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碳匯

鎖定
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温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4] 
中文名
碳匯
外文名
carbon sink
出    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釋    義
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
分    類
森林、草地碳匯等
功    能
減少温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

碳匯碳匯介紹

碳匯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説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1]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温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
有關資料表明,森林面積雖然只佔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佔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温室效應。這就是通常所説的森林的碳匯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長的重要營養物質。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轉變為糖、氧氣和有機物,為生物界提供枝葉、莖根、果實、種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這一轉化過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貯存庫緩衝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壞,則變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產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來自自然界,也來自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氣釋放碳的母體,碳匯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減少碳源一般通過二氧化碳減排來實現,增加碳匯則主要採用固碳技術。 [1] 
農田土壤碳匯通過採用保護性耕作措施、擴大水田種植面積、增加秸稈還田、增加有機肥施用、採用輪作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等,讓農田土壤由碳源轉化為碳匯。 [8] 

碳匯發展目標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1997年12月,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由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 由此形成了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旨在減少全球温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際法案。議定書附件B中包括的各國(多數國家屬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及經濟轉軌國家)同意減少人為六種温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諾期內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同時規定,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可自願制定削減排放量目標。在此後一系列氣候公約國際談判中,國際社會對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匯聚作用越來越重視。《波恩政治協議》、《馬拉喀什協定》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京都議定書》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鼓勵各國通過綠化、造林來抵消一部分工業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則同意將造林、再造林作為第一承諾期合格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意味着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氣體排放量。
2003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九次締約方大會,國際社會就已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碳匯項目達成了一致意見,制定了新的運作規則,為正式啓動實施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創造了有利條件。

碳匯森林碳匯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承認森林碳匯對減緩氣候變暖的貢獻,並要求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植被恢復及保護,允許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開展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將項目產生的碳匯額度用於抵消其國內的減排指標。
所謂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簡單説就是捐資造林,讓自己出資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碳匯草地碳匯

國內仍沒有學者對草地碳匯進行界定,但草地碳匯能力很強,主要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地下的土壤當中,植物的固碳比例較小,僅佔一成左右,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固碳能力更強,隨着我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尤其是退化草地的固碳增量更加明顯,因此可充分發揮草地的固碳作用。

碳匯耕地碳匯

耕地固碳僅涉及農作物秸稈還田固碳部分,原因在於耕地生產的糧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氣中,秸稈的一部分在農村被燃燒了,只有作為農業有機肥的部分將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

碳匯土壤碳匯

據“酶鎖理論”,土壤微生物可作碳“捕集器”,以減少大氣中的温室氣體。但2021年7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副教授Kelly Wrighton領導的團隊,以Bridget McGivern為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實驗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也“吃”多酚,可能會釋放二氧化碳,這些實驗結果與“酶鎖理論”背道而馳。 [6] 

碳匯海洋碳匯

是將海洋作為一個特定載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化的過程和機制。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碳和綠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細菌、海草鹽沼植物紅樹林)捕獲的,單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海洋碳匯英文名:Ocean Carbon Sink [2] 
2021年8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台 [7] 

碳匯碳匯交易

碳匯造林是指在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對造林及其林木(分)生長過程實施碳匯計量和監測而開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動。與普通的造林相比,碳匯造林突出森林的碳匯功能,具有碳匯計量與監測等特殊技術要求,強調森林的多重效益。 [3]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其評估報告中指出,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是未來30年到50年增加碳匯、減少排放成本較低且經濟可行的重要措施。據相關資料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我國政府曾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莊嚴承諾: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相比傳統林業,碳匯林業具備“交易”的潛質,藴藏着巨大商機。 [3]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相對工業,碳匯成本較低,有“綠色黃金”之稱。據預測,202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將達3000億美元。 [3] 
業內專家、學者對林業碳匯前景表示看好。據瞭解,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確定18個林業碳匯試點市(縣)。2011年11月,國家林業局在浙江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正式啓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阿里巴巴集團以18萬元購買了1萬噸林業碳匯指標,成為國內購買林業碳匯的第一筆交易。 [3] 
企業和個人捐資碳匯,可以積累碳信用指標,未來國內碳交易市場成熟後,不僅能夠抵減一定量的碳排放,而且還有望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獲得“博彩”的機會。特別是對於企業,是一種長遠投資,是為企業儲存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3] 
碳匯“交易”對於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也十分有利。集體林改後,農民獲得了林地和林木所有權,雖然短期內難以從中獲得經濟收益,但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就可以彌補森林經營週期長、短期沒有經濟收益的問題。同時,企業通過捐資碳匯幫助農民造林或者搞好森林經營,將來樹的延伸產品價值就可以歸農民所有,企業可以從中積累碳信用指標,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存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3] 
2022年7月19日,為農田碳匯開發奠定先行先試基礎。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和南靖縣人民政府、福建環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策劃推進的首單0.7萬噸農田碳匯項目順利在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完成交易。 [14] 

碳匯發展情況

2011年8月3日,為進一步推進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中國的有序開展,促進清潔發展機制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 [5] 
2020年10月28日,《自然》科學期刊上一個國際團隊的研究報告也再次表示,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碳匯”,佔了中國整體陸地的35%還多一點。 [4] 
2022年,都昌縣與易高天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簽約水稻種植温室氣體減排項目,這是江西省首個簽約落地的農業碳匯項目。 [8] 
2022年5月,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廈門落地。 [9] 
2022年5月,福建首例雙殼貝類海洋漁業碳匯交易項目完成。 [10] 
2022年5月23日,全國首個農業碳匯服務驛站廈門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設立,開啓為農户提供“農業碳匯+綠色金融”的下沉式服務新模式。 [11] 
2022年6月26日,中國林學會發佈了“十三五”期間林草科技十大進展。其中,開發竹林碳匯多尺度聯合監測技術體系,實現竹林碳匯時空動態的快速準確計測,為實現我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森林碳匯精準估測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12] 
2022年7月,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首個碳匯林示範區在國有無定河林場建成。 [13] 
2022年8月17日,福鼎市茶產業發展中心與中國人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簽約,為福鼎市特色農業產業提供300萬元碳匯損失風險保障,標誌着農業碳匯保險率先在福建實現創新突破。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