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浯鎮

鎖定
臨浯鎮位於安丘市東南部,總面積56平方公里, 轄37個行政村,總人口3.43萬人。 199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6億元,比上年增長35.8%;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元,比上年增加490元。2007年,安丘市撤銷臨浯鎮,其行政區域併入景芝鎮。
中文名
臨浯鎮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安丘市東南部
面    積
56 km²
人口數量
3.43萬人

臨浯鎮經濟發展

臨浯鎮地處渠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種植業結構糧經比例1∶1。1995年糧食總產2763萬公斤,向國家交售小麥350萬公斤。林果面積8000畝,年產各種果品800萬公斤。瓜菜面積1.5萬畝,其中保護地栽培面積8000畝,塑料大棚2000個,瓜菜15個系列、30多個品種,總產量4000萬公斤。 養殖業初具規模,大牲畜、肉牛、生豬飼養量5萬多頭,肉、蛋雞飼養量550萬隻, 被濰坊市確立為養牛基地,被山東省畜牧局授予畜牧生產先進強鎮稱號。到1995年底,鎮、村及村以下企業259處,實現產值3.2億元,完成利税1530萬元。鎮骨幹企業鑄鍋廠生產的火德爐和野炊鍋等產品遠銷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有個體工商業户1320户,從業人員3120人,有皮件、製鞋、四坊、木業、建材、五金、工藝品等30多個行業。山東名吃芝泮燒肉名揚中外。199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8100萬元。 [1] 
臨浯鎮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56億元,財政收入54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88元。
臨浯鎮2003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8億元,比上年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472.5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78億元,利税2066萬元,分別增長162%和144%。第三產業增加值達3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46元。 臨浯鎮地處渠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旱澇保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實行標準化生產,全鎮初步形成東部姜蒜、中部瓜菜、西部林果、 北部豐產林帶的區域化、規模化種植格局。設施農業面積多達2萬畝,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AA級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認證中心(OFDC)的認證。生產的蔬菜暢銷北京、青島、深圳、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超市,遠銷到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全鎮圍繞“工業立鎮”的奮鬥目標,確立了通過招商引資藉助外力引進一批,發展民營經濟啓動內力新上一批,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增強吸引力帶動一批,引導扶持現有企業挖掘潛力擴產一批,“四力合一”發展工業總體思路,全鎮形成了燒烤、鑄造、造紙、礦產、製鞋、工藝品、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10大主導產業,產品品種達150多種。其中具有600多年曆史的傳統產品芝泮燒肉被列入《山東地方名吃大全》,榮獲1997年第十四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年產量近1000噸,暢銷全國各地。造紙廠被確定為山東省衞生紙出口定點企業,年產高中檔衞生紙、餐巾紙2000噸,70%的出口日本。 [2] 

臨浯鎮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頗具規模。小城鎮建設以206國道、青年路、臨(浯) 官(莊)路為依託, 縱橫開發,鎮區總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居民達到1.5萬。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建起了以瓜菜加工企業為主的綠豐民營經濟園, 以肉製品加工企業為主的芝泮燒烤加工園, 以化工、造紙、重晶石加工為主的班崗工業園等三個民營經濟園區。園區內場地平整,水、電、路、通訊、排污等各種配套設施齊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