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沙溝鎮

鎖定
紅沙溝鎮(HONGSHAGOU)位於安丘市西南部,面積89平方公里,轄63個行政村,人口3.9萬,耕地面積4.6萬畝。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08元。素有“中國雪棗之鄉”“西瓜之鄉”的美譽。
中文名
紅沙溝
外文名
HONGSHAGOU
行政區類別
目前已歸入淩河鎮,原紅沙溝鎮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淩河鎮
地理位置
安丘市西南部
面    積
89 km²
政府駐地
安丘市淩河
電話區號
0536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3.9 萬
著名景點
留山古火山國家森林公園
沂山林場,南郚水庫,沂山風景名勝區
機    場
濰坊機場
火車站
濰坊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G、魯V

紅沙溝鎮經濟發展

紅沙溝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特色農業鄉鎮,該鎮按照“因地制宜、宜瓜則瓜、宜果則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的工作思路,圍繞鎮抓基地,村抓特色,户抓種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鎮多品的格局。2002年,新增大棚瓜菜5000多畝,林果1萬畝,發展旅遊觀光農業面積1萬畝,糧經比例達到了1:2.86。其中,大棚西瓜栽培面積達到1.5萬畝,年產西瓜4500多萬公斤,雪棗、桃、板栗櫻桃等林果面積發展到1.5萬畝,成為安丘市第一雪棗生產基地,安丘市第一瓜(西瓜)果(林果)大鎮。大力發展規模飼養和特色養殖,全年新增養殖小區12個,新建養殖大棚200多個,並引進新品種,發展起史氏鱘狐狸山雞等特色養殖項目。養殖業總收入達到5440萬元。
同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個體私營業藉助招商引資實力大增,民營企業達到465個,其中限額以上企業4處,形成了以輕工、化工、建材、礦產開發、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七大行業,產品達160多種,主要有造紙用花崗岩壓榨石輥、鉀鈉長石、磨片、石刀、白雲石、服裝、鋼、鉛、塑合金門窗等。企業完成總產值2.3億元,創利税3872萬元。2002年,被濰坊市政府授予衞生工作先進鎮榮譽稱號。 [1]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
紅沙溝鎮2003年在紅沙溝鎮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實業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紅沙溝鎮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地方財政收入301萬元, 比上年增長15.5%; 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01億元, 利税5912萬元,分別增長47%和42%。第三產業增加值達8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08元。 紅沙溝鎮地處汶河南岸, 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種植的1.5萬畝優質西瓜口感好,糖度高,耐貯運,一直是瓜果市場上的“搶手貨”。紅沙溝鎮全鎮不斷加大投入,做大西瓜產業。在種植模式上,已從小拱棚發展到冬暖式大棚,從一膜覆蓋發展到七膜覆蓋,使西瓜面市時間從4月中旬一直持續到國慶節前後。紅沙溝鎮在生產管理上,以施有機肥為主,減少藥物殘留,種植的西瓜成為真正的無公害綠色食品,受客商喜愛,暢銷黑龍江、內蒙、天津等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在銷售服務上,紅沙溝鎮鎮黨委、政府成立專門辦公室,抽調人員維護市場秩序,做到公平、公正交易。紅沙溝鎮在品種選擇上, 以倍受市場歡迎的京欣系列為主,發展了金鶴1號、金小玉、特小風等80多個品種,形成了禮品西瓜、旅遊西瓜、秋延遲西瓜三大系列,紅沙溝鎮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西瓜之鄉”。 [2] 

紅沙溝鎮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全鎮屬半丘陵、半平原地區,地形主要由沂山山脈和沭河流域平原構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峯10餘座,泰簿頂海拔916米,是全市最高峯,東南部為沭河兩岸為沖積平原,佔全鎮總面積的1/6。風景秀麗的沂山林場坐落於鎮北部,有林業用地9004畝,有林地面8767畝。沭河從境內北部沂山發源,由北向南流經中部紅沙溝水庫,向東流出境內,境內流域長度24公里,南郚水庫屬大型水庫,集旅遊、養殖、灌溉於一體,截沭河上游之水,控制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總庫容1.4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輻射臨浯鎮官莊鎮輝渠鎮等3.57萬畝,水庫可養魚水面4100畝。境內有小(二)型水庫12座。年降水量821mm,年平均氣温11.52攝氏度,無霜期180-190天。

紅沙溝鎮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
該鎮確立了“三山兩帶一水”城鎮開發理念,小城鎮開發規劃通過了省級論證,小城鎮面積4.6平方公里,形成了三縱三橫開發格局。鎮駐地建設二層以上商業樓56幢,2004年新建政府辦公大樓3200平方米,綠化廣場1.5萬平方米,政府及各部門辦公樓15座,全部實現了樓房化辦公。投資40萬元建設了鎮駐地自來水吃水工程,駐地部門和農户吃上了自來水。小城鎮水、電、路、通訊、寬帶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達到了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標準,初步形成了辦公區、工貿區、商業區、服務區,小城鎮載體服務能力全面得到加強。全鎮設立網通、移動、郵政營業部各一處,程控電話達到8900部,實現村村通電話,移動、聯通、小靈通信號覆蓋率達到100%,全鎮手機持有量3200部。有線電視、寬帶實現聯網,用户達到3000餘户。

紅沙溝鎮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
省道下小路橫貫全鎮15公里,東小路、上辛路兩條縣鄉路與下小路縱橫交叉貫穿,上辛路長17公里,由南向北貫通西部山區,南與沂博路相接,北與下小路相通,東徐路長18公里,由東入中折北縱貫全鎮,東與東紅路相連,北與下小路相接。全鎮農村公路110公里,2004年全鎮提出了“一年修路百公里,全鎮實現村村通”的目標,全鎮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調動一切力量,僅用半年時間全鎮新硬化農村公路110公里,66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鎮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達,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青(青島)紅(紅旗拉甫)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貫穿境內12.8公里,2008年通車後全鎮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紅沙溝鎮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
文教衞生方面,全鎮共有初中2處,小學11處,信息化技術教學設備“四機一幕”配備齊全,歷年中考成績名列全市前茅。該鎮有中心衞醫院1處,村衞生室43處,全部都實行衞生一體化管理,並在農村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全鎮羣眾參與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5%,農村醫療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社會治安計劃生育方面,該鎮深入開展了平安創建工作,投資20萬元高標準建設了平安建設指揮中心和司法調解中心,配備了專人專車,充分發揮了“兩個中心”平安建設主陣地作用,開展了“六項綜合整治”,為全鎮創造了穩定的發展大環境。計劃生育辦公室配套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健全了各項服務體系,以人為本的計生優質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紅沙溝鎮高效農業

西瓜 西瓜
全鎮農業生產緊緊圍繞建立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堅持項目帶動戰略,全鎮實施了萬畝大棗扶貧開發、萬畝土地整理、國家小型公益林建設、庫區綜合開發、千村幫扶、十萬農户致富工程等重點幫扶項目,2004年全鎮爭取幫扶資金900餘萬元,為全鎮高效農業開發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全鎮高效農業總面積達到3.6萬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區域化開發,初步建成了萬畝大棗、萬畝板栗、萬畝柿子、萬畝蔬菜、萬畝雜果、萬畝煙桑藥“六個萬畝基地”,全鎮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4個,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農業生產格。
紅沙溝鎮素有“中國雪棗之鄉”的美譽,紅棗是全鎮的特色產業,鎮內建有紅棗研究所一處,面積1000畝的紅棗示範園一處,所生產的大雪棗先後被市、省、部評為科技進步獎,獲首屆中國種養植大會三項金獎,大棗生產列入了省級重點扶貧開發,在環庫區村莊建立了萬畝大棗生產基地,全鎮發展大棗面積達1.2萬畝,種植者人均增收3500元,被省命名為“山東省扶貧開發紅旗鄉鎮”,“紅河牌”大棗創建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
綠色瓜採產業逐步壯大,全鎮近年新發展果菜大棚達到6000畝,其中油桃、杏林果大棚2000畝,蔬菜大棚4000畝,主要品種有辣椒、西紅柿等。全鎮連片開發弓棚韭菜8000畝,生薑1500畝,所產蔬菜遠銷吉林、河北、遼寧、江蘇等十個省市。
最為突出的是西瓜產業擁有大規模種植經驗五十多年,西瓜產量達到幾百萬噸,擁有兩個現代化的西瓜交易市場(東紀莊村,簸萁掌村),便捷的交通,採購,運輸一條龍服務,為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東北三省,等全國三十多個省份。擁有良好的聲譽和業界知名度。
交易流程:客户到地裏面看瓜,滿意後蓋章,付款,採摘,過磅,裝車運走。大約兩天便會將西瓜運走
林果生產全鎮發展優質板栗、桃等幹雜果6500畝,葡萄1500畝,柿子6000畝,瓜果統一註冊了“沭河”品牌,並被認證為無公害食品。楊樹豐產林發展迅速,全鎮紅河流域楊樹豐產林達到2.8萬畝,形成了楊樹豐產林產業帶。
全鎮發展桑園1500畝,中藥材3000畝。傳統農業以小麥、玉米、花生、黃煙為主,黃煙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年產優質黃煙180萬公斤。畜牧業以豬、牛、羊、雞、兔為主,全鎮建養殖小區36處,發展養殖專業村22個,養殖專業户1800户。

紅沙溝鎮旅遊開發

全鎮旅遊資源主要有沂山風景區、留山古火山國家森林公園、紅沙溝水庫景區、朱雀古漢暮羣、西山烈士公墓、齊長城遺址等景點。沂山風景區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山高林密,風景秀麗,紅沙溝水庫景點山清水秀,無任何污染,可垂釣、遊船,是觀光旅遊休閒的絕好去處。
沂山風景名勝區主要包括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鎮廟、齊魯長城、紅沙溝水庫、大關山庫等。區內羣山起伏,層巒疊嶂,坡陡谷深,河流湍急。受地形和森林環境的影響,森林公園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温為10.8℃,年降水量為849.5毫米。沂山為岩漿岩石質山地,以花崗岩、片麻岩為主,少有砂岩,岩石風化較好,土層下多有疏鬆母質。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
沂山又名“小泰山”,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既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觀。有壯觀秀麗的森林景觀,森林綠地面積2043.2公頃,覆蓋率達91.2%,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藥等珍貴樹種。有奇特險峻的山嶽景觀,海拔800米以上,有玉皇頂、歪頭崮、獅子崮等奇峯異崮。在玉皇頂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俯視方圓百里景色,一覽無餘;歪頭崮突兀矗立,高聳穹空,峭壁若劈,在崮之極頂,巨石層疊,登其上猶如身置凌空;獅子崮像一隻巨大的雄獅,橫卧在玉皇頂側,似鎮山之王。娟秀多姿的水文景觀。
百丈崖瀑布落差68米,為臨朐八景之一。玉帶溪蜿蜒曲折,漫石穿隙,時起時伏,忽急忽緩。還有變幻莫測的天象奇觀。時而白雲在腳下翻滾,時而濃霧在峯巒間串行,時而晴空萬里,時而細雨霏霏。西漢太初三年,武帝親臨沂山設祠祭祀,始建東鎮廟於玉皇頂,名“泰山祠”,隋文帝開皇十四年,遷廟於法雲寺側稱“東鎮沂山神廟”。建隆三年,遷至現址,共建廟殿道舍93楹。法雲寺位於玉皇頂東北側平緩處,始建於東漢東間。當年這裏有佛殿僧舍百楹,兩進院落,規模宏廓,雄偉壯觀,它不但是最早的古剎,也是漢晉時期青州境內最大的寺院。

紅沙溝鎮千年古樹

安丘市紅沙溝鎮陳家溝村東,有一株奇特的樹,它結的果實有黃豆粒大小,當地人稱他為“豆松”,實際上是園柏,已有560年高齡。
千年古樹 千年古樹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姓陳的老翁領兒攜孫,帶着一盆小樹,從山西省遷居到這個小山溝落了户。老人去世後,孝順的兒孫們便把這棵小樹從盆中移出來,栽到了他的墳前。年復一年,小樹長成了參天大樹。幾百年來,這棵園柏遭到了三次雷擊,一次雪壓。每次天災,都使它枝斷膠流,殘葉墜地。需要經過四五年時間才能恢復原貌,但總在主幹上留下一兩處疤痕,成為劫難的標誌。
1958年大鍊鋼鐵,公社組織了一夥木匠,來到了陳家溝,要伐掉這棵大樹填大爐鍊鋼鐵。眼看這棵大樹就要被砍伐,老共產黨員陳明玉把身子緊緊靠在樹上厲聲説道:“你們聽着,這棵樹是陳家老祖宗的遺物,不能殺,要殺連我一起殺!”木匠們灰溜溜地走了。陳明玉用山裏人特有的倔強脾氣保住了這棵歷經滄桑的古樹,卻換來一頂“反對大躍進”的帽子。
此樹高有14.2米,胸徑1.1米,被列入國家級古樹名木。1990年,陳家溝村農民集資200元,修築了兩圈六角形圍牆,內牆高1.5米,外牆高1.2米,周長21.6米。遠遠望去,就像放在高山腳下的一株巨大盆景。

紅沙溝鎮歷史遺蹟

紅沙溝鎮郚城故城

郚城故城 郚城故城
位於安丘城西南30公里的紅沙溝鎮李家西郚村東,下營至小關公路南側。東西300米,南北4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故城遺址東、南兩面臨河,土質黃黑。故城東部因取土遭破壞,形成斷崖,文化層深達4米,上層為秦、漢、隋、唐文化。中層為商、周、戰國文化。下層為龍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標本獨具特色,時間連續性強,主要有銅鼎提樑壺、盤、劍、陶甕、罐和石佛像等。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佈該故城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郚城,春秋時為紀國邑,稱郚。齊國滅紀國後,郚歸齊國。西漢時於此地設郚城縣。東漢時並於朱虛縣,降為郚城亭。《續山東考古錄》引《地理風俗記》載:“朱虛縣東四十里有郚城亭,故縣也。是郚城亭,即郚城縣降為亭也。”晉惠帝於此置平昌郡。北齊天保年間改為琅琊縣治所。隋大業二年(606年),琅琊縣改為郚城縣。唐朝初,因洪水等自然災害,郚城夷為平地,昔日的繁榮不再。唐武德六年(623年)郚城縣並於安丘縣。從春秋到唐代1400多年中,郚城一直是比較重要的地方,其中作為郡、縣治所有500多年。
從故城暴露的遺蹟遺物分析,古人曾在此繁衍生息,為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該故城對研究原始社會的衰敗,奴隸社會的形成,封建社會的割據,有一定借鑑作用。後來,先輩立村時,為紀念郚城過去的繁榮,取村名皆不忘“郚”字,郚城故城以西的村初稱郚西,後來稱西郚,如李家西郚、劉家西郚。故城以南的稱南郚,以北的稱北郚(紅沙溝鎮的小北郚村)。“人民公社”時,故城附近的幾個自然村為郚城大隊。

紅沙溝鎮邴原墓

位於安丘城西南約30公里、紅沙溝鎮李家赤埠村東約200米處。據明萬曆《安丘縣誌》記載,邴原墓在柴埠山。柴埠山即今紅沙溝鎮李家赤埠村東赤埠嶺。1975年冬整地時曾挖出石門,當即封存。1982年文物普查時,該墓已無封土。3
邴原,字根矩,三國時朱虛(今紅沙溝鎮一帶)人,漢末名儒。少時家貧,父母早亡,靠鄰居之師學習經書,一冬之間能背誦《孝經》《論語》。以後遊學四方,講述禮樂,吟詠詩書,門
邴原墓 邴原墓
徒甚眾。被郡徵召為功曹主簿、計佐等職。漢末黃巾起義時,與好友管寧等避亂遼東十餘年。遼東本來虎多,邴原去後,所居村落獨無虎。邴原曾在路邊撿到一串銅錢,拾起後系在樹枝上,此錢既不見取走,反而系錢者越來越多,忙問原因,説此樹為“神樹”。邴原怕此事漸成惡習,遂祭祀後斂其財作為社供。曹操為司空時,闢邴原署東閣祭酒。邴原有女早亡,曹操的兒子倉舒也夭折了,欲求合葬在一起,邴原堅決辭謝,曰:“合葬非禮也。”曹操不再強求。又一天,曹丕宴會賓客,曰:“君父各有篤疾,有一藥丸可救一人,當救君耶?父耶?”眾賓客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只有邴原默然不語。曹丕又指名邴原作答,邴原勃然對曰:“父也。”曹丕亦不復難。邴原與鄭玄是同時的經學大師,但屬不同學派。據《三國志·邴原傳》注引《邴原別傳》記載,邴原“講述《禮》、《樂》,吟詠《詩》、《書》,門徒數百,服道數十。時鄭玄以博學洽聞,註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原亦以高遠清白,頤志澹泊,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故英偉之士向焉;是時海內清議雲:青州有邴、鄭之學。”可見,邴原之經學地位可與鄭玄相比肩。華歆、邴原、管寧相友善,時人號為“一龍”,以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