第一集
康輝(播音員)
《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
《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
講述的文物是《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歷經百年,伴隨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發展壯大。現在收藏在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中。 [2] 
第二集
瞿弦和(演員)
董必武重訪嘉興南湖時親筆所題的一首七言詩。
(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
董必武南湖題詩
講述的文物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重訪嘉興南湖時親筆所題的一首七言詩。“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濛訪舊蹤。”短短二十八個字,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場景,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引領一個民族書寫救亡圖存的壯麗史詩。
這首詩作的手稿現在收藏在浙江嘉興的南湖革命紀念館中,它是用毛筆題寫在一幅長120釐米,寬65.5釐米的宣紙上的,因為是1964年所寫,現在看上去已經微微泛黃。但從右到左用行書書寫的這四句詩,卻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閃耀着革命的光輝。每每讀起這些詩句,總能讓人回想到1921年夏天,嘉興南湖上的那艘紅船。 [4] 
第三集
陸洋(播音員)
一方菊花硯台
精美菊花硯背後竟有這樣的血雨腥風
講述的文物是一方特殊的菊花硯台。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裏,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照片下,這方菊花硯台就靜靜地躺在那裏。玲瓏剔透、古樸雅緻。菊花的花瓣,看似人工雕琢,其實卻是天然形成的原石肌理。不過,這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台,與馬林這個外國人有什麼關係呢?
中共一大結束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也就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在上海成立,主要任務是聯絡和團結工人,開展工人運動。這方菊花硯就是當年馬林與高君宇羅章龍等作為書記部的工作人員使用的,它見證了一份又一份重要文件的誕生;更見證了中國工人是如何凝聚起像潮水般澎湃的力量。 [5] 
第四集
喬榛(播音員)
《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
紅色印記第④集 紅色印記第④集
國民黨“一大”聽他講述李大釗發言稿
講述的文物是李大釗在國民黨“一大”上的發言稿——《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位於廣州的國民黨“一大”舊址內存有它的復刻品。
發言稿近2000字,用端正的小楷從右到左豎排寫成,字跡剛健、力透紙背。這張已泛黃的紙頁,長29.2釐米,寬33釐米,展開後就像一幅古樸的書法字貼。
李大釗這份洋洋灑灑、言辭懇切的《意見書》,曾經對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6] 
第五集
蘇揚(播音員)
革命烈士金佛莊在黃埔軍校時期的三份任命文件
金佛莊的家鄉——浙江東陽檔案館
他是蔣介石的紅人、毛澤東的暗線,卻被孫傳芳秘密處決......這三份文件分別是兩張任命狀和一張委任狀,每張都如同4開報紙版面大小,現在收藏在金佛莊的家鄉——浙江東陽檔案館。任命狀和委任狀上的黑色毛筆繁體大字,記錄着1924年6月到1925年10月間,金佛莊在黃埔軍校,曾接連擔任第三學生隊隊長、教導第二團三營營長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黨代表。歲月流轉間,三份文件的紙面早已泛着微黃,但字跡、落款、印章,還有文件邊框上棕黃、深藍、亮紅的彩色圖案依然清晰而鮮豔,彷彿在無聲訴説着,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以金佛莊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們,在黃埔軍校揮灑過的熱血與青春。 [7] 
第六集
魏春榮(崑曲名家)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收藏的五卅運動時刻印傳單用的鋼板
紅色印記第⑥集 紅色印記第⑥集
這塊刻蠟紙用的鋼板,呈長方形,鑲嵌在一塊斑駁的木板內。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時,上海街頭紛飛的許多傳單都是在這塊鋼板上刻印出來的。
也許您會奇怪,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印傳單呢?因為當時鬥爭形勢緊迫,沒有更多充裕時間去排版,這種在鋼板上刻蠟紙的方式會讓傳單印得數量多,速度快。
如今,鋼板上幾乎看不清刻印蠟紙時的留痕。歲月磨平了鋼板上的印跡,卻無法磨滅人們的記憶。透過這塊鋼板,我彷彿看到1925年5月的上海街頭,那時“口號雄壯、聲震屋瓦,傳單飄飛,滿蔽天日”
[8] 
第七集
黎春(播音員)
“北伐名將”葉挺曾使用的指揮刀
紅色印記第⑦集 紅色印記第⑦集
這把刀現在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指揮刀長約1米,刀把是由銅、玉合制的,上面鐫刻着精美的梅花圖案。刀鞘雖然已鏽跡斑斑,但是刀身卻依然鋥亮,彷彿用無聲的語言,講述着葉挺帶領他的獨立團將士們浴血北伐的壯志與榮光。 [9] 
第八集
吳俊全(八一電影製片廠解説員)
毛澤東留存最早的農村調查報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紅色印記第⑧集 紅色印記第⑧集
這本只有12頁的小冊子現收藏在武漢革命博物館內。《中國佃農生活舉例》是32開紙質鉛印本。長19釐米,寬13釐米,用粗線裝訂。封面上端從右至左印有“中國佃農生活舉例”紅字書名,稍下方印有“毛澤東著”。 [10] 
第九集
張譯(演員)
駁殼槍,朱老總為何在槍上刻下這十個大字?
紅色印記第⑨集 紅色印記第⑨集
這件革命文物既象徵着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的第一槍,也是人民軍隊此後崢嶸歲月的起點。現在存放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
朱德的這把槍,槍號為592032。仔細看,槍身上刻着寬寬扁扁的幾個大字——“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可以想象,那是朱老總在1927年8月1日以後的某天刻上去的。 [11] 
第十集
韓童生(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一段不尋常故事,聽“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
紅色印記第⑩集 紅色印記第⑩集
江西省銅鼓縣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
它是羣眾為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送茶水、稀飯使用過的。
這擔水桶現在存放在江西省銅鼓縣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陳列廳內,是由銅鼓縣上莊村農民曾月梅在1978年捐贈的。
1927年7月,汪精衞等控制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公開與共產黨決裂,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進行逮捕、屠殺。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了緊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12] 
第十一集
任志宏(主持人)
任志宏揭秘土地革命時期繳税清單背後的“檔案”
紅色印記⑪集 紅色印記⑪集
這張土黃色的毛邊紙清單,長72.5釐米、寬23.5釐米,呈長方形。上面的文字豎行排列,為黑墨色的行書字體,字跡比較清晰。清單詳細記載了1928年間江西寧岡縣新城區橋上鄉農民繳納土地税時,上交穀物的數量和時間。
這份看似尋常的記錄清單,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向新生的紅色政權積極交納土地税、支援革命戰爭的歷史見證。 [13] 
第十二集
李立宏(配音演員)
為何紅軍第一條軍規要從一塊紅薯説起?李立宏帶你找尋答案
紅色印記第⑫集 紅色印記第⑫集
這件文物是寫着“六項注意”的紅軍包袱皮。這塊長94釐米、寬85釐米、粗布做成的包袱皮,曾在井岡山時期被一位紅軍戰士長期使用。
它跟着紅軍戰士一路風吹、日曬、雨淋,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鐵一般的紀律。由於布料不易保存,曾經的白布早已變色發灰,上面的字跡也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分辨“六項注意”的內容:“(捆鋪)草;上門板;買賣公平;言語和氣;借東西要還,損壞要賠償;不準亂翻東西。”紅軍戰士以工整的字體書寫着毛澤東給部隊定下的“六項注意”。 [14] 
第十三集
邊江(配音演員)
紅四軍在長汀首次統一的全套軍裝
紅色印記第⑬集 紅色印記第⑬集
展出的這套灰藍色的軍裝有些破舊,衣領磨出毛邊,衣服上的扣子全部掉光,褲子磨得泛黃,還有破損的痕跡。可以想象軍裝的主人,度過了怎樣一段槍林彈雨的艱苦歲月。 [15] 
第十四集
宋春麗(演員)
紅軍首份軍報《浪花》報(創刊號)
紅色印記第⑭集 紅色印記第⑭集
這方黑色單面鉛印的紙張,1985年7月在福建龍巖原寧洋縣城一座土地廟的內牆上被發現,現收藏在福建古田會議紀念館中。
立體的玻璃展牆內,陳列着一塊重達200公斤黃色土牆,土牆上坑坑窪窪,走近它才能發現,牆壁上粘連着一張長約37釐米,寬約56釐米的報紙,它的版面雖然已經破損,但是右側仍然可以看出“浪花”、“一九二九”的字樣。
透過這斑駁的字跡,我們彷彿被捲入了九十多年前革命的滾滾洪流中,眼前閃現出一幅幅畫面:那裏有紅四軍浴血奮戰、開闢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櫛風沐雨;有80萬貧苦農民分得土地、翻身解放的歡天喜地;還有無數人默默無聲、忠誠於黨的矢志不移。這朵小小的“浪花”是如何折射出太陽的光芒的? [16] 
第十五集
海霞(《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
賀頁朵的“入黨誓詞”
紅色印記第⑮集 紅色印記第⑮集
在這張早已看不出原本顏色的布片上,右手邊自上而下豎寫着“中國共產黨黨員賀頁朵,地點北田村”等15個字,正中從右到左寫着“ 犧牲個人,言(嚴)首(守)糹必(秘)蜜(密), 階級鬥爭,努力革命,伏(服)從黨其(紀),永不叛黨”;正中最上方是“C.C.P.”3 個英文字母,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最左邊是豎體的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五號。 [17] 
第十六集
韓嘯(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講解員)
鞏天民夫人用過的雅馬哈風琴
紅色印記第⑯集 紅色印記第⑯集
這是一架珍藏在我們館內的雅馬哈風琴。這架雅馬哈老式風琴看起來並不起眼。深褐色的琴體上痕跡斑斑,慢慢揭開琴蓋,黑白琴鍵殘缺不全,琴蓋邊僅有的幾顆螺絲也早已鬆動。
現在,它已經無法再彈奏出優美的樂曲。可當年,正是這架風琴掩護着九位愛國人士躲過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追查,讓他們最終能夠將日軍侵華罪證整理成冊,上交國際聯盟,為我們留存下“九·一八事變”的寶貴真相。 [18] 
第十七集
倪軍(安徽省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
紅軍公田碑
紅色印記第⑰集 紅色印記第⑰集
這座紅軍公田碑,現收藏在我們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內。它高1.07米,寬0.55米,厚0.18米,由整塊花崗岩鑿刻而成。碑的正面刻有大小不等的漢字,石碑的中央豎行刻着“紅軍公田”四個大字,上側刻着“赤城五區三鄉”、右下側刻着“共計田五斗”幾個字。
所謂“紅軍公田”,就是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分給紅軍、游擊隊員、脱離生產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田地。“田五斗”是説一年能收穫五斗糧食的田畝。 [19] 
第十八集
虹雲(播音藝術家)
《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
紅色印記第⑱集 紅色印記第⑱集
福建寧化長征出發紀念館
這本號譜是用毛邊紙、黑油墨印刷的,裏邊用五線譜詳細記載着關於紅軍生活、訓練、作戰及部隊番號、職務等340多首曲譜,是當年紅軍行軍、作戰的“密碼本”,是紅軍用於聯絡通訊的重要工具。另外,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是一位失散的紅軍司號員用一生守護下來的無價之寶。 [20] 
第十九集
吳剛(國家一級演員)
瑞金紅井
紅色印記第⑲集 紅色印記第⑲集
江西瑞金市沙洲壩鎮的一口水井
這口井直徑85釐米,深約5米,井壁是用鵝卵石砌成。它是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親自帶領幹部羣眾開挖的。水井至今還能使用,打上來的水清涼甘甜。
但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沙洲壩人能喝上一口這樣的井水,卻是件難事。
那時,沙洲壩不僅無水灌田,就連羣眾喝水也非常困難。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搬到沙洲壩辦公後,毛主席偶然發現了這個問題。 [21] 
第二十集
張東(主持人)
陝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兑換券
紅色印記第⑳集 紅色印記第⑳集
這是一張寫着“陝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兑換券”的貨幣。它的原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鎮的南梁革命紀念館有它的複製品。
這張貨幣為豎版,票面中間的大寫數字“貳角”印在鐮刀、斧頭的圖案上,四角是阿拉伯數字“2”;上下還對稱地印有“每拾角兑換大洋壹圓”和“蘇區一律通行”兩行小字,票面四周為松樹針葉構成的花邊。
一張有着鮮明時代特徵的薄薄的貨幣,見證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贏得經濟反“圍剿”鬥爭勝利的歷史。 [22] 
第二十一集
方亮(播音員)
587山炮
紅色印記第㉑集 紅色印記第㉑集
這件文物是一門編號為587的山炮。它曾被扛在紅軍戰士的肩頭“走”完了2萬里長征路,是紅軍長征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現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這是1959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籌建時,賀龍元帥親自督促、尋找到的 [25] 
第二十二集
于謙(相聲演員)
紅軍長征過桂北遺留的旗幟
紅色印記第㉒集 紅色印記第㉒集
廣西博物館
這件文物是紅軍長征途中遺留的一面旗幟。這面收藏在廣西博物館內的軍旗,是由兩塊紅布拼接而成的,旗幟上的紅五角星清晰可見。如今,旗幟上鮮豔的紅色已經褪去,仔細看,旗面上還有縫補的痕跡 [24] 
第二十三集
王明軍(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配音演員)
血染的黨證
紅色印記第㉓集 紅色印記第㉓集
這張用布做的黨證現在收藏在河南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中,姓名一欄裏寫着陳波將軍的原名“陳漢清”,參軍入黨時間,是1929年7月。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副館長宋曉敏説,這是在川陝革命根據地頒發給“優秀共產黨員”的首批黨證,當時只頒發了2000張,陳波將軍的這張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 [26] 
第二十四集
丁建華(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演員、導演)
萬萬火急電令複製品
紅色印記第㉔集 紅色印記第㉔集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轉兵紀念館
這是長征初期第一份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佈的萬萬火急電令。這份電令,全文500餘字,正文只有三段,左上角標有:1934年12月12日和“萬萬火急”四個字;落款為:軍委,十二日十九時半。電令原件收藏於中央檔案館,在它的發生地——湖南懷化通道轉兵紀念館藏有一份複製品。兩片泛黃紙頁,看似輕如鴻毛,實則重如泰山。 [27] 
第二十五集
李野墨(演播藝術家)
半面紅旗
紅色印記第㉕集 紅色印記第㉕集
江西省吉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歷經戰火和歲月的洗禮後,旗上的紅色已經完全褪盡,只剩下織布原本的灰白,旗面上也佈滿了大小不一的缺口和破洞。但旗子中央,用毛筆書寫的“奮鬥”兩個黑色大字,和左下角“縣蘇維埃政府”字樣,仍清晰可辨。 [28] 
第二十六集
季冠霖(配音演員)
《中國呼聲》雜誌原件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配音演員季冠霖。我講述的這件文物是1936年在上海創刊的英文出版物《中國呼聲——THE VOICE OF CHINA》。它是由支持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國際友人們創辦發行的。其中,刊物的合訂本收藏在甘肅省張掖市的山丹艾黎紀念館。 [33] 
第二十七集
魯健(央視主持人)
長征途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張黨員登記表
這張油印、毛筆填寫的粉紅色登記表,作為鎮館之寶,陳列在甘肅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內。登記表被精心剪成了兩片枕頭的樣式,你可能會好奇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從紅軍三大主力軍會師會寧説起。1936年深秋,將近七萬名紅軍將士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終於來到了會寧縣。 [34] 
第二十八集
黃渤(演員)
六面密印
紅色印記第㉘集 紅色印記第㉘集
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枚木質印章,從外觀看,有點像個骰子。不過它可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而是人民軍隊早期的秘密聯絡工具——六面密印。對於長征時期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的來説,它可是荒山野嶺中彼此驗證的重要印信。如今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
所謂“六面”密印,其實是五面刻花,花紋類似於星星,大大小小一共有八顆,有一面雖然四周有花紋,但中間是空白的。 [29] 
第二十九集
劉筱(主播)
趙一曼之子陳掖賢(寧兒)1957年抄寫的趙一曼絕筆信
紅色印記第㉙集 紅色印記第㉙集
四川省宜賓市的趙一曼紀念館
這是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犧牲前寫給兒子的絕筆信。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的趙一曼紀念館內存有一份其兒子抄寫的復刻品。
1936年8月2日,擔任過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的趙一曼,被押上開往刑場的火車。在生命最後時刻,她最為牽掛的是唯一的兒子寧兒。忍受着嚴刑拷打的劇痛,趙一曼向押解她的日本憲兵要來紙和筆,寫下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深深眷戀和一位共產黨人對革命的堅定信仰。 [30] 
第三十集
石寧海(《檔案揭秘》主持人)
留在王定烈將軍身體中十六年之久的子彈頭
紅色印記第㉚集 紅色印記第㉚集
這是一枚七九步槍子彈頭。這枚子彈頭,現收藏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僅有八克,已經鏽跡斑斑。
展出的子彈旁邊附有一張泛黃的紙條,是捐贈人——空軍原副司令員王定烈將軍親筆寫下的文物介紹:“《難忘的子彈》1937年3月14日,在祁連山上中彈於腰間,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才在廣州軍區總醫院取出。在我腰間呆了16年才取出。” [31] 
第三十一集
楊晨(主持人)
《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紅色印記㉛集 紅色印記㉛集
我講述的文物是《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這份周恩來起草的《宣言》由三張裝訂紙組成,尺寸相當於大開本圖書。早已泛黃的紙頁上,反覆修改的斑駁痕跡默默述説着曾經的風雲變幻。這份宣言的發表標誌着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同時也代表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原件收藏於中央檔案館,複製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32] 
第三十二集
雅坤(播音員)
抗日英烈蔡良在1937年至1940年,寫給家中父母及兄長的家書
第32集《家書裏的抗戰實錄》 第32集《家書裏的抗戰實錄》
我講述的文物,是抗日英烈蔡良在1937年至1940年,寫給家中父母及兄長的家書,其中有6封收藏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還有部分由個人收藏。
蔡良,原名歐陽景秀,曾任新四軍軍需處會計科科長、第一師供給部部長、華中地區税務局局長。1942年,因公殉職。1929年,19歲的蔡良在家鄉——江西萬載縣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些家書,有的用毛筆寫在“陸軍新編第四軍司令部信牋”上,有的用鋼筆寫在巴掌大的便箋紙上。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分析説,這些信都是比較艱苦的條件下寄出來的。 [36] 
第三十三集
古越(講解員)
平板四開印刷機
第33集:《新華日報》抗戰號角 第33集:《新華日報》抗戰號角
我講述的文物,是曾經既“負過傷”、又“坐過牢”的《新華日報》印刷機。
這台收藏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平板四開印刷機,重約1噸,是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進口的。機架上有個補釘,這是在武漢時期因國民黨突然停電而造成的損傷。雖然機器部分零件磨損嚴重,通身也有些氧化鏽蝕,但至今仍可以啓動使用。 [37] 
第三十四集
張筠英(演員)
“秘密電台”
我講述的文物是83年前隱藏在牆壁裏的“秘密電台”,現在它收藏於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中。
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二樓電台室裏,一款長方形的老式木質電台靜靜地擺放在竹木桌上,長不過50釐米,寬不過40釐米。鏽跡已經悄然爬滿了一旁的電鍵,另一旁的電線皮也開始剝落。這套完整的電台設備,包括電台、電鍵、電線和手搖發電機,現在被公開展覽。可在當年,這些都看不見,因為這是一套秘密電台。 [38] 
第三十五集
張安東
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譜曲的延安手稿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
我要講述的文物是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譜曲的延安手稿,它現存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內。這部作品的詞作者光未然(原名張光年)是我的父親。由父親和音樂家冼星海聯袂創作的這部音樂史詩,80多年來像民族精神的號角始終振奮人心,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經久不衰。 [39] 
第三十六集
寶木中陽(配音演員)
1937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主調曲譜
第36集:《校歌裏的剛毅堅卓》 第36集:《校歌裏的剛毅堅卓》
我講述的文物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曲譜。這頁收藏在雲南省檔案館的曲譜,於1937年12月製成。如今在西南聯大博物館中陳列着它的複製品。原曲譜有接近一頁A4紙大小,以簡譜標記,紙面雖略有發黃,但歌詞清晰、字跡俊秀。這首鼓舞中華民族士氣和鬥志的校歌,激勵着莘莘學子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懈奮鬥、獻身報國。 [35] 
第三十七集
程曉樺(配音演員)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弔唁白求恩電》
我講述的文物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弔唁白求恩電》。
這份唁電於1939年11月21日從延安發出,現收藏在中央檔案館內。如今已經泛黃的紙上,寫着“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同志,不遠萬里來華參戰,在晉察冀邊區八路軍服務兩年。其犧牲精神,其工作熱忱,其責任心均稱模範”等字樣。 [40]    
第三十八集
吳樾(演員)
百團大戰戰役部署略圖
我講述的文物是八路軍總部參謀處繪製的百團大戰戰役部署略圖。它的原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另有一版複製品收藏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這張珍貴的軍用地圖為紙質手繪,呈豎版,約三尺見方。圖中正上方題寫“百團大戰戰役部署略圖”。
縱觀全圖,各處地名和各類交通線路等標註清晰,代表敵我兵力部署的符號繪製詳細,如何部署作戰可謂一目瞭然。透過這張戰役部署略圖,我們彷彿身處太行山深處的八路軍總指揮部,目睹抗日將領們如何運籌帷幄、決勝沙場。 [41] 
第三十九集
郭曉東(演員)
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百團大戰期間的老照片
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張定格於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百團大戰期間的老照片。這張泛黃的照片現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
照片的遠景,山巒起伏;近景裏,年輕軍人端着盤子,在給小女孩兒餵飯;年長一些的軍人俯下身,慈愛地看着。很難想象,殘酷的戰爭中,偶爾會閃現這樣温情的瞬間。估計你也會好奇,怎樣的機緣巧合讓軍人和孩子在炮火中相遇?他們之間的這段故事,結局又如何? [42] 
第四十集
劉勁(演員)
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寫給《新華日報》記者範元甄的親筆信
講述的這件文物,是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寫給《新華日報》記者範元甄的親筆信。這封信寫於1941年2月1日,正值皖南事變發生後重慶局勢波詭雲譎之時。短短400字的書信裏有“忙碌、緊張和憤慨”的情緒,也有“毫不退縮地站在自己崗位上”的執着。共產黨人的信念、勇氣和使命擔當都躍然紙上。 
現在,這兩頁微微泛黃的信紙,靜靜地躺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中,歲月讓上面的字跡隱隱有些褪色,卻無法磨滅80年前那段紛飛戰火中激情燃燒的記憶。 [43] 
第四十一集
夏青(播音員)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第一部廣播發射機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復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 [45]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第一個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第一部廣播發射機的誕生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它的出現極大地振奮着當時全國軍民抗戰的士氣,也成為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端,那些紅色電波感人故事穿越時間空間,在今天依然鼓舞着我們,更激勵着我勇敢前行,把這種紅色精神更好地向大眾傳播。 [44] 
第四十二集
曲敬國(大學教授)
《抗大五週年紀念大會特輯》
我講述的文物是一本《抗大五週年紀念大會特輯》。現收藏在河北邢台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陳列館內。
這本特輯是32開的手刻油印本,全書共180頁。封面印有“抗大”兩個大字,內頁全是手繪圖畫。閲兵式、文藝演出、運動會、成就展覽……一幅幅形象直觀的圖畫生動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五週年紀念大會的情況。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本保存完整,全面反映抗大五週年紀念大會的史料。 [46] 
第四十三集
孫寶林(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
《馬背上的印刷機》
《紅色印記》第43集 《紅色印記》第43集
《團結就是力量》因它傳頌!狼牙山五壯士因它聞名!它是誰?
我講述的文物是珍藏在我們館內的一台木製印刷機。從外觀上看,它只有一個手提箱大小,三十多公斤重,造型迷你、拆卸便捷,一頭騾子、一匹馬就可以馱走,因此也被稱作“馬背上的印刷機”。 [47] 
第四十四集
剛強(播音員)
柳朝琦使用過的採訪挎包
紅色印記第44集 紅色印記第44集
山東菏澤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將戰爭的真相告訴你!
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抗日戰爭時期戰地記者柳朝琦使用過的採訪挎包,現收藏於山東菏澤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這個樸素的採訪包是由灰色粗布縫製而成的,包面用細線勾了一個“標準的”的五角星。包內還縫了一個小口袋,上面寫有“抗日救國”四個黑色毛筆字。布包上,依稀可見血染的痕跡。78年前,柳朝琦犧牲時,就挎着這個布包。 [48] 
第四十五集
劉錚(瀋陽音樂學院青年教師)
魯藝自制小提琴
圖為收藏於延安文藝紀念館內的魯藝自制小提琴 圖為收藏於延安文藝紀念館內的魯藝自制小提琴
延安文藝紀念館
瀋陽音樂學院前身是1938年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倡導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學院。抗日戰爭勝利後,學院由延安遷至東北,1958年更名為瀋陽音樂學院。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把小提琴,它由我們學校的前身,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自制。這把小提琴現收藏於延安文藝紀念館內,也是如今留存的唯一一件延安魯藝人自制的樂器。
小提琴琴體總長60釐米,寬21釐米,琴弓長80釐米。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的琴頸部位有修補和拼接的痕跡,但經過了70多年的歲月洗禮,這把琴看起來依然閃亮精緻。 [54] 
第四十六集
黎江(著名播音員、播音指導)
一張77年前的中國共產黨黨證 [53] 
中國共產黨黨證,上圖為封面 中國共產黨黨證,上圖為封面
浙江省長興縣的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
我講述的文物是一張77年前的中國共產黨黨證。這張黨證是抗戰時期新四軍黨組織在蘇浙皖邊區印製的唯一一種黨證,現收藏於浙江省長興縣的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是國家一級文物。
這張黨證長22釐米,寬9.8釐米,為二折六面式樣,鋼板蠟紙刻寫。封面正面上部印有一顆紅五角星,中間一組黃色鐮刀錘子黨徽圖案,右下角印有C.C.P,也就是中國共產黨英文代號,兩條橫線下有一行字:江南新四軍黨務委員會頒發,一九四四年。
翻開證件,內芯為兩頁表格,填寫着時任新四軍六師十六旅組織科長陳烙痕的個人信息。封底印有“四點説明”。
這張黨證從何而來?它上面寫的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又是怎樣一支隊伍呢? [52] 
第四十七集
楊爍(演員)
1945年8月10日到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連續發佈的七道反攻命令
中央檔案館
我要講述的是1945年8月10日到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連續發佈的七道反攻命令。其中,第一、二、三號命令的手稿,現收藏在中央檔案館,第二、三號命令手稿的複製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出。
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發佈的收復失地、接受日軍投降的命令。短短十八小時之內,延安總部為什麼要連續發佈七道命令?我們先一起回到風雲變幻的76年前。 [55] 
第四十八集
凌雲(配音演員)
《參政員毛澤東在渝市之動態》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我講述的文物是由時任國民政府憲兵司令部記錄的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的行蹤報告——《參政員毛澤東在渝市之動態》。這實際上是一份當時國民黨特務對毛澤東及中共代表團的監視記錄,現在作為鎮館之寶,陳列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內。 [57] 
第四十九集
姚科(主持人)
沙溝受降繳獲的日軍指揮刀
山東棗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
我講述的文物是一把日軍98式佐官刀,這是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鐵道游擊隊在沙溝受降中的戰利品,原屬於侵華日軍駐棗莊臨城鐵道警備大隊大隊長小林大佐,現收藏於山東棗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中。
這把刀長101釐米,寬4釐米,略呈弧形,上有櫻花和菊花標識。一把看似普通的軍刀,實則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國的鐵證。而1000多名裝備精良的日軍正規軍向一支不足百人的小型地方武裝繳械投降,這是世界軍事受降史上的傳奇,也是中國人民的勝利、和平的勝利、正義的勝利。 [56] 
第五十集
饒立羣(講解員)
朱德第一次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名義簽署的命令
《紅色印記》第50集 《紅色印記》第50集
這份206字的普通作戰命令為何成為一級藏品?
我講述的文物是一份非同尋常的命令,現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這份命令是份紅頭文件,紅框白底黑字,一共206個字,簽發於1947年2月10日。“命令”分左右兩頁,右邊是正文,左邊是送達的人員以及簽發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的落款和印章。那麼,一份看似普通的作戰命令,被軍博列為一級藏品,其中的玄機在哪裏? [58] 
第五十一集
夏小湯(樂團指揮)
毛澤東在西柏坡時期曾使用過的辦公桌椅
第五十一集 第五十一集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毛澤東舊居
我講述的文物是毛澤東在西柏坡時期曾使用過的辦公桌椅。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毛澤東舊居的辦公室裏,一套棕色木質辦公桌椅臨窗而放。桌上擺放着硯台、筆筒等物品,與之配套的轉椅為四足圈式椅,由於年代久遠,已略顯破舊。70多年前,毛澤東就是在這裏為了中國革命夙興夜寐、決勝千里,贏得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59] 
第五十二集
梁丹丹(遼瀋戰役紀念館講解員)
爆破筒殘片
第五十二集 第五十二集
遼瀋戰役紀念館
他用胸口頂住爆破筒 …講解員梁丹丹講述爺爺梁士英生命的最後七秒
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遼瀋戰役紀念館講解員梁丹丹。我講述的是珍藏在館內的國家一級文物——爆破筒殘片。這五枚爆破筒殘片,鏽跡斑斑,最大的一塊長9.99釐米、最小的一塊僅有3釐米長。我們很難通過它們,還原出爆破筒完整的樣子。 [60] 
第五十三集
宋金澤(民航飛行員)
齊進虎渡江使用的木盆
第五十三集 第五十三集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小船劃出勝利之路
我講述的文物,是渡江戰役時,第三野戰軍的偵察員們渡江使用過的木盆,現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安徽渡江戰役紀念館也有它的複製品。
這隻木盆長1.71米,寬1.14米,只是安徽沿江老百姓採菱角使用的普通木盆,但英勇的偵察戰士正是用它引領百萬雄師提前打響了渡江戰役。 [61] 
第五十四集
馬思純(演員)
一根竹竿上的淮海戰役支前圖
第五十四集 第五十四集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我講述的文物,是一根一米來長的小竹竿。仔細看,竹竿表面用針尖密密麻麻刻滿了村莊和城鎮的名字。
這根看似不起眼的小竹竿,作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它的複製品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內展出。
這根竹竿為什麼如此珍貴?是誰將許多地名刻在了上面?這些地名又意味着什麼?我們先從山東萊陽一位普通農民唐和恩説起。 [62] 
第五十五集
萬茜(演員)
第五十五集 第五十五集
一支見證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派克鋼筆
天津市平津戰役紀念館
我要講述的文物是一支見證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派克鋼筆,現收藏於天津市平津戰役紀念館中。這支鋼筆是賽璐珞材質,也就是合成塑料,筆身為墨綠色,裝飾着一圈圈金色的斑紋。雖然看起來只是一支普通鋼筆,但它的主人蘇靜將軍,曾用它在《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上莊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平津戰役紀念館館長王培軍説:正是這支鋼筆,書寫了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解放北平的歷史。 [63] 
第五十六集
富大龍(演員)
北平城門鑰匙原件10把
第五十六集 第五十六集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和北京城的歷史息息相關,它們就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由國民黨守軍交到人民解放軍手裏的城門鑰匙,現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這幾把鑰匙開啓的,不止是北平的城門,更是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北平白天開門,晚上鎖門。這一城之門的鑰匙,其實和現在家家户户的門鑰匙差不多。鑰匙原件一共有10把,有的是西式鑰匙,每一把上都有一個小木牌拴着,木牌上寫着城門的地名和標號,其中就有西直門、復興門、阜成門等;也有的是中式的,沒有木牌。那麼,這些鑰匙是如何交到解放軍手中的呢…… [64] 
第五十七集
郭其城(演員)
“祿萊福來”牌雙鏡頭照相機
第五十七集 第五十七集
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
我講述的文物,是收藏於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裏,一部上世紀40年代、由德國製造的“祿萊福來”牌照相機。
73年前的深秋,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懷揣這部黑色雙鏡頭膠片相機,登上一艘由香港始發的貨輪,用快門見證了民主人士秘密而激動人心的北上行動。 [65] 
第五十八集
張凱麗(演員)
江竹筠的一封“託孤”信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紅巖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的一封“託孤”信,寫於1949年8月26日。彼時,解放軍勝利的消息不時傳到重慶渣滓洞監獄裏,在獄中的江竹筠隱隱感到自己可能會倒在黎明前最後的黑暗裏。於是,她寫下了這封特殊的信。
如今,這封信被收藏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粗糙的毛邊紙面上,筆跡的顏色深淺不一,還有好幾處塗改的痕跡,字裏行間,有對革命勝利的信心,有對年幼兒子的牽掛,透露出“江姐”鮮為人知的柔情和“鋼鐵鑄成”的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 [66] 
第五十九集
王松楠(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
第五十九集 第五十九集
曾聯松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原稿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博講解員揭秘新中國第一面國旗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這面國旗長460釐米,高338釐米,是由5幅紅綢拼接縫製而成的,5顆黃五角星由黃緞製成。歷經數十載,國旗的邊角和旗褲已略有殘破,旗面也稍有褪色,可它在人們心中卻永遠鮮豔奪目。
我們仔細看這面國旗,紅色旗面上一顆大星位於左邊,四顆小星位於右邊環繞着大星,每顆小星均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象徵着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這樣的設計思路從何而來呢? [67] 
第六十集
胡文閣(京劇演員)
宋慶齡《向中國共產黨致敬》手稿
我講述的文物是宋慶齡《向中國共產黨致敬》手稿。它曾以“宋慶齡祝詞”為標題,全文發表在1949年7月2日的《人民日報》上,現在原件收藏於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
《向中國共產黨致敬》節選
“歡迎我們的領導者——這誕生在上海、生長在江西的叢山裏、在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難困苦中百鍊成鋼、在農村的泥土裏成熟的領導者。向中國共產黨致敬!” [68] 
第六十一集
翟萬臣(演員)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
《紅色印記》第61集:日出東方
我講述的文物,是現存於中央檔案館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這份發佈於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的文件,如今頁面已經泛黃,內頁以豎體字詳細記錄着開國大典的全部流程和受閲部隊的基本情況。
72年後,讓我們再次翻開這份曾見證了歷史新紀元的珍貴檔案,透過無聲的鉛字,回到那舉國歡歌的盛典前夕。此刻,籌備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70] 
第六十二集
許進(“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妻侄)
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時使用的手搖計算機
△國家博物館館藏 △國家博物館館藏
國家博物館
鄧稼先的"秘密武器"
我講述的文物是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時使用的手搖計算機。這台深灰色的手搖計算機,乍一看像一部老式按鍵電話,表面上是黑白相間十橫十縱寫着阿拉伯數字的按鈕;只能進行加減乘除、平方數、立方數,開平方運算,但它曾陪伴我的姑父鄧稼先多年,見證了中國獨立研製核武器的第一步。 [71] 
第六十三集
王志飛(演員)
從上甘嶺陣地上帶回的枯樹幹
彈痕累累的樹幹 彈痕累累的樹幹
2017年軍博舉辦的建軍90週年主題展覽展出
彈痕累累的樹幹
我要講述的文物是從上甘嶺陣地上帶回的枯樹幹,它們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仔細看,這些樹幹上彈痕累累,嵌滿了彈片。這些來自北緯38度山嶺上枯死的樹幹像是在無聲述説,69年前的那場戰役是多麼得慘烈。 [72] 
第六十四集
王曉巍(配音演員)
新中國汽車的奠基石
一汽展館展出的奠基石(複製品) 一汽展館展出的奠基石(複製品)
原件有兩件:
一件在建廠奠基時被埋在了地下,另一件則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新中國汽車的奠基石
我講述的文物是一塊由漢白玉製成的奠基石,長2米、寬1米,上面刻有毛主席題寫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的字樣。這是1953年7月,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孟家屯附近舉行奠基典禮時的奠基石。68年來,奠基石見證了新中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的光輝歷程,也記錄了那段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激情歲月。 [73] 
第六十五集
尼格買提(主持人)
毛澤東主席簽署的《中央軍委關於部隊集體轉業的命令》
一道特殊的命令 一道特殊的命令
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道特殊的命令——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簽署的《中央軍委關於部隊集體轉業的命令》。此後,新疆十萬駐軍就地轉業,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進而組建為生產建設兵團,開創了新中國屯墾戍邊的歷史偉業。
如今,這道非軍事內容的特殊命令保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命令一共950字,豎行排版,左下角是毛澤東主席的親筆簽名。 [74] 
第六十六集
侯勇(演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第一號戰鬥命令
第六十六集 第六十六集
新中國第一次三軍聯合出動!
我講述的文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第一號戰鬥命令,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這份六十多年前的戰鬥命令,紙張已經泛黃,第一行最後的“第01號”,顯示出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之前,登陸指揮所發佈的第一號戰鬥命令。 [75] 
第六十七集
鄒韻(主持人)
“朝鮮人民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和中國人民的感謝信”屏風
第六十七集 第六十七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朝鮮人民致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國人民感謝信屏風及簽名簿。這座螺鈿漆屏高1.2米,寬2米,鐫刻了《朝鮮人民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和中國人民的感謝信》全文。與它一起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還有來自朝鮮人民的簽名簿。這封感謝信背後,如何承載了兩國人民不能忘卻的記憶?讓我們一起回到故事開始的地方。 [77] 
第六十八集
陳曦駿(公安民警、 [78]  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
鷹廈鐵路上的一段鐵軌
    第六十八集 第六十八集
講述的文物是鷹廈鐵路上的一段鐵軌,現收藏於福建博物院。這段鐵軌有16釐米長,成工字型,兩端被鋸得整整齊齊,雖已有斑斑鏽跡,但仍能看出深灰的底色。 [76] 
第六十九集
林溪(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主持人) [79] 
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中國一拖自主生產的第一代產品,也是我國第一代大批量生產的拖拉機
    第六十九集 第六十九集
河南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79] 
講述的文物是一台拖拉機,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東方紅”。如今,這台拖拉機收藏於河南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車頭上的“東方紅”三個字依舊醒目,彷彿在無聲訴説着當年它開啓我國農業機械化征程時,那奮發的榮光。 [79] 
第七十集
杜江(演員) [81] 
紅旗渠勞模任羊成使用的除險鈎
收藏於河南省林州市博物館內的一把鐵鈎 收藏於河南省林州市博物館內的一把鐵鈎
河南省林州市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收藏於河南省林州市博物館內的一把鐵鈎。
這把10公分長、240克重的小小鐵鈎,與一條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一位凌空除險的赤膽英雄緊密聯繫在一起。它是紅旗渠建設特等模範任羊成使用過的除險鐵鈎。仔細看,在鏽跡斑斑的鈎面上還留有撞擊險石時留下的痕跡。這些或深或淺的留痕成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最好見證。 [80-81] 
第七十一集
阿杰(配音演員)
“五六式”半自動步槍
△石紹祥獲贈的半自動步槍 △石紹祥獲贈的半自動步槍
山東省淄博煤礦博物館
要講述的文物是陳列在山東省淄博煤礦博物館裏的一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這支步槍長1.025米,彈夾容量十發,槍托上印着一個非常醒目的“贈”字。這是1959年10月,被評為全國勞模的採煤隊隊長石紹祥出席全國羣英會時,劉少奇同志親自頒發給他的獎品。一位普通的煤炭工人是如何獲此殊榮的?讓我們沿着歷史的卷軸,回眸那個百廢待興、熱火朝天的年代。 [82] 
第七十二集
藤新(配音演員)
南京長江大橋1:300模型
△南京長江大橋1:300模型 △南京長江大橋1:300模型
南京長江大橋陳列館
講述的文物,是南京長江大橋1:300的模型,現收藏在位於南橋頭堡的南京長江大橋陳列館。這個長度大約16米的模型,展示着中國人自主設計、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最初的模樣——正橋9墩10跨,可通過5000噸級海輪;下層雙軌複線鐵路橋將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連成一線;上層公路橋將南京城與江北浦口連成一片;公路兩邊立着一對對玉蘭花燈柱,彷彿是忠誠的衞士,長年守護着大橋的安全。 [83] 
第七十三集
孫悦斌(配音演員)
《雷鋒日記》
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
講述的文物,是一部日記合集。這部日記合集的主人,家喻户曉,他個子不高,臉上總掛着温暖的笑容,他的名字叫“雷鋒”。《雷鋒日記》合集共有9冊,復刻版收藏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紀念館展出的這些日記本,有的地方已經破損,頁面微微泛黃,黑藍色的墨水也變得有些淡化。翻開它,大部分篇幅是用質樸的語言記錄的平凡小事、生活感悟。第一冊的第一篇是被稱為“雷鋒七問”的小短文。 [84] 
第七十四集
孟令軍(配音演員)
上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建造“乾打壘”時用的工具
上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建造“乾打壘”時用的工具 上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建造“乾打壘”時用的工具
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這套工具由手拉鑽、鐵枴尺、圓規組成,現存於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是國家一級文物。所謂“乾打壘”,其實就是東北地區以前常見的一種土房子,除了門窗和房檁需要用少量木材外,牆體全部用泥土夯實壘起來。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的副館長關穎説,當年大慶的石油工人們就是用這樣的工具,在大荒原上用榔頭一下一下砸出了30萬平方米的住房。 [85] 
第七十五集
見證新中國航天事業起點的《東方紅》磁帶 見證新中國航天事業起點的《東方紅》磁帶
湖南省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
講述的文物是曾由毛澤東主席珍藏的兩盒特殊的磁帶,裏面錄製了“東方紅一號”衞星首次上天后傳回的音樂,現收藏在湖南省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 [86] 
第七十六集
朱廣權(主持人)
水城鋼鐵廠第一爐鐵水澆鑄的鑄鐵樣品 水城鋼鐵廠第一爐鐵水澆鑄的鑄鐵樣品
六盤水首鋼水鋼創業館
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三線建設時期貴州水鋼生產的第一爐鐵水鑄鐵樣品,產於1970年10月1日,被當地人稱作是“爭氣鐵”。
這塊鑄鐵樣品,長12釐米、寬3釐米、高3釐米,黝黑髮亮,中間帶着一個凹槽。它被靜靜地擺放在六盤水的首鋼水鋼創業館裏,透過它彷彿看到荒涼大山裏艱苦創業的三線建設者;彷彿聽到迴盪在山林間的機器轟鳴聲。 [87] 
第七十七集
趙保樂(主持人)
焦裕祿同志曾坐過的藤椅 焦裕祿同志曾坐過的藤椅
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講述的文物是一把舊藤椅,藤椅右側的藤條網上還有個大大的窟窿。這把普通的藤椅曾陪伴了焦裕祿同志走向人生盡頭的四百多個日夜。如今,它被陳列在河南蘭考焦裕祿同志紀念館中,作為鎮館之寶供後人瞻仰。透過這把舊藤椅,人們可以看到什麼是“人民的好乾部”,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88] 
第七十八集
楊波(播音員)
袁隆平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手稿
第七十八集 第七十八集
講述的文物,是珍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份珍貴資料——“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寫的、第一篇關於雜交水稻論文原始手稿。
手稿放在一本看似普通的棕黃色牛皮紙文件夾裏,檔案封皮題目處手寫着《袁隆平早期綜合材料原始手稿》。
檔案共134頁,起止日期為1965年至1981年,包括《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原始手稿、選育計劃、彙報請示提綱等十四篇文章,共九萬多字。一頁頁泛黃的紙張,記錄了這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汗水與赤誠。 [89] 
第七十九集
王鷗(演員)
鄧穎超同志穿過的絲綿襖 鄧穎超同志穿過的絲綿襖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件鄧穎超同志穿過的絲綿襖,現收藏在天津市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裏,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90] 
第八十集
徐濤(國家一級演員)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提綱手稿複印件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講述的文物是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提綱手稿,現收藏於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手稿由三頁微微泛黃的16開紙組成,鉛筆書寫的講話提綱用近400字、羅列了7個方面的問題。由這份提綱形成的講話稿,實際上成為隨後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勾勒出藍圖。 [91] 
第八十一集
張國立(國家一級演員、導演)
1978年4月2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修改樣稿(局部)
第八十一集 第八十一集
南京大學檔案館
刊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光明日報》修改報樣和最終刊行稿,現收藏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這篇曾被譽為“春風第一枝”文章一經發表,隨即引發全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拉開了思想大解放的序幕。 [92] 
第八十二集
鄭嵐(播音員)
擺放在瀋陽沈飛博覽園內的殲-8戰機 擺放在瀋陽沈飛博覽園內的殲-8戰機
瀋陽沈飛博覽園
講述的文物是新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殲擊機——殲-8。在瀋陽沈飛航空博覽園的殲擊機真機展廳裏,人們可以看到兩架退役的殲-8靜靜地安放在那裏,雖歷經歲月洗禮,仍可見當年雄姿。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從“仿製時代”邁入了“自主研發時代”,也見證了幾代航空人攻堅克難的光輝歲月。 [93] 
第八十三集
任魯豫(主持人)
1983年關於蛇口工業區實施《工資改革方案》的批覆 1983年關於蛇口工業區實施《工資改革方案》的批覆
深圳博物館
講述的這件文物,是1983年關於蛇口工業區實施《工資改革方案》的批覆。《批覆》中直言:工資改革是一項十分艱鉅複雜的工作。但泛黃的白紙上,工整的印刷體字跡與紅色的印章彰顯着工資改革的堅定。 [94] 
第八十四集
鐵城(播音員)
南沙羣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南沙羣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南沙羣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摺疊起來放在展櫃裏的這面五星紅旗,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甚至在軍博的藏品當中,它的歷史也算不上久遠——只有三十多年。紅底色和黃五星都不再是嶄新的樣子。如果展開來,還能看到邊緣有破損。這些歲月的痕跡來自南海熾熱的陽光和潮濕的海風洗禮。它曾於1988年1月飄揚在北緯9°、東經112°的永暑礁上,是南沙羣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95] 
第八十六集
薇婭(電商主播)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包蘭鐵路沙坡頭地段鐵路治沙防護體系的建立”獲獎證書
寧夏中衞沙坡頭沙漠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一本證書。鮮紅的證書封面上,印着燙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幾個大字。證書裏面獲獎項目一欄寫着:包蘭鐵路沙坡頭地段鐵路治沙防護體系的建立;獲獎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等。 [96] 
第八十八集
李洪巖(博士生導師)
人民法院庭審第一槌 人民法院庭審第一槌
中國法院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人民法院庭審第一槌”,槌頭為雕工精細的獬廌造型,槌柄上刻有麥穗和齒輪,用花梨木雕刻而成,外形莊重古樸大氣,現收藏在中國法院博物館。 [97] 
第八十九集
劉風(國家一級演員)
簽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簽字筆 簽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簽字筆
中國國家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中國簽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時使用的文具。這套文具一共有三件,包括簽字筆、墨水瓶和吸墨器。如今它們都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98] 
第九十集
楊利偉(航天員)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和楊利偉穿的航天服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和楊利偉穿的航天服
中國國家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艙內曾經穿過的航天服。這件航天服重量約10公斤,用特殊的高強度滌綸做成,心臟部位有一個可以擰動的圓形裝置,用來調節衣服內的壓力、温度和濕度。衣服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細管,是航天員的通信電纜;左腹部處有兩條管路,是給航天員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設備。這件珍貴的航天服曾陪我一起,見證了中國航天的歷史時刻,現在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 [99] 
第九十六集
賈男(主持人)
中國(上海)自貿區試驗區第一張外商投資企業備案證明 中國(上海)自貿區試驗區第一張外商投資企業備案證明
上海浦東外高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税區展示館
講述的文物是上海自貿區頒發的第一張外商投資企業備案證,在位於上海浦東外高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税區展示館內,存有它的複製品。 [100] 
第九十七集
衞東
△22本脱貧攻堅責任書,封面正中是共產黨黨徽 △22本脱貧攻堅責任書,封面正中是共產黨黨徽
中國國家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一份脱貧攻堅責任書,這是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和中央簽署的脱貧“軍令狀”。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這22本“軍令狀”的封面是正紅色,上面寫着“脱貧攻堅責任書”,正中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徽。 [101] 
第九十八集
張新成(演員)
△申亮亮的聯合國和平勳章 △申亮亮的聯合國和平勳章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一枚聯合國和平勳章,勳章分為勳帶和銅製徽章兩部分。勳帶顏色鮮豔,正中間的深藍色條紋,象徵國際安全;右側的白色代表和平,而左側的紅黃綠三色線條,是馬裏共和國國旗的顏色。勳章的主人——維和戰士申亮亮,將生命留在了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非洲馬裏。 [102] 
第九十九集
馮遠征(演員)
武漢抗疫志願者集體簽名留念的應急馬甲 武漢抗疫志願者集體簽名留念的應急馬甲
湖北省博物館
講述的文物是一件武漢抗疫志願者集體簽名留念的應急馬甲。這件綠色馬甲的胸前印着紅色志願者標識以及“青山青年志願者”的字樣。馬甲的前後寫着十幾位志願者的簽名。透過這些或端正,或潦草,或卡通的簽名,你能想象到,在2020年武漢的那些不平凡日子裏,一羣滿腔熱忱的志願者身披這樣的“戰甲”忙碌在大街小巷,不計得失,默默守護着這座城市,守護着這裏的人們。 [103] 
第100集
彭友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千人獻詞團的領誦員)
李大釗紀念館
講述的是一件既“年輕”又厚重的文物:七一勳章。建黨百年之際,黨中央決定,首次評選頒授“七一勳章”,隆重表彰一批為黨和人民作出傑出貢獻、創造寶貴精神財富的黨員,29位各條戰線上的傑出黨員代表獲此殊榮。“七一勳章”獲得者之一、李大釗先生的孫子李宏塔爺爺回到故鄉,把他的勳章捐贈給了位於河北樂亭縣的李大釗紀念館。 [104]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創作團隊

該節目由國家級聲音團隊聯合社會各行業知名聲音工作者共同打造,100位“最美聲音”中,既有陸洋、虹雲、康輝、任志宏、蘇揚、黎春等老中青三代播音員,也有喬榛、李立宏、吳俊全、邊江等眾多聲音“大咖”,更有瞿弦和、張譯、韓童生等實力派演員加盟。雅坤、方亮、程曉樺、丁建華、李野墨、劉勁、于謙、黃渤、季冠霖等實力派表演藝術家傾情加盟。 [1]  [23]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節目製作

2021年1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主辦的“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遴選和展示推介”活動正式啓動,旨在尋找100名優秀革命文物講述人,發揮其在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中的獨特作用,講好黨史故事。 [3] 
節目中的100件革命文物選自全國各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其中既有《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朱德在南昌起義中使用的駁殼槍等聽眾耳熟能詳的經典紅色文物,也有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人員使用的菊花硯、鞏天民夫人使用過的雅馬哈風琴等由後人捐贈或輾轉收藏的革命文物,更有金佛莊的三張委任狀、陝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兑換券等紅色文物故事。
節目製作團隊還採訪了全國100位“90後”講解員,通過這些工作在一線、年輕的革命文物講解員的自述,以現代視角思考百年曆史,折射文物所承載的精神價值。 [1] 
2021年8月24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共同主辦的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發佈暨《紅色印記》聲音檔案進入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啓動儀式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行。 [105]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播出信息

2021年3月22日起,大型融媒體報道《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中國之聲正式開播,同步在總枱央視新聞、雲聽等新媒體平台上線。 [1]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獲得榮譽

2021年6月9日,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列入“慶祝建黨100週年重點廣播電視節目”名單。 [6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