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馬

(漢語詞彙)

鎖定
竹馬,漢語詞彙,是一種兒童玩具,典型的式樣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馬頭模型,有時另一端裝輪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騎馬。由於竹馬是人生兒童時期所玩器具,也有成年後回憶兒童時代生活而以竹馬為題材而進行文學創作的。
另也指用竹篾紮成的一種道具,用於民間舞蹈竹馬燈 [1] 
2008年6月7日,竹馬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竹馬
外文名
zhú mǎ
用    途
兒童玩具
起    源
漢朝
申報地區
江蘇省高淳縣、邳州市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Ⅲ-44
成    語
青梅竹馬

竹馬基本解釋

【詞目】:竹馬
【拼音】:zhú mǎ

竹馬詳細解釋

竹馬 竹馬
1、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後漢書·郭伋傳》:“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 ,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後用為稱頌地方官吏之典。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品藻》:“桓公 語諸人曰:‘少時與 淵源 共騎竹馬。’”
唐·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大曆 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 會昌 春。”
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與兩從兄,自鬭草騎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嘗一語失敬愛之度。”
唐·許渾送人之任邛州》詩:“羣童竹馬交迎日,二老蘭觴初見時。”
唐·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宋·蘇軾《次前韻再送周正孺》:“竹馬迎細侯 ,大錢送劉寵。”
明·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袁可立子)憲副》:“肆與先大人竹馬相將,枌樹。”
清·王端履《文齋筆錄》卷五:“先君集中有《依韻答盧石甫明府二律》,皆再任時倡和之作也,敬録於左:‘迎來竹馬又三年,愛景薰風話果然。’”
2、即薅馬。南方農村耘稻時所用的一種農具。
元·王禎《農書》卷十三:“薅馬,薅禾所乘竹馬也。似籃而長,如鞍而狹,兩端攀以竹系,農人薅禾之際乃寘於跨間……餘嘗盛夏過吳中見之,土人呼為竹馬,與兒童戲乘者名同而實異。”
3、用竹篾紮成的一種道具,用於民間舞蹈竹馬燈
4、李白《長幹行·其一》:“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
用竹馬描述了男女間兒時美好的感情。

竹馬民間藝術

“竹馬”一詞起源於唐代,文獻中最早記載竹馬的是《後漢書》。唐代之後竹馬舞竹馬戲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繼出現,到了宋代和明代,竹馬錶演已在民間社火中出現並逐漸得到普及。明代阮大鋮編寫的劇本《雙金榜》中,就有跑竹馬舞蹈表演的記述。竹馬曾經在許多地方流行,經過漫長的流傳過程和歷代藝人的修改、演變,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藝術風格的多種表演形式和內容。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