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馬鎮

(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

鎖定
石馬鎮,隸屬廣東梅州興寧市,是革命老區,位於興寧市東北部, [1] 梅縣區西境相接, [2]  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83',北緯24°28'。東鄰徑南鎮及梅縣區南口鎮,西連龍田鎮合水鎮,南毗永和鎮寧中鎮,北接梅縣區石坑鎮。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千米(2017年)。 [3]  截至2016年,石馬鎮轄26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社區,鎮政府駐石馬社區 [4]  石馬鎮聚居者皆為漢族人,全鎮總人口28406人(2017年)。 [3] 
石馬鎮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年間,便有石馬的稱呼,是取新石鄉馬石村有一個黑褐色大石,形似駿馬而得名。明代,石馬設寨下、公陂、李芽塘、洋門、龍陂、石馬洞、莊上(上下莊)等七個村,設裏及若干保甲。1983年1月5日,撤銷石馬公社和洋門公社管理委員,合併為石馬區,改稱百馬區公所。 [2]  1987年3月石馬區改為石馬鎮。
石馬鎮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適宜發展種植沙田柚、油茶、水稻和蔬菜等農業經濟作物。 [1]  201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33億元。 [5]  境內有縣道4條共30公里,有鄉村公路26條,全長80.2公里,均實現了水泥硬底化目標。村村通公路。石馬鎮是梅州市“生態鎮”、“平安鎮”、“文化先進鎮”和“廣東省生態示範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 [1] 
中文名
石馬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
地理位置
興寧市興城東北部
面    積
108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26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社區
政府駐地
石馬社區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54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28406人(2017年) [6] 
著名景點
何子淵故居
仙人庵
文昌祠等
車牌代碼
粵M
生產總值
3.33億元(2016年)

石馬鎮歷史沿革

石馬鎮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年間,便有石馬的稱呼,是取新石鄉馬石村有一個黑褐色大石,形似駿馬而得名。 [2]  [7] 
明代,石馬設寨下、公陂、李芽塘、洋門、龍陂、石馬洞、莊上(上下莊)等七個村,設裏及若干保甲。
咸豐六年(1856年),改村為堡,設有上莊、下莊、小水、刁田,礤下、馬下、洋門七個堡,後焦坑由寧中區劃歸石馬,增設蕉坑堡,石馬共有八個堡。保內設若千保、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石馬設保康局、警察區署等,下設保、甲。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上期,石馬區改為第十一區,下轄20個小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下期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石馬與龍田合併,改為第五區,區址設在龍田,石馬設石上、石中、石下三個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冬,取消石上、石中、石下鄉,合併為石南、石北兩個鄉。隸屬第四區(龍田)。石南鄉設十一保97甲,石北鄉設十一保95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石南、石北鄉合併為石馬鄉,隸屬第四區(龍田)。
1949年5月,石馬解放,改為石馬區,設區人民民主政府。區下面設9個村農會。
1950年4月12日,石馬區和龍田區合併為龍石區(區址設在龍田)。原來的石馬區改為兩個大鄉,即石南鄉、石北鄉。
1951年10月,龍田、石馬分區,石馬為第十二區,下轄9個小鄉。
1956年12月,撤銷石馬區,改為石馬鄉(大鄉)。
1958年9月18日,石馬鄉實行政社合一,成立石馬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20個生產大隊。
1968年,將石馬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石馬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23日,石馬分為兩個公社,即石馬、洋門公社。石馬公社轄17個生產大隊,洋門公社轄10個生產大隊。
1981年1月,按上級指示,將石馬、洋門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為石馬、洋門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1月5日,撤銷石馬公社和洋門公社管理委員,合併為石馬區,改稱石馬區公所,轄18個鄉石岌、上莊、下莊、小水、秀水、大覺、馬下、新石、新田、刁田、新羣、陶背、洋門、奈下、三聯、李塘、蕉聯、宮前。 [2] 
1987年3月石馬區改為石馬鎮。

石馬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石馬鎮轄26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社區,鎮政府駐石馬社區。 [4] 
居民社區
行政村
鄭塘村
上莊村
新田村
下莊村
李塘村
三社村
新羣村
宮前村
虎石村
馬上村
小水村
馬下村
秀水村
向前村
馬石村
大覺村
新石村
三聯村

石馬鎮地理環境

石馬鎮位置境域

石馬鎮位於興寧市東北部, [1] 梅縣區西境相接, [2]  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83',北緯24°28'。東鄰徑南鎮及梅縣區南口鎮,西連龍田鎮合水鎮,南毗永和鎮寧中鎮,北接梅縣區石坑鎮 [3]  轄區東西長約14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千米(2017年)。 [2] 

石馬鎮地形地貌

石馬鎮地處山區,四面環山,周圍高,中間小山丘多,構成若千狹長盆地。地勢由東北至西南傾斜,大部分山丘在海拔200米至300米之間。 [2]  主要有兩支山脈。第一支由鐵山嶂向西南延伸,阿婆石為最高,海拔682米,第二支由箭竹頂向東南轉南方向延伸,雷峯寨為最高,海拔556米。
石馬屬於火成岩地質地區,中性至酸性的花崗岩分佈於全區,風化層厚,地表植被少,昌於水土流失,是石馬地貌的一個特點。 [2] 

石馬鎮氣候

石馬鎮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1]  年均降雨量為1447毫米,年均氣温20.4℃,最低氣温零下2.7℃(1967年1月17日),最高氣温為38.3℃(1978年8月1日),平均日照時數2065.1小時。 [2] 

石馬鎮水文

石馬河發源於鐵山峯,流經鎮境中部,沿流匯合自鄉溪流注入石壁水庫,然後流入寧江,全長21.05公里。 [2] 

石馬鎮自然資源

石馬鎮土地資源

石馬鎮總面積10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0169萬畝,其中水旱田1.72萬畝,旱畲地2965畝,山地13.5萬畝。 [3] 

石馬鎮森林資源

截至2013年,石馬鎮林地面積11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 [1] 

石馬鎮動物資源

石馬鎮主要有鳥類狐狸黃鼠狼等。 [2] 

石馬鎮礦產資源

石馬鎮境內主要有鐵山嶂的硫鐵礦 [2] 

石馬鎮人口

石馬鎮全鎮總人口28406人(2017年),聚居者皆為漢族人。 [3] 

石馬鎮政治

黨委書記
孫偉權
黨委副書記、鎮長
石秀芳
人大主席
鄧鋒
黨委副書記
王紹雄
林文美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王勇強
黨委委員、副鎮長
張頌波
人大專職副主席
潘裕洪
副鎮長
陳新淼
陳侃粦
以上名單是2016年當選的領導班子,引自興寧市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系統。 [8] 

石馬鎮經濟

石馬鎮綜述

2014年,石馬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98億元;財政總收入1537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942萬元,預算外收入59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6035元,同比2013年增長6.34%。 [9] 
2015年,石馬鎮農業總產值3.2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1%;財政總收入1571.69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1299.35萬元,預算外收入272.34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7440元,同比2014年增長23.3%。 [10] 
2016年,石馬鎮農業總產值實現3.33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4%;農村人均純收入7955元,同比2015年增長6.9%。 [5] 

石馬鎮第一產業

2007年石馬鎮糧食播種面積33036畝,總產13154噸,全鎮水果種植面積8815畝,水果總產12838噸,產值1847萬元;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642萬元,年人均收入3760元。
2014年,石馬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48041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0761畝,總產量13156噸;水果種植面積8829畝,總產量25631噸;茶葉面積187畝,總產量58噸;油茶麪積2.2萬畝,總產量72萬斤,產值達200多萬元;柚果面積5819畝,總產量19702噸,總產值近1億元;生豬全年出欄17156頭,年末存欄12105頭。 [9] 
2015年,石馬鎮已有省級林業企業1個(銀山生態園),省級林下經濟發展示範基地1個(銀山生態園),市級精緻高效農業基地1個(廣東興寧柚果種植研究基地),市級農業企業4個,市級專業合作社20家,柚果種植面積5800多畝,產量達2.2萬噸,產值8000多萬元;油茶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產量達80多萬斤,產值300多萬元。 [10] 
2016年,石馬鎮油茶種植面積達13000多畝,年產油茶果180多萬斤,可提供就業崗位近500個;銀山鐵皮石斛種植面積達300多畝,可提供就業崗位50多個;全鎮柚果種植面積10000多畝,年產量達2.2萬噸。 [5] 

石馬鎮第二產業

石馬鎮民間傳統工業有米酒、豆腐、花生、腐竹等。2007年,工業總產值4947萬元。

石馬鎮第三產業

2016年,石馬鎮旅遊業加快發展,何天炯故居、敦善圍等古民居、古建築得到有力的保護和進一步的開發;柚果種植科研基地、馬頭坪森林公園等景區景點的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全鎮的旅遊業全年共計接待遊客50000多人。 [5] 

石馬鎮社會事業

石馬鎮文化事業

2014年,石馬鎮推進“一村一文化活動中心”項目建設,已有25個村接受市級驗收,完成率達93%;進一步完善村級公園設備設施,投入近15萬元,各村共種植觀賞性花木1000多株、安裝體育器材20套,把文化廣場建設成為村民休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3月份在興寧市明珠文化廣場舉辦“寧江風情”石馬專場文藝表演;全年組織送戲下鄉4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60多場,完善農家書屋27個。 [11] 
2016年,石馬鎮成立新石村萬慶第、刁田村敦善圍文化俱樂部,其中萬慶第文化俱樂部榮獲梅州市示範獎。 [5] 

石馬鎮教育事業

石馬中學 石馬中學
石馬有“文化之鄉”美稱,重教育、慣繳書。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7年,考上大專以上的就有2800多人。2003年興寧高考狀元何思南,就是石馬鎮新石村人。石馬中學考取重點高中的有415人,在山區鄉鎮中獨佔鰲頭。全鎮有初級中學1間、小學16間,2007年初級中學教職工114人,在校中學生1693人;小學教職工142人,小學生2413人。
2016年,石馬鎮中考再創佳績,重點高中上線27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達82%,學前一年教育入園率達100%。 [5] 

石馬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6年,石馬鎮全鎮有衞生院1間、村衞生站26個。
2016年,石馬鎮“衞生兩基示範鎮”創建工作完成,投入280多萬元對鎮衞生院進行了升級改造,投入220多萬元改建18個、新建6個公建民營村衞生站。 [5] 

石馬鎮社會保障

2016年,石馬鎮全年共培訓各類勞動力120多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870多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3901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940人,達應保人數的96.9%;全年累計發放低保、五保、醫療救助、大病救助、臨時救助等各類資金583萬元;投入352萬元,完成85户農村危舊房改造;全鎮共31名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461名重度殘疾人和精神病人得到救助;組織295名孕婦進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組織382名貧困婦女免費進行“兩癌”檢查。 [5] 

石馬鎮基礎設施

1992年5月開通程控電話,電話延伸到每個村,2007年全鎮程控電話5155門,佔農户56.8%。1999年開通移動電話,移動、聯通公司先後在我鎮投資320多萬元,興建移動電話信號發射塔,使我鎮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鎮,2007年開通移動服務廳。1990年冬在中心小學背後寶子崗建成電視差轉枱1座,1992年建成有線電視站,2007年有線電視用户1400户,全鎮有衞生院1間、村衞生站26個,敬老院1間,26個村1個居委會全部實現辦公樓房化。圩鎮面積約1.2平方公里,主要街道13條、523間門店。農曆逢三、六、九為圩日。
2016年,石馬鎮投入100多萬元升級鎮公共服務中心、新建村(社區)公共服務站27個;投入180多萬元新建三眼橋;投入150多萬元新裝、改裝秀水村、馬上村、三聯村共300多盞太陽能路燈;投入800多萬元、惠及洋門、向前等11個村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全面完工;投入68萬元對石馬河米渡村段河牀進行清理清障,解決沿河2800多畝農田的灌溉問題;投入42萬元完成宮前村農田三面光水渠工程建設。 [5] 

石馬鎮交通運輸

截至2013年,石馬鎮境內有縣道4條共30公里,有鄉村公路26條,全長80.2公里,均實現了水泥硬底化目標。村村通公路。
2013年,石馬鎮投入200多萬元,完成小水、秀水、新田、馬下等4個村,長6公里的道路水泥硬底化工程。 [12]  2014年,石馬鎮全年共投入250萬元,完成米渡、李塘、新田、馬石、陶背、向前等8個村9.5公里的村道硬底化建設;投入40萬元,對米渡橋進行改造;蕉聯、礤下、馬石等村自行籌資興修、拓寬了部分村道。 [11]  2015年,石馬鎮投入230多萬元完成米渡、李塘等6個村共7.5公里村道硬底化工程。投入100多萬元解決李塘、宮前2個村的道路亮化工程。 [11] 

石馬鎮歷史文化

石馬鎮傳説典故

書香第
清代以來,本區人士,大都知道馬下八丘坪有位何善修者(人尊稱他為善公),善修有子九人,孫三十九人,曾玄甚多。其孫何登瀛,為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舉人,清朝乾隆七年(1742)壬戍科欽賜明通進士,曾任江蘇阜寧、山東博興兩縣知縣,有名於時,何宏則為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舉人,此即所謂“兄弟聯登”者也。善修後裔,計有明通進士、亞元、舉人,歲進士各一,廩生五,秀才六,濟濟多士,可謂盛極一時,尢在乾隆十四年(1749)己巳歲,善修孫藴元與其子遠輝、讓輝三人,同科考取秀才,哄動一時。何映柳贈書香第聯有“是父是子”即指此也。嘉應州(今梅州)趙知州聞善修之令譽,特贈“兄北聯登”匾額,復請陳大章揮“書香第”三字,懸於門額,以彰其事。 [13] 

石馬鎮客家山歌

石馬山歌與刁嫂子
刁嫂子,原姓張,長得標緻,聰慧。她歌才廣博,對歌敏捷。她十四歲出嫁,家境貧寒,丈夫暴病身亡,逼於生計,只好到蛇窿裏(地名)王財主家做工。王財主是個奸刁惡的好色之徒,刁嫂子受盡凌辱,度日如年。一次,王財主企圖對她調戲,刁嫂子氣得瞪起銅錢眼,山歌脱口而出,“蛇窿窟裏蛇龜多,胡鰍滑子共一窩。一桶茶枯倒落去,看你有命出窿麼?”王財主深怕被人聽見,敗壞門風,隨手拿起牀前手杖恐嚇道:“你敢在老子面前唱山歌,講風流,豈有此理!你敢再唱就打斷你的腳簪筋!”刁嫂子面無懼色,昂頭蔑視,即以歌還擊:“我嘴生來愛唱歌,天皇老子奈吾何。閻王面前都敢唱,難道怕你死摸羅!”王財主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邊追邊罵,門外已圍滿看熱鬧的人羣。大家看到王財主氣得像條喪家之犬,無不誇讚刁嫂子的歌才和膽量,因為“小”和“嫂”近音,故被人稱為刁嫂子了。此事後不久,王財主把刁嫂子逐出家門後,轉嫁到興寧北部山區羅崗袁屋,夫妻和睦,生活幸福,終日還是歌不離口。刁嫂子走後,家鄉人民者十分懷念她。以前的歌友都是挑長擔的人,他們上江西時,要從刁嫂子屋對門的小山徑經過,因此每當來到這裏,都要歡笑地對刁嫂子家門大聲地唱起來:“嗬嗨——刁嫂子老妹你過來……”久而久之,這句引子便溶進客家山歌之中成為石馬山歌板調的獨特色,為後人傳唱不衰。 [14] 

石馬鎮歷史文物

百花鏡
百花鏡是稀有的文物,它由外形相同,內容各異的一對屏鏡成。屏鏡約長70釐米、寬55釐米、高8釐米,表面用酸脂木,玻璃製作鏡櫥,四周鑲有骨質雕花。鏡櫥內有:仙翁童叟、淑女閨秀、千姿百態,形神逼真。山水木石、屋宇亭台,金枝玉葉、光彩奪目,精雕細塑、巧妙玲瓏,是富有雕塑藝術價值之珍品。百花鏡曾送廣州行家鑑賞。傳説百花鏡是安南(今越南)王向清朝皇帝進貢的珍品。距今約二百年,清朝嘉慶年間,上莊陳丹墀是安南的鉅商大賈,富有資財,結交王室權貴。時逢變亂,安南王將百花鏡藏於陳家,陳有二子,長子在鄉操持家業,建造丹墀樓。次子幫助經商。陳愛國愛鄉,命次子將大量珠寶財物海運回國,再展宏圖,因遇沉船,人財盡毀於海中。後長子往安南,陳面諭之曰:餘因遭船禍,財力殆盡,唯將珍品百花鏡一對,帶回家去,珍藏勿失,切切。其子遵囑帶回,珍藏家中。 [15] 

石馬鎮特色古民居

石馬鎮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的古民居有:刁田村朝陽第、新羣村崇豐第、下莊村崇谷圍、刁田村敦善圍、馬下村何南鳳故居、上莊村基良圍、上莊村景山圍、新田村善慶第、刁田村松竹圍 、新羣村維城第、馬下村書香第 [22]  馬下村光裕廬(何子淵故居)、三社村壎篪廬 [23] 

石馬鎮風景名勝

石馬鎮石馬

石馬 石馬
石馬鎮馬石村八丘坪附近,有一黑色大石,形似一匹奔馳下山的駿馬,被人稱為馬石。馬石高二十餘尺,寬八九尺,長六十尺。其隱於土中者,不可得而悉。半縱山隈,半立田際,若欲自下而上者。其色蒼純而無雜,體形豐潤,沒有分寸駁裂,昂首拱北極,背前後隆然,中間平坦,可坐二三十人。在這馬石周圍幾個村,如馬上、馬下、馬石也是由此命名的。 [16-17] 

石馬鎮仙人庵

仙人庵
仙人庵(3張)
仙人庵景點位於石馬鎮石岌村,距圩鎮4公里。仙人庵主要有仙人庵寺廟、仙人庵水庫、仙人石、仙人湖、王母殿等景觀。景區內的仙人庵寺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石馬四大寺之一。仙人庵水庫是石馬鎮最大的水庫,庫容94萬立方米,湖水清澈、波光盪漾,水庫大壩長340米,蔚為壯觀。仙人庵北部約3公里的仙人石,石上足跡、手印清晰可見,相傳是仙人遺下的手印。仙人庵林木茂密、碧水清泉、鳥語花香,是親近自然,生態旅遊的好去處。 [18] 

石馬鎮何子淵故居

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 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
何子淵故居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石馬鎮。 [19]  是淵公舉全家之力於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橫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大門匾額“光裕廬”三個字為梅州著名書畫家、林鳳眠老師梁伯聰的真跡;上堂對聯“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為孫中山擬聯,於佑任手書;中堂“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及大門兩旁“光照前列裕啓後人”“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等對聯由淵公親擬;前堂屏封嵌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大門右側刻有一段興梅百姓耳熟能詳、口傳心授的美麗傳奇“石馬傳説”;中堂橫樑懸卦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五代同堂”巨幅大匾。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淵公故居公告為不可移動文物興寧市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保護文物。2011年,辛亥革命100週年前夕,廣東省政協大會提案將何子淵故居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石馬鎮著名人物

何子淵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
何子淵(1865—1941), [20]  字臨淑,諱東漢。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石馬“光裕廬”開基祖。1903年何子淵與丘逢甲、蕭惠長、羅幼山等人創辦興民學堂,並親擔首任學監,是興寧一中、興民中學的創始人之一。1904年冬,又在原鄉與陳少嶽、何公博等人創辦石馬兩等小學堂〈即石馬中心小學〉,任董事會主席,創辦新學之先河。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何子淵毅然加入,任嘉應州(今梅州)主盟人。曾秘密參與策劃黃花崗、黃岡起義,在學生中宣揚革命,始終一節。1913年,興寧設縣議會,何子淵被公推為議長,兼任興民學堂董事長。與縣長羅幼山一同治邑,先後提出振興山林、開辦實業、禁鴉片、禁賭博等重大方案,並得以實施。1920年起,何子淵出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參與諮議軍事”。1925年春,東征軍攻陷興寧時,何子淵與羅師揚縣長帶糧、帶物和款項慰問張發奎、蔣光鼐等東征軍全體將士,並陪同蔣中正、周恩來到各處演講,點燃革命火種。1941年夏末,何子淵退休鄉居,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七歲。
何南鳳
何南鳳(1588—1651),興寧石馬馬下鄉人,字道見,家名覺從,號知非,又號雷山,又稱半僧先生,初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足道人。明代萬曆十六年(1588)生,清代順治八年(1651)卒,終年六十五歲。南鳳出家後,雖參禪棄儒,但終不忘儒。他認為儒釋本無二致,僧和俗也是可通的。他以儒家的“格物、致和、平天下”與釋氏之“明心見性度眾生”為宗旨,時而出家,時而還俗,毫無拘束。作《半僧先生傳》以自況。自謂“一言半語,本諸先聖之要,出諸自得之真。信得及者,依而行之,直可超凡入聖,度生死苦。則謂之半僧先生而己矣。”所著詩文不少,但他不願集而成書,每數月,即取手稿投之於水火。今僅存他的門徒輯錄的詩六十四首,歌吟贊偈十一首,盡牘八篇,文十二篇,名曰《初堂餘稿》。前人有評:“疾沒世而名不稱,非先生志也。獨怪今來,實學真才,脱然名利如先生者。回不多覯。” [21] 
王粵麟
王粵麟,字仁甫,號蘭齋,雍正十年(1732)中舉人,出任湖南省桂東縣的縣令。他辦理政務,精明練達,揭發判處案件,真象神靈,打官司的人都互相警戒不要多生是非了。後調任湖南武陵縣,武陵向來是事務紛繁的縣份,往來的官吏很多,公務煩忙,應酬頻繁,供應頗感困難,但粵麟卻處理得井井有條,事情辦得好,又沒有加重人民的負擔。上級有些疑難的案件,交給他審理,很快就能結案判決。粵麟擔任江夏縣令時,革除了羨錢和賦税的陋規,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因此也就減少了縣財政的收入。粵麟除了規定的常年薪俸外,沒有一點餘錢,而公差應酬又十分頻繁,因而不得不動了公款。可是,上級長官一向是清楚他廉潔的,得到所屬的同事幫助,得恢復原來的官職。乾隆三十四年發放粵麟了放湖南,準備仍派他擔任知州,還沒有派出,便在長沙逝世了,武陵的人聽到了,間有流淚衰悼的,併為他立了碑石,當作神明一樣祭祀他。 [21] 
何映柳
何映柳(1715—1779),字毓載,號麟山,乾隆六年(1741年)中了舉人,第二年接連中了進士,出任雲南省臨安府通海縣的縣令。他到任後,懲辦奸邪,革除弊害,政績卓著,受到人們的稱頌。當地的布政使(總督、巡撫的屬官)趙城很看重他,當他離任前,趙城信照古代趙趙齊州的故事(趙齊州、名軌、隋文商明,為齊州別駕,為官清正。《隋書、循吏傳》論曰,趙軌秩滿,酌水錢離,清矣?)以水當酒,給他餞行,讚揚他為官清白似水。 [21] 
何天炯
何天炯(1877—1925),字曉柳,本區新羣鄉人,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軀,他早年受到維新思想影響,深恨滿清的封建統治,嚮往民主政體,1903年,他毅然剪掉髮辮,東渡日本留學,攻讀政治,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日本時,他先後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秋瑾、章太炎、廖仲愷、朱執信、清精衞、胡漢民等人。何天炯遺著有《革命史衡》、《山居一年半》、《無赫齋詩草》、可惜前二種己遺失不傳。《無赫齋詩草》是他的次子何承天蒐集他平生所作大部分詩詞,於一九三七年刊行於世。 [21] 
陳漢標
陳漢標(1906-1982),石馬刁田鄉人,早年在興民中學畢業後,考入廈門大學理學院,翌年轉入清華大學心理學系。1931年畢業,留校任心理助教。1937年,在昆明聯合大學任教。1940年留學美國,在依阿華大學當研究生,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1946年10月回國,任嶺南大學教授。建國後的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任華南師範學院教授、心理學研究室主任。1957年被指派為我國出席國際心理學會議的代表。他並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常委等職。1982年去世。全國心理學界深致哀悼。《心理學報》發展文章,認為是我國心理學界的一大損失。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