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家驊

(中國近代教育家、科學家,政治家)

鎖定
朱家驊(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吳興區)人。中國近代教育家、科學家,政治家,景星學社社員。 [3-4] 
少時先後就讀於正蒙學堂、南得公學, 1908年秋考入上海同濟德文醫學校(同濟大學前身)。
1935年5月,與厲麟似等留德歸國著名人士,在南京創辦了第一個代表中國官方的對德交流機構——中德文化協會
曾任任國民黨中央政委會代理秘書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職。解放後隨國民黨逃往台灣
1963年1月3日,因患心臟病死於台北,享年70歲。 [1] 
中文名
朱家驊
別    名
字騮先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1893年5月30日
逝世日期
1963年1月3日
畢業院校
柏林洪堡大學

朱家驊人物生平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戰場救護,任中國敢死團駐漢口代表。
畢業後1914年赴德國留學,入柏林礦科大學研究地質。
朱家驊 朱家驊
1917年回國到北京大學教德文。
1918年,公費赴瑞士研究地質學。
1920年,轉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
1922年,獲地質學博士學位。
朱家驊肖像-北大教授 朱家驊肖像-北大教授
1924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兼德文組主任。參加聲援五卅北京學生愛國運動,加入中國國民黨, 後受北洋政府通緝潛回原籍。
1926年,赴廣州任石井兵工廠秘書, 後轉任廣東大學教授。10月學校改稱中山大學, 任校務委員、代理校務委員長, 主持校務。
1927年,廣州四一五“ 清黨” 後,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 並任國民黨中央廣州政治分會委員, 從此登上政治舞台。他創辦兩廣地質調查所,兼所長,8月改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兼中山大學副校長,同年冬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口他提出“用新人,行新政”口號,藉以培植親信,擴大個人勢力。
1929年3月,出席國民黨三大, 參加主席團,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0年11月,任南京中央大學校長, 後兼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長。
1931年底,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次年調任交通部部長。
1935年5月,與厲麟似等留德歸國著名人士,在南京創辦了第一個代表中國官方的對德交流機構——中德文化協會 [2] 
1935年12月,任國民黨中央政委會代理秘書長,次年春被聘兼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1936年冬,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逐漸成為蔣介石的心腹人物之一, 積極支持其反動的內戰賣國政策。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兼黨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併兼中央調查統計局局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代理書記長,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兼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國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部長等職,繼續被選為國民黨第四、五、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46年,在南京主持戰時教育復員工作,竭力壓制各地學生民主運動。
1948年冬,主持將中央研究院搬遷台灣, 把故宮等處大量珍貴文物書籍運往台灣。
1949年夏,在廣州出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副院長,不久隨國民黨政府逃往台灣。此後曾任台灣國民黨“總統府”資政。

朱家驊人物逝世

1963年1月3日,因患心臟病死於台北,享年70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