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蔗

鎖定
竹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稈實心粗壯,節多,灰褐色,被蠟粉,花序下部有白色絲狀柔毛;葉鞘長於節間,鞘口有長柔毛,葉舌密生細毛;葉線狀披針形,無毛,白色中脈粗壯,邊緣有粗糙鋸齒狀;大型圓錐花序,主軸被白色絲狀柔毛,無柄小穗披針形;穎果卵圓。 [7]  花果期11月至翌年3月,大多不開花結實。 [8]  北方綠甘蔗的學名叫竹蔗,因為長得像竹子而得名。
竹蔗是中國地方古老原種。 [9]  主要分佈在中國華南、華中和西南三大蔗區。 [10]  竹蔗宜肥沃而濕潤土壤,但在中下肥力的土壤條件下,表現粗生粗長,有一定產量而且穩產。竹蔗地下部具短根莖,宿根性極好,可以多年宿根。耐寒、耐旱、耐貧瘠是其特點。 [9]  竹蔗育種需要有性雜交,而繁殖則是無性繁殖。
福建松溪的“百年蔗”竟保留宿根達百年的記錄仍有相當產量。 [9]  《本草綱目》言:甘蔗性平,有清熱下氣、助脾健胃、利大小腸、止渴消痰、除煩解酒之功效,可改善心煩口渴、便秘、酒醉、口臭、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中國古代除用竹蔗製糖外,還用來釀酒、造醋、造紙、制香料等。 [11] 
中文名
竹蔗
拉丁學名
Saccharum sinense Roxb.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甘蔗屬
竹蔗
分佈區域
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命名者及年代
Roxb.,1818

竹蔗植物學史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發展史
竹蔗 竹蔗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地處福建母親河閩江上游建溪支流松溪河流域的源頭,屬閔西北地域。起源於公元前202 年左右秦漢時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當時,閩越王國的先民們將甘蔗屬熱帶種野生種自然雜交形成的竹蔗移植到松溪河兩岸沖積的火山岩質沙洲台地上進行人工栽培製作糖類,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後種蔗製糖技術傳播至福建整個區域範圍及台灣和東南亞國家,形成了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與農業生態景觀,具有典型的歷史、經濟、生態及文化特徵。 [2] 
松溪竹蔗栽培系統是目前我國唯一仍然保存的傳統種蔗製糖方式,據一些甘蔗專家考證研究表明,世界種蔗製糖起源於中國。我國確切用甘蔗製糖的文字記載有近2500年曆史,古代我國種蔗製糖的甘蔗品種主要為禾本科甘蔗屬中國種(Saccharum sinenseRoxb.)的竹蔗。 [2] 
松溪竹蔗栽培系統栽培的百年蔗品種是目前世界甘蔗壽命最長的品種。松溪縣萬前村的“百年蔗”壽命已有294 年,是目前世界上甘蔗壽命最長的品種,在世界甘蔗栽培史上實屬罕見。 [2] 
悠久的製糖技術發展史
竹蔗 竹蔗
據記載,系統至少在秦朝已經熟練掌握了利用野生竹蔗資源製作蔗糖並與牛乳混合製成石蜜的技術;在唐宋時期系統已能通過搗蒸方法制造出紅糖、水糖冰糖等不同糖類品種,即用水碓將竹蔗搗爛榨取汁,然後將汁放置燒開水上蒸,即用高温脱水法把糖水加工為固體糖。至元代,用加樹灰凝固代替高温脱水凝固製糖法,不僅克服了高温脱水凝固製糖法無法除去糖中酸素、糖難以凝固等方面缺點,而且糖液加入鹼性樹灰後,酸性被中和,便會很快凝結。至明清時期,加石灰凝固替代加樹灰凝固製作紅糖,並將元代採用將甘蔗搗爛後即加入灰改為加温提煉達到沸點後再加入灰,從而能迅速使糖液凝成板塊。 [2] 
同時,明清時期還發明瞭黃泥蓋糖脱色法制作白糖,即取紅糖再行烹煉,然後將雞(鴨)蛋打入攪拌,使紅糖中渣滓上浮,用鐵笊籬撇取渣滓乾淨後,置瓷甕中,至三月雨季時,用黃泥將瓷甕封住,伏月剖封出糖,則糖水盡,其色加白,成白糖。如經過多輪次重複,則白糖更為純淨。 [2] 
明清時期,也用白糖來製作冰糖。即用白糖再煎,候視火色,加入薑汁,經過一宵,即成天然冰塊。目前,系統松溪竹蔗(百年蔗)紅糖、福建著名仙遊白冰糖、長泰黃冰糖等都傳承傳統制糖技術,在國內市場上銷路極好。 [2] 
此外,根據歷史資料,在明清時期系統區域是國內最早使用蔗車的地方。蔗車工作的主要原理是用牛拉動兩個並立的木製(石制)輥筒,將整根甘蔗直接放入輥筒間夾碾壓,則蔗汁一次性榨出,且可以連續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系統內蔗農還將松溪河水車與蔗車相結合,利用水車的自然動力帶動石頭輥筒轉動,碾壓蔗杆榨汁,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2] 
明末清初時,系統的種蔗製糖技術還傳播到菲律賓暹羅泰國)、真臘柬埔寨)、占城越南三佛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部一帶)、單馬令(今馬來西亞境內)等國。由於系統內大量蔗農向東南亞等國移民種蔗製糖及開展以糖為主的貿易,故系統在古代海上絲綢形成過程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2] 
加灰凝固製糖法和黃泥蓋糖脱色法技術的發明及使用蔗車機械直接壓榨蔗杆取汁取代將甘蔗杆剁成二寸長的小段放入水碓中進行人工搗爛榨取汁手段,極大地促進了種蔗製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糖的質量,而且使我國製糖業逐步走向了工業化,在中國製糖史上具有重要劃時代意義。 [2]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經過2200多年演變與發展,形成了夫妻巖、選管家及治好了太后的婦女病等甘蔗傳説故事,同時形成了村前或村後種風水蔗、每年竹蔗發芽之時拜“蔗神”、竹蔗收割開鐮節、立冬時節吃甘蔗、清明祭祖用蔗、新娘完婚第三天和新郎回孃家要帶上兩棵連根帶梢的“連尾蔗”婚俗、生孩要送紅糖、新娘新郎牽入洞房時要喝紅糖“交杯酒”等多種多樣的種蔗與食用紅糖習俗。 [2] 
名稱來源
北方綠甘蔗的學名叫竹蔗,因為長得像竹子而得名。

竹蔗形態特徵

竹蔗
竹蔗(6張)
稈直立粗壯,實心,高達3-4米,直徑3-4釐米,具多數節,灰褐色,節下被蠟粉,花序以下的部分稈具白色絲狀柔毛。葉鞘較長於節間,鞘口具長柔毛,頂端較寬於其葉片基部;葉舌長約2毫米,緊貼其背部密生細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1米以上,寬3-5釐米,無毛,帶灰白色,邊緣具鋸齒狀粗糙,中脈白色,粗壯。
圓錐花序大型,長30-60釐米,主軸被白色絲狀柔毛,分枝細長,下部多少裸露,腋間密生柔毛;總狀花序軸節間長6-8毫米,頂端稍膨大,邊緣疏生長絲狀毛;小穗柄長約4毫米,無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約4.5毫米,帶暗褐色,基盤具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柔毛;穎幾等長,上部為膜質,與其邊緣均具纖毛;第一穎側脈短;第二穎具3脈,上部生微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具1脈,邊緣具纖毛,第一內稃長約0.5毫米或不存在;第二外稃窄線形,長1.2-3毫米或退化;第二內稃寬卵形或長圓形,長1.5-2毫米,頂端2裂,鈍圓或截平,具纖毛;雄蕊3枚,花葯長1.5-2毫米;柱頭紫褐色,長1.5-2毫米,自小穗中部兩側伸出。
穎果卵圓形,長約1.2毫米,胚長為果體之半;鱗被2,長及寬為0.5毫米,頂端截平,無毛。花果期11月至翌年3月,大多不開花結實。染色體2n=116-118(Bremer,1931-1934),118-120(Price,1957)。
就是像子一樣,有很粗壯的地下走莖(鞭)。通過地下走莖(鞭)不斷地長出新蔗、新根,形成發達的根系。 [2] 
竹蔗 竹蔗 [3]

竹蔗產地生境

竹蔗是中國地方古老原種。 [9]  主要分佈在中國華南、華中和西南三大蔗區。 [10]  竹蔗宜肥沃而濕潤土壤,但在中下肥力的土壤條件下,表現粗生粗長,有一定產量而且穩產。竹蔗地下部具短根莖,宿根性極好,可以多年宿根。耐寒、耐旱、耐貧瘠是其特點。 [9] 

竹蔗繁殖方法

竹蔗育種需要有性雜交,而繁殖則是無性繁殖。

竹蔗主要價值

竹蔗經濟價值

稈粗壯高大,含糖分較高,為製糖的原料;但纖維多,蠟層厚,不利於出糖澄清。在栽培育種上,本種根狀莖發達,宿根性好,分櫱力強,長勢好,耐旱瘠力強,能粗放栽培。竹 [3]  蔗的綜合利用價值大,稈供生食並可入藥,蔗梢與葉片為牛等家畜的飼料,蔗渣纖維是造紙原料以及壓制隔音板材料,副產品還有糖漿、酒精等。
福建松溪的“百年蔗”竟保留宿根達百年的記錄仍有相當產量。 [9]  中國古代除用竹蔗製糖外,還用來釀酒、造醋、造紙、制香料等。 [11] 
竹蔗 竹蔗 [4]

竹蔗生態價值

蔗杆收割製作糖後,蔗葉與杆渣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從而形成了“河岸砂地植蔗、蔗根固土、土厚促蔗、蔗杆製糖、杆渣還田”的河流兩岸獨特砂地利用與生態循環系統。同時,甘蔗又具有高固碳作用。因此,系統不僅減少了福建母親河閩江源頭區域河流兩岸的沙地的水土流失,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空氣質量,對提高閩江源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2] 
竹蔗 竹蔗 [5]

竹蔗藥用價值

莖杆(甘蔗):甘,寒。清熱,生津,下氣,潤燥。用於熱病津傷,心煩口渴,反胃嘔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結。 [1]  《本草綱目》言:甘蔗性平,有清熱下氣、助脾健胃、利大小腸、止渴消痰、除煩解酒之功效,可改善心煩口渴、便秘、酒醉、口臭、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