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聲漢

鎖定
石聲漢(1907年11月19日~1971年6月28日),農史學家、農業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學專家。晚年致力於整理、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工作,先後完成《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等14部鉅著,是中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1] 
中文名
石聲漢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19日
逝世日期
1971年6月28日
畢業院校
武昌高師
主要成就
完成《齊民要術今釋》14部鉅著
出生地
昆明
代表作品
《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
性    別

石聲漢個人簡介

石聲漢,1924年入武昌高等師範生物系,1928年於中山大學結業。1933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求學,獲植物生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原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理學院、武漢大學教授。1951年後任原西北農學院教授、古農學研究室主任。曾長期從事生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是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哺乳類動物的學者之一。1955年後致力於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先後撰寫了《齊民要術今釋》《四民月令校注》《農政全書校注》等15種專著,是中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石聲漢,湖南湘潭人,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一個小職員家庭。7歲入長沙楚怡小學讀書,1920年插班考入長沙明德中學。1925年,當“五卅”愛國反帝運動的浪潮波及武漢時,他出於愛國熱情,在漢口英租界散發傳單時被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武漢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石聲漢被武昌高師開除學籍。
1927年11月,他經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辛樹幟的介紹,前往中山大學任助理員,同時補修在武昌高師生物系未完的課程。1928年,他參加了由辛樹幟主持的廣西大瑤山物採集隊工作。在採集隊,他除參加採集和製作動植物標本外,還進行廣西大瑤山哺乳類和爬蟲類動物的研究。他還親自到瑤民家庭,學習瑤語,記錄瑤歌及民俗,並以日記形式出版了《瑤山採集記》一書。這本書翔實地記載了採集隊的研究工作和生活,生動地反映了瑤山地區的自然風貌,瑤族的民情民俗。《採集記》文辭精美、樸實,受到當時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的推崇。以後又發表了中國哺乳類學及大瑤山爬蟲類(主要記載蛇類)論文多篇。他是中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哺乳類動物最早的科學工作者之一。
1933年11月,石聲漢考取了第一屆中央庚款留英公費生,入倫敦大學理學院植物生理研究班學習。在英國的3年裏,他在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布萊克曼(F.F.Blackman)的指導下,主要學習與研究植物生理學,其間曾到英羅森士達農事試驗場作實驗工作。他在英植物年報發表有《缺鉀與其它金屬離子對於大麥生長及含水量影響之間的關係》、《植物營養的生理研究——鉀及其它營養元素與大麥葉片含水量的關係》(與Richards.F.G合作)等論文。1936年4月,獲倫敦大學植物生理哲學博士及理工學院的學侶榮譽證書。他還在倫敦天產博物館圖書館,翻譯了英文版的《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一書。當這本譯著重版時,石聲漢針對原著中所謂“中醫術全屬妄言”及“在中國青囊術中,含絕對有毒物外,蓋無不入藥者。中國歧黃家處方之際,輒用及極不可耐之藥物”等不尊重事實的片面之詞,在序言中憤然予以駁斥,並指出:“這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無知和曲解。”

石聲漢生平年表

1907年11月19日
石聲漢 石聲漢
在雲南省昆明市出生。1912年春末遷回長沙,寄住於鄉下家族“公莊”。1913年2月—1919年12月(6—12歲)
在長沙楚怡小學讀書,1915年和1917年因家貧曾兩次中途停學回“公莊”住,並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勞動。
1920年9月—1924年1月(13—17歲)
在長沙明德中學讀書。因家貧幾乎輟學,幸得胡元倓辛樹幟等老師的幫助,成為學校僅有的一名半工半讀學生,管理學校圖書館,得以完成學業。
1924年2月—1924年8月
留在明德中學繼續管理圖書館,並在晚間擔任幾家的家庭教師,以收入彌補家用。
1924年9月—1927年6月(17—20歲)
以初試及複試兩榜均第一的成績考入武漢大學前身武昌高師生物系就讀。其間1925年—1926年在武昌湖南旅鄂小學代課。1926年秋,因北伐戰爭武大停課,回長沙在周南女子中學和楚怡小學教課半年。1927年回武大復學。“四·一二”政變後,於5月被校方以“思想空幻,態度灰色”為由,開除學籍。
1927年9月—1928年7月(20—21歲)
在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任助理員並補修在武大生物系未完成的課程,同時選修化學系的課程。
1928年8月—1931年7月(21—24歲)
中山大學畢業後留校任生物系助教,進行脊椎動物分類研究工作,參加辛樹幟先生組織、率領的廣西大瑤山採集隊。其間,1929年因咯血休養一年,在桂林廣西第二師範及梧州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教課。在梧州二中時與許慕貞相識。
1931年8月—1932年7月(24—25歲)
赴杭州任浙江大學生物系助教。1932年在杭州定安中學代課月餘。1932年7月與許慕貞在廣州結婚。
1932年8月—1933年9月(25—26歲)
在南京國立編譯館任編譯員,譯訂自然科學及一部分技術科學名詞。
1933年11月—1936年4月(26—29歲)
考取第一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在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植物生理研究班讀研究生。1936年5月12日獲博士學位。
1936年4月—1936年7月
在德國休養並進修德語。
1936年8月—1937年12月(29—30歲)
在陝西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授。
1938年1月—1938年8月(31歲)
在長沙東郊仙人市鄉長衝村休養。
1938年9月—1941年8月(31—34歲)
在同濟大學(抗戰時同濟大學曾先後遷往廣西八步、雲南昆明、四川宜賓李莊)任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其間,1939年—1940年應邀為雲南大學生物系講授植物生理學一年。
1941年8月—1951年2月(34—44歲)
在武漢大學(抗戰時遷至四川樂山,1946年遷回湖北武昌)任生物系教授。1941年—1946年在樂山五通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兼任研究員。其間,1942年10月在峨眉四川大學講學1月;1943年春至1946年兩次在樂山技術專科學校兼課;1947年5月—9月應邀在蘭州大學及西北師範學院講學;1948年,在桂林廣西大學講學7周;1950年在湖北省立醫學院兼生物化學課半年。
1951年2月—1971年6月(44—63歲)
任西北農學院農化系教授及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1955年初開始校勘整理中國古代農學典籍;1956年12月起任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室主任。
1955年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現更名為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任該所兼職研究員;1955年11月被中國科學院聘為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56年聘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58年李約瑟博士曾邀請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合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農業卷和生物卷,受時侷限制,未能成行。
1963年,當選為陝西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1年6月28日,因患胰腺癌醫治無效,在天津韶山醫院病逝,終年63歲。

石聲漢個人履歷

1907年11月19日 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
石聲漢 石聲漢
1924—1927年 在武昌高師(武昌大學、武昌中山大學前身)讀書。
1927—1928年 任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助理員。
1928—1931年 任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助教。
1931—1932年 任杭州浙江大學生物系助教。
1932—1933年 在南京國立編譯館任編譯員。
1933—1936年 在英國倫敦大學理工學院讀研究生。
1936—1937年 任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教授。
1938—1941年 任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1—1951年 任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
1951—1971年 任西北農學院農化系教授及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古農學研究室主任。
1955年 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任兼職研究員。
1971年6月28日 因患胰腺癌在天津去世。

石聲漢詩書少年

1936年7月,石聲漢回國。當時他的志願是植樹造林,遏止戈壁沙漠的蠶食進逼。他一到南京,便謝絕了國內一些著名大學的聘請,滿懷激情風塵僕僕地來到陝西武功一所剛成立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願以自己多年所學在這裏實現自己的宿願。1937年“七·七事變”後,西北一帶物資供應極其困難,實驗研究工作無法進行,一年半後他懷着惆悵的心情離開了這所學校。
1938年9月,他應聘擔任遷移到廣西八步的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歷時3年。由於日寇南侵,八步遭敵機轟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曾以教授身份去昆明為同濟大學另覓校址。面對山河破碎及顛沛流離的生活,曾以詩詞抒懷:“敗葉驚風,枯枝泣露,獲花白遍秋江浦,零風重靄送殘陽,濕雲粘住連天樹。漫説登臨,空傷歲序,河山破碎情如許,故園秋思任關情,天涯望斷無尋處。”他不畏權勢,不求名利的君子之風在當時傳為佳話。
1941年8月,他應邀擔任遷移到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在武大他連續任教將近10年,主講植物生理學,開過第二外國語德文課,還講授過動物生理學、中國文學。其間他還兼任黃海化工研究社研究員。植物生理學在當時是一門新興學科,缺乏師資。石聲漢在武大對這門課程從擬製教學大綱、準備教材,以至建設實驗室,幾乎都是從頭開始的。由於他對中國古代的生物學知識和現代科學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所以講課內容豐富新穎,又能深入淺出、條理清楚、表達生動,富有啓發性,並注重實踐。當時,學校的教學及設備條件十分困難,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科學知識,多掌握一些實驗方法,他克服困難,因陋就簡地創造一些條件,甚至以戥子代替天平,沒有玻璃容器,就找瓶瓶罐罐代替。這些簡陋的設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用來驗證課堂講授的理論,也能使學生在實驗方法上得到一些基本訓練。在教學中,他親自帶領學生到野外認識植物,講解植物生長髮育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分析生長髮育形態的差別與內部生理過程的聯繫。這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很受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
石聲漢在武漢大學工作期間,雖任務較重,仍能擠出時間從事譯著。1944年,《生命新觀》出版發行。這本書篇幅不長,但卻包含“大千世界”。它是科學和哲理的結合,材料豐富,描寫生動細微,分析詳盡,反映出他閲讀之勤,見聞之廣,記憶之強,觀察事物之深刻。他在這本書的結尾説:“生命是根據過去,利用現在,創造未來”。這種哲理也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在此期間,還譯有《比較生物化學引論》《動態生物化學》等。繁重的工作及沉重的生活負擔,使他原來就衰弱的身體狀況愈來愈差,尤其是氣喘病嚴重地折磨着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春他受西北農學院辛樹幟院長之邀,又回到陝西武功。在這裏他除了承擔植物生理學的教學外,還擔任植物生理學及生物化學教研組的領導工作及研究生培養的任務。此外,他還參加了西北農學院農史小組的工作。這時,他的氣喘病稍有好轉,而心臟衰弱嚴重。但他不顧身體,常常備課至深夜。有人隔窗探望時,發現他在燈下用火柴棍擺着各種圖形,不禁生疑。後來得知,這是他在準備生物化學的教學。此事傳出後,學生們無不感動。
石聲漢極其重視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60年代,他編寫出高級植物生理與植物生化講義,親自給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師作學術報告,及時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進展。為了解決西北黃土高原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乾旱問題,他為教研組制訂了“以水分研究為中心”的長遠科研計劃,並親自指導這方面的研究,深入實驗點進行觀察。
1955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現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在武功成立,石聲漢擔任該所的兼職研究員。1956年12月,西北農學院成立古農學研究室,由他擔任研究室主任,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古農學的研究。

石聲漢結緣農史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積累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農業科學遺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主席發出“整理研究祖國醫學農學遺產,把它發揚光大起來,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務”的號召,祖國農業科學遺產的整理和研究出現了新的局面。
建國之初,西北農學院成立了農史小組。當時,夏緯英、石聲漢、鄷裕恆等都是農史小組的成員。他們註釋《呂氏春秋》《管子》中有關農業的內容,還進行《齊民要術》註釋的準備。從此開始,石聲漢在教學中又與古農史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把主要精力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
1955年4月,農業部召開了“整理農業遺產座談會”。西北農學院辛樹幟和石聲漢應邀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積極研究整理出版中國重要古農書,為開展農業史的研究作準備,並將校注《齊民要術》的任務交給萬國鼎和石聲漢共同完成。會後,西北農學院黨委決定將學校原農史小組擴大,成立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室,由辛樹幟院長親自主持,石聲漢任研究室主任。
石聲漢早在20多年前就看到德國人瓦格勒(譯音)所著《中國農書》,後來又瞭解到國外已翻譯出版了中國古代農書,並有“中國人對此不重視,深表遺憾”的評論。石聲漢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現在,那種由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的局面終於要改變過來,他為此感到自豪,並決心致力於祖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的整理,為國爭光。
齊民要術》為北魏(公元386—534年)賈思勰所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農書,也是世界上最古的農業科學專著之一。它把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知識,第一次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在中國農學史上佔有承前啓後的地位,是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極其重要的一部農書。但是,這部農書長期以來經過傳抄轉刻,混進了許多脱衍訛錯的字詞,後世視它為一部難讀的書。明末楊慎(升庵)在《丹鉛總錄》中介紹這部書時説:“其所引古書奇字……或不得其音,或不得其義,文士猶囁之,況民間其可用乎!”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它也有“文詞古奧”的評語。
面對這樣一部“古奧”難讀、內容浩繁的農書,石聲漢深知欲從傳統的農業科學遺產中挖掘有用的東西,首先要把這部農書整理好、校注好。在動手之前,他從清乾隆、嘉慶(18世紀至19世紀)年間的校勘學家、考據學家,如戴震王念孫阮元等人校讀古書的方法中體會到,校勘工作要尊重原書,註釋工作要嚴謹負責,遇有對原書懷疑的地方,只能詳為註釋,不能主觀臆改。這些都成為石聲漢在整理研究祖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中所堅持的基本原則。
齊民要術》校注工作開始後,為蒐集盡多的校勘用善本,石聲漢瞭解到日本金澤文庫(皇家圖書館)藏有一部北宋年間的手抄本比較完整。他就給日本友人西山武一去信請求幫助。西山武一從他自己僅存的兩部影印本中抽出一部寄贈給石聲漢。
經過多年對《齊民要術》的探索和大量的準備工作之後,石聲漢開始了《齊民要術》的校注。他將現代生物和現代農業知識與對古漢語、歷史、文學、語言、音韻學等方面的造詣相結合,向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農學典籍進攻。他非常重視資料的整理工作,對重要的農書進行加工,包括校勘(偽、脱、倒、衍、錯)、標點(包括斷句和分段落)、註釋、語釋等。經過整理,進一步分析其內容,把其中所根據的原材料或所引古書的原文,一一核對,去偽存真。經過大量細緻的工作,從而確定它們的史料價值和科學意義。他以嚴謹的態度,負責的精神,驚人的毅力,用9個多月的時間,將全部10卷《齊民要術》初步校注完畢,還對前6卷作了校釋。
石聲漢在古農書整理中還提出“要在整理的基礎上進行分析”。他在整理之後,還對這部內容浩繁、豐富多彩的古代農業科學專著進行科學分析。他指出,從這部農書可以看出,早在14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已從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農作學的科學基礎,既有經驗總結,又有理論説明。有關輪作休閒恢復提高地力,間作套種的多種形式的記載中,關於綠肥作物的栽培和輪作套種,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作過科學總結的。這部書中初步揭示出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聯繫,生物遺傳與環境的關係,即“習以性成”等理論和在實踐中的應用,提出選種雜交對培育良種的作用,低温處理可以改變作物本性規律,沿用至今,不斷在農業科學技術上取得驚人成就,且比歐洲早數百年到一千年。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他又寫出了中文及英文的《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這本書向國內外廣泛介紹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成就。
在《齊民要術》的整理與研究中,石聲漢還十分重視輯佚,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齊民要術》“採拮經傳”,以引經據典為材料來源,內容極其豐富。中國西漢以來的許多重要農書都先後失傳了。但依靠《齊民要術》的引用,才得以保存了一些零星片斷。石聲漢在校釋《齊民要術》的過程中,將書中所引用的《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兩書的材料分別輯錄,寫成了《汜勝之書今釋》和《四民月令校注》兩書。使這兩部佚亡已久,年代更為古遠的農書,又可重見梗概。
1957年12月,石聲漢校注完成的《齊民要術今釋》第一冊正式出版。他把這本書寄贈給日本朋友西山武一。當時他還不知道這位日本著名的漢學家和中國農業科學史專家正在與另一位日本漢學家合作校勘《齊民要術》,並擬以日譯本出版。西山武一等收到贈書後,對石聲漢極表稱讚,並指出“今釋校注嚴謹,不但是‘賈學’(即對賈思勰所撰《齊民要術》的研究)之幸,且有助於日中文化交流”。同時還特別説明,他們校勘《齊民要術》的工作暫時停止,等待石聲漢的今釋本出版後,將參考進行修訂,再行出版。1958年5月,《齊民要術今釋》第三分冊出版後,西山武一等才完成了他們的校注翻譯。
1958年6月,《齊民要術今釋》四冊全部出版。當時,這部歷時三年,以現代科學觀點和方法整理出版的約百萬字的中國第一部古代農書專著同它的作者石聲漢的名字一起,已蜚聲中外。英國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得到石聲漢寄贈的《齊民要術今釋》等書後,專程來西北農學院會見石聲漢。1960年,原聯邦德國波沃魯爾區東方研究所的海爾茨博士來信,對《齊民要術》的研究進行討論。
《齊民要術今釋》的完成受到了國內外的讚譽,但是石聲漢對所作的工作並不感到滿足。他説:“我從事這項工作,時間還短,由於體力和知識水平的限制,校勘、註釋的工作有的還嫌粗糙,距我20多年前所想望的標準,都差得很遠。”他準備繼續努力,為古農書整理做出更多貢獻。

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

在《齊民要術》的整理中,石聲漢對中國古代農書進行了廣泛研究和科學評價。他對中國自戰國至清代中葉2000年來的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農書的淵源發展,在記載農業生產科學知識上演進的歷史過程,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他極具創見地在中國農史學界首次編制了《中國農書系統圖》及《中國古代重要農書內容演進表》。列入圖表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農書約20種,其中主要農書有7種。從系統圖和演進表不僅可以看出主要農書的著作年代和主要內容,而且突出地反映出它們之間的主次和繼承關係。這個圖與表,總結了中國古代典籍中有關農業的記載和農書內容演變的源流,成為進行祖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整理與研究的科學指南。
《中國農書系統圖》及《中國古代重要農書內容演進表》的編制,也是石聲漢進一步系統全面地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農書的宏大設想和長遠規劃。這時,他十分關注國內外有關中國的古代農業科學研究的進展。他曾多次表示,中國自己珍貴的歷史,讓外國人來搞,實在説不過去,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搞到外國人前面去。
1961年,石聲漢因病到北京治療。當時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十分關心他的健康。當李維漢看到石聲漢年僅54歲時,便親自聯繫安排他住院治療,並親切地説,要及早治病,繼續工作,培養接班人。在治療中,醫生面有難色。石聲漢坦然地説:“請您把實話告訴我,我不怕死。我早準備好了,一身氮磷鉀還給大自然母親……我只請求您告訴我還剩下多少時間,我好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劃。”醫生感動地回答説:“好好休息,爭取不生大病,最少還有十多年的時間。”
出院後,他以更高的熱情投入緊張的工作。當時,他從日本的幾位漢學研究工作者的交往中得知,在日本對中國古農書、農業經濟史、節令史等都有專人研究。面對此種形勢,石聲漢向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秘書處提出建議,為了提高中國的學術地位,國內從事古農書研究的力量應組織起來,訂出規劃,分工合作,使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在國內和國際間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爭取將研究中國文化技術科學歷史的重心,從國外轉移到國內。這應當是國內學術界的重大任務之一。石聲漢正是以這樣的激情,毫不顧忌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夜以繼日地奮發工作,開始了對另一部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農書鉅著——《農政全書》的校注工作。
農政全書》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和政治家徐光啓所著,共10卷,約70多萬字。這部著作廣採博引了一切為農業生產所必須的知識和經驗,引用了明代及以前農書和有關文獻共約229種,並進行了系統的摘編,加以評語。該書不僅總結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成就和經驗,而且反映了明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成為17世紀前中國農業遺產的總彙。全書記載了有關水利、開墾、種植、水稻、棉花栽培、引種甘薯、治蝗等重要的農事活動。在《農政全書》校注工作緊張進行的日子裏,石聲漢身患的多種疾病,哮喘、肺氣腫、心力衰竭等一直折磨着他,並使他的健康狀況愈來愈壞。別人勸他休息一會時,他總是説:“沒關係,只要不躺倒就要工作。説老實話,這些年來,我身上完全沒有一點毛病的時候是一天也未曾有過的。但我有一條對付的辦法,就是思想上沒有包袱,不去管它,只要能起牀,就要做點事。”他正是以這樣驚人毅力,在多年整理《齊民要術》等農書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對《農政全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與研究。1965年,150萬字的《農政全書校注》終於完稿。在此期間,他先後寫出了《中國農業遺產要略》《中國古代農書評介》《徐衷南方草物狀輯校》《農桑輯要校注》,譯出達爾文的《食蟲植物》。
《農政全書校注》的完成,是他以實際行動實現自己進一步系統全面整理中國古代農書宏大設想和長遠規劃的第一步。他還考慮着自己未來的新的工作計劃。

石聲漢有待後學

1966年,正當《農政全書校注》完稿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石聲漢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和傷害。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他依然相信自己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弘揚祖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是符合黨和政府的要求的,有益於國家民族,有益於人民羣眾。他認為,研究古代農書,不只是為了更好地瞭解今天農業所根據的優良傳統,更重要的還在於“溯往知來”為提高農業生產尋求更廣闊的道路。因此,在那樣的逆境中,他出人意料地處之泰然。當時,學校的古農學研究室被關閉,他的全部書籍也被查封。在那些失去工作條件的日子裏,在極度的苦悶困惑之中,他偶然在家裏揀起一部查封時遺漏下來的書——《焦氏易林》。於是,在每天頻繁地進行檢討、接受批判、參加勞動之餘,在晚上家人入睡的時候,他對這部漢代講音韻的名著又認真仔細地閲讀研究起來。他在當時居住的破舊的小土屋內,忘其苦,忘其病,晨窗夜燈,展卷濡毫,用他那從不停歇過的筆,又寫出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當看到他留下來的那一頁頁佈滿端正瘦勁的楷書筆跡,人們無不為他勤奮苦讀、鑽研祖國文化遺產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所感動。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折磨,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急劇變化。1971年春,他常常感到腹痛難忍。經子女多方奔走求助,他住進了天津韶山醫院。診斷結果是胰腺癌晚期,已擴散。他雖然躺在病牀上,但仍然不忘自己的農書整理研究工作。曾多次向親人講述自己未來的工作計劃。他説只要條件許可,《授時通考》等幾部農書也是需要繼續校注完成的。在彌留之際,他還一再説:“希望動手術之後,再有二三年時間,把《農政全書》重校一遍,爭取出版。還計劃再校兩部農書……”但這些都成了他未竟的遺願。1971年6月28日,他抱憾去世,時年64歲。
石聲漢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重大的學術成就,嚴謹的學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在激勵着年輕一代農學史工作者繼續拼搏前進。

石聲漢主要論著

1 石聲漢.國立中山大學廣西瑤山採集隊日程.廣州:中山大學初版,1929.
2 石聲漢.生命新觀樂山文化印書館初版,1944;台北:世界書局重印,1962.
3 石聲漢.氾勝之書今釋.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4 石聲漢.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的農業科學知識.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5 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全四冊).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1958.
6 Shi Shenghan: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Book Chi Min Yao Shu(齊民要術概論).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7 Shi Shenghan: On Fan Sheng-Chih Shu(氾勝之書研究).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8 石聲漢,康成懿.便民圖纂校注.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9 石聲漢.齊民要術選讀.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10 石聲漢.四民月令校注.第1版.北京:中華書局,1961.
11 石聲漢.兩漢農書選讀.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12 石聲漢.農政全書校注(分三冊).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重印,1981.
13 石聲漢.中國古代農書評介.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日本東海大學渡部武譯成日文.日本思索社出版,1984).
14 石聲漢.中國農學遺產要略.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15 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16 石聲漢.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第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17 Emil Bretschneider著,石聲漢譯.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第1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957年重印).
18 Ernest Baldwin著.石聲漢譯.動態生物化學.第2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56.
19 C.達爾文著,石聲漢譯.食蟲植物.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石聲漢論著目錄

石聲漢已出版專著

1.《國立中山大學廣西瑤山採集隊採集日程》,8萬餘字,1929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2.《中國獸學叢書》(第一集),約16萬字,1928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中國哺乳類學叢書》(第二集),1928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中國哺乳類學叢書》(第三集),1930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3.《生命新觀》,16.8萬字,1944年3—11月《海王》雜誌連載;1944年四川樂山武漢大學文化印書館初版,1962年台北世界書局重版。
4.講義《植物生理學》,1952年西北農學院出版。
5.《氾勝之書今釋》,5.8萬字,195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6.《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農業科學知識》,7.3萬字,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叢刊之一,1955年12月;1956年《西北農學院學報》第2、3、4期連載;195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7.《齊民要術今釋》(1—4分冊),共97.6萬字;第一分冊26.9萬字,1957年1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第二分冊23萬字,1958年3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第三分冊30.1萬字,1958年5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第四分冊17.6萬字,1958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8.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Book CH’I MIN YAO SHU英文32開本107頁(中文書名《齊民要術概論》);1958年7月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62年12月科學出版社第二版;1982年4月科學出版社第四次印刷。
9.ON“FAN SHENG-CHIH SHU”,英文32開本68頁(中文書名《氾勝之書今釋》);1959年12月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82年4月科學出版社第四次印刷;日本學者岡島秀夫教授及其女志田容子曾將此書從英文譯為日文,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86年9月出版。
10.《齊民要術選讀本》,36.9萬字,1961年農業出版社出版。
11.《四民月令校注》,7.7萬字,1965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
12.《兩漢農書選讀》,2.8萬字,1979年8月農業出版社第一版,1981年11月農業出版社第二次印刷。
13.《農政全書校注》(父親的原稿為130餘萬字,1965年脱稿,現出版的是經西農古農研究室整理過的,為107.3萬字);1979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次印刷,1980年9月台北文明書局初版。
14.《中國古代農書評介》,7萬字,1980年5月農業出版社出版;本書經日本東海大學渡部武副教授譯成日文,日本思索社1984年9月第一版。
15.《中國農學遺產要略》(1964年脱稿),6萬字,1981年3月農業出版社出版。
16.《農桑輯要校注》(1963年脱稿),17.2萬字,1982年3月農業出版社出版。
17.《輯徐衷南方草物狀》(1966年8月20日脱稿),1.7萬字,1990年5月農業出版社影印出版。

石聲漢譯著

1.《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Emil Bretschneider著),4.1萬字,1935年國立編譯館出版,商務印書館印行;1957年商務印書館再版。
2.《比較生物化學引論》(Ernest Baldwin著),9萬餘字,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3.《動態生物化學》(Ernest Baldwin著),37.5萬字,1956年11月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
4.《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38.3萬字(M.A.Κа6yлyков等著,與虞宏正、李萃麟等合譯);195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一版。
5.《食蟲植物》(C.達爾文著)(1965年脱稿),24.4萬字,1987年9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石聲漢已發表論文

1.《廣東北江瑤山初步調查報告》,1930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2.《採集廣西瑤山報告及請開闢瑤山為學術研究所意見書——第三屆科學教員暑期研究會生物系工作報告》,1929年《科學月刊》第1卷8、9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3.《湘南之哺乳類》,1930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4.《續記廣東北江瑤山哺乳類》,1931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5.《二千年前的中國旱農——〈氾勝之書〉初步整理分析》,1.4萬字,1956年4月9日在北京自然科學史討論會宣讀。
6.《介紹〈氾勝之書〉》,0.6萬字,《生物學通報》1956年第11期。
7.《啥時割麥好》,0.5萬字,《陝西日報》1957年5月11日。
8.《探索〈齊民要術〉中的生物學知識》,0.96萬字,《生物學通報》1957年第1期。
9.《以“盜天地之時利”為目標的農書——陳旉〈農書〉的總結分析》,0.63萬字,《生物學通報》1957年第5期。
10.《元代的三部農書》,0.96萬字,《生物學通報》1957年第10期。
11.《從〈氾勝之書〉的整理工作談起》,0.65萬字,《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4期。
12.《介紹〈便民圖纂〉》,0.29萬字,《西北農學院學報》1958年第1期。
13.《試論中國人民最早對甘蔗與棉花的利用》,0.97萬字,《西北農學院學報》1958年第1期。
14.《關中的祖國農業遺產》,0.48萬字,《科學與技術》1958年第4期。
15.《小麥分期收割試驗》,《西北農學院學報》1960年第2期。
16.《中國古農學》,約0.7萬字,1961年2月在北京參加民主黨派雙週座談會的發言稿。
17.《徐光啓和〈農政全書〉》,2.1萬字,1962年6月24—26日《光明日報》連載,後收入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徐光啓紀念文集》。
18.《試論中國從西域引入的植物與張騫的關係》,2萬字,《科學史集刊》1963年第4期。
19.《試論中國古代農書的運用》,0.84萬字,《中國農業科學》1963年第10期。
20.《對嫁接的一些揣測性解釋》,1萬字,《植物生理通訊》1963年第5期。
21.《複種與套種》,0.3萬字,《中國農報》1963年。
22.《苗—秀—實》,0.9萬字,《植物生理通訊》1964年第5期。
23.《明末以前棉及棉織品輸入的史蹟》,約1萬字,《陝西農業科學》1985年第2期。

石聲漢其他信息

1.瑤歌(二百餘首),3萬餘字,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1928年9月第4卷第46、47期。
2.《參觀京、滬各地生物標本瑣記》,《自然科學》1930年9月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第18卷第4期。
3.《楊妹》,0.35萬字,《海王》1948年6月12日。
4.《憂讒畏譏——一個詩詞故事》,0.34萬字,《海王》1948年。
5.《微生物和食物》,1.5萬字,《我們的書》叢書之一,1950年開明書店出版。
6.《生命和水》,1.5萬字,《我們的書》叢書之一,1950年開明書店出版。
7.《兩個十三年——為西農校慶三十週年而作》,《西北農學院三十週年校慶專刊》,1964年。
8.《農書系統圖》,1957年繪製。
9.《中國古代農書主要內容的演進》,1957年繪製。
10.《植物教學掛圖》(與辛樹幟合編,戈湘嵐繪圖),1953年出版。

石聲漢未印行著作

1.《有機化學入門》,1951年中華書局接受出版,但未出書。
2.《食物製造原理》,約35萬字,系四十年代為四川樂山技術專科學校及高級職業學校開設“食品加工”課的教材。
3.《對整理校印古農書工作的芻議》,0.21萬字。
4.《棉花》(翻譯伯希和著作,譯至14章)。
5.《顏色是什麼》(一)、(二)、(三),約2萬字。
6.《什麼東西有顏色?》,約1萬字,這是父親20世紀60年代為廣播電台講座寫的講稿(有手稿)。
7.讀《焦氏易林》筆記,約20萬字。
8.讀《廣韻》札記,約10萬字。
9.古農書校勘筆記,約10萬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