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君宇

(中共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

鎖定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靜樂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理論家,中共北方黨團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和山西黨團組織的創始人。
原名高尚德,字錫三,號君宇 [3]  ,山西省靜樂縣峯嶺底村(今屬婁煩縣)人。1913年,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七班學習。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是李大釗的學生和助手。1920年冬加入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組織負責人之一。1920年與鄧中夏等共同發起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1922年5月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0月30日團中央一屆第21次會上辭去執委),同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二屆中央委員。192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委員會委員。1924年回山西籌建共產黨組織。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時年29歲。 [1]  [6] 
中文名
高君宇
別    名
高尚德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西靜樂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25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高君宇個人簡介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各種進步社團,廣泛接觸有進步思想的老師和學生,在北大嶄露頭角,成為學生領袖。1919年參加領導了五四愛國運動,帶領學生上街遊行,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組織各校罷課,發表革命文章。1920年,在李大釗的領導下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説研究會,並在長辛店創辦工人子弟學校,建立工人俱樂部和職工聯合會,領導發動了北方早期的工人運動。1920年冬,高君宇加入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1月,在北京大學被選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1921年3月任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之後回到山西,於1921年5月發起成立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高君宇是全國50餘名黨員之一。1922年1月,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5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後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嚮導》週報編輯,併發起成立民權運動大同盟。192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委員會委員。1924年夏回山西籌建共產黨組織。1924年下半年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先生秘書。1924年底陪同孫中山北上,協助進行國民會議促成會的籌備工作。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時年29歲。 [6] 

高君宇人物生平

一、痛打章宗祥·參加馬克思學説研究會·首批黨員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1896年生於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1912年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學,因才華出眾,以“十八學士登瀛州”而享譽省城。少年高君宇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訂購了《晨報》、《申報》、《康梁文鈔》等進步書刊研讀。
1915年,他參加了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鬥爭,捐款翻印“二十一條”全文廣為散發,組織遊行和街頭演講,聲援蔡鍔等人護國反袁鬥爭。翌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學習。
在當時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進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1918年5月,他參加了反對北洋政府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活動,成為近代中國學生運動史上第一次公開的遊行請願活動。
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遊行時,高君宇是組織和參加的骨幹之一,和許德珩等十幾個學生衝進趙家樓,痛打簽訂賣國條約的官員章宗祥,演出了“五四”運動壯麗的一篇。隨後,他代表北大學生參加了學聯的領導工作。
1919年10月,高君宇擔任鄧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講演團骨幹和領導,同鄧中夏一起在城市、農村講演,宣傳進步。
1920年3月,他參加了由李大釗指導、有19名學生秘密組成的北大馬克思學説研究會,並與其他會員一起籌辦了附屬研究會的圖書館,命名為“亢慕尼齋”(共產主義的譯音)。
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維經斯基來華幫助中國先進分子建黨,高君宇也是重要對象之一。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高君宇是首批成員之一,成為山西省的第一個共產黨人。
二、北京建團·太原建團·參加廣州團一大
“五四”時期,是中國社會啓蒙的思想解放高潮,身為中年人的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喚起了一代年輕人走出舊四書五經的思想束縛,由追求科學、民主進而追求革命。
此時風華正茂的高君宇,作為李大釗、陳獨秀的學生,緊緊跟隨着這一時代,併成為代表當時最先進思想的弄潮兒。
當時的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產黨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高君宇不僅是黨的創始人,同時還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1920年秋,他就受組織委託組建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當選為第一任書記。翌年5月,又到故鄉山西成立了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年底,高君宇等54人赴蘇聯參加遠東共產黨和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接見,還被大會選為執委會委員。
回國後,他又出席了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參與制定了團的綱領,當選為第一屆團中央執行委員。人們回顧共青團的歷史,不能忘記這位開拓者。
三、《嚮導》編輯·孫中山秘書·英年早逝
高君宇於1922年7月黨的“二大”上當選中央委員,擔任黨報《嚮導》的編輯。翌年在黨的“三大”上擔任了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釗、毛澤東等一起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
廣州商團叛亂時,高君宇的指揮車曾被叛軍子彈擊穿,他裹傷再戰,協助孫中山迅速平定了商團叛亂。1924年10月,他隨孫中山北上,到北京因肺病住進德國醫院治療,並抱病出席了1925年1月在上海開幕的中共“四大”和3月的國民會議。同年3月,高君宇因猝發急性闌尾炎割治無效不幸逝世,年僅29歲。 [3] 

高君宇軼事典故

如今的北京陶然亭公園內,有高君宇和戀人石評梅之墓,述説着兩枚象牙戒指引發的動人情話
高君宇對陶然亭情有獨鍾。陶然亭建於清康熙年間,從清末到民初就是仁人志士進行革命活動的地方。高君宇和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人曾在這裏召開秘密會議,商討中國革命前途,同時也和石評梅經常在此漫步。
石評梅是高君宇生命中最摯愛的女性,生於1902年,山西平定人,是“五四” 時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著有《濤語》、《禱告》、《偶然草》等書。他們在同鄉會上相識,共同的進步追求和興趣使二人相互吸引。高君宇家中曾有過包辦的不幸婚姻,在心靈受過創傷後對石評梅有火一般的戀情。
石評梅雖然也愛對方,卻因初戀失敗抱定獨身主義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誼” 的藩籬。高君宇內心十分痛苦,但仍然以尊重的態度寫道:“你的所願,我願赴湯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願,我願赴湯蹈火以阻之。不能這樣,我怎能説是愛你!”
為了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高君宇特意從廣州買了兩枚象牙戒指,一枚連同平定商團叛亂時用過的子彈殼寄給北京的石評梅作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石評梅戴上了這枚特殊意義的象牙戒指,“用象牙的潔白和堅實,來紀念我們自己靜寂像枯骨似的生命。”
高君宇患病動手術後於第二天突然去世,對石評梅猶如青天霹靂,後悔當初沒有接受他的求愛。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題寫了他生前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並作《墓畔哀歌》表達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我願意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願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湧,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
1928年9月,年僅26歲的才女石評梅過世,人們也把她葬於陶然亭內的高君宇墓旁,“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
高君宇為人熱情,好交友,與同時代的革命家有着很深的友誼。是他促成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結合。
1925年年初,高君宇和周恩來互相吐露了心中的愛情隱秘。27歲的周恩來當時雖為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戀愛問題上畢竟還有些靦腆,正暗戀着天津達仁女校的教師鄧穎超,但一直未能向心愛的姑娘表白心跡。高君宇欣然當起了鴻雁傳書的使者,在返京探望石評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鄧穎超,並把周恩來的求愛信轉給了她,促成了一對革命伴侶。
周總理和鄧大姐對這段情一直念念不忘,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曾幾度到陶然亭的墓前憑弔。1965年6月,周總理在審批北京城市規劃總圖時,特別強調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説:“革命與戀愛沒有矛盾,留着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鄧大姐也撰文表達對他們的緬懷:“我和恩來對君宇和評梅女士的相愛非常仰慕,對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君宇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 [4] 

高君宇後世紀念

 高君宇紀念館 高君宇紀念館 [1]
高君宇故居是高君宇誕生地及16歲以前生活和學習的地方。該故居建於清末同治年間高君宇的祖父時。院落依山而築,坐北朝南,磚碹窯為主,共有房窯70餘間,皆為晉西北農村特有的灰磚青瓦建築風貌,當地人稱為“高家大院”。整個大院又分為東上院、東下院、中院、西院和西園子5座院落,佔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中院二層平台從西往東的第三孔窯洞是高君宇生活和學習的住所,他參加革命後利用返鄉之機,曾在這裏撰寫了部分重要書信和文稿。 
1995年,為迎接高君宇誕辰100週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正式立項修復高君宇故居。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誕辰100週年之日,高君宇故居修復完成並正式向遊人開放。修復開放的高君宇故居是原高家大院的中院,院門上懸掛着由彭真同志題寫的“高君宇故居紀念館”木質牌匾。高君宇全身銅像屹立在下院的中央,修復高君宇故居記事石碑也矗立在下院東側。下院東起第二孔窯洞是高君宇的出生地,洞壁上懸掛着彭真、薄一波、許德珩等同志為高君宇的題詞,其餘3大孔窯內全部懸掛着介紹高君宇生平事蹟和進行革命活動的100餘幅照片鏡框和20餘個文物展櫃。展覽共分11個部分,分別是英雄自古出少年、五四運動健將、神州大地播火種、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的領袖、國共合作嘔心瀝血、山西黨團創建者、情繫周鄧當紅娘、彗星迅忽英年早逝、潔玉愛情萬古、故鄉人民的業績。  
高君宇紀念館建於2012年,2013年7月正式啓用並對外開放。 
紀念館整體造型以窯洞與黨旗為基本構成形式,頂部外觀造型大致為三角形,並以黨旗的黨徽角為建築的最高點,使建築外觀看起來具有很強的同心力和凝聚力。展廳面積為847平方米,與入口連接的空間劃分出235平方米作為前廳。前廳放置高君宇漢白玉胸像一座,側面牆上懸掛着彭真、薄一波、許德珩等為高君宇的題詞。
高君宇故居紀念館於1996年1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央宣傳部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3年6月被中共山西省委黨史辦公室公佈為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 [1] 

高君宇人物評價

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理論家,中共北方黨團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山西黨團組織的創始人。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在高君宇故居紀念館前,身着長衫,手握書卷的高君宇塑像傲然挺立。 [2] 
高君宇在長期革命鬥爭的實踐中,對當時中國正在發生的民主革命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特別是關於黨的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等方面的論析。在高君宇看來,共產黨要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艱鉅責任,必須要加強黨自身的建設,既要注重組織建設,也要注重理論建設。高君宇積極倡導在工人中建立黨組織,他精闢地指出,“我們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共產主義者離開羣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廣大羣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鬥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並且,高君宇提出在對敵鬥爭中要進行武裝革命,而在革命鬥爭中要建立統一戰線,他主張聯合各壓迫階級、團結一切革命力量,並從分析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政治及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統一戰線中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明確了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問題,為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作了不懈的努力。高君宇的思想觀點對於當時處於幼年的中國共產黨來説是極具前瞻性的,對於黨如何處理好與各階級、各階層的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大釗先生曾讚譽高君宇:“建黨初期理論家,高公健筆人人誇”。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