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清和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

鎖定
王清和(1908—1986),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50年代從事果樹、蔬菜病害的研究,對棗瘋病防治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70年代後在棉花枯、黃萎病防治的研究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王清和曾先後擔任山東省政協委員,泰安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常委、泰安市委主任委員,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山東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植物保護學報》編委等職。 [1] 
中文名
王清和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10日
逝世日期
1986年2月
畢業院校
南京金陵大學
職    業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
主要成就
棗瘋病防治研究等
出生地
河北省順義縣
代表作品
《穀子白髮病接種方法試驗》等

王清和人物經歷

王清和,1908年4月10日出生於河北順義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行醫,但家境清貧。
1928年高中畢業,在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薰陶下,立志要為農業教育服務。他對父親説:“你當醫生,是為解除人類的病痛;我也要當醫生,是當植物的醫生,使人類不受飢餓之苦。”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主修植物病理學,副修園藝學。
1935年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同年受聘於清華大學農學院,任研究助教。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遷長沙,後轉移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辦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王清和繼續留校執教。在戰亂的歲月裏,工作生活都十分艱苦,他和夫人不得不利用課餘時間在校外兼課,以維持生計。為了植病教育事業,他不顧雲南山區瘴氣、瘧疾等威脅,經常步行或騎馬深入邊遠農村進行植物病害調查,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
1940—1949年,他先後在福建省立農學院、福州協和大學農學院和湖北省立農學院任教,除搞好教學外,仍堅持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在穀子白髮病小麥腥黑穗病及條鏽病抗病育種和其他防治措施的研究上,均取得較好成就。與此同時,還開展了果樹、蔬菜病害研究,不斷向新的領域奮進。
1949年秋,王清和應聘來到山東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園藝系主任;1950年負責組建該校病蟲害系,兼任系主任。1957年王清和被錯劃右派,受到撤職降級、降薪等不公正對待。“文化大革命”中,他像許多科學家一樣再次遭到批鬥和侮辱。但他深信這種不正常現象是暫時的,遲早會給予糾正。因此,他雖身處逆境,卻仍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對棗瘋病和棉花枯黃萎病的研究中去。
1978年王清和領導和協調山東省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協作研究,籌劃恢復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山東分會工作,組建山東農業大學植物病毒研究室,招收植物病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等。

王清和個人履歷

1908年4月10日 出生於河北省順義縣。
1928年 入南京金陵大學植物病理系學習,1935年獲農學學士學位。
1935—1940年 北京、昆明清華大學農學院研究助教。
1940—1942年 永安福建省立農學院講師。
1942—1947年 福州協和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兼園藝系主任。
1947—1949年 武昌湖北省立農學院教授兼病蟲害系主任、教務長。
1949—1952年 青島山東大學農學院教授兼園藝系、病蟲害系主任。
1952—1958年 濟南山東農學院教授兼植物保護系主任。
1958—1962年 泰安山東農學院教員。
1962—1979年 泰安山東農學院教員兼植物病理學教研室主任。
1979—1986年 泰安山東農學院(現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兼植物病理學教研室、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
1986年2月 逝世。

王清和主要論著

1 王清和.穀子白髮病接種方法試驗.福建農業,1940,2(1):78—82.
2 王清和.小麥散黑穗病人工授病之研究.福建農業,1941,2(8、9):6—22.
3 王清和.小麥散黑穗病防治方法與推廣.新農季刊,1941,(1):2.
4 王清和.普通小麥及圓錐小麥散黑穗病菌之交互接種試驗.新農季刊,1942,2(2):396—403.
5 王清和.小麥品種鏽病抗病性初步試驗在福建.新農季刊,1942,2(2、3):458—462.
6 王清和.小麥品種對永安散黑穗病之抗病試驗.新農季刊,1943,3(3、4):135—139.
7 王清和.小麥散黑粉病菌之侵染利用注射法試驗.新農季刊,1943,3(3、4):140—143.
8 王清和.樟州柑桔包裝運輸貯藏試驗初報.新農季刊,1943,3(1、2):21—28.
9 王清和.福建小麥病害.協大農報,1944,5(2):25—34.
10 王清和.柑桔洗果貯藏硼砂代用品試驗初報.協大農報,1944,5(4):123—127.
11 王清和.施用草木灰、人糞尿影響番茄枯萎病與卷葉病之初步研究.協大農報,1944,5(4):117—122.
12 王清和.抵抗小麥散黑穗病之小麥品種.協大農報,1945,6(3—4):129—136.
13 王清和.福建茶樹病害.1945,6(1—2):59—68.
14 王清和.小麥谷畦栽培法比較試驗.協大農報,1946,7(1):37—40.
15 王清和.中國小麥散黑穗病菌之生理小種.協大農報,1946,7(2):93—96.
16 王清和.南豐桔開花結果習性之觀察.協大農報,1947,8(2):39—41.
17 王清和.小麥品種抗病性初步試驗在湖北.鄂農病蟲,1949,(2).
18 王清和.山東大白菜軟腐病防治試驗.農業學報,1955,6(1):51—60.
19 王清和,嚴芝學.小麥腥黑穗病防治初步試驗.山東農學院學報,1955,(1):43—45.
20 王清和,李松峯.大白菜霜黴病藥劑防治比較試驗.山東農學院學報,1962,(2):115—122.
21 王清和,朱漢城等.棗瘋病病原的探索.植物保護學報,1964,3(2):195.
22 王清和.不同濃度波爾多液梨黑星病的防治試驗.山東省林學會果樹病蟲專輯,1965,(5):21—23.
23 王清和,朱漢城等.葡萄白腐病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山東農學院學報,1965,(10):71—80.
24 王清和.砍瘋枝能否防治棗瘋病的探索.中國果樹.
25 王清和、張立修等.棉苗根病拌種劑新藥的探索.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80,11(1):139.
26 王清和,張立修等.棉花枯、黃萎病株根圍病原菌剷除的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81,12(2):45.
27 王清和,朱漢城.棗瘋病類菌原體在樹體內向下運行規律探索初報.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82,13(1—2):89.
28 王清和,張立修等.魯棉一號對黃萎病抗病性鑑定試驗.中國棉花,1982,(2):27.
29 王清和,張立修等.兼治棉苗根病和蚜蟲的復配劑試驗.植物保護學報,1983,10(4):271.
30 王清和,周凱南等.棉花枯、黃萎病點藥劑剷除后土壤中病菌消長的觀察.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84,15(1—2):41.
31 王清和,張立修等.二二乳劑剷除棉花枯、黃萎病零星病點的研究.山東農業科學,1985,(3):18.
32 王清和.果樹病.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王清和科研成就

病害防治
“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這是王清和對科研工作一貫遵循的宗旨。早在40年代,他就深入生產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1940年在福建工作期間,當發現穀子白髮病、小麥黑穗病和鏽病是當地穀子、小麥的主要病害時,他就對這些病害的發生規律、抗病育種及其它防治措施開展一系列的研究,為以後控制病害奠定了基礎。王清和早期對果樹、蔬菜上的主要病害:棗瘋病、蘋果早期落葉病、果實貯藏病害、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和大白菜霜黴病和軟腐病的病原、發生規律及其防治等進行了全面系統地研究,從理論與生產實踐的結合上作出貢獻。
王清和早在1943年就開始從事柑桔貯藏病的研究,但大量工作是在50年代以後進行的。為了調查棗瘋病、蘋果、梨等病害,經常租一輛自行車,甚至僱一頭小毛驢往返數十里,艱苦奔波,堅持工作。
棗瘋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他從60年代開始一直堅持研究了20多年,從中選出了幾個較能抗病的品種(材料),並初步搞清了棗瘋病類菌原體在樹體內的運行規律,為防治棗瘋病提出了科學依據。
葡萄白腐病是60年代我國葡萄生產上發生的一種嚴重病害,王清和為了解決這個生產問題,他帶領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師和農場工人,進行攻關研究。經過5年的研究,搞清了該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了以測報為基礎的化學防治方案,即當預測到大中雨或連陰雨來臨之前,抓緊時機噴灑化學藥劑,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關鍵。同時,經室內篩選和田間藥劑對比試驗,肯定了防治白腐病最有效的藥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進行地面噴藥剷除和生長期噴藥保護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比較有效地控制了白腐病的危害,為保護葡萄生產作出了貢獻。
棉花枯防治
70年代,棉花枯、黃萎病正在擴大蔓延,嚴重影響棉花生產。王清和立即奔赴棉區進行考察,並主持山東棉花枯、黃萎病及棉苗根病的研究。他主持的“山東省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研究協作組”,經過14年悉心研究,採取邊研究、邊示範推廣的途徑,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棉病的防治中去,取得明顯效果。14年中,該協作組育成4個抗病品種,引進抗病品種10個。棉枯萎病重病區基本普及了抗病品種,有力地控制了棉花枯、黃萎病的危害。另外,還進行了病害發生髮展規律、病菌生理型鑑定、種子消毒、病點剷除、抗病育種、抗生穩定性、地膜覆蓋防病以及輪作換茬等方面的系統研究,並對棉苗根病和鈴病進行了防治研究,從理論探討到實際應用上,均取得了較大進展。14年中,該協作組完成了單項研究35個,獲得階段性成果11個,發表論文38篇,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王清和強調:農作物病害防治研究必須面向實際。他年近古稀,還經常和中青年科技人員一道深入山東省棉區各鄉鎮,白天頭頂烈日研究和觀察作物病情,晚上燈下整理資料,查閲文獻,廢寢忘食,以苦為樂。1972—1973年在棉枯萎病重病區高密縣農村蹲點兩年,他和技術員,棉農一起進行試驗研究。由於他科研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既蹲點又跑面,從而基本摸清了山東省棉區不同環境條件下棉花枯、黃萎病的症狀類型、發生發展規律和傳播途徑。並搞清了山東省棉花枯、黃萎病菌的生理小種和致病力類型,明確了枯萎病菌屬於生理型Ⅱ號。根據對不同陸地棉品種的抗、耐、感致病反應,又劃分為4個致病類型,即強致病類型和次強致病類型佔60%,這兩個類型的病菌主要來自重病區和老病區;中等致病類型及弱致病類型近40%,主要來自新病區或輕病區。同時,他對國內新育成的棉花新品種(品系)進行了苗期抗病性測定,為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提供了依據。對黃萎病菌的“種”及其生理型進行了研究鑑定,肯定了參試的52個菌系均為大麗輪枝菌;根據對鑑別寄主的抗感反應,將供試的單胞菌系劃分為3個不同的生理型,並明確了各生理型的地理分佈,為品種佈局和檢疫檢驗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剷除棉花枯、黃萎病零星病點,他從60餘種藥劑中篩選出幾種防效好的藥劑,其中改進乳化的“二二乳劑”新劑型,經過10多年試驗和大面積示範推廣取得了良好效果。該項研究成果1983年獲山東省農業廳技術改進三等獎。他還對棉苗根病進行了研究,篩選並研製出棉苗丹藥劑,在全省大面積推廣應用21萬餘畝,獲得了較顯著的經濟效益。
為了控制棉花枯、黃萎病傳播為害,保護棉花生產,王清和頂住某些輿論壓力,多次向有關領導部門反映枯、黃萎病病情,並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病建議。1981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學術討論會上,他又與棉病專家一起向中央領導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得到了萬里等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視。國務院辦公廳為此頒發了《關於做好棉花枯、黃萎病檢疫、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1982年農業部又在山東省泰安市召開了由植病專家、教授和植棉縣市植保人員400餘人參加的“棉花枯、黃萎病防治技術討論會”,會議轉發了他撰寫的有關棉花枯、黃萎檢疫與防治措施的論文。這次會議對推動各地棉花枯、黃萎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創建病毒研究室
王清和是一位勇於開拓、奮進不息的老科學家,正如一位朋友所説:“他的思想永遠不會老化。”晚年,他在繼續開展棉病研究的同時,又主持“山東省名產花卉綜合研究”新課題。同時,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產中植物病毒病害日趨嚴重而病毒病害防治研究工作薄弱的現狀,積極倡議山東農業大學建立植物病毒研究室,招收植物病理學研究生,以促進山東省植物病毒研究工作的進展。他的建議,迅速得到校領導的支持,於1979年招收了第一屆碩士研究生,1980年秋經省教育廳批准建立了植物病毒研究室,他親自擔任室主任。同時,立題進行了“山東省植物病毒、類菌原體病害類型”的研究,把山東省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植物病毒研究室成立初期,條件十分簡陋。但是,他不畏艱難,本着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精神,邊研究,邊教學,邊建設。經過短短几年的奮鬥,把一個一無所有的研究室,逐步建成了初具研究植物病毒病基本條件的研究室,並完成了“山東省植物病毒、類菌原體病害類型研究”課題,初步摸清了山東省植物病毒、類菌原體所致病害及其分佈狀況,編印了《山東省植物病毒、類菌原體病害志》一書(內部出版),並開展了“酶聯免疫技術在小麥叢矮病測報上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導下,共招收了7名植物病毒學研究生,他們均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培養高級科研人員深入開展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這位老科學家畢生為祖國植物病理學研究和教育事業頑強拼搏,在他進入晚年之後,依然保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和崇高的事業心。1986年他因病去世,但他的業績和道德風範卻牢牢銘記在後輩的心目中。

王清和培養人才

王清和在農業教育戰線上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辛勤耕耘了50多個春秋。他曾先後主講過植物病理學、植物形態學、植物生理學、真菌學、果樹及蔬菜病理學、果實貯藏病害、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免疫學等10餘門課程。他不辭辛勞認真備課,講課時旁徵博引,內容充實,大家無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清和十分重視教材建設。他先後編寫了園藝作物病理學,果樹病害,蔬菜病害,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物免疫學和果實貯藏病害等教材,並編著出版了《果樹病害》一書,把自己一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後人。他非常重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經常帶領青年教師和學生,深入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既掌握了生產中的問題,又使青年教師受到了鍛鍊,業務上得到了提高。
50餘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植保專業人材。現已遍佈全國各地。他們幾乎都成為教學、科研和技術推广部門的骨幹力量。其中不乏著名的專家、教授、研究員,有些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如現任中國科學院高原昆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的印象初,成為國際知名的治蝗專家。又如山東省植保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馮建國,成為知名的生物防治專家。又如高級農藝師、山東省勞動模範吳青雷等都是他的學生。王清和作為一名有名望的學者,不僅著書立説,寫了數百萬字的教材、講義,而且更多的是培養和鼓勵別人多幹多寫。有人請他修改稿件,他總是逐字逐句地審改,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仍然盡力為別人做“嫁衣裳”。他的一生就像一枝蠟燭,燃燒着自己,照亮了別人。黨和人民為了表彰他的功績,1983年評他為山東省優秀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