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章龍

鎖定
羅章龍(1896年11月30日—1995年2月3日),原名羅璈階,湖南瀏陽人。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曾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參加馬克思主義學説研究會,並和李大釗發起組織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共創建時的黨員之一。在擔任中共北方區委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負責人期間,先後組織領導了隴海鐵路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及京漢鐵路工人總罷工,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在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上連續被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是中共第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後,歷任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黨團書記。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後,他組織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省委”、“第二工會黨團”等組織,1931年1月被開除出黨。1934年起,任河南大學、西北大學等校經濟學系教授。建國後,先後在湖南大學、中南財經學院、湖北大學任教。 [1]  先後被選為第五 [5]  、六 [4]  、七 [3]  、八 [2]  屆全國政協委員。 [6]  1978年起,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顧問。 [6]  1995年2月3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1]  [6] 
中文名
羅章龍
別    名
珍君、景雲等 [7]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6年11月30日(丙申年)
逝世日期
1995年2月3日(乙亥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文學院) [1] 
主要成就
領導京漢鐵路大罷工
出生地
湖南省瀏陽縣
性    別
黨    派
中國共產黨(後被開除黨籍)
學    名
璈階
滄海 [7] 

羅章龍人物生平

羅章龍(1896—1995),湖南瀏陽人。
1896年11月30日,誕生於湖南瀏陽東鄉沔江村一個農民家庭。 [7] 
青年時期羅章龍 青年時期羅章龍
1912年就學於長沙第一聯合中學。
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同年8月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
1920年初參與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同年參加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1月加入北京大學社會主義青年團。後任中共北京大學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書記部主任,中共北方區委委員。
1921年參與創辦《工人週刊》。同年11月參與領導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2年參與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八月罷工和開灤五礦工人十月罷工。
1923年2月參與組織京漢鐵路總工會,領導罷工鬥爭。同年6月參加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央局委員。會後擔任中共中央會計,與陳獨秀、毛澤東等負責中共中央日常工作。
1924年參加共產國際五大,接着又出席在漢堡召開的第四次國際運輸工會代表大會,當選為該會中國書記。回國後負責主編《中國工人》。
1925年1月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927年任中共武漢中央局委員、中共武漢市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同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同年秋任中共湖南省行動委員會執行委員,參與秋收起義領導工作。11月參加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在上海召開的擴大會議。會後曾任中央工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和全總黨團書記。
1928年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30年9月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三中全會。
晚年羅章龍 晚年羅章龍
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後,他組織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省委”、“第二工會黨團”等組織,1931年1月被開除出黨。 [1] 
從1934年起,先後在河南大學西北大學華西協和大學湖南大學等校經濟系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湖南大學、中南財經學院、湖北大學任教。先後被選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 
1978年起,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顧問。 [6]  著有《中國國民經濟史》《中國職工運動狀況(1928年—1930年)》《椿園載記》等 [6]  ,譯有《康德傳》等。
1995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 [1] 

羅章龍逝世與評價

據《中共黨史人物傳·第59卷》記載:
1995年2月3日,羅章龍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委託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參加羅章龍遺體送別,並向家屬表示慰問。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委託副部長劉延東代表中央統戰部亦前往送別。
新華社編髮的《羅章龍同志逝世》的消息指出:羅章龍同志“早年參加毛澤東同志等發起的新民學會,曾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參與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1921年後,任北京大學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主任、中共北方區委委員。他先後參與領導隴海鐵路、長辛店、開灤五礦工人的罷工鬥爭,主編《工人週刊》。1923年參與組織京漢鐵路總工會,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充分肯定了羅章龍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早期歷史上做出的積極貢獻。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