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俗皮影戲

鎖定
潮俗皮影戲,是廣東省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宋末年,閩南移民將皮影戲引入廣東潮汕地區,並逐漸吸收了潮汕地區的民間音樂、民間戲曲和民俗,特別是吸收了潮劇的説白、唱腔和表演藝術風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戲。 [1]  [4] 
深圳皮影戲有諸多變化,以普通話居多,背景音樂引入了大鵬山歌、東山漁歌等深圳本土元素。 [2] 
中文名
潮俗皮影戲
別    名
皮猴戲
紙影戲 [3] 

潮俗皮影戲背景介紹

潮俗皮影人物共分為公、婆、生、旦、淨、末、醜七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杆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杆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潮俗皮影戲在音樂唱腔上,保留了潮戲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還直接借用了許多潮劇原有的曲牌。 [1] 

潮俗皮影戲發展歷史

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