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異化論

鎖定
異化論是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基本命題,也就是歐洲哲學史上著名的黑格爾的“異化”學説。異化論主要是指“自然界是自我異化的精神”。
中文名
異化論
外文名
theory of alienation
理    念
“自然界是自我異化的精神
提出者
黑格爾

異化論起因

異化理論最早是在黑格爾哲學中出現的。他認為自然界、人類和社會意識形態都是觀念的客觀化即外在的表現。觀念的外在的表現過程是從不充分表現向充分表現發展。發展到人類產生之後,就由人類的精神活動成果表現出來,即由倫理、道德規範、法律等表現出來。再發展到哲學階段,觀念通過哲學完成了自我認識,完成了向觀念的迴歸統一的過程。所謂異化,就是客觀化的過程。黑格爾的異化論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客觀事物是觀念的外在表現的觀點,一個是從觀念到客觀化再到迴歸觀念的三段論觀點。

異化論基本介紹

黑格爾系統的徹底性完成了康德哲學所説的不可能完成之事。康德對世界進行了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劃分,人類心靈不能取得關於現實的所有知識。而黑格爾則提出其一般的論斷:合理的是現實的,現實的是合理的(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由此得出,everything that is, is knowable.在此,他有一個十分精緻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可劃分為三大部分:邏輯觀念、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或心靈哲學。為思考現實的結構及其在倫理、法律、宗教、歷史、藝術、道德等方面的表象及最重要的思想本身提供了新的基礎。
從觀念衍生出了自然領域,如黑格爾所提出的,自然表現了“它本身之外”的觀念。這個表述有點誤導,因為它意味着觀念獨立於世界而存在。另外,黑格爾把絕對自由賦予觀念,表明它自由地像自然一樣出於自身。然而,記住黑格爾的假設,現實的是合理的。它必然推出,自然僅僅是種合理性或觀念,以一種外在形式的,類似於製表匠的觀念獨立於自身而存在於表中。但是黑格爾的觀念比製表匠與鐘錶的關係更為細微,因為黑格爾並不真的指兩個孤立存在的事物:觀念與自然。最終,現實是一個單一有機的動態整體。黑格爾對萬的之後的邏輯的觀念及自然的區分,只是去區分自我同一之現實的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簡言之,自然是反題,是理性觀念(正題)的反題。我們的思想達到了綜合觀念和自然的新的概念,即精神(Spirit或Geist(德語“精神”的意思))。把思想從自然趕回精神是自然概念內的辯證運動。正如邏輯始於最為抽象的概念,的即存在,於是自然哲學始於最抽象的事物,即空間。空間是空的(正如存在是不定的)。在一個極端,自然觸及到了空(emptiness)。在另一端,它發展到了精神。在空間與精神之間是特殊事物的多重性。那就是自然之所是,自然展現了機械、物理和有機學定律。自然的每一方面都被黑格爾逐一以其辯證術語分析。

異化論主要內容

黑格爾哲學中,“異化”、“外化”和“對象化”三個詞的含意是相近的。黑格爾的異化公式有三種:一是絕對精神——自然界——主觀精神;二是倫理——教化——道德;三是服役意識——勞動——自為存在意識;但它們都是在意識而不是在現實領域內進行的,都是通過異化、揚棄異化,到達下一個、更高一級的發展環節。黑格爾所謂的異化,大致包含了三層含義:自然是理念的派生物;自然為隱藏於其中的理念所主宰;自然是不符合於理念的本性的異己力量。
首先,黑格爾認為,理念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是理念的產物。在黑格爾看來,理念在邏輯階段是純粹的、抽象的,而抽象的理念是不實在的。因此,理念為了實現自己就必定要揚棄自身的抽象性而異化為自己的對立面——自然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爾對“先於”一詞作了獨特的解釋。他把先於“先於”分為所謂“時間上在先”和“絕對在先”。在他看來,“時間”範疇是理念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只適用於有限事物,而理念本身則是超時間的永恆性,無所謂時間上的先後。和理念不同,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因而處於時間之中,存在着時間上的先後。關於理念和自然界兩者的先後問題,黑格爾寫道:
自然在時間上是最先的東西,但絕對在先的東西卻是理念;這種絕對在先的東西是終極的東西,真正的開端。
黑格爾所謂的“絕對在先”也就是所謂“邏輯在先”。在他看來,理念是自然的邏輯前提,事物之所以為事物,決定於它的概念。黑格爾的邏輯在先論,對後來歐洲的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次,黑格爾認為,理念異化為自然,同時又潛藴於自然之中,主宰着自然界的事物的發展。他説:“自然僅僅自在地是理念”。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界的事物均是理念的表現,但是,理念在自然界階段還是自在的,與理念的自在自為的本性不相符合。這種不符合性特別表現在自然界的事物都依賴於一個他物,因而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支配;而理念則是自己決定自己,本質是自由。因此,黑格爾認為:再次:對於理念來説,自然界還是一個和自己的本性不相符合的異己勢力。這樣,理念就不會停留在自然界的發展階段上,它必定要擺脱、克服自己的異化物——自然的牽制、束縛而復歸於自己,由自在進到自為。
總的來看,研究自然哲學,不僅要看到理念的異化,而且要看到理念必定要從“異化”導向從自然引出精神,從“自然哲學”過渡到“精神哲學”。黑格爾關於理念的異化學説是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論”和馬克思早期的“勞動異化論”的直接的理論來源,對現代存在主義哲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異化論評論

異化論哲學界

黑格爾的異化論在哲學界有相當廣泛的影響。但這並不説明它是科學的説法。觀念的外化,意思是説觀念是主體,而客觀世界是從觀念中分化出來的。我認為所謂觀念是精神活動的結果。某個觀念以及形成觀念的原材料對主體來説都是客觀的、外在的。人類的精神活動只是完成了加工組合的工作。人類的任何改造活動,從頭到尾都是主體作用於客體,從而使客體有所改變的過程,而不是由主體異化為客體的過程。道德和法律是精神活動的產品而不是精神的外化。黑格爾所説的人類以及人類的意識形態都屬於觀念的客觀化的那種過程,世界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那麼向觀念的迴歸更是無從談起了。人類的精神活動也是對信息的改造過程。精神活動中的創造活動,由於有了信息進入主體和改造後的信息從主體輸出的過程,比較容易使人誤認為精神活動中有什麼東西從主體中分化出來。這是異化論產生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的客觀因素。

異化論商品

黑格爾異化論的比較典型的演繹是商品異化論。商品異化論者認為,商品是工人生產出來的。工人生產產品的本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然而這些產品生產出來之後,並不為滿足工人自己的需要服務,而是被資本家拿去賺取利潤去了。這樣,工人生產的產品不是和生產它的人的意願即觀念相統一,而是成為了異己的對象物。這是一種在錯誤概念基礎上進行推理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資本家進行投資和組織生產是為了拿出產品去賣的。這一點工人在參加生產之前就很清楚。工人蔘加生產勞動的本意是為了掙工資來滿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而不是生產的產品自己拿回去用。説為滿足需要而生產產品很容易使人誤解為工人進行生產是為了直接拿產品去滿足需要了。而商品異化論的重點還是在於,工人生產的產品成了異己的對象物這一點上。在勞動過程中人類是在改造勞動對象。要説是異己的對象物,從加工之前的原料開始到加工成為產品,一直都是對象物。並不是生產過程中才變為異己的對象物的。

異化論宗教界

有的學者用異化論來解釋宗教,認為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了上帝,可是上帝卻成了異己的對象,人們反而受上帝的主宰和統治。這種説法與黑格爾異化論相比,增加了主宰、統治的內涵,從而更加重了異化論的錯誤。統治、主宰是價值領域的概念。是表述價值主體間相互作用的時候所使用的概念。而上帝恰恰不是價值主體。是有些人在想象中把虛構的上帝當成了主體。如果把這種虛構的説法當作科學道理,就等於把真身給了上帝,等於承認了上帝象人類這樣真實存在。具有價值交換功能的才是價值主體。所謂上帝不具有價值交換功能,當然不是價值主體。動物也有從自身情感判斷出發的需要,所以動物也是價值主體。動物與動物間或動物與人類間有價值性相互作用。所以人類和其它動物之間也可以有統治關係。當然這一般情況下總是人類在統治動物。在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中動物屬於自然。但我們不能由此把人類統治動物任意擴展為人類統治自然。其原因就在於自然也不是價值主體。由此可知,人定勝天,戰勝自然災害等説法是藝術性的而不是科學的説法。因為人類與自然之間不是鬥爭的關係。由價值主體組成的利益組合體也是價值主體,如國家、民族、政黨都是價值主體,它們可以是集團性的統治者、支配者,也可以是被統治者。

異化論勞動

下面談談勞動異化論。資本主義勞動異化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人創造出來的,而這種關係卻壓迫着工人。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説法。勞動關係不可能由某個工人生產出來,也不可能由某個資本家生產出來。也不是工人和資本家共同創造出來的。生產關係主要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手段的函數。生產關係是在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客觀地形成的,某種生產手段和社會生活形成的同時,某種生產關係也形成了。説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勞動是異化勞動的説法也是不正確的説法。工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勞動時間交給他人支配。當他付出更多的勞動之後,其勞動成果卻不能更多的惠及自己時,在他心中可能產生憎恨這種勞動和否定這種不合理的社會關係的情感。工人明知這種勞動對自己不利,可又不得不繼續進行這種勞動,不得不繼續承受這種不利於他的社會勞動關係。然而這種繼續從事自己不情願的勞動的決定是工人自己做出的。並不是資本家強迫工人做出這種決定。工人如果不顧及自己和家人的生計的話,他完全可以選擇失業。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勞動的最終自主權在工人自己手中。這是資本主義和奴隸制在勞動關係方面的顯著區別。奴隸社會中是奴隸主強迫奴隸從事奉獻剩餘價值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是勞動者不得不決定從事奉獻剩餘價值的勞動。兩種勞動關係中奴隸主和資本家雖然都是統治者和剩餘價值佔有者,但其中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活動中,在具體的勞動過程裏確實有強迫的情景,但那也是人強迫人而不是勞動或者生產關係在壓迫人。無論在奴隸社會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有社會中的強迫力量或者勞動者自己的生存願望才可能強迫他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只有社會關係的某一端,也就是自己、其他的人或社會法人才可能實施強迫。
有的學者結合黑格爾的三段論提出勞動異化三段論。説勞動活動的異化,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有一個從自由勞動到被迫勞動然後又迴歸自由勞動的過程。説原始社會中人類的勞動是沒有被迫性質的自由勞動。進入階級社會後就成了被勞動關係和勞動成果所統治和支配的勞動。將來還會迴歸到自由勞動。如果進行科學定義的話,人類受非價值主體的影響的情景,比如受勞動成果的影響叫做受限制而不叫被迫。勞動的結果對勞動者是會有影響的。勞動結果一旦出現,它又會作為環境條件的一部分,反過來影響勞動者自己的的行為,包括影響他的勞動行為。這樣勞動結果成了勞動者繼續勞動時需要考慮的和需要適應的條件,這些條件對勞動者來説就是限制。當然,價值主體的迫使也是影響勞動者的社會環境因素。所以價值因素的迫使和非價值因素的限制一起構成對勞動者的影響。其中只有價值主體的迫使對勞動者來説才是受壓迫。
一些勞動者常講出賣勞動力是被逼無奈。就是説由於生活所迫。這個生活所迫説的是人類自己的生存慾望的迫使。而生活所迫可不是勞動者生產出來的。這裏沒有異化論中所説的由人創造的那種情景。人類的勞動從一開始就是因為生存所迫而產生的。並且這種性質一直貫穿着人類的整個歷史。人類的祖先一開始在樹上生活得很習慣。如果樹林的面積和食物等條件足夠羣體生存的話,祖先們可能從樹上不下來了。那樣的話現代意義上的勞動從一開始就產生不了。就是説生活所迫在前,勞動的產生在後。在這裏自然環境並沒有迫使人類從事勞動活動。生活所迫是生存慾望的迫使而不是環境的迫使。隨着歷史階段和場合的不同,勞動中被逼無奈的方面和程度會有所不同。隨着歷史的進步,總的來説被逼無奈的程度逐漸在減輕。但是隻要生存是人類其他活動的基礎,那麼勞動還會帶有被逼無奈的性質。只是可能越來越不容易感覺罷了。由此可見勞動異化三段論所説的只有中間階段的勞動是不自由的説法是不成立的。
人類從某種目的出發,利用客體與環境之間的某些確定的關係,而使客體發生符合自己意願的變化叫做勞動。但這種變化會在另一些方面又會不符合主體的意願。在主體克服不符合意願的那方面之前,就要繼續忍受不好的那一面。就是克服了一方面的不如意,總還有其它不如意的地方。這就是莊子的善惡相生之義。生產中發生的廢氣廢液廢渣,以及生產中產生的諸多社會矛盾等可以説就是這種例子。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勞動結果的善惡相伴是任何勞動都有的事情。中國的成語“事與願違”説的就是自己活動的結果不能讓自己滿意的情形。這情形和異化論中所講的情形差不多,而這句成語中可沒有勞動對象與勞動主體形成價值對立的那種異化論的味道。

異化論人本質

異化論中還有人的本質異化的説法。人的勞動不但生產出了產品,而且還生產出了對象化的人的本質。人的本質轉移到產品中去了。有人説人工產品是人化自然,人性滲透在產品之中。這樣,人的本質在自身與產品中都存在,人的本質二重化了。這種説法的要點在於人的本質轉移説。比如説有一台排除爆炸物的機器人小坦克。在排爆過程中,工作人員只做了給機器人指示目標的工作。隨後的動作都是機器人自動完成的。包括把爆炸物裝到保險桶裏,運到安全的地方,然後實施爆炸處理。咋看起來機器人可不是已經有了人類的一些特性了嗎?但是這隻説明機器人具有了與人類相同的某種屬性。説明這種屬性是人類與機器人共有的。這説明人們歷來認為的只有人類有思維功能的判斷是錯誤的。具有如此高超的技能的機器人也還是機器。人類加工過的,人類製造出來的叫人工產品。人工產品所改變的是對象的空間組合結構以及由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內外關係。人類加工出來的電腦和機器人就是由於組合結構的變化而具有了思維功能的。而不是人類的思維功能轉移到了機器人身上。如果真的有一天人類能夠製造具有類似於人類的生理功能、思維功能和情感特性的機器人,那麼他已經是人類的一員,製造這種機器人的過程是人類的自我複製過程。即便到那個時候,那些對象也還是由於結構變化而具有了人類的屬性,而不是製造者的屬性轉移到製造對象身上。本質是屬性的一種,一個事物的屬性怎麼能轉移到別的事物中去呢?人的本質異化説在邏輯上就行不通。
有的學者也提出了人的本質異化三段論。説人類一開始都是完整的人。這是第一階段。自從私有制產生以後,人被自己的產品和勞動關係所奴役和駕馭着,失去了作為人的本質,甚至很多人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人在本質上異化為了非人。這是第二階段也就是否定段。經過長時期的各種努力,到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上徹底消除了私有制之後,才能完成轉化為真正的人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完成揚棄的過程。這就是異化三段論的“人—非人—人”的模式。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奴役人的制度,是屬於人類異化的時代,而社會主義由於不能達到人類的徹底解放,也消除不了異化。這種説法猛一聽來有道理,也很對無產者的脾氣。然而它還是非科學的説法。
在把人評價為非人的問題上,價值領域和科學領域是完全不一樣的。社會上有時候把一些道德敗壞的人咒罵為畜牲。那是比作畜牲而不是説那些人真的做了畜牲。斯巴達克的故事中講:在羅馬角鬥場上正在進行着斯巴達克和一頭雄獅的決鬥。看台上有兩個貴族在打賭。甲:“你看這兩個畜牲那個能活?咱倆打個賭”。乙:“我看獅子能勝,它已經咬死了十幾個壯漢了”。甲:“你什麼眼神啊,斯巴達克可不是一般的壯漢”。在貴族們的眼中奴隸們就是畜牲。在那個場合把人説成畜生的判斷是一個價值性判斷。價值性判斷是主觀性判斷,是他願意那麼認為。但是如果從客觀的科學的角度看奴隸們也都是人。他們有人類的生理功能,有人類的語言能力,有人類的思維能力。人的功能屬性完整地存在於他們身上,怎麼能説他們是非人呢?在科學的場合是不能這麼説的。在科學上我們不能根據生活狀況和道德品質等標準把人類分成人和非人兩類。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的人本質上還是人。社會上有些人被邊緣化、受到輕視甚至人格被侮辱,因此可能產生失去自我的感覺。因為這些屬於民心,因此在政治上不能忽視這些問題。但是這種感受是價值領域的事情。我們不能把價值觀上的評判做為科學分類的依據。而異化論者正是在講科學原理的場合説工人們失去了人的本質的。看來這種不分科學領域和價值領域的區別,把價值領域的概念隨意挪到科學領域中使用的做法,是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
再説所謂完整的人。人類在遠古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在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會性上與現代人差不多的人。從科學上説一萬年前的人可以説是完整的人了。而異化論講的完整的人是指從生理上、道德上完美無缺的,具有完全自由的人。我認為人類的自我發展是個永遠持續的過程。就是説形成所謂完整的人的那個階段永遠不會到來。完全自由的人,完全按照自主方向發展的人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其實,人類再怎麼自由,那也是有限的自由。人類社會的進步永遠都是在自然和社會的限制中一點點地爭取自由度的過程。人類能夠改造的永遠都只是部分空間的部分結構關係。從大的歷史跨度上看,社會的演變是一個自由度逐漸擴散的過程,是自由度平均值逐漸提高的過程。從奴隸制時期的只有少數人據有較高度的社會自由,到現代已經有了龐大的中產階層,就是社會自由度擴散的過程。伴隨着這個過程的還有一個過程,那就是單個人所可能擁有的社會最高自由度逐漸下降的過程。現在一個大國的總統也沒有奴隸社會中一個小地方奴隸主所擁有的生殺大權。説明個人的社會自由度的最高值已經下降了。
有人把異化論擴展到社會領域。説一切社會規範都是由人制定的,但卻反過來壓迫和束縛人,這就是社會異化。原來異化論有相當的市場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裏。就是因為其內涵中有反對一切對個性施加規範的這樣一種內在要求。但這樣的説法就已經和異化三段論自相矛盾了。異化三段論中講人類的遠古社會是沒有異化的社會。私有制產生之後才開始異化。等到將來消除了私有制時又沒有異化了。可是我們知道遠古的時候就有很多規範。在遠古的時候一個守火堆的人不小心把火弄滅了,那是要受到懲罰的。羣體之所以成為社會,是因為它是一個組織體。有了一系列的規範並有效實施規範才能形成組織體。這些規範與每個個體的願望、需要和利益不可能完全重合。不重合就意味着個體對社會規範在情感上有對抗情緒。但在同時,個體如果隨意張揚個性,不顧及羣體的生存需要的話,羣體可能要拋棄他。他要自己去面對飢餓、疾病、兇猛的野獸等一切生存挑戰。單個人是難以保障生存的,繁衍後代就更談不上了。生存的需要逼迫個體對自己的個性有所約束,以適應在羣體中生存的需要。社會規範實際上是羣體的意志對個體意志的壓制和約束。社會的存續就意味着個體的意志大體上承受了社會規範的壓制,大體上選擇了把社會合作為自己情感的主要傾向。如果用異化理論來解釋社會規範對個體意志的壓制,豈不是説異化從遠古時已經有了嗎?這樣就和異化伴隨着私有制才開始出現的説法相矛盾了。社會規範是伴隨着人類羣居生活至今的,維繫着社會生存的必備條件。只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這些規範在更多方面,在更大的程度上與更廣泛的個體的個性相吻合。這個吻合的過程是雙向的。一方面隨着條件的成熟,制定社會規範時會對個性做更大的讓步,另一方面每個個體也會更自覺地顧及羣體。這種互動過程又是逐步擴展和深化的過程。是伴隨着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而逐漸完善的過程。期間會在偏於限制個性的階段和偏於張揚個性的階段之間來回震盪。
有的學者把各種異化理論概括總結後推出了異化基本模式。認為異化的一般定義為,由主體創造的卻反過來與主體對抗或者統治、支配主體的現象叫做異化。主張把異化理論作為哲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把異化概念作為哲學的基本概念。我認為如果把異化概念理解為分化、變化、變異的同義詞的話,那麼它也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如果給它賦予了反對、對抗、統治等內涵,那就是給它附加了價值觀上的意義,異化概念就已經從哲學領域用語降格為了價值範疇的用詞。而此時如果仍把它作為哲學概念用在哲學領域的話,就混淆了哲學和價值領域的界限。對抗、統治等詞語是描述價值主體間相互作用的時候使用的語言。在非價值的自然領域中對這類現象進行描述時就要使用碰撞、吸引等概念。而到了哲學領域就要用相互作用這樣的不帶具體領域色彩的語言。這就是哲學用語和具體學科用語的區別。由此可見,那種具有對抗、統治意義的異化概念不應當成為哲學概念。

異化論其他信息

有人把後一種異化論推廣到其它領域。於是就出現了貨幣異化論、價值異化論、勞動異化論。這其中只是對象不同,説法大體一樣。認為貨幣、價值和勞動都是人類創造的,卻反過來統治和奴役人。然而同樣的道理,從價值主體的定義中可以知道,這些對象沒有一個是價值主體,這些對象都不能統治人。所以這些説法都是錯誤的。而關於商品和貨幣,馬克思則認為商品和貨幣運動的後面隱藏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交換或者是一方支配另一方的關係。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商品經濟後面隱藏着的社會利益關係。所以才叫政治經濟學而不叫經濟學。

異化論總結

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判斷,異化理論從科學角度看來是有明顯錯誤的理論。異化理論在西方學術界曾經掀起過一股熱潮,後來又在中國熱了一陣。熱的時候人們的思路往往帶有片面性。我看現在應該是異化論冷下來的時候了。 [1-3] 
參考資料
  • 1.    黑格爾《精神哲學》
  • 2.    胡喬木.《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中共中央黨校《理論月刊》,1984
  • 3.    周國平 張尚仁 丁學良 魏中軍等.《關於人的學説的哲學探討》: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