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藝術

鎖定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戲中“影人”是根據劇中角色和襯景的設計,用驢皮或牛皮、羊皮經刮制、描樣、雕鏤、着色、燙平、上油、訂綴而成。人物臉譜和服飾造型生動形象,或純樸粗獷,或細膩浪漫,或誇張幽默。再加上流暢的雕鏤,豔麗的着色,達到了通體透剔、四肢靈活的藝術效果。“影人” 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着樂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敍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中文名
皮影藝術
外文名
Art of shadow play
釋    義
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製品的稱謂
實    質
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
製    作
驢皮牛皮羊皮經刮制、描樣等

皮影藝術皮影簡介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當齊全,性格鮮明,有生、小、髯、大、醜等。他們造型各異,面部最為豐富和精緻,依影戲中的故事情節、矛盾衝突和中國觀眾的心理定式,將衝突雙方分成正反兩派,主要表現在臉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而且將人物刻化的環眉鳳眼、閉口紅唇,“6字”通天鼻,形態抽象簡潔又不失典雅。

皮影藝術審美特徵

皮影藝術的審美特徵:
一,兩種藝術成分相結合的產物,包括美術造型藝術和戲劇藝術;
二,形式美和內容美的和諧統一,分別在皮影雕刻和內容創作上體現出來。

皮影藝術史料記載

皮影戲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1]  根據史料和近代民間皮影藝術流傳的實際狀況,可以推斷和證實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我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南宋末年,閩南移民將皮影戲引入廣東潮汕地區,並逐漸吸收了潮汕地區的民間音樂、民間戲曲和民俗,特別是吸收了潮劇的説白、唱腔和表演藝術風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戲。 [1] 
遼寧的皮影戲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由陝西赴遼東戍邊的士兵帶入的。清代的《灤州影戲小史》記述:明末時期,皮影戲在“長白黑水間頗盛行焉,滿洲人尤悦之”。清代嘉慶年間,河北唐山地區的灤州皮影和山東的登州皮影也傳入東北,於是東北的皮影戲開始形成了東北影(本地影)、灤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三個流派。 [2]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末民初,從潮汕地區遷入陸豐的卓勤在環林村組建卓家班,演出潮俗皮影戲 [1]  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倍出。無論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峯。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户,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皮影藝術潮州皮影

廣東汕尾市的陸豐皮影戲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陸豐皮影戲是我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遺存,陸豐市皮影劇團是廣東省惟一的專業皮影劇團。陸豐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 [4] 

皮影藝術皮影製材

潮俗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皮影藝術人物裝扮

潮俗皮影人物共分為公、婆、生、旦、淨、末、醜七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個部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杆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杆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皮影藝術傳承發揚

清末民初,從潮汕地區遷入陸豐的卓勤在環林村組建卓家班,演出潮俗皮影戲。成為陸豐潮俗皮影戲的第一代傳承人。解放後,潮俗皮影戲的第二代傳承人、卓勤的兒子卓幼兒又組建陸豐皮影劇團,將潮俗皮影戲發揚光大。 [1] 

皮影藝術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戲亦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皮影戲又稱人子戲、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樸。據長輩的長輩講,皮影戲在泰山已經唱了400多年了,是誰第一個把皮影戲傳到泰山已無從考究。泰山皮影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燈光、佈景、音樂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與雜耍無異,不過幾個鏤空的皮人兒被人比劃。可你不要小瞧了這幾個小人兒,唱起整本的大戲來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熱鬧唱啥。在早時泰山腳下的皮影戲班有十幾個,活躍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歡迎。

皮影藝術基本特點

泰山皮影戲有四個基本特點:1 、在題材上,許多劇目取材於泰山文化傳説。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稱。3、在皮影製作上,刀法簡練明快,着色對比強烈,藴含着山東人豪爽的民風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東大鼓為主,剛中有柔,具有雜家風格,體現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皮影藝術人物裝扮

皮影人物頭茬就是影人的頭部造型,其面部與髮式和帽子相連(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為五分側臉,髮式和帽子為七分側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視角度等,這種構圖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把美儘量展現出來。髮式和帽子大都為陰刻(去皮留線),其線條疏密虛實、繁而不亂、簡而不空。尤其陰刻的髮式和帽子,與配以陽刻(去線留皮)的鏤空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和諧而又統一。

皮影藝術逼真造型

所謂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統稱,又叫砌馬子。它包括動物造型、各種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細、裝飾性強。景片分室內、室外兩部分,室內景片有掛在影窗上部的裝飾圖案、彩簾,用來象徵典型環境。室外景片有金鑾殿、龍宮、將門、帥府、亭台、門樓、閣樓、綵樓、庭院、茶館、城門、雲洞、客棧、橋、河、山石、花草、樹木等等。道具分為室內擺設,如:桌、椅、衣櫃、牀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種兵器、車、船、轎、輦、各種燈具、酒具、儀仗等等。
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為陰刻,色彩豔麗,大色塊的塗染與鏤空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相互映照,顯得華麗莊重、明快典雅,在設計時要求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在處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亂、密而不雜。
動物雕刻包括一些飛禽、牲畜和走獸的造型。它們一般為陰刻,雕刻時體積小的可雕刻成一個整體;如果體積大,可將頭、尾、四肢與身體分解進行雕刻。而後再用線裝訂。

皮影藝術皮影劇本

潮俗皮影戲解放前上演的全是傳統劇目。深圳特區成立後,大批潮汕人到深圳創業。據統計,深圳的潮汕人已達到500萬以上,為潮俗皮影戲在深圳的興起創造了條件。1992年潮俗皮影戲第四代傳承人蔡勁筍來深圳定居後成立皮影劇社,編演了大量新戲。在音樂唱腔上,保留了潮戲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還直接借用了許多潮劇原有的曲牌。形成了與其它皮影戲不同的流派。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  唐山皮影戲劇本,初叫“影經”後改稱“影卷”,有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之分。在挖掘傳統劇目時,唐山市皮影劇團蒐集大部頭的連台本就達一百三十多部,單摺子戲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沒摸清。老藝人有這麼一句話:“打一輩子魚報不上來魚名兒,唱一輩子影説不清影卷名”。可見皮影戲劇目之多。傳統劇目中以《五鋒會》、《二度梅》、《青雲劍》、《珠寶釵》、《三賢傳》等戲被人推崇備至,是皮影戲中的代表作。這些劇本故事曲折、引人入勝,塑造了好多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把各個階層不同的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
除上述劇目外,在冀東地區廣泛流行的還有很多,其內容和過去書肆上出售的鼓詞、評書大致相同。什麼徵東、徵西、平南、掃北、某公案、某家將等等。這些劇本內容極其符合戲劇藝術的特點,是通過表現矛盾衝突來展開情節和塑造人物。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是用情節來打動觀眾,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美學價值,容易為羣眾所接受。
人類對藝術的審美需求的確是永無止境的,有了能滿足視覺需求的造型藝術還不夠,還需要能滿足聽覺需求的聲音藝術;有了能滿足靜態空間感受的空間藝術還不夠,還需要能滿足動態時間感受的時間藝術;有了能滿足再現客觀現實認識需要的再現藝術還不夠,還需要能滿足表現主觀情感需要的表現藝術……真正優秀的戲劇藝術作品不存在只敍事不表情的場面,也不存在只表情不敍事的情節。

皮影藝術藝術詮釋

皮影戲是一種傀儡藝術,它的演出方法,是用燈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員在幕內操縱影人,加上配音、樂器和燈光佈景的配合,通過影人的形體動作(加上伴唱)來表現生活中的萬般情景。
由於影人和場景均為平面設計,沒有層次,沒有深度,花紋的間隙又都是雕鏤透空的,因此影人和景物不能重疊。這些是皮影藝術先天帶來的侷限性。可是,影戲藝人根據其不利的特點,揚長避短,利用幕內操作的有利條件,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表現方法,變不利為有利,可以隨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動物的生活故事,以精取勝,以細感人。所謂精和細,就是汲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東西,把它提煉加工,變成藝術形象,賦予沒有知覺的影人以生命和靈魂,在影幕上載歌載舞,牽動觀眾的心絃,使之為之神往。這樣,皮影戲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變成戲曲舞台不能比擬的優越特點。如飛禽走獸、大炮、坦克、汽車、船舶等等都能逼真地表現出來。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雲雨閃電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影人可以千變萬化,鑽天入地,騰雲駕霧,表演題材非常廣泛。當然也有不能表現的東西,如《雙推磨》中的推磨,《鬧碾坊》中的推碾,《劉巧兒》戲中的紡線,這些動作,影戲是難以表現的。

皮影藝術形式和諧

皮影藝術皮影雕刻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為材料,如牛皮、羊皮、馬皮等。唐山皮影是選用上乘的驢皮精心雕刻而成。唐山北部山區,毛驢很多,驢皮資源豐富。而且山區毛驢多食草,與糧食和其它飼料餵養的毛驢相比皮質更白、透明度更強。俗有北山驢皮明如鏡之説。用這種驢皮雕刻出來的影人透明潤澤、質地上乘。前輩藝人曾留下很多關於驢皮使用和雕鏤的藝訣,如:“一張驢皮寬又寬,使用起來選擇嚴。肋邊骨處最透明,刻出頭茬色鮮豔。屁股皮張易回捲,雕鏤影人不平板。脊背適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車馬船……”,最直觀的反應了對驢皮選料和雕刻的嚴格要求。
唐山影人的雕刻以直刀為主,並根據內容的需要分別採用陰刻陽刻唐山皮影的雕刻風格是強調大的關係、注重演出效果、刀口疏密組織恰到好處。頭臉手足都含有透視的原理,這樣在影窗上看起來人物形象就透明鮮豔,生動形象了。行家看影人要看影人各關節部分之間是否圓線,然後再看操縱時是否好用,所以説雕刻藝術的精湛程度直接關係到皮影造型藝術的美與醜。
皮影雕刻藝術是一種極具形式美的藝術,它以傳統民俗繪畫為基礎,不否定繪畫的再現、寫實功能,並把這種功能融化在它的審美表現情感體驗之中,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的“不似之似”,介於真與不真之間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寫神”,又是“外師造化”的產物。其色彩、線條和形體的豐富、變化,讓人們心悦誠服地承認、讚美它精湛的技藝,肯定它是人類天才創造的造型藝術的代表。

皮影藝術內容創作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內容絕大部分是以稗史、傳説為基礎,宣揚一種懲惡揚善、攜手團圓的美好願望。如: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五峯會》,是“老四大部”影經之一,其思想性被歷代皮影藝人深入研究後加以肯定。《五峯會》由《乾天劍》、《保龍山》、《平西冊》三個單出組成,描寫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頌了老英雄曹克讓全家人愛國愛民的品質。作為傳統劇目的代表,其生動的文筆、優美的唱詞充分體現了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種複雜的精神活動和生產製作活動過程,它包括兩個相互依存、互為表裏的方面:一是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觀察、總結和審美認識;二是運用物質材料和技藝手段將這種審美認識表現出來,使其物質化、可視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藝術的價值就會被真正體現出來。皮影藝術價值完美的體現應該是:首先由對生活的審美認識上升到審美再現,最後再運用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在製作成實物的皮影藝術作品上,通俗一點説就是:以豐富的生活感受為起點,經過精神思想的創作活動到實物作品的傳達活動,最終體現為綜合藝術形態的視覺藝術作品。
皮影藝術 皮影藝術
任何一門藝術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都是藝術種類不斷多樣化的過程。這根源於客觀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審美感覺能力的豐富多樣,以不同的表現手段和表現方式來反映不同的對象,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藝術世界,使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審美能力得到極大發展。多少年來皮影藝術在滿足人們娛樂的需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傳播文化知識等方面,一直起着積極作用。它不僅在國內有着較大的影響,還曾不斷地流傳到國外。文化藝術遺產唐山皮影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遺產尚有許多豐富內涵有待挖掘。在皮影的方寸之間俗與雅、美與醜、古與今的交融盡情展現,我們期待着它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