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利國家

(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種狀態)

鎖定
福利國家並非一種國家類型,宏觀上是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種狀態,微觀上是對政府一系列特定行為的描述,可以説是一種由國家通過立法來承擔維護和增進全體國民基本福利職能的政府行為模式。當然,這種政府行為在歷史政治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一定的路徑依賴,因此具有相對穩定性。 [1] 
中文名
福利國家
外文名
Welfare State
起    源
英國
福利特點
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福利國家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

福利國家的建立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思想理論基礎。二戰以後,西方國家面臨突出的貧困、失業、社會不平等矛盾,因此有思想家提出應該由國家出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行增進社會福利的政策。1942年《貝弗裏奇報告》中所提出的“社會服務國家”構想和1944年國際勞工組織所通過的《費城宣言》,為戰後大規模出現的福利國家制度提供了合法性來源與實際建構的理論基礎。 [1] 

福利國家制度的優點與缺點

福利國家正面影響

福利國家制度的確立及運行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它在一定條件下有助於實現社會保障、社會和諧和政治穩定,有助於普遍提高公民的生活狀況,避免了社會分裂,減緩了兩極分化 [1] 

福利國家負面影響

有學者認為過於優良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反面影響:
①使人們依賴福利而變得懶惰,滋生慵懶文化,使國家喪失積極工作的激情;
②福利存在經濟上的破壞性,因為福利開支會增加税收並引起通貨膨脹;
③福利可能是低效甚或無效能的,因為提供福利的公共部門具有壟斷性,它們缺乏市場競爭;
④在政治上,福利制度與傳統會天然地為公民所擁護,而在國家面臨經濟危機,政府面臨財政困境之時,縮減福利往往不會得到民眾的認同,反而引發國內危機。 [1] 
參考資料
  • 1.    孫林,黃日涵,政治學核心概念與理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09,第96-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