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始社會

鎖定
原始社會,亦稱原始公社、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
人類產生的過程也就是原始社會形成的過程。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力極其低下是原始社會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標誌是使用石器工具。勞動的結合方式主要是簡單協作,人們之間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別、年齡實行的自然分工。人們單身無力同自然界進行鬥爭,為謀取生活資源必須共同勞動,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共同佔有。同時,人們在勞動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關係,產品歸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佔有,實行平均分配
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經歷了原始羣氏族公社兩個發展階段。氏族是原始社會的人們以血緣關係聯結起來為特徵的共同生產和生活的基本經濟單位。氏族又經歷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兩個階段。前者表現為,婦女是氏族的主體,氏族成員的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由母系血緣親屬繼承; 後者表現為,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按父系繼承,氏族領導權落在男子手中。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因而也就沒有國家,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全體成員參加的氏族會議作出決定。 [1] 
中文名
原始社會
外文名
primitive society
別    名
“原始公社”“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基本定義
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
階段分類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 等
存在時間
二三百萬年
評    價
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

原始社會誕生背景

北京人原始人羣 北京人原始人羣
原始社會是以親族關係為基礎,人口很少,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繫,而無習慣法和政府權力。在典型的原始社會里,沒有專職的領袖。年齡與性別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會地位。如有爭執就按照傳統準則進行調停,人們普遍遵守這些準則。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説,有些原始社會保持着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複雜。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還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哪個民族沒有經歷過原始社會。人類出現,原始社會也就產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則各地參差不一。處於原始社會的人類生產力水平很低,生產資料都是公有制的。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產品的剩餘之後,就出現了貧富分化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勞動的關係被破壞,而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所代替。
原始社會的特徵之一是:當環境穩定,與它種文化接觸又有限之時,這些社會不易變化,至少變化速度不易覺察。而西方文化則是由此發端,不停地發生急劇變化——有時以爆炸性的速度變化着。
三皇 三皇 [2]
原始社會分為原始羣、氏族公社,或三期原始羣、血緣家族。按照人類體質發展,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即從猿人、古人到新人。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羣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巫山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距今約201萬至204萬年 [2]  。北京人是原始人羣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黃河流域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原始社會歷史傳説

原始社會之有巢氏 原始社會之有巢氏
中國傳説中,原始社會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時代 [3]  。後來的炎帝黃帝成為共主,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現 在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麼來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原始社會階段分類

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

原始社會的人類經濟生活 原始社會的人類經濟生活
(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以前)分為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羣居在山洞裏或部分地羣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遺蹟和遺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樹居生活卻很難留下什麼遺蹟。從古代的文獻中,依稀可以尋覓到遠古時代樹居和採集的影子。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
通過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人們通過血緣關係維持着家族內部的關係。在血緣家族內部,婚姻按照輩數來劃分,同一輩分的人互為夫妻。而在不同輩分之間則不通婚。這樣一個家族就是一個社會集團生產單位。內部兩性有分工,男性狩獵,女性進行採集和撫育小孩。
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轉入了相對的定居生活。人口逐漸增多,同時認識到家族內部同輩之間近親婚姻對人類體質的危害,原先的原始人羣氏族公社所取代,同時形成了族外婚制。互相通婚的兩個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一個氏族的成員必須和另一氏族的成員通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計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指在生產中誰起的作用大而言的。譬如,如果整個社會女性的工作處於主導地位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屬於母系氏族,反之則是父系氏族。還有一種為父系母系共存的氏族。母系氏族在原始社會並不具有普遍性

原始社會中石器時代

原始社會狩獵後燒烤肉食場面 原始社會狩獵後燒烤肉食場面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以石片石器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過渡性階段。直接取之於自然的攫取性經濟高漲、並孕育向生產性經濟轉化的時期。
這一時期細石器被大量使用。廣泛使用弓箭;已知馴狗;在一些地方還發現了獨木舟木槳

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

始於距今8 000年前的人類原始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製的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琢制的磨盤和打製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
原始彩陶 原始彩陶
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達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羣婚轉向對偶婚,形成了比較確定的夫妻關係。在氏族內部,除個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財產歸集體公有。有威望的年長婦女擔任首領,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參加者是全體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決權。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共同信仰和領地。當氏族內部的成員受到外人傷害,全族會為他復仇。
在新石器時代,產生了農業和畜牧業,磨光石器流行,併發明瞭陶器。
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裏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
這一時期,生產有較大發展。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隨着農業和畜牧業在生產中的地位的提升,男性逐漸取代女性取得了社會的主導地位,父系氏族公社形成了。在父系氏族公社內,出身和世系按男子的系統計算,實行父系財產繼承製。夫居婦家制度變成了婦居夫家制,不穩定的對偶婚逐步向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過渡。婦女的地位逐漸下降,父系氏族首領改由男子擔任,氏族議事會由各大家族的族長組成,原來由全體成年男女參加的氏族議事會,如今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

原始社會解體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
隨着生產的發展,產品出現了剩餘,集體勞動逐漸被個體勞動所取代,由此產生了私有制,隨之也出現了階級。氏族中出現了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到了末期,以血緣關係結成的氏族開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員脱離自己的氏族,到別處和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雜居,同時氏族也不斷接納外來人,於是出現了按地域劃分的農村公社。 到了這時,原始社會基本上就已經瓦解了,不同階級之間出現了鬥爭,隨着情況的深化就出現了國家來對人民進行有效的統治。許多文明的原始社會解體後都進入了奴隸社會。事實上,階級思想在更早就已經產生。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
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已使用天然金屬,後來學會了製作純銅器。但是由於純銅的質地不如石器堅硬,不能取代石器,這一時期也稱為金石並用時代。到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類學會了製造青銅,進入了青銅時代。到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隨着鐵器的使用,人類進入鐵器時代。
從金石並用時代到鐵器時代,是原始社會的解體時期,也是階級社會形成的時期。世界各地階級社會的出現幾乎都和金屬出現的時代相關,唯一例外的是美洲瑪雅文明。不同文明其原始社會解體的過程也不一樣,在埃及和兩河流域,原始社會在金石並用時代就已經解體,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則是在青銅時代或鐵器時代才發生解體。

原始社會封建時期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南方是原始部落政治經濟形態

原始社會文化特點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創造了象形文字,產生了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藝術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

原始社會象形文字

原始社會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雖然如此,但更精確地説,聖書體應屬於一種意音文字。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還有可能存在的第三種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達巴文(即將消失)。
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且亦在某程度上表示語音;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原始社會宗教

根據考古所發現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時代
原始宗教屬於歷史範疇,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人類一開始並無任何宗教可言。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產生,人類社會形成為一個個比較穩定的血緣集團。這時,人的體質與思維能力有了進步,集團內部語言有了發展,某些禁忌和規範已經形成。人們以集體的力量和簡陋的工具與自然界作鬥爭時,一方面逐步認識到人們的生產活動與某些自然現象的聯繫;另一方面又受着自然界的沉重壓迫,對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得不到正確的理解。於是,恐懼與希望交織在一起,對許多自然現象作出歪曲的顛倒的反映,把自然現象神化,原始宗教便從而產生。與階級社會所形成的一神教對比,其特徵為萬物有靈──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原始社會手藝

原始社會陶器

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誌着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闢了新紀元

原始社會紡織

世界各個地區開始紡織生產的時間遲早不一。大約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發祥地區都已就地取材開始了紡織生產。如北非尼羅河流域居民利用亞麻紡織;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紡織;南亞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國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紡織;小亞細亞地區已有羊毛紡織。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製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説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原始社會冶金

從古代陶術中發展而來。首先是冶銅,銅的熔點相對較低,隨着陶術的發展,陶術需要的温度越來越高,達到銅的熔點温度,而在陶術製作過程中,在一些有銅礦的地方製作陶術,銅自然成了附生物質而被發現。古人也慢慢掌握銅的冶煉方法。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的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早期青銅器的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中國青銅器代表着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

原始社會社會

原始社會墓葬文化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墓葬開始出現,由於發現的資料有限,這一時期的墓葬情況還不是很清楚。如今發現的幾座墓葬均在山洞之內,墓坑的形狀也不太清楚,或許當時還沒有挖墓坑的習俗,在人骨周圍還有少數隨葬品。法國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人骨旁邊有有意放置的石塊和動物骨骼,中國發現的山頂洞人的墓葬,人骨周圍有紅色鐵礦石粉末及隨葬品。
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此時,安葬自己死去的親人已非常普遍。距今約8千至7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有了公共墓地。距今約7千至5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墓地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墓葬有成人土坑墓和兒童甕棺葬兩種。距今約5千至4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制度更加完備,墓葬之間有了明顯的等級之分。
原始社會的墓葬是複雜多樣的,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域,其特徵也不盡相同。如墓葬方向,仰韶文化多向西北,大汶口文化多向東,大溪文化則多向南;再如墓葬形狀,長方形土坑最多,也有掏成土洞的,少數地區墓葬則沒有墓坑,等等。

原始社會房屋

原始人類為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住在山洞裏或樹上,這就是所謂的“穴居”和“巢居”(樹上築巢)。經過不斷進化,古人開始營建房屋。據考古發掘證明,中國最早的房屋建築產生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房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北方建築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圓形,地穴有深有淺,以坑壁作牆基或牆壁;坑上搭架屋頂,頂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間還立有木柱支撐屋頂。一種是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建築;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託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幹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原始社會社會組織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農業發明以前,人類社會進化動力來自自然界威脅;農業發明後,部落間對土地的爭奪代替自然界威脅成為了人類進化的主要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組織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經過一系列諸如“服役婚”“產翁制”等過渡形式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形式。 [4] 
與原始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相適應,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經歷原始羣母系氏族組織、父系氏族組織的發展。原始氏族組織是按血緣關係為基礎自然形成的聯盟,也是全體氏族成員進行民主管理的自治組織。氏族議事會是由氏族全體成員組成的,是最高的議事機關,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體氏族成員平等地討論決定,不存在專門管理社會的特殊權力機構。氏族首領是在社會生產和管理活動中產生出來的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沒有任何特權,與其他氏族成員一樣平等地參加勞動和分配勞動產品,他們的權威來自於他們自身的良好品質和氏族成員對他們的信任。
在原始社會,通過道德規範、宗教規範特別是習慣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和演化,世代相傳,成為氏族成員內在需要和外在自覺的行為模式或行為慣性。這些社會規範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財產繼承、漁獵耕種、產品分配、血族復仇等方面,如嚴禁氏族內通婚、相互幫助、實行血族復仇、組織漁獵、採集和原始農業生產平均分配產品、共同舉行宗教儀式、參加氏族公共事務的討論和管理等。這些社會規範是由生產力極端低下所決定的,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相適應,維持了原始社會的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原始社會以習慣為主的社會規範體現了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領袖的威信、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自覺遵守來保證其實施。

原始社會相關著作

丹溪草在人類學著作《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認為: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已經存在輪換採集作業、禁止濫砍濫伐等約束,這方面現代人未必有原始人做得好,這就印證了作者“人類的進化和人性的變遷有進化的一面也有退化的一面”。 [5]  原始人類族羣在當時的動物世界中雖然“屬於比較邊緣的種羣”,生存環境卻並非現代人想象的那樣“十分惡劣”——“諸如此類的認知往往都是基於現在生活環境比較下的認知”。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