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通訊

鎖定
自1992年《自然—遺傳學》發行以來,《自然》旗下的期刊已增至16種,其中包括剛成立的子刊《自然—化學》。
中文名
自然—通訊
外文名
Nature Communications
編輯單位
自然
創刊時間
2010年

自然—通訊發展歷程

2010年,自然出版集團又發行了第17本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就此發表社論説,《自然》旗下以往的所有子刊都各自聚焦於特定的學科或研究領域,其目標是有針對性地發表最具原創性和科學影響力的研究工作。現在看來,《自然》系列子刊的高影響因子證明這一目標已經實現。
與以往的子刊相比,新子刊《自然—通訊》有所不同,其覆蓋多種學科。《自然—通訊》的目的不在於與已有的《自然》系列期刊競爭,而在於發佈嚴謹而頗具綜合性並代表某一領域重大進展的研究論文。除此以外,還歡迎來自目前沒有被《自然》旗下某一期刊聚焦的領域的論文,如發育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化學、古生物學、天文學高能物理學等。
與《自然》系列其他子刊一樣,《自然—通訊》有單獨的編委,而且,它還是《自然》旗下第一本以混合模式發行的期刊——通過訂閲或向作者收費以使論文可被即時開放獲取。此外,《自然—通訊》還是第一本完全在線的《自然》系列期刊,沒有印刷版本。

自然—通訊作品影響

《自然—通訊》和《科學報告》是自然出版集團(NPG)旗下增長最快的兩本刊物。《自然—通訊》和《科學報告》分別在2010年和2011年推出,這兩本期刊在2013年6月雙雙實現發表論文數量達到2000篇的里程碑,同時兩份刊物的論文投稿數和發表數繼續快速增長。
最新發布的2012年期刊引用報告(JCR)把《自然—通訊》列為全球十佳多學科科學期刊的第3位,《科學報告》位列第8;《自然》雜誌依然在多學科科學期刊分類中位列第1,其影響因子為38.597,在2012年全年共被各類論文引用554,745次,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科學期刊。
根據2012年期刊引證報告,《自然—通訊》在2012年共被引用了7,000多次,其影響因子達到10.015,目前已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學期刊躋身前2%。《科學報告》是2013年第一次得到影響因子的評估,其影響因子在2012年達到2.927,在56種多學科科學期刊中排名第8位。
《自然—通訊》的網站在2013年1-6月期間,已經有超過430萬的頁面訪問量,目前每月收到的論文提交數量已經超過《自然》雜誌。《自然—通訊》在2013年前6個月發表了723篇論文,這一數字已經比2012年全年發表的702篇還要多。
在2013年上半年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佔目前已發表論文總量的36%,預計全年將發表1,650篇論文。《自然—通訊》為論文作者提供一個開放獲取的選擇, 38%的已發表論文是可以開放獲取的,這些論文都遵守共同創作協議(CC)。
《科學報告》是自然出版集團(NPG)增長最快的期刊,其發表的論文數量已經超過集團旗下所有其他刊物。2013年以來,《科學報告》已經發表了超過1,000篇論文,佔到自2011年6月推出以來發表論文總量的一半。《科學報告》中的所有文章都是在創作共用許可協議(CC)下讓讀者開放獲取的。2013年以來,《科學報告》的網站已經有350萬的頁面訪問量
《自然—通訊》在2012年期刊引證報告科學版中同另外18本《自然》旗下的刊物一起,躋身全球最佳50本期刊。該期刊引證報告科學版是考量了全球8,411本科學期刊後,所得出的排名結果。另外《自然》旗下的《自然氣候變化》,其首次的影響因子就達到了14.472,在所有環境科學類期刊中位列第1。 [1] 

自然—通訊研究案例

2021年7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土壤與作物科學副教授Kelly Wrighton領導的團隊,以土壤與作物科學博士Bridget McGivern為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最新理論,即在土壤——很像人類的腸道中,多酚可以成為生活在那裏的微生物的食物來源。研究結果可能推翻一個長期以來的理論——“酶鎖理論”,即在某些條件下,土壤微生物無法獲取多酚,因此可以被用作碳“捕集器”,以減少大氣中的温室氣體。團隊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土壤樣本進行了高分辨率化學分析和精確監測。結果證明,在無氧條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確實能分解多酚類物質,可能會釋放二氧化碳,即實驗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也“吃”多酚,這些實驗結果與長期存在的“酶鎖理論”背道而馳。該研究打開了進一步研究多酚代謝及其如何適應自然碳循環的大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