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口英租界

鎖定
漢口英租界,近代中國7個英租界之一(另外6個是上海英租界(不久併入上海公共租界)、天津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廣州英租界廈門英租界)。 同時也是漢口的5個租界之一。 漢口英租界是漢口的金融貿易區。
中文名
漢口英租界
外文名
Hankow British Concession
面    積
485 畝
確定時間
1861年3月11日
收    回
1927年
城    市
湖北漢口

漢口英租界歷史沿革

漢口英租界設立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人極為重視新開闢的3處長江口岸(鎮江、九江、漢口),立即派遣參贊巴夏禮與艦隊司令賀伯乘軍艦到這些口岸勘定租界界址。1861年3月11日,巴夏禮到達漢口,與湖北布政使唐訓方共同丈量,確定了將漢口鎮鎮區的末端,長250丈、進深110丈,面積485畝的一片土地開闢為漢口英租界。3月21日,唐訓方與巴夏禮簽訂了開闢漢口英租界的條約,確定界內一切事宜由英國駐漢口領事管理。

漢口英租界擴張

甲午戰爭前,漢口英租界是漢口唯一的租界。甲午戰爭結束後的3年間,德國、俄國、法國和日本都在漢口新開闢了租界。於是英國也提出拓展租界的要求。由於新闢的漢口俄租界緊鄰英租界的下游,漢口英租界只能向西北方縱深處拓展。1898年,湖北按察使瞿廷韶與英國駐漢口領事霍必瀾簽訂了《英國漢口新增租地條款》,規定漢口英租界向西北方擴展到距離漢口城垣只有5丈的地方,新增面積337畝,總面積增加到795畝。
漢口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的西北界限距離漢口城垣有5丈,留下5丈官地作為供中外人民自由行走的道路,但是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並設置巡捕、路燈,加以管理。不久,英租界工部局在進入這條道路的各個入口裝置鐵門,可以隨意開關。此後,英租界工部局又得到“地皮大王”劉歆生的同意,在英租界西南邊界外側修建了一條馬路,命名為歆生路,隨即也派設巡捕,向道路兩側(包括華界一側在內)的居民徵收捐税,同時在通往華界的3個街口——花樓街、黃陂街(又名前花樓街)、居巷(交通巷)也設置了鐵閘門。歆生路作為在英租界工部局管理下的中英交界道路,不久就發展成武漢最繁盛的商業街(英租界收回後改名為江漢路)。

漢口英租界收回

1926年底至1927年初,隨着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工人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聲勢蓬勃開展起來。在工人運動的高潮中,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鬥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壯舉,是中國近百年反帝鬥爭史上的光輝一頁。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進入湖南後,英國調遣軍艦和水兵到長沙、嶽州幫助吳佩孚抵抗北伐軍;9月5日,英國軍艦炮擊萬縣縣城,製造了千餘家民房店鋪被毀,死傷千人的萬縣慘案;……英帝國主義的種種暴行,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1926年12月26日,漢口各界羣眾20餘萬人,在李立三的領導下,在漢口濟生三馬路舉行反英大會。會議明確提出反對干涉中國獨立的英帝國主義,發表通電,強烈要求國民政府向英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並立即收回租界。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漢各界羣眾為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和北伐勝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1月3日下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傳隊在漢口英租界附近的江漢關鐘樓旁講演。全副武裝的英軍水兵衝出租界,撲向手無寸鐵的聽講羣眾,當場刺死一人,打傷30多人,製造了漢口“一三”慘案。 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湖北省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在漢口召開。得知慘案後,主持大會的李立三、劉少奇立即領導全體代表聲討英帝國主義的暴行,並於當晚發表《為反對英水兵慘殺同胞通電》提出請國民政府收回漢口英租界等六項要求和實行抵制英貨、封鎖英租界等五項辦法。  英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了長期鬱積在武漢人民心裏的熊熊怒火。1月4日,湖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省學生聯合會等200多個團體的500多名代表舉行武漢工農商學各界聯席會議,根據省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所提要求和辦法,提出了請國民政府向英國領事館提出嚴重抗議、由國民政府收回英租界、實行抵制英貨、封鎖英租界等八項決議。 1月5日,武漢舉行罷工、罷市、罷課。下午,在李立三、劉少奇等領導和組織下,在漢口濟生三馬路召開了30萬人參加的反英示威大會,會後舉行示威遊行。羣眾高喊着“打倒帝國主義”、“收回租界”等口號,向英租界挺進。工人糾察隊員率先衝進租界,隨後,羣眾衝進英租界,憤怒的羣眾登上樓頂,扯下英國旗,佔領了租界。租界內的英國官員和巡捕、水兵逃往江邊的英國軍艦。漢口英租界被愛國羣眾控制。
武漢國民政府支持羣眾收回英租界的正義要求,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並決定由外交部長陳友仁主持對英交涉。面對聲勢浩大的羣眾反帝運動,英國政府不得不作出讓步,在2月19日與武漢國民政府簽署協定,將在漢口的租界交還中國。3月1日,漢口英租界工部局解散,3月15日,中國政府成立了漢口第三特別區,直屬於國民政府外交部管轄。

漢口英租界街道對應

河街--沿江大道
歆生路,太平路--江漢路
怡和街--上海路
阜昌街--南京路
華昌街--青島路
寶順街--天津路
界限路--合作路
湖南街--勝利街
湖北街--中山大道江漢路至合作路一段
漢口英租界是當時漢口的金融貿易中心,該地知名的大洋行有80%集中在界內。包括:
怡和洋行(英資)
太古洋行(英資)
亞細亞火油公司(英資)
卜內門洋鹼公司(英資)
旗昌洋行(美資)
阜昌磚茶廠(俄資):位於阜昌街(南京路),1874年開設
日清汽船株式會社(日資)
打包業:
平和打包廠(英資)
隆茂打包廠(英資)
金融:
匯豐銀行(英資)
花旗銀行(美資)
麥加利銀行(英資)
橫濱正金銀行(日資)
台灣銀行(日資)
建築業:
景明洋行
新聞
《楚報》(英文)
醫院:

漢口英租界天主堂醫院

宗教:
天主教聖若瑟堂(漢口教區主教座堂),今上海路16號
美國聖公會聖保羅座堂(鄂湘教區主教座堂),今鄱陽街32號
東正教亞歷山大堂,基本上為俄國僑民使用,今鄱陽街38號的婚禮教堂
英國禮拜堂:英國僑民專用,今鄱陽街40號
人物
吳德施:美國聖公會鄂湘教區主教
巴諾夫(J·K·PANOEF):阜昌磚茶廠廠主,俄國貴族,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戚,茶廠位於英租界阜昌街(南京路),住宅位於俄租界。居留漢口52年(186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