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福利

(福利制度)

鎖定
社會福利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面對廣大社會成員並改善其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是社會成員生活的良好狀態。狹義的社會福利基本上指向困難羣體提供的帶有福利性的社會支持,包括物質支持和服務支持。 [1] 
中文名
社會福利
外文名
social welfare
定    義
泛指解決有關‘福利’問題的各種社會方法和政策

社會福利概述

廣義的社會福利指的是服務、物品、金錢等所有對人們有好處的東西及人們所做出的各種努力。狹義的社會福利則存在時代性和地區性差別。因此,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含義,是個動態發展和與文化相關的概念。國家為保障全體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福利。其針對不是滿足全體成員的所有福利需求,而僅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性福利需求。同時也應該不斷致力於提高全體公民的生活質量

社會福利積極作用

社會福利則是確保人民各種功能得到有效發揮,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儘量減少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創造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不斷挖掘人類的潛能,使之得到最大化發展。通過對醫療、康復、兒童照顧和教育的預防來對社會未來進行投資;通過各種補助,如養老金住房補貼、醫療補貼等來補充收入;對犧牲者的家庭和不幸人羣進行社會補償。它是兼顧投資與預防的制度性機制。屬於促進經濟增長的社會基礎設施。

社會福利特徵

社會福利廣泛性

社會福利的接受者全體公民。這就是説所有社會成員都有平等享有社會福利的權利,且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某一福利項目。

社會福利基本性

是以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為本的社會福利。所謂基本福利需求涵蓋了所有民生基本福利需求,如工作、教育、養老、健康、居住等方面的福利需求。

社會福利多樣性

這裏的多元福利供給主體包括國家組織、市場和社會組織等現代社會中的三大部門,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是它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公共福利社會互助四種供給形式的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既包括繳費性的方式(社會保險),也包括免費性方式;既有強制的方式,也有自願性方式。

社會福利服務範圍

社會福利的覆蓋範圍明顯更廣,涉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各國的福利內容會越來越豐富,福利範圍也將不斷拓展。很多英國學者表示,社會福利範圍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社會保障;教育福利住房福利;健康服務;個人社會服務就業服務社會福利制度中,社會保障只是其中最基礎的部分。尤其應該注意,隨着福利觀念的不斷變化和經濟水平的日漸提升,社會福利的範圍與內容會不斷擴展和增加。

社會福利類型

按享受對象類別來劃分,社會福利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l)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公共福利
(2)為本單位、本行業從業人員及其家屬提供的職業福利
(3)專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福利
(4)為嬰幼兒、少年兒童提供的兒童福利
(5)為婦女提供的婦女福利
(6)為殘疾人提供的殘疾人福利

社會福利普遍性社會福利

普遍性為基礎,體現普遍性社會原則,傾向於不加區別的給羣體或某些社會羣體的所有成員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
優點:保障人羣廣泛防患於未然;操作簡便行政成本低;促進社會整合降低社會矛盾;降低“貧困烙印”.
缺點:福利開支巨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不利於經濟領域的擴大再生產;效率和效果難以保證,會導致福利資源的浪費,可能造成福利依賴。 [2] 

社會福利選擇性社會福利

以選擇性為基礎,體現特殊社會關照原則,社會應首先關照社會特困人羣。
優點:提高社會政策行動效率,避免或降低福利資源的無效使用;降低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能保證經濟上的擴大再生產順利進行;降低普通人對福利的依賴;專門針對困難者的福利供給,可以收到較好的再分配效果。
缺點:行政成本高;可能導致福利資源的無效使用,以及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較難避免“貧困烙印”現象,給受助者帶來污名;操作複雜。 [2] 

社會福利發展歷史

社會福利西方

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法典》強調保護孤寡,猶太教基督教等教派宣揚博愛、助人、公平的宗教教義,都包含有福利的思想。中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以宗教為主要形式的私人慈善機構和組織,專門從事救濟貧民的工作。1601年,英國頒佈伊麗莎白濟貧法,開始以立法形式對貧民實施救濟。18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社會分工專業化的進程加快,隨之帶來了貧窮、傷殘、失業、犯罪等日益嚴重的社會弊病,勞資衝突等社會矛盾大大加劇。家庭、私人慈善組織社會團體已無力解決與日俱增的社會問題和福利需求。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開始尋找產生社會弊病的原因和解決辦法。19世紀初葉,空想社會主義者C.H .de聖西門、C.傅立葉、R.歐文設計並親自實踐了一系列社會改革的方案,試圖建立平等、幸福、和諧的理想社會,提出了改善勞工待遇、增進社會福利、消滅貧窮的主張。18、19世紀的社會福利工作受自由主義的影響,認為貧困是個人無能和懶惰所致,應由個人負責,國家不負擔救濟和幫助貧窮者的責任和義務,私人可以舉辦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而不受國家干預。19世紀末20世紀初,慈善組織運動發展成為推行社會福利的主要機構。英國社會福利在“二戰”之前主要是為了滿足工薪階層的需求,並且這是社會福利範圍適當的表現。“二戰”之後,英國首相艾德禮率先宣佈在世界上首先建成了福利國家,至此,社會福利的範圍得到了持續拓展,逐漸開始向全民覆蓋,這在國家衞生保障基礎教育年金計劃等面向全民的福利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從而導致當前很多人覺得中產階級才是社會福利的主要受益者,最底層的社會羣體獲益不多。這種現象並不是英國特有的,在歐美發達國家十分常見。當前,社會政策的外延不斷拓展,其邊界已經延伸到了原本認為是公共政策經濟政策的領域,諸如移民、工業關係、法律強化、就業、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

社會福利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過去遺留下來大量的生活貧苦、流離失所、急待救濟的民眾,黨和政府一方面針對特殊羣體實施了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隨着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以及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在城鎮逐漸建立起了“單位制”這一組織形式。大部分城鎮居民被吸納進單位進行就業與生活,並與單位形成依附關係,即“單位人”現象。就業者的權利要在單位中實現,單位則代表國家對其負起生老病死的無限義務,這種組織方式使單位逐漸演化成家長制的福利共同體。對於那些無法得到單位與集體保障的“三無”人員,政府還建立了民政福利制度,對其基本生活進行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變,許多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人們對社會服務的需求日益提升。計劃經濟時期單位福利為主,民政福利為輔的制度框架受到了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加強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福利類型與服務內容向系統化與多樣化方向發展。20世紀末,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等問題,2000年以來,我國加快了老年人社會福利的建設工作。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福利事業系統化管理,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全面發展,2018年12月,民政部新成立了養老服務司和兒童福利司。到2018年,各省均已建立高齡津貼制度,越來越多的高齡老年人享受到老年津貼這一福利制度。

社會福利總體趨勢

基於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這一重大判斷,圍繞“美好生活”這一奮鬥目標,需要回應“美好生活”的社會發展需要和新變化,確立實現人民福祉、促進包容性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福利發展的首要目標。開始更加註重人民更高層次和新結構需要的發展。“美好生活”應該是高水平、高質量的美好生活的體現。“美好生活”與温飽、小康生活最大的不同是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更關注自身的感受。社會福利更要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理性選擇邁向更普惠的社會福利,給國民充分的信心和穩定的預期,提高全社會的共享水平,實現公正平等的治理目標,實現社會的包容性發展。社會福利供給側改革要以增強人民的獲得感為目標,以提升社會福利供給質量為核心,實現社會福利的供給理念的轉變。在未來發展中,將是社會福利需求決定社會福利供給,使社會福利能夠真正惠及全體國民,成為推動社會包容性發展的主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參考資料
  • 1.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
  • 2.    關信平.社會政策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