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勞動異化

鎖定
勞動異化是馬克思的異化觀。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在馬克思之前,人們所揭示的種種異化,基本上還停留在異化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則揭示出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
中文名
勞動異化
類    別
馬克思的異化觀
相    關
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
揭    示
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

勞動異化勞動異化的分類

馬克思認為,勞動異化包括四個方面:
一、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資本家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不斷剝削工人的勞動產品,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卻越少,創造出的財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貧窮,“勞動產品是勞動的對象化,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也是“勞動的現實化”;但勞動的對象化卻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工人的非現實化;工人對自己產品的關係成了一個異己的關係。
二、勞動行為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產品的異化是因為勞動行為本身異化的結果,“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使自己肉體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殘”,“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勞動不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三、人類的本質與人相異化:“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與其他物的類當作為自己的對象,而且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對待”,“人的生產活動就是類生活”,“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是人的類特性”,但勞動的異化使勞動生產活動僅僅表現為個人的生活手段,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與人相異化:上述三點論到人對自己勞動產品的異化,對自身勞動的異化,對自己的類本質的異化,“而人對自身的關係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係,才成為對他來説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係”,所以導致人與他人的相異化。 [1] 
異化理論從“政治異化”到“經濟異化”,最後到“勞動異化”,完成了使馬克思的理論研究發生了一個重大轉變:從針對“副本”的批判進到針對“原本”的批判,即從對宗教、國家和法的批判進入到對“市民社會”(社會物質生活關係)的批判,對唯物史觀的形成有重要意義;不僅指出了“私有財產是勞動異化的直接產物”,而且還提出了“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成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會財富”。

勞動異化馬克思觀點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在1842~1843年間所寫的《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著作中,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異化問題的階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觀點,並以此作為自己異化觀的出發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觀點,進一步揭示了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和前此社會的主要異化形式“私有制異化”,即作為國家形式的政治統治的異化以及勞動作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會活動的異化。從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經濟學手稿(1857一1858)》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基礎來闡明異化的本質。他在這些著作中揚棄了從社會契約論到黑格爾的異化理論,認為轉讓不過是從法律上表示簡單的商品關係;外化則表示以貨幣形式對社會關係加以物化;異化才真正揭示了人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會關係,其實質在於表明人所創造的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異己的、與人對立的東西。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內容作了深刻的概述。
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時,明確指出異化的產生和演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並且有其進步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異化“是過去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馬克思認為異化決不是永恆存在的現象,而是受一定生產關係制約的歷史現象。因此,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制約的異化,必將隨着這種生產關係的徹底消滅而消滅。

勞動異化西方學者觀點

西方學者對於異化問題的研究。從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理論到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學者中間,異化問題已從經濟、政治領域擴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學、技術、文藝等等整個文化思想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説,但它們歸根結底都受其哲學觀點的制約。例如,尼采從唯意志論出發,把人的異化歸結為放棄生存的意志。存在主義者從唯我主義出發,把異化及其克服歸結為人的自我選擇。新弗洛伊德主義者E·弗羅姆,從感覺論的主觀唯主義出發,把異化説成是人的一種體驗方式。這些異化學説,都不是歷史地從人們的社會關係考察異化產生的根源,而是側重於從生理、心理、道德、技術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們不僅弄不清異化的真正本質及其根源,重複了把異化與對象化、物化等同的錯誤,而且具有掩蓋資本主義制度為異化真正根源的傾向。

勞動異化黑格爾的異化

黑格爾的異化藴含着辯證法的因素,黑格爾從唯心主義出發,把絕對理念看作是先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存在而存在的,是異化的主體;由於主體在自身內部矛盾的動力下是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絕對理念首先異化為自然界,接着又在發展中揚棄對自然界的異化,回到絕對理念本身,這是一種精神的異化;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他不滿意用人的意識去解釋歷史的觀點,唯心地設想了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人的勞動,但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評價時説“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生產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結果”。由於其階級的侷限性,只看到勞動的積極一面,看不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帶給勞動者的苦難的消極一面,他把人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的這個自我生產過程抽象化為精神的自我生產過程,是抽象勞動。
在馬克思《博士論文》中,他就受到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異化觀影響,馬克思認為,在伊壁鳩魯那裏“由於有了質,原子就獲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現象世界”是“完成了的並且同自己的概念相異化了的原子”的產物。“只有在伊壁鳩魯那裏現象才被理解為現象,即理解為本質的異化,這種異化本身在它的現實性裏作為異化表現再來的”。
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開始接觸到大量的現實社會問題,需要對實際的法和經濟問題發表意見,但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識,特別是對黑格爾信奉的哲學思想不能夠解釋“國家和法實際上是階級利益的體現,是物質生產,市民社會的產物”。按照黑格爾關於國家和法是“理性”與“自由”體現的觀點,國家與法應該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當時普魯士政府的“書報檢查令”制度卻扼殺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盜竊法”中,林木佔有者“佔了法的上風”,國家和法卻成了為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工具,這在黑格爾觀點來看也是一種異化,但這種異化不是國家與法的理性異化為私人利益而最終實現自身,不是精神自由異化為出版法令而最終實現自身;而是異化的現實否定了國家的理性本質與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爾的異化理論框架。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又接觸到費爾巴哈的哲學,開始受到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的影響。

勞動異化費爾巴哈異化

費爾巴哈從人本唯物主義出發,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異化觀,把異化概念運用於人的本質考察,認為異化的主體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質,認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是人的本質異化的產物,是思維的異化,他的貢獻在於他致力於把哲學從虛幻的精神境界中拉到了活生生的現實的人間。正如馬克思所説“費爾巴哈是從宗教的自我異化,從世界於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基礎這一事實出發的,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隻能用這個世俗基礎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説明”。
接着馬克思就開始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他認為宗教異化的根源在於世俗基礎的分裂即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異化”理論,“政治異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為政治生活與市民生活,人異化分裂為“公民”與“私人”,“法人”與“市民”,政治國家是市民社會的異化。“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的世界觀,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顛倒的世界”。馬克思最後得出了“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結論,開始向唯物主義轉變。由上述結論可以推出“政治異化”也是由“市民社會異化”所決定的,馬克思開始對“市民社會”進行解剖,不斷追溯“政治異化”的根源,因此轉向對經濟領域的理論研究,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指出“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這個外在本質卻統治了人,人卻向它膜拜”。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經濟事實出發指出了國民經濟學的矛盾即“經濟異化”。國民經濟學是當時德國人對英國人和法國人稱作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採用的概念。德國人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國家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和手段來管理、影響、限制和安排工業、商業和手工業,從而使人民獲得最大福利的科學。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國民出現了私有財產,而財產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卻成了私有的,只是在少數人手中被佔有,而作為勞動者對自己財產的佔有少得可憐甚至沒有,所以馬克思開始對人類的勞動本身着手分析“經濟異化”,認為私有財產出現的根源在於人類勞動的異化。
參考資料
  •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