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鎖定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The 9th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類獎項。
該屆茅盾文學獎共有252部作品參評,有10部作品被提名。最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及蘇童的《黃雀記》獲得該獎。
2015年9月29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由李敬澤擔任主持人 [1] 
中文名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外文名
The 9th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
類    型
文學類獎項
頒獎時間
2015年9月29日
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頒獎地點
中國現代文學館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獎項歷程

時間
日程
2015年3月15日至2015年4月30日
徵集參評作品 [2] 
2015年5月15日
公示《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3] 
2015年8月12日
公佈提名作品名單 [4] 
2015年8月16日
公佈獲獎作品名單 [5] 
2015年9月29日
舉行頒獎典禮 [6]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獎項評審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
主任
副主任
委員
豐收
韋健瑋
水運憲
包明德
任芙康
劉川鄂
楊揚
楊克
楊慶祥
何弘
何向陽
張檸
張莉
張未民
張志忠
陳曉明
陳福民
範詠戈
周大新
季宇
羅勇
郎偉
胡平
胡性能
高海濤
黃濟人
梁鴻鷹
彭程
董立勃
謝有順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紀律監察組
組長
成員
彭雲
鄭蘇伊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趙寧
參考資料 [5]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名單

序號
作品名稱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投票情況
1
生命冊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2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2年4月
3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
4
繁花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
5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6
黃雀記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7
重慶出版社
2013年9月
8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4年3月
9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4年10月
10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12月
參考資料 [4] 
《北去來辭》 《北去來辭》
《喀拉布風暴》 《喀拉布風暴》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吾血吾土》 《吾血吾土》
《活着之上》 《活着之上》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

序號
作品名稱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1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2年4月
2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3
生命冊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4
繁花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
5
黃雀記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以得票數從高到低排序,參考資料 [5] 
《江南三部曲》格非 《江南三部曲》格非
《這邊風景》王蒙 《這邊風景》王蒙
《生命冊》李佩甫 《生命冊》李佩甫
《繁花》金宇澄 《繁花》金宇澄
《黃雀記》蘇童 《黃雀記》蘇童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嘉賓

作品名稱
作者
頒獎嘉賓
授獎詞
鐵凝、景俊海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對歷史和現實鄭重負責的態度,深切注視着現代中國的壯闊歷程。以百年的跨度,在革命史與精神史的映照中,處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現代性命題。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織着解放的渴望和夢想的激情,在興衰成敗與悲歡離合之間,個體的性格和命運呼應着宏大的歷史運動、艱鉅的價值思考,形成了豐贍綿密而高遠寥廓的藝術世界。這是一部具有中國風格的小説,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探索明清小説傳統的修復和轉化,細膩的敍事、典雅的語言、循環如春秋的內在結構,為現代中國經驗的表現開拓了更加廣闊的文化空間與新的語言和藝術維度。
在王蒙與新疆之間,連接着綿長繁茂的根系。這片遼闊大地上色彩豐盛的生活,是王蒙獨特的語調和態度的重要源頭。《這邊風景》最初完稿於20世紀60年代,具有特定時代的印痕和侷限,這是歷史真實的年輪和節疤,但穿越歲月而依然常綠的,“是生活,是人,是愛與信任,是細節,是傾吐,是世界,是鮮活的生命”。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貼心、如此滿懷熱情、如此飽滿生動地展現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圖景,從正直的品格、美好的愛情、誠實的勞動,到壯麗的風景、絢爛的風俗和器物,到迴響着各民族豐富表情和音調的語言,這一切是對生活和夢想的熱誠禮讚,有力地表達了把中國各民族人民從根本上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生命冊
翟泰豐、何建明
《生命冊》的主題是時代與人。在從傳統鄉土到現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關注着那些“揹負土地行走”的人們。他懷着經典現實主義的雄心和志向,確信從人的性格和命運中,可以洞見社會意識的深層結構。《生命冊》以沉雄老到的筆力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快與慢、得與失、故土與他鄉、物質與精神,靈魂的質地在劇烈的顛簸中經受縝密的測試和考驗,他們身上的尖鋭矛盾所具有的過渡性特徵,與社會生活的轉型形成了具體而迫切的呼應。《生命冊》正如李佩甫所深愛的大平原,寬闊深厚的土地上,誠懇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
繁花
金炳華、陳崎嶸
《繁花》的主角是在時代變遷中流動和成長的一座大城。它最初的創作是在交互性、地方性的網絡空間進行,召喚和命名着特定的記憶,由此創造出一種與生活和經驗唇齒相依的敍述和文體。金宇澄遙承近代小説傳統,將滿含文化記憶和生活氣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覆調試,如鹽溶水般匯入現代漢語的修辭系統,如一個生動的説書人,將獨特的音色和腔調賦予世界,將人們帶入現代都市生活的夾層和皺褶,亂花迷眼,水銀瀉地,在小歷史中見出大歷史,在生計風物中見出世相大觀,急管繁弦,暗流湧動,盡顯温婉多姿、餘音不絕之江南風韻,為中國文學表達都市經驗開闢了新的路徑。
黃雀記
李冰、白庚勝
在《黃雀記》中,一切都遙望着丟失的魂魄。蘇童回到已成為當代文學重要景觀的香椿樹街,以輕逸、飛翔的姿勢帶動沉重的土地與河流,意在言外、虛實相生,使得俗世中的緣與孽閃爍着靈異的、命運的光芒。三代人的命運構成了深微的精神鏡像,在罪與罰、創傷與救贖的艱難境遇中、時代變遷下,人的靈魂狀況被滿懷悲憫和痛惜地剖白。蘇童的短篇一向為世所重,而他在長篇藝術中的探索在《黃雀記》中達到了成熟,這是一種充分融入先鋒藝術經驗的長篇小説詩學,是寫實的,又是隱喻和象徵的,在嚴格限制和高度自律的結構中達到內在的精密、繁複和幽深。
參考資料 [7] 
獲獎作家合影 獲獎作家合影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獎項評析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選,首先“撞上”的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多元和差異。該屆獎項參評作品多達252部,傳統文學、網絡文學、類型文學競相發力;作家代際上到“30後”下到“80後”;題材、手法各顯神通,新元素、新特質雜花生樹。可最終這次評獎卻以相當高的共識度從252部參評作品中推選出了5部,這些作品除了在大眾讀者中有高度共識,也存在着顯著的共性。
共性之一,也是最顯著的,是這5部作品都是作家關注時代、深耕生活的產物,體現了作為“大製作”的長篇小説對歷史與現實的把握能力、處理能力。王蒙《這邊風景》寫於“文革”時期,直到2013年才公開發表。這本被稱作“出土文物”的書,卻並不灰頭土臉。20世紀60年代農村的階級鬥爭、伊犁的自然風光、維吾爾族的生活風貌以及與漢、滿、蒙等十幾個民族的日常往來、近百個人物形象,都被作家以明亮的色調刻畫出來,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生活的赤誠與熱情——而這正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單純又結實的力量。從中原文化腹地出發的河南作家李佩甫,則十幾年裏像種莊稼一樣地“種”他的鄉土題材小説。中國農民的生活到了哪裏,他的筆就一步步跟到哪裏,所以才有了《生命冊》的力透紙背。字字句句背後,都是作家對生活的長久耕犁,這樣“種”出來的作品,怎會不令人信服。
共性之二是5部作品顯示了中國文學應有的精神高度和思想“野心”,體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格非《江南三部曲》意在書寫的是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中國歷史,但它將落點放在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把一個宏闊的命題濃縮到一個深入的面向上——20世紀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世界的追索,的確與社會歷史牢牢扣在一起。然而,對於這種帶有很強衝突性與批判性的思想軌跡和內心生活,格非的處理方式卻從容不迫,有一種承自古典文脈的優雅,像《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這三部曲的書名一樣,給思辨的精神世界打上了一層抒情的底色。根植於中國深厚的鄉土文學傳統的《生命冊》,面對着迥異於魯迅、柳青或者路遙時代的中國鄉土,也志在從精神與思想上“逼”出這一時代的真問題來,於是讀者才會讀到那些讓人揪心的鄉情與理性的糾纏,以及家庭、故鄉與傳統對個人命運的掣肘,可是李佩甫還不滿足,又往前推了一步——拷問理想、拷問轉型期社會人心要恪守的那條底線。完完全全是從故事中來、從人物身上來的拷問與困惑,以非常具象的方式在小説中醖釀出一個激烈的交鋒場,逼着讀者不得不去思考。
共性之三是從不同維度對漢語文學寫作貢獻創造性新質,為中國當代文學敍事補充新鮮血液。金宇澄《繁花》就是在作為文學主題的上海被一再書寫甚至被符號化、消費化之後,貢獻了一個有別於張愛玲、王安憶、程乃珊筆下的“上海”。着筆的雖是弄堂裏的交往、飯局上的閒談、尋常的生活片段,卻因為對事的熟稔和對人的體貼,寫出了人情世態的曼妙。更重要的是,《繁花》還貢獻了一種新的語言,它書面化的滬語迥異於翻開文學期刊撲面而來的“小説腔”,是一種訴諸聽覺、有生活味道又非常雅緻的語言,把母語的能量激活了,又輔以源自傳統小説的白描功夫和簡繁之道,反而更能解得現代況味。不同於金宇澄的“語言”創新,蘇童一直以高度自律的現代主義小説形式,引領着先鋒文學創作。此番《黃雀記》將他的“精緻而優美”錘鍊得更加完善,整個向內轉的故事編織顯示了虛構的高度,為當代文學注入了充沛的想象力。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達成的高度共識不僅是在獎勵迴歸本體的文學品質,也是在嘉獎一種沉着冷靜的文學態度。5位茅獎得主對文學共識的堅持有他們十幾年、幾十年的文學長跑做鋪墊。就連憑藉一部《繁花》包攬各大文學獎的“黑馬”金宇澄,也是厚積薄發,拿一輩子的體驗去衝開創作的河堤。他們在創作和創造的道路上走得堅定紮實,甚至把限制走成了自由,在高處“相逢”。在他們的作品中,舊的也是新的,新的又是源於傳統的;現實主義的也是充滿理想與情懷的,先鋒的又是温和而理性的。靠着曠日持久的開掘,他們像金剛石一樣,靠硬度而不是靠鋒利,劃開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廣闊空間 [8] (《人民日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