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寧

(漢末三國時期隱士)

鎖定
管寧(158年—241年), [30]  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臨朐)人。 [1]  三國時期隱士。 [31] 
管寧幼時與華歆友善,同席讀書。年長後,管寧與華歆、邴原等俱在異國遊學。黃巾軍起義,他避居遼東,在山谷中結廬。黃初四年(223年),司徒華歆舉薦管寧。文帝即位,徵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固辭不受。明帝即位,太尉華歆讓位於管寧,並下詔書徵管寧為光祿勳,管寧上疏稱身有疾患,婉言謝絕。後華歆、陳羣等人多次舉薦管寧,魏帝幾次下詔書徵管寧,他都堅辭不受。管寧在外三十餘年才回歸故里。 [31] 
正始二年(241年),太僕陶丘一,永寧衞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又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 [14]  恰逢管寧死,年八十四歲。 [31] 
別    名
龍尾
幼安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海朱虛
出生日期
158年
逝世日期
241年
主要成就
在遼東講學,整治威儀、陳明禮讓
主要作品
《氏姓論》
本    名
管寧
特    徵
長八尺,美鬚眉
典    故
割席斷交

管寧人物生平

管寧遊學他鄉

管寧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 [2]  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中表兄弟們憐憫他孤獨貧困,都贈予他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管寧成年後身高八尺,鬍鬚眉毛長得很美。與平原人華歆、同縣人邴原為好友,都到其他郡學習,並且都敬重親善名士陳寔 [3] 

管寧避亂遼東

漢末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説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曹操司空後徵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佈。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説,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4] 

管寧屢辭辟命

黃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前往徵召 [5]  。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孫恭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於是帶着家眷部屬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管寧在遼東,有三十多年,後來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後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司馬懿攻滅。遼東人死亡上萬,如正如管寧所想。 [6]  管寧返鄉後,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7]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明帝曹叡即位,於十二月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徵召管寧為光祿勳 [8]  當時司空陳羣也上疏舉薦管寧。 [9] 
曹叡又下詔給青州刺史説:“管寧堅守道德操守,潛隱海角,接連頒下詔書,違抗命令不來就職,逗留在他的居處,從事他認為高尚的事業。雖然有隱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卻考父增益恭敬的義藴,使朕虛心等待已有年餘,這怎樣説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擴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變節操為民造福的人嗎?日月流逝,時間將要過去,潔身自好,將幹些什麼呢?孔子説過:‘我不是這人的黨徒又會是誰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按禮節遣送管寧來京都,供給他安車、隨從、褥墊、路上廚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聞。”管寧自稱草莽之人並上疏辭讓。 [10] 

管寧高節始終

從黃初(220年—226年)年間到青龍(233年—237年)年間,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曹叡又下詔書詢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上報説:“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消息。管貢説:‘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藉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着粗絲棉巾,穿着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佈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於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這是管寧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 [11]  管寧自從避於遼東及後來回鄉後,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持續了五十多年沒有席地而坐,因為屈膝而坐,膝蓋頂起被褥,小牀上的被褥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 [12] 
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陳矯逝世,司徒一職懸空半年。次年,曹叡問侍中盧毓誰可任司徒,盧毓舉薦管寧,但曹叡不用。 [13] 
正始二年(241年) ,太僕陶丘一、永寧衞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14] 

管寧歷史評價

陳羣:伏見徵士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 [15] 
曹叡:太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16] 
程喜: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16] 
桓範:①竊見東莞管寧,束脩著行,少有令稱,州閭之名亞故太尉華歆,遭亂浮海,遠客遼東。於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室蔽衣,逾於原憲。②鑿坯而處,養德顯仁。堯舜在上,許由在下。箕山之志,於是復顯。嚴平鄭真,未足論比。清聲遠播,頑鄙慕仰。 [17] 
陶丘一、孟觀、孫邕、王基: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冰絜淵清,玄虛澹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遊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16] 
陳壽: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寧以衰亂之時,世多妄變氏族者,違聖人之制,非禮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論》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載。每所居姻親、知舊、鄰里有困窮者,家儲雖不盈擔石,必分以贍救之。與人子言,教以孝;與人弟言,訓以悌;言及人臣,誨以忠。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導之於善,是以漸之者無不化焉。寧之亡,天下知與不知,聞之無不嗟嘆。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16] 
傅子》:管寧是齊相管仲之後。在遼東因山為廬,鑿户牖為室,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因此公孫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18] 
皇甫謐:寧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常坐一木榻上,積五十五年未嘗箕踞。榻上當膝皆穿,常着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舊布單衣加首絮巾。遼東郡國,圖形於府殿,號為賢者。 [19]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於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於魏朝,樂令無對於晉世。 [20] 
蘇軾:管幼安懷寶遁世,就閒海表,其視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殺乎!予以謂賢於文若、文舉遠矣。 [21] 
蘇轍:幼安少而遭亂,渡海居遼東,三十七年而歸。歸於田廬,不應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沒,功業不加於人。而予獨何取焉?取其明於知時,而審於處己云爾。
蕭常:《易》曰:不事王侯,髙尚其志,謂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若管(寧)、張(臶)數子,特避世之士耳,蓋所謂“天地閉,賢人隱”者也。方是時,奸雄睥睨神器,仇讎正士,士以才知殺身者多矣。之數子者,屏跡山樊,危行言孫,卒以免禍,賢矣哉!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淩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22] 
陳普: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鯨鯢更浪高。化日尺書歸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王應麟:管幼安如郭林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蘇文定(蘇轍)贊之曰:‘少非漢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文天祥:或為遼東帽,情操厲鬼冰。
王磐:管幼安、王彥方、元魯山、陽道州,蓋異世而同符者也。 [23] 
朱明鎬:按管幼安忠於漢世,終不臣魏。寧為漢處士,不為魏司徒。
王夫之:世之亂也,權詐興於上,偷薄染於下,君不可事,民不能使,而君子仁天下之道幾窮。窮於時,因窮於心,則將視天下無一可為善之人,而拒絕唯恐不夙,此焦先孫登、朱桃椎之類,所以道窮而仁亦窮也。夫君子之視天下,人猶是人也,性猶是性也,知其惡之所自燻,知其善之所自隱,其燻也非其固然,其隱也則如宿艸霜凋而根荄自潤也。無事不可因,無因不可導,無導不可善,喻其習氣之橫流,即乘其天良之未喪,何不可與以同善哉?此則盎然之仁,充滿於中,時雨灌注而宿艸榮矣。惜乎時無可事之君,而寧僅以此終;非然,將與伊、傅而比隆矣。嗚呼!不得之於君,可得之於友,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薦紳,可得之於鄉黨,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父老,可得之童蒙,而又不可得矣;此則君子之抱志以沒身,而深其悲閔者也。友之不得,君錮之;鄉黨之不得,薦紳熒之;童蒙之不得,父老蔽之;故寧之仁,終不能善魏之俗。君也,薦紳也,父老也,君子之無可如何者也。吾盡吾仁焉,而道窮於時,不窮於己,亦奚忍為焦先、孫登、朱桃椎之孤傲哉? [24] 
李光地:其人未免雜些黃老氣,本傳中載他一篇文字,細檢便見。
朱乾:故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郭嘉歸魏而魏興,管寧去漢而漢亡。跡其興廢,關乎人才去就如此。 [25] 

管寧軼事典故

管寧割席分坐

割席斷交 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裏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説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26] 

管寧不違本心

當初,管寧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勸他再娶,管寧説:“每次閲讀曾子王駿的話,心裏常常表示讚許,哪裏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 [27] 

管寧史書記載

管寧親屬成員

管寧先祖

管寧九世祖

管少卿,西漢時官至燕令。 [2] 

管寧兒子

管邈,管寧去世後被授任為郎中,後任博士。 [28] 

管寧個人作品

管寧著有《氏姓論》 [15]  ,又有文集三卷。《全三國文》收錄有《辭疾上書》《辭徵命上疏》《辭闢別駕文》《答桓範書》。 [29]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
  • 2.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齊相管仲之後也。昔田氏有齊而管氏去之,或適魯,或適楚。漢興有管少卿為燕令,始家朱虛,世有名節,九世而生寧。
  • 3.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年十六喪父,中表愍其孤貧,鹹共贈賵,悉辭不受,稱財以送終。長八尺,美鬚眉。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遊學於異國,並敬善陳仲弓。
  • 4.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寧往見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還乃因山為廬,鑿壞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非學者無見也。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度庶子康代居郡,外以將軍太守為號,而內實有王心,卑己崇禮,欲官寧以自鎮輔,而終莫敢發言,其敬憚如此。
  • 5.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黃初中,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安車徵之。
  • 6.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是時康又已死,嫡子不立而立弟恭,恭懦弱,而康孽子淵有雋才。寧曰:“廢嫡立庶,下有異心,亂之所由起也。”乃將家屬乘海即受徵。寧在遼東,積三十七年乃歸,其後淵果襲奪恭位,叛國家而南連吳,僭號稱王,明帝使相國宣文侯徵滅之。遼東之死者以萬計,如寧所籌。
  • 7.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薦寧。文帝即位,徵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公孫恭送之南郊,加贈服物。自寧之東也,度、康、恭前後所資遺,皆受而藏諸。既已西渡,盡封還之。詔以寧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
  • 8.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明帝即位,太尉華歆遜位讓寧,遂下詔曰:“大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囊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則襁負而至,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而黃初以來,徵命屢下,每輒辭疾,拒違不至。豈朝廷之政,與生殊趣,將安樂山,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聖,而考德不降,則鳴鳥弗聞。以秦穆之賢,猶思詢乎黃髮。況朕寡德,曷能不願聞道於子大夫哉!今以寧為光祿勳。禮有大倫,君臣之道,不可廢也。望必速至,稱朕意焉。”
  • 9.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司空陳羣又薦寧曰:“臣聞王者顯善以消惡,故湯舉伊尹,不仁者遠。伏見徵士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前雖徵命,禮未優備。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祿,先儒鄭玄,即授司農,若加備禮,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論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
  • 10.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又詔青州刺史曰:“寧抱道懷貞,潛翳海隅,比下徵書,違命不至,盤桓利居,高尚其事。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考父茲恭之義,使朕虛心引領歷年,其何謂邪?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時方已過,澡身浴德,將以曷為?仲尼有言:‘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以禮發遣寧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上道先奏。”寧稱草莽臣上疏曰:“臣海濱孤微,罷農無伍,祿運幸厚。橫蒙陛下纂承洪緒,德侔三皇。化溢有唐。久荷渥澤,積祀一紀,不能仰答陛下恩養之福。沈委篤痾,寢疾彌留,逋違臣隸顛倒之節,夙宵戰怖,無地自厝。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書徵臣,更賜安車、衣被、茵蓐,以禮發遣,光寵並臻,優命屢至,怔營竦息,悼心失圖。思自陳聞,申展愚情,而明詔抑割,不令稍脩章表,是以鬱滯,訖於今日。誠謂乾覆,恩有紀極,不意靈潤,彌以隆赫。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重賜安車、衣服,別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遣,又特被璽書,以臣為光祿勳,躬秉勞謙,引喻周、秦,損上益下。受詔之日,精魄飛散,靡所投死。臣重自省揆,德非園、綺而蒙安車之榮,功無竇融而蒙璽封之寵,楶棁駑下,荷棟樑之任,垂沒之命,獲九棘之位,懼有朱博鼓妖之眚。又年疾日侵,有加無損,不任扶輿進路以塞元責。望慕閶闔,徘徊闕庭,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骨填於衢路。”自黃初至於青龍,徵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守節高乎,審老疾尪頓邪?”喜上言:“寧有族人管貢為州吏,與寧鄰比,臣常使經營消息。貢説:‘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隨時單衤復,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四時祠祭,輒自力強,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饌饋,跪拜成禮。寧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常特加觴,泫然流涕。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闚於園圃。’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 11.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自黃初至於青龍,徵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守節高乎,審老疾尪頓邪?”喜上言:“寧有族有人管貢為州吏,與寧鄰比,臣常使經營消息。貢説:“寧常著?皂?帽、布襦?褲?、布裙,隨時單復,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四時祠祭,輒自力強,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拜饌饋,跪拜成禮。寧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常特加觴,泫然流涕。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窺於園圃。臣揆寧前後辭讓讓意,獨自以生長潛逸,曹艾智哀,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 12.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引皇甫謐《高士傳》:管寧自越海及歸,常坐一木榻,積五十餘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
  • 13.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會司徒缺,毓舉處士管寧,帝不能用。
  • 14.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正始二年,太僕陶丘一、永寧衞尉孟觀、待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薦寧曰:“臣聞龍鳳隱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候時而動。是以鸑鷟鳴岐,周道隆興,四皓為佐,漢帝用康。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冰潔淵清,玄虛淡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遊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中平之際,黃巾陸梁,華夏傾蕩,王綱弛頓。遂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遼東三十餘年。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養浩,韜韞儒墨,潛化傍流,暢於殊俗。黃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疇諮羣公,思求俊乂。故司徒華歆舉寧應選,公車特徵,振冀遐裔,翻然來翔。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為光祿勳。寧疾彌留,未能進道。今寧舊疾已瘳,行年八十,志無衰倦。環堵篳門,偃息窮巷,飯鬻餬口,並日而食,吟詠《詩》、《書》,不改其樂。困而能通,遭難必濟,經危蹈險,不易其節,金聲玉色,久而彌彰。揆其終始,殆天所祚,當贊大魏,輔亮雍熙。袞職有闕,羣下屬望。昔高宗刻象,營求賢哲,周文啓龜,以卜良佐。況寧前朝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棲遲,未時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陛下踐阼,纂承洪緒。聖敬日躋,超越周成。每發德音,動諮師傅。若繼二祖招賢故典,賓禮俊邁,以廣緝熙,濟濟之化,侔於前代。寧清高恬泊,擬跡前軌,德行卓絕,海內無偶。歷觀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周黨、樊英之儔,測其淵源,覽其清濁,未有厲俗獨行若寧者也。誠宜束帛加璧,備禮徵聘,仍授几杖,延登東序,敷陳墳素,坐而論道,上正璇璣,協和皇極,下阜羣生、彝倫攸敍,必有可觀,光益大化。若寧固執匪石,守志箕山,追跡洪崖,參蹤巢、許。斯亦聖朝同符唐、虞,優賢揚歷,垂聲千載。雖出處殊塗,俯仰異體,至於興治美俗,其揆—也。”於是特具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聘焉。會寧卒,時年八十四。
  • 15.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
  • 16.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24]
  • 17.    《全三國文·卷三十七·魏三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7-31]
  • 18.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裴松之注。
  • 19.    《高士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8]
  • 20.    《晉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六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9]
  • 21.    《蘇東坡全集》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3-25]
  • 22.    章如愚·《山堂考索》
  • 23.    《宋元學案·卷九十·魯齋學案》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04]
  • 24.    《讀通鑑論·卷十·三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5.    《三曹資料彙編》:《煌煌京洛行》乾按:漢自董卓驅徒餘民數百萬口於長安,悉燒洛陽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雞犬,煌煌京洛行化為土灰,卓之罪可勝誅哉!雖然,卓非能為禍也。由漢政不網,功臣不保其終,賢人遠避其難,其將相不中不智,釀成禍敗。《易》曰:「天地閉,賢人隱。」故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郭嘉歸魏而魏興,管寧去漢而漢亡。跡其興廢,關乎人才去就如此。孟子曰:「不信任賢,則國空虛。」此則詩人詠京洛之徵意也。《魏風.園桃》尚有實之可食,京洛園桃,並無子而空長,憂心歌謠,亦魏文飾篡漢,託為《黍離》之作業。
  • 26.    《世説新語·德行第一》: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27.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初,寧妻先卒,知故勸更娶,寧曰:“每省曾子、王駿之言,意常嘉之,豈自遭之而違本心哉?”
  • 28.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拜子邈郎中,後為博士。
  • 29.    《全三國文·卷二十四·魏二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7-31]
  • 30.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3133頁
  • 31.    門巋主編;王岫,王連升,孫香蘭等副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754-75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