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麥腥黑穗病

鎖定
小麥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又稱腥烏麥、黑麥、黑疸。病症主要有穗部,一般病株較矮,分櫱較多,病穗稍短且直,顏色較深,初為灰綠,後為灰黃。穎殼麥芒外張,露出部分病粒(菌癭)。病粒較健粒短粗,初為暗綠,後變灰黑,包外一層灰包膜,內部充滿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魚腥味的氣體,故稱腥黑穗病。
中文名
小麥腥黑穗病
病害位置
穗部
別    稱
腥烏麥、黑麥、黑疸

小麥腥黑穗病病原

病原菌有二種,一種是Tilletia caries (DC.) Tul.小麥網腥黑粉菌,另一種是Tilletia foetida (Wallr.) Liro稱小麥光腥黑粉菌,有報道Tilletia contraversa Kühn稱小麥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發生。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小麥網腥黑粉菌 孢子堆生在子房內,外包果皮,與種子同大,內部充滿黑紫色粉狀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淺灰褐色至深紅褐色,大小14—20μm,具網狀花紋,網眼寬2—4μm。小麥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橢圓形,有的長圓形至多角形,淺灰色至暗欖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麥矮腥黑粉菌 成羣的孢子為暗黃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淺黃色至淺棕色,大小14—18μm,具網紋,網脊高2—3μm,網目直徑3—4.5μm,有的可達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膠質鞘。主要引致小麥矮腥黑穗病。

小麥腥黑穗病傳播途徑

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種子外表或混入糞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當種子發芽時,厚垣孢子也隨即萌發,厚垣孢子先產生先菌絲,其頂端生6—8個線狀擔孢子,不同性別擔孢子在先菌絲上呈“H”狀結合,然後萌發為較細的雙核侵染線。從芽鞘侵入麥苗併到達生長點,後以菌絲體形態隨小麥而發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壞花器,抽穗時在麥粒內形成菌癭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麥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發,有機肥浸出液對其萌發有刺激作用。萌發適温16—20℃。病菌侵入麥苗温度5—20℃,最適9—12℃。濕潤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於孢子萌發和侵染。一般播種較深,不利於麥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機會,病害加重發生。

小麥腥黑穗病防治方法

第一種方法
種子處理
常年發病較重地區用2%立克秀拌種劑10—15g,加少量水調成糊狀液體與10kg麥種混勻,晾乾後播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鏽寧)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羥鏽寧)、0.2%的40%福美雙、0.2%的40%拌種雙、0.2%的50%多菌靈、0.2%的70%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0.2%—0.3%的20%萎鏽靈等藥劑拌種和悶種,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第二種方法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機肥
對帶菌糞肥加入油粕(豆餅、花生餅、芝麻餅等)或青草保持濕潤,腐熟一個月後再施到地裏,或與種子隔離施用。(3)農業防治 春麥不宜種過早,冬麥不宜播種過遲。播種不宜過深。播種時施用硫銨等速效化肥做種肥,可促進幼苗早出土,減少侵染機會。冬麥提倡在秋季播種時,基施長效碳銨1次,可滿足整個生長季節需要,減少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