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夜

(魯迅散文詩作品)

鎖定
《秋夜》是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4年創作的一首敍事兼抒情的散文詩。作者採用象徵手法,賦予秋夜後園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類型的社會人物,“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徵着壓迫和摧殘進步力量的勢力,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做着“春的到來”的夢的小紅花象徵着善良的弱者,聳立在後園的兩株棗樹,象徵着與黑惡勢力抗爭的進步力量。通過對這些景物的含蓄描繪,魯迅表達了對惡勢力的抗爭和憤怒,對英勇抗擊惡勢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讚美,也表達了他與惡勢力作韌性戰鬥的意志。此文語言精緻,意象空靈,結構嚴謹,為象徵散文詩民族化的創造,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風範。 [1] 
作品名稱
秋夜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4年
作品出處
野草
文學體裁
散文詩

秋夜作品原文

秋夜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䀹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裏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着,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着。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脱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䀹着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着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着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
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葱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1]  [4] 

秋夜詞句註釋

⑴他:在五四初期的白話文中,不管稱第三人稱的女性或稱物都用“他”。此文中的 “他”、“他們”即分別指代天空、花草、棗樹等。
⑵䀹(shǎn):眨眼。
⑶瑟縮:因寒冷而不舒展,冷的哆嗦,發抖。
⑷低亞:低垂。“亞”,通“壓”。
⑸“然而”句:這是寫作者深夜裏一瞬間的感覺,並不是真的月亮東移。
⑹蠱惑:惡意的誘騙人,使人心意迷惑。
⑺吃吃:形容笑聲。
⑻丁丁:象聲詞。元稹《景申秋》詩有“丁丁窗雨繁”句。
⑼梔子:一種常綠灌木,春夏開白花,極香。
⑽老:死的意思。 [2]  [3] 

秋夜創作背景

《秋夜》1924年9月創作於北京。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相互勾結實行統治的情況下,中國北方的民主革命處於低潮。同時,“五四”退潮後新文化戰線發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來“同一戰陣中的夥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國粹、整理國故,妄圖將青年重新拉回故紙堆的復古思潮。面對這些社會的變故和強大的統治勢力,作者魯迅不免孤寂、彷徨,時而感到一種“成了遊勇,布不成陣”的苦悶,但他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尋生力軍,一方面孤軍奮戰,堅忍地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秋夜》正是作者在這種思想情感下所創作的散文詩。 [4] 

秋夜作品鑑賞

秋夜思想內容

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寫室外景物,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自然段)寫室內景物。
第一自然段沒有從較大場景着筆寫秋夜,而是劈頭一句即以奇特的反覆修辭格凸現棗樹,如奇峯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這種特寫鏡頭式的表現手法既強調了兩株棗樹傲然獨立、凜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風貌,又形成了全文整體意境中的骨脊,特別鮮明突出。接着一個自然段寫深秋的夜空,作者先點出並且突出了它的“奇怪而高”,難以捉摸的特點。然後寫天空與人間難以彌合的距離,突出了它對人間的冷漠無情。再寫天空“閃閃的鬼䀹眼,冷眼”,更寫出了天空的陰險狡詐,對人間的敵視態度。最後寫天空”自以為大有深意”,其實是隱藏殺機的微笑。把繁霜灑在野花草上,自然是天空對人間生命的虐殺。這一段既是對深秋夜空自然景色的描寫,又用擬人手法巧妙地勾勒出夜空陰險醜惡的神情,象徵了北洋軍閥統治及一切惡勢力的黑暗、殘忍、狡詐和冷酷。
第三自然段作者以簡約而異常形象的筆觸刻劃了小粉紅花的形象,善良、弱小而富有美麗的夢幻,她出身低微,不知道名字,而又十分柔弱。這是一個可愛而又可憐的形象,象徵了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以及許許多多倍受惡勢力摧殘壓迫的弱小者。對小粉紅花的描寫,不僅寄寓了作者對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勵,而且有力地襯托了棗樹的剛強性格和韌性的戰鬥精神。
第四、五自然段是對棗樹的讚美,是全篇的核心。作者飽含深情,不惜筆墨塑造棗樹這一戰鬥者的形象。他飽經滄桑:不僅經繁霜的虐殺,還有孩子們來打棗,甚至給他留下皮傷;他清醒冷靜: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也知道落葉的夢,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難,因而,他不靠虛妄的幻想支撐自己,而執着於現實的戰鬥;他頑強不屈:他認準敵人,絕不放過,“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其幫兇月亮;他堅韌不拔:不管情況有什麼變化,面對頑敵“他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映着許多蠱惑的眼睛”,絕不輕易退下來。正是有這樣的無畏而富韌性精神的戰士,貌似強大的敵人天空“不安了,彷彿想離開人間,避開棗樹”,“月亮也窘得發白”,繼而“暗暗躲到東邊去了”。作者把憎恨和鄙夷刺向那夜空,把強烈的激情和讚美給了棗樹,這是對韌性戰鬥精神深情的禮讚。那一無所有,無私無畏,滿身傷痕而又不屈不撓的戰士形象,給處在黑暗重壓下的人們以力量的象徵,這也是作者魯迅韌性戰鬥精神的寫照。
在對室外景物描寫之後,兩個轉折過渡的自然段,寫夜遊鳥和自己的笑聲。夜遊鳥指貓頭鷹一類,從上下文的聯繫中可以理解為是棗樹的助威者,是死寂的暗夜的破壞者。在重如磐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暗夜裏,雖有棗樹的默默地戰鬥,仍不免有孤獨奮戰的沉悶感,而夜遊鳥“哇的一聲”戰叫如一道閃電,撕開了厚重的夜幕,如一聲驚雷,震響在渺渺長空,陡然增添了戰鬥者的生氣,與此緊密聯繫的是作者的“夜半的笑聲”,如果説夜遊鳥的叫聲是反叛者的吶喊,那麼,作者的笑聲則是勝利者的宣言,在這回應在夜空中的笑聲裏,有對惡勢力的嘲弄,也有對戰鬥者的讚歎。這人的笑聲與鳥的叫聲相應和,給以力量和希望。
文章最後三個自然段着重寫小青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調,稱頌小青蟲為追求光明而不惜犧牲的精神,雖然小青蟲有些莽撞,有的被燒死,有的“在燈的紙罩上喘氣”,但作者對它們的鬥爭熱情充滿了敬意,因為時代需要的是“不問成敗而要戰鬥的人們”,所以作者對小青蟲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作者對小青蟲的描寫也進一步襯托了棗樹的成熟、執着和剛強。表現了作者寄希望於廣大的如小青蟲一樣的青年,更快地成長起來,同棗樹一樣進行更有力的戰鬥。
作者通過對秋夜所見所感的抒寫,刻畫了棗樹敢於正視現實、敢於反抗惡勢力的韌性戰鬥精神,表達了對惡勢力的憎惡和蔑視、對弱小的被壓迫者的同情,以及對追求光明的奮鬥者的熱誠讚頌。在藝術上,作者刻意將景物人格化,並借景物所賦予的特定象徵意義,觸及時事,借景抒懷,託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徵,又藴含豐富的人生哲理。作者還採用環境烘托、正反形象對比等多種手法,着力塑造棗樹的形象,從而深化了主題,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性。 [4]  [5] 

秋夜藝術特色

  • 象徵手法
此文通篇採用象徵手法,以棗樹和天空的尖鋭對立和鬥爭為軸心,精心構築了一個完整的具有強烈時代特點的意象世界,作者以堅韌頑強的棗樹為一方,寫了小粉紅花的柔弱而有美好的夢幻,寫小青蟲追求光明而又有些莽撞,寫夜遊鳥令惡勢力喪膽的叫聲;以天空為一方,寫了星星,月亮、繁霜,象徵了惡勢力及其幫兇。敵我雙方的象徵物互相對立而又和諧統一,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及其政治鬥爭形勢,從而喚起了想象和聯想。這種用象徵手法構築完整意境的方法,是此文一突出特點。 [5] 
  • 擬人手法
與象徵相輔相成的是擬人手法。作者既準確地寫出客觀事物的本來特徵,又將它們人格化,把自在的無為的特徵,動態寫成有意識的所能所為。如描寫天空和棗樹的特徵及對抗,是物與人的雙重融合,這樣寫,既有生動的形象性、畫面感,又有很強的意識性、生命感,物人合一,形神兼備,栩楓如生,為溝通象徵內客架起了橋樑。 [6] 
  • 警策融合
此文巧妙的將濃郁的詩情與警精的哲理,曲折的筆致和繪畫的美融合在一起,使千餘字的篇幅容納了極其豐厚的生活感受和極其深湛的現實思考,含蓄深沉,警策幽深。 [5] 
  • 意境營造
此文在藝術表現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意境營造。作者用冷峻峭拔的語言,着力渲染蕭瑟森然、幽遠清寂的秋夜氛圍。在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藴藉又強烈地表達了一個既彷徨又執著的孤獨的求索者的心緒。 [2] 

秋夜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教授孫玉石《現實的哲學的〈野草〉》:這“天空”是可憎的世界的象徵。它與人、棗樹形成一種冷酷無情的關係。幾幹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性的制度和現實社會的黑暗與野蜜,都在這一象徵性的形象中凝聚了。 [10-11]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這是現實和幻想相爭。《秋夜》之奇不僅來自詩意的想象,同時也來自魯迅對主觀境界着意的處理。 [7]  [9] 
東京大學教授丸尾常喜《恥辱與恢復——〈吶喊〉與〈野草〉》:《秋夜》作為《野草》思想和藝術的出發點,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7]  [8] 

秋夜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筆名。其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12] 
參考資料
  • 1.    黎娜.最美的散文[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
  • 2.    胡玉東 張守興.大學語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3
  • 3.    劉全利 王兆蒼.中學語文自學之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3
  • 4.    徐紹建.大學語文(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62-263
  • 5.    張長青.中師文選鑑賞辭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232-234
  • 6.    董振泉 黃樹紅.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析(下冊)[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262
  • 7.    馬軍英.表現的深切,格式的特別——魯迅《秋夜》的內在節奏及其相關的詩學問題[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2):105-110
  • 8.    丸尾常喜.恥辱與恢復——《吶喊》與《野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48
  • 9.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07
  • 10.    孫玉石.現實的哲學的《野草》[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9
  • 11.    賈小林 喻祖權.現實的清醒與韌牲——重讀魯迅《野草·秋夜》[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上旬),2011(7):91-93
  • 12.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472-48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