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宗侃

鎖定
王宗侃(858年-923年8月27日 [2]  ),字德怡,本姓田,名師侃(一作師) [1] 許昌(今河南許昌)人,《十國春秋》作雅州(今四川雅安)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軍事將領,高祖王建養子。
王宗侃在唐末效力於王建麾下,參與了王建奪取西川東川山南西道的戰爭,屢立戰功,由雅州刺史、決雲都知兵馬使累升至武信軍節度使。他在前蜀建立後,被拜為太保,兼侍中,數次領兵與岐國作戰,又參與討平太子王元膺兵變。後主王衍在位時,官至守侍中、兼中書令,賜號故扶天佐命匡聖保國功臣,封魏王。
乾德五年(923年),王宗侃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追贈尚父,諡號景武。
本    名
王宗侃
別    名
田師侃
德怡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許昌
出生日期
858年
逝世日期
923年 [2] 
主要成就
輔佐王建建立前蜀
官    職
守侍中、兼中書令
爵    位
樂安郡王→魏王
諡    號
景武

王宗侃人物生平

王宗侃早年經歷

王宗侃本名田師侃(一作田師) [1]  ,出生在許昌一個“世為鄉豪”的家庭,年輕時隸籍於忠武軍,在當時還是忠武軍將領的王建麾下效力。他此後一直追隨王建,曾在權宦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出逃鳳翔期間,與王建一同隨行護駕。 [3] 
光啓二年(886年),田令孜失勢,自請出任西川監軍,到成都依附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王建也被排擠出朝廷,他後來起兵佔據閬州(治今四川閬中),自稱閬州防禦使 [49]  田師侃於此時被王建收為養子,改姓名為王宗侃。 [50] 

王宗侃隨平西川

光啓三年(887年),陳敬瑄在田令孜的建議下,召王建入成都,但隨後卻又反悔,不許王建繼續入境。王建此時已行至鹿頭關(在今四川德陽東北),聞訊大怒,縱兵破關而入,在綿竹大敗漢州刺史張頊,攻取漢州(治今四川廣漢),隨即又進軍學射山(在今四川成都東北),擊敗西川將領句惟立,一舉攻取德陽。他乘勝圍攻成都,三日不能破城,便退回了漢州。 [5]  王宗侃當時亦隨王建入西川,全程參與了這些戰爭。 [4]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轉攻西川治下的彭州(後析置為威戎軍)、卭州(治今四川邛崍)等州,與陳敬瑄全面爭奪西川鎮,至大順元年(890年)時再攻成都。 [6]  王宗侃期間數次先登陷陣,累建戰功。 [7]  他曾在浣寨擊破西川將領山行章。 [8] 
大順二年(891年),王建終於攻入成都,奪取了西川,被授為西川節度使。不久,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病逝,其弟顧彥暉繼立。綿州刺史楊守厚趁機攻打梓州(東川鎮治,在今四川三台)。顧彥暉與王建乃是盟友,遂向王建求援。王建遣王宗侃與華洪李簡王宗弼一同援救梓州。王宗侃連破楊守厚七座營寨,擊退綿州軍。當時,王建已有吞併東川之意,曾密令王宗侃等人在顧彥暉戰後犒軍時將其扣押,但最終因王宗弼泄密而計謀落空。兩川從此交惡。 [9]  後來,王建任命王宗侃為雅州刺史。 [10] 
景福元年(892年),王建又命王宗侃與王宗裕、華洪、王宗瑤領兵討伐攻田令孜的黨羽威戎節度使楊晟,圍攻彭州。 [38]  當時,彭州久攻不下,城外百姓皆逃匿於山谷。西川諸將每日都縱兵劫掠,稱之為淘虜。書生出身的軍士王先成對此心生悲憫。他認為諸將之中以北寨的王宗侃最為賢明,於是去遊説王宗侃,並通過王宗侃向王建提出了七條建議(具體詳見“主要影響-政治”目錄),以安撫百姓。彭州百姓由此盡附於王建。楊晟逐漸陷入孤立,最終在乾寧元年(864年)五月城破被殺。 [39] 

王宗侃助建前蜀

乾寧二年(895年),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與朝廷反目,兵犯京師。王建趁機以勤王為名出兵北上,攻打李茂貞控制的山南西道。王宗侃率部攻取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擒斬刺史李繼顒。 [14]  不久,王建任命王宗侃為決雲都知兵馬使。 [13] 
乾寧四年(897年),王建大舉進攻東川,同時以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讓他和開江防送進奉使王宗阮峽路(即由三峽出川的水路通道)包抄梓州。王宗侃領兵八千攻取渝州(治今重慶渝中區),收降渝州刺史牟崇厚。王宗阮亦取瀘州。王建由此打通了峽路,最終於當年十月吞併了東川。 [15] 
光化元年(898年),王宗侃又改任眉州團練使,加授檢校司空 [16]  他在次年(899年)統率三指揮使攻取閬州,乘勝再克巴州(治今四川巴中)、蓬州(治今四川營山東北)、壁州(治今四川通江),後又移鎮於渝州。 [17] 
天覆元年(901年),道士杜從法煽動昌州(治今重慶大足區)、普州(治今四川安嶽)、合州(治今重慶合川區)三州百姓作亂。王建命王宗黯率東川、武信軍兩鎮兵馬前去鎮壓。王宗侃時任龍台鎮使,亦率部參戰 [18]  ,最終平定了杜從法之亂。 [19]  他在當年九月被拜為武信軍節度使,加授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次年(902年)再加同平章事,封琅琊郡侯 [20] 
天覆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乃於成都稱帝,建立前蜀,史稱前蜀高祖。王宗侃以佐命之功 [11]  ,進拜太保,兼侍中、軍城內外都指揮使。他在武成元年(908年)又改任武德軍節度使(即東川節度使,賜號開國護聖佐命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進封琅琊郡公,次年(909年)再進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進封齊國公 [12] 

王宗侃征伐岐國

永平元年(911年),岐王李茂貞與前蜀斷交,在兩國的邊界增兵。王宗侃請命伐岐。王建遂以王宗侃為北路行營都統,讓他統領王宗祐、王宗賀唐道襲三路招討使,率步騎十三萬,攻打岐國。他們自成都出兵之時,旌旗綿延數百里,聲勢浩大。蜀軍起初一路連破岐軍,卻在當年八月被岐將劉知俊、李繼崇擊敗於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唐道襲敗歸興元(治今陝西漢中)。王宗侃則與王宗賀收聚散兵,退保於西縣的安遠軍(在今陝西勉縣),被岐軍乘勝圍困於城中。 [22] 
王建在成都聞前線大敗,命王宗鐬、王宗播等將領兵馳援安遠軍,隨後又親率援軍,北上利州督戰。王宗侃遣禆將林思諤抄小路去向王建告急。王建再命王宗弼領兵支援安遠軍。各路援軍大集,王宗侃在城中遙望到援軍旗幟,領兵自城中鼓譟殺出,與王宗播、王宗弼等內外夾擊岐軍,連奪岐軍二十一寨,斬殺岐將李延志等。岐軍乃撤圍遁去,途經斜谷(在今陝西太白)時又遭到唐道襲的伏擊,敗回岐國。蜀、岐之戰最終以蜀軍的反敗為勝而告終,時為永平元年(911年)十一月。 [23] 

王宗侃歷事兩朝

永平三年(913年),唐道襲因與太子王元膺不和,對王建誣稱太子謀反。王元膺與親信徐瑤、常謙等發動兵變,攻殺了唐道襲。王建急命王宗侃、王宗賀、王宗魯、王宗黯領兵平亂。王宗侃等列陣於西球場門,王宗黯與變兵戰於會同殿前。變兵大潰,兵變很快便被平息。王元膺為衞士所殺,被追廢為庶人。後來,王建欲重新選立繼承人。 [24]  寵妃徐氏(即後來的順聖太后聯合內宦唐文扆、宰相張格,為其子王衍謀求太子之位。張格還私下聯絡王宗侃等功臣,拿出了請立王衍為太子的奏章,詐稱是受王建密旨而作,騙得他們在奏章上署名。故此王衍雖在兄弟中“年最幼”,但最終卻被王建立為皇太子 [25] 
永平五年(915年),蜀宮突發大火。王宗侃時為諸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欲率衞兵入宮救火。但王建寧可讓百尺樓中貯藏的寶物全部毀於大火,也不肯打開宮門放軍隊入宮撲救。 [26]  後來,王宗侃被封為樂安郡王,次年(916年)又加守太師 [27] 
天漢元年(917年),王建再次出兵,以王宗侃為東北面都招討,讓他統領東路軍,和西北面都招討劉知俊的西路軍一同攻打岐國。但劉知俊本是岐國降將,難以節制麾下諸將,故此伐岐無功,又遭到王建忌憚,被召回成都殺害。王宗侃遂於次年(918年)初被拜為北路行營東西兩面都統 [29]  ,總領東、西兩路蜀軍,繼續對岐作戰,最終迫使李茂貞遣使求和。 [30]  隨後不久,王建病逝,後主王衍繼位。 [31]  王宗侃又以山南節度使一職出鎮興元,並加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進封樂安王。 [32] 

王宗侃晚年及病逝

乾德元年(919年),王宗侃被賜號“扶天佐命匡聖保國功臣”,並獲許於私第立戟門。他在次年(920年)又被進封為魏王,加守侍中、修奉太廟使,弘文館大學士,判度支 [33] 
乾德五年七月十三日(923年8月27日),王宗侃病逝於成都龍池坊私第,終年六十六歲。 [2]  王衍為此輟朝七日,親自到王宗侃府中弔喪,並賞賜班劍羽葆鼓吹、旌旗、儀衞等,追贈其為尚父、梁雍秦三州牧,賜諡號為景武。 [34] 

王宗侃主要影響

王宗侃軍事

王宗侃在王建麾下效力三十餘年,屢立戰功,為西川王氏割據政權的形成及前蜀政權的建立、發展立下了功勳。其主要功績有:
  • 從定三川:王宗侃隨王建入蜀征戰,參與了王建與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東川節度使顧彥暉爭奪東西兩川的兼併戰爭,曾率部打通峽路,後又攻取山南西道治下的利州,擒殺利州刺史李繼顒。 [5]  [4]  [7]  [8]  [9]  [38]  [14]  [15]  [17] 
  • 討平變亂:王宗侃在天覆元年(901年)率部討平了道士杜從法煽動的昌、普、合三州民變,永平三年(913年)又平定了太子王元膺與徐瑤發動的兵變。 [18]  [19]  [24] 
  • 北伐岐國:王宗侃在永平元年(911年)曾作為主帥領兵北伐岐國,一路連破岐軍,青泥嶺之敗後退保安遠軍,最終在王建的支援下又反敗為勝,再破岐軍。天漢元年(917年)又與劉知俊兵分兩路,再伐岐國,並在劉知俊被召回後總領兩路蜀軍,繼續對岐作戰,最終迫使李茂貞遣使求和。 [22]  [23]  [29]  [31] 

王宗侃政治

王宗侃在彭州之戰時,曾在王先成的建議下向王建“白行七事” [51]  ,提出:
  1. 招安藏匿山中的百姓。
  2. 嚴禁諸軍淘虜,違者軍法從事。
  3. 設立招安寨,以安置出山的百姓。
  4. 招安一事必須由一人全權處理,最好指定由王宗侃專掌。
  5. 勒令各營將此前搶來的男女老幼送往招安寨,讓他們親人團聚,有敢私匿一人者斬首。
  6. 在招安寨中設立彭州州治九隴縣的臨時縣政府,處理民政事宜,遴選精壯男子持官方文書入山招其親戚,宣傳西川軍“嚴禁侵掠”的政策。
  7. 命百姓各歸田裏,動員他們拿出漚藏的麻(彭州產麻),販賣以買糧,使百姓逐漸復業。
王建得到條陳後非常高興,當即令軍中立即實行。僅三日,百姓便競相出山投奔招安寨。很快當地便重新恢復了生產。 [39] 

王宗侃歷史評價

周萼:公以兩朝宿德,一品崇勳,翊贊高皇,創業於艱難之際,匡時□□,□衣於繼統之時。昔以豐沛扈隨,爰收三蜀;今以股肱委任,克定四方。始則鯤躍洪溟,終以鵬飛逈漢。初至眉雅二千石,旋奏授右執金吾,再擁節旄,累為元帥。極人臣之貴,處廊廟之尊。(《王宗侃妻張氏墓誌》) [21] 
段融:① 當草昧之締構,創王業之艱難,非睿智無以掃蕩攙搶,非勳賢無以廓清宇宙。天祚大蜀,生此純臣,屬之於公矣。② 公運其材智,勇冠諸軍,轉寨圍城,連戰繼捷,賊勢窮蹙,開壁請降。先皇帝不犯秋毫,坐收全蜀,公之力焉。③ 征伐岐隴,控扼梁洋,都統全軍,兩攻寇逆,收秦取鳳,皆效殊勳。料敵運籌,往無不克。雖杜預立功立事孔明七縱七擒,無以階也。(《王宗侃墓誌》) [28] 

王宗侃軼事典故

王宗侃在青泥嶺之敗後,被岐軍困於安遠軍。王建解安遠軍之圍後,責問王宗侃道:“你今番用兵如此狂妄輕率,難道就不怕赫雷(王建的佩刀)嗎?”王宗侃大懼。 [35] 

王宗侃人際關係

妻子:張氏,秘書郎張顯先之女,歷封越國夫人、秦國夫人,死後追諡明德夫人。 [40-41] 
兒子:王承綽,曾任北路行營招討衙隊指揮使,後任檢校太保、左靜遠第二軍使 [42]  [43] 
兒子:王承肇,曾參與永平元年(911年)的伐岐之戰 [47]  ,後官至忠貞佐命宣力功臣、檢校太尉、武定軍節度使,封琅琊郡公。他在後唐滅前蜀之戰中以洋、蓬、壁三州之地降於後唐 [44]  ,後為行軍司馬 [42]  [43]  [45] 
兒子:王承遵,官至懷忠秉義匡佐功臣、特進、檢校太傅、蜀州靜塞軍團練使,封琅琊郡公。 [42]  [43] 
女婿:顧在珣,顧彥朗之子,事王衍為狎客 [46]  ,曾任右扈蹕第一軍使、檢校太傅、嘉州團練使。妻封琅琊郡夫人 [42]  [43] 

王宗侃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三十九·前蜀五》 [36] 
九國志·卷六》 [37] 

王宗侃後世紀念

墓葬
王宗侃夫婦合葬墓於1997年在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鎮(現為十陵街道)青龍村被發現,是一座大型磚室墓,由東西兩座墓室組成。墓中出土有墓誌兩方,志石均為近方形,長107釐米,寬106釐米,厚10釐米。一方誌蓋刻有3行12字篆文“大蜀琅琊王公魏王尚父墓誌”(即《王宗侃墓誌》),志文楷書,由段融撰文,裴光晉書丹,共63行,滿行63字;另一方誌蓋刻有3行9字篆文“大蜀明德夫人內志銘”(即《王宗侃妻張氏墓誌》),志文楷書,由周萼撰文,裴光晉書丹,共50行,滿行55字。 [48] 
王宗侃夫婦墓歷史上被多次盜掘,被發現時棺槨被燒燬,許多隨葬器物已被盜。除兩方墓誌外,其餘殘存遺物有瓷器、銅器、錫器、鐵器和石器等63件,均破損嚴重。該墓是迄今發掘的除王建永陵之外的最高級別的前蜀重臣和分封親王墓葬,是四川地區除帝王、王妃墓外的大型五代墓葬中出土遺物最多的墓葬,為前蜀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48] 
參考資料
  • 1.    注:王宗侃的本名,史料記載稍有不同。《九國志》卷6《王宗侃傳》稱王宗侃“本姓田,名師”,但《資治通鑑》卷257則稱王宗侃為“許人田師侃”。《錦裏耆舊傳》卷1稱王建在光化二年秋八月“差發決雲軍使田師侃,……收渝州”,《資治通鑑》卷261則稱王建在乾寧四年二月“以決雲都知兵馬使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趣渝州。”系年雖有牴牾,但所指當是同一人。
  • 2.    據《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載:“以乾德五年七月十三日,薨於龍池坊之私第,享年六十有六。”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公曆為923年8月27日。“享年六十有六”上推得其生年為858年。
  • 3.    《九國志》卷6《王宗侃傳》:宗侃,許昌人。本姓田,名師。世為鄉豪。隸名忠武軍籍,建為部將,奏署宗侃決雲都兵馬使。光啓中,田令孜逼僖宗西幸,道出陳倉,建率宗侃同扈蹕。又從建起閬中,賜姓名。
  • 4.    《九國志》卷6《王宗侃傳》:討陳敬瑄,敬瑄遣漢州刺史張頊領萬餘人來迎戰,宗侃擊破之。敗句惟立於學射山。
  • 5.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西川節度使陳敬瑄,令孜同母弟也,令孜因求為西川監軍。會東川節度使顧彥朗與建相親,敬瑄恐其相暱也,謀於令孜,令孜曰:“王八,吾兒也,以一介召之,可置麾下。”乃折簡招建。……即以其家屬託彥朗,選精兵二千與從子宗鐬、假子宗瑤、宗弼、宗侃、宗弁等馳之成都。行至鹿頭關,西川參謀李乂謂敬瑄曰:“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敬瑄悟,亟遣人止之,且增修守備。建大怒,破關而進,敗漢州刺史張頊於綿竹,遂取漢州。……列軍於學射山。敬瑄命偏將句惟立逆戰,建擊敗之於蠶北,又拔德陽。是時彥朗以其弟彥暉為漢州刺史,發兵助攻成都,三日不克而退,還屯漢州。
  • 6.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文德元年春三月,建將兵攻彭州,敬瑄救之,乃解還,於是大掠西川十二州,皆被其患。……龍紀元年春正月戊申,建大破眉州刺史山行章於新繁,虜獲萬餘人,橫屍四十里,行章僅以身免。……冬十二月甲子,建敗行章及西川騎將宋行能於廣都,行能奔還成都,行章退守眉州。壬申,請降於建。大順元年春正月壬寅建,攻邛州,敬瑄遣其將楊儒助刺史毛湘守之。未幾,儒來降,建錄以為子,更其姓名曰王宗儒。乙巳,建留永平節度判官張琳為邛南招安使,引兵還成都。
  • 7.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高祖入西川時,宗侃從與俱西,先登略陣。
  • 8.    《九國志》卷6《王宗侃傳》:韋昭度來鎮西川,敬瑄遣將山行章將兵六萬拒戰,宗侃破之於浣寨。
  • 9.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大順二年秋八月,建攻敬瑄甚急,……壬寅,敬瑄開門出迎。癸卯,建入城,自稱西川留後。九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卒,軍中推其弟彥暉知留後。冬十月癸未,唐遣少師薛廷珪命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十二月,唐以顧彥暉為東川節度使。楊守亮令綿州刺史楊守厚攻梓州。癸卯,彥暉求救於建。甲辰,建遣華洪、李簡、王宗侃、王宗弼討守厚。自延朗死,建欲圖並東川而未有以發,及洪等行,密戒曰:“兵以破守厚,彥暉必出犒師,汝曹於行營報宴,挾與俱來,無煩吾再舉也。”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歸綿州,以唐旌節還道弼而出之。彥暉已得節,具犒禮,諸將報宴。會宗弼以建謀泄之彥暉,彥暉辭疾不出;建計不得發,而圖彥暉之心愈益迫矣。
  • 10.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已而救梓州,破楊守厚七砦,表遷雅州刺史。
  • 11.    《九國志》卷6《王宗侃傳》:建開國,以宗侃有佐命功,進侍中城內外都指揮使,尋加中書令。
  • 12.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天覆七年八月,又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尋值唐室傾陷,蜀國興隆。當九服之動搖,屬萬民之推戴。先皇帝爰順圖籙,光啓霸基。其年九月,制命公守太保、兼侍中、軍城內外都指揮使。至武成元年四月,以公勳業迥高,年德俱茂,乃除授公武德軍節度使,加開國護聖佐命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進封開國公,食邑四千户。至武成二年閏八月,就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罷鎮歸朝,有詔除授公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進封齊國公,兼加爵邑。
  • 13.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居數年,攻拔利州,執斬刺史李繼顒。未幾,充決雲都知兵馬使。
  • 14.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二年夏五月,三鎮舉兵犯闕。(王行瑜、李茂貞、韓建也。)秋九月,建遣簡州刺史王宗瑤等將兵往援。甲戌,軍綿州。冬十一月,雅州刺史王宗侃拔利州,執刺史李繼顒,斬之。
  • 15.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四年春二月戊午,建遣卭州刺史華洪、彭州刺史王宗祐將兵五萬攻東川。庚申,建以決雲都知兵馬使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將兵八千趣渝州;決勝都知兵馬使王宗阮為開江防送進奉使,將兵七千趣瀘州。辛未,宗侃取渝州,降其刺史牟崇厚。癸酉,宗阮拔瀘州,斬其刺史馬敬儒,峽路始通。……冬十月庚申,彥暉聚宗族將吏及瑤共飲,酒酣,命瑤殺已及同飲者,瑤然後自殺,城遂陷。建入梓州,……於是並有兩川之地。
  • 16.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至光化元年九月,奏授公眉州保勝軍團練使,檢校司空。
  • 17.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光化二年秋八月,建遣決雲軍使田師侃帥三指揮使收穫閬州,進克巴、蓬、壁三州。三年三月,移師侃軍鎮渝州。
  • 18.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已又轉龍台鎮使,會兵討杜從法,有功。
  • 19.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光化四年夏四月丁丑,唐改元天覆。閏六月,道士杜從法以妖妄誘昌、普、合三州民作亂,王遣王宗黯將兵會東川、武信兵往討。未幾,龍台鎮使王宗侃等擊滅之。
  • 20.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至天覆元年五月,再授右廂馬步軍使,……至其年九月,乃奏授公武信軍節度使、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至天覆二季四月,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琅琊郡開國侯,食邑三千户。
  • 21.    章紅梅校注 毛遠明審定.五代石刻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9:943-947
  • 22.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元年春正月辛亥,公主至成都,帝留之不遣,始與岐絕。三月,岐王聚兵臨東鄙,帝謂羣臣曰:“自茂貞為朱温所困,吾常振其乏絕,今乃負恩為寇,誰為吾擊之?”兼中書令王宗侃請行。帝以宗侃為北路行營都統,以兼侍中王宗祐、太子少師王宗賀、山南節度使唐道襲為三招討使,左金吾大將軍王宗紹為宗祐之副,帥步騎十三萬伐岐。壬辰,宗侃等發成都,旌旗數百里。夏四月乙卯朔,岐兵寇興元,唐道襲擊卻之。五月,帝如利州,命皇太子監國。六月癸丑朔,至利州,諸將擊岐兵,屢破之。秋七月,帝西還,留御營使昌王宗鐬屯利州。八月庚申朔,帝至於成都。甲子,岐王使劉知俊、李繼崇將兵擊我。乙亥,王宗侃、王宗賀、唐道襲、王宗紹與之戰於青泥嶺,我師敗績。馬步使王宗浩奔興州,溺死於江。道襲奔興元。先是,步軍都指揮使王宗綰城西縣,號安遠軍,至是宗侃、宗賀等收散兵走保其地。
  • 23.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知俊、繼崇追而圍之。帝以昌王宗鐬為應援招討使、定戎團練使王宗播為四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將兵救安遠軍。……冬十月,帝如利州,以援宗侃等,命皇太子監國。王宗侃遣禆將林思諤自中巴間行至泥溪見帝告急,帝命開道都指揮使王宗弼將兵救安遠。……援軍既集,安遠軍望其旗,宗侃等鼓譟而出,與援兵夾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斬其將李延志等。(十一月)己亥,岐兵解圍遁去,唐道襲先伏兵於斜谷邀擊,又破之。庚子,帝西還。
  • 24.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三年月丙申,唐道襲自興元歸,復為樞密使。皇太子元膺廷疏其惡,以為不應復典機要,帝不悦。……會唐道襲誣太子作亂,徵兵入宿衞。太子帥徐瑤、常謙等攻道襲於清風樓下,遂至城西,斬之。帝召兼中書令王宗侃、王宗賀、前利州團練使王宗魯,發兵討亂,陳於西球場門。兼侍中王宗黯自大安門梯城而入,與瑤、謙戰於會同殿前,瑤敗死。(秋七月)己酉,太子為衞士所殺,詔追廢太子元膺為庶人。冬十月,潘炕請立太子,賢妃徐氏及飛龍使唐文扆、宰相張格合謀立鄭王宗衍。
  • 25.    《十國春秋》卷41《張格傳》:居無何,太子元膺之變起,時後主封鄭王,年最幼,而順聖太后為賢妃,有寵,陰令飛龍使唐文扆以金百鎰貽格,諷格請立鄭王為皇太子。格心動,以為是可術取也,乃夜為表示功臣王宗侃等,詐言受密旨,眾皆署名,而後主遂得立。
  • 26.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五年冬十一月己未,夜,宮中火。自得成都以來,寶貨貯於百尺樓,悉為煨燼。諸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王宗侃等率衞兵入救,帝閉門不內。庚申旦,火猶未熄。帝出義興門羣臣,命有司斂太廟神主,分巡都城,言訖,復入宮閉門。將相皆獻帷幕飲食。
  • 27.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又至永平五年十二月,進封樂安郡王。又至通正元年,加守太師,食邑六千户,食實封一百户。
  • 28.    章紅梅校注 毛遠明審定.五代石刻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9:948-953
  • 29.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至光天元年二月,準詔充北路行營東西兩面都統。
  • 30.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天漢元年秋七月庚戌,以桑宏志為西北面第一招討,王宗宏為東北面第二招討。己未,以兼中書令王宗侃為東北面都招討,武信節度使劉知俊為西北面都招討。……劉知俊既為都招討使,諸將皆舊功臣,多不用知俊命,故伐岐無功。帝陰忌其才,唐文扆又數毀之,因誣以謀叛。十二月辛亥,斬知俊於炭市。……光天元年夏四月,岐王復遣使求好於我。
  • 31.    《十國春秋》卷37《前蜀後主紀》:高祖既晏駕,光天元年六月癸卯,嗣皇帝位,時年十八。
  • 32.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先皇帝晏駕之歲,有詔命公鎮撫南鄭,安緝褒梁,乃除授興元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進封樂安王,食邑一千,食實封二百户。
  • 33.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至乾德元年正月,加賜扶天佐命匡聖保國功臣,加食邑一萬户,食實封四百户,準敕於私第立戟門。乾德二年閏六月,有詔徵拜公守侍中,封魏王,修奉太廟使,弘文館大學士,判度支,加食邑一萬四千户,食實封六百户。
  • 34.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朝野痛傷,遂輟朝七日,皇帝及太后、太妃親臨奠喪,躬伸弔祭。……乃詔給班劍、羽葆、鼓吹、旌旗、儀衞,就宅冊命,贈尚父、梁雍秦三州牧,諡曰景武,禮也。
  • 35.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及青泥嶺之戰,侃兵大敗,退保安遠軍。高祖召責之曰:“汝今又狂率,豈不畏赫雷乎?”赫雷,高祖刀名也。宗侃懼,遂無功而還。
  • 36.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572-573
  • 37.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濟南:齊魯書社,2000:62
  • 38.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景福元年,威戎節度使楊晟與楊守亮等約興兵來攻。二月丁丑,晟出兵掠新繁、漢州之境,使其將呂蕘將兵二千會楊守厚攻梓州。建遣行營都指揮使李簡擊蕘,斬之。辛丑,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揮使華洪、茂州刺史王宗瑤將兵五萬攻彭州,晟逆戰而敗,宗裕等圍之。
  • 39.    《十國春秋》卷42《王先成傳》:王先成,蜀州新津人。本書生也,世亂為兵。當高祖入西川、圍彭州時,諸寨日出俘掠,謂之淘虜,先成心切憫之,度諸將惟北寨王宗侃最賢,乃叩軍門説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屬也,陳、田召楊晟割四州以授之,與之共拒朝命。今陳、田已平,而晟猶據之。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故大軍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以竢招安。今軍至累日,未聞招安之命,軍士復從而奪其貲財,驅其畜產,分其老弱婦女以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離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於暑雨,殘傷於蛇虎,孤危飢渴,無所歸訴。彼始以楊氏非其主而不從,今司徒不加恤,彼更思楊氏矣。”宗侃矍然移牀近先成,問計將奈何。先成請條列七事以白高祖:其一,乞招安百姓;其二,乞禁諸寨軍士及子弟無得一人出淘虜,仍表諸寨之旁七里內聽樵牧,敢越表者斬;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數千人,以處所招百姓;其四,招安之事,須委一人總領,庶免百姓驚疑,降帖付宗侃專掌其事;其五,乞嚴勒四寨指揮使悉索前日所掠彭州男女老幼集於營場,有父子兄弟夫婦自相認者,即使相從,有私匿一人者斬;其六,乞置九隴行縣於招安寨中,以前南鄭令王丕攝縣令,設治曹局,撫理百姓,擇其子弟之壯者給帖,使入山自招親戚,彼知嚴禁侵掠,前被虜者皆獲安堵,相帥下山,如子歸母,不日盡出;其七,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時多漚藏者,宜曉令各歸田裏,出所漚麻鬻之以為資糧,必漸復業。高祖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三日,民競出赴招安寨。稍稍得次第反業矣。乾寧元年,高祖攻彭州,猶未下,先成請築龍尾道屬於女牆,遂循城而登,楊晟被殺,彭州以平。
  • 40.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周萼《王宗侃妻張氏墓誌》:國夫人姓張氏,……嚴考顯先,守秘書省秘書郎。國夫人則秘書之少女也,……笄年歸於我琅琊公魏王。……前開國於東越,後改封於西秦。以乾德四年六月廿四日,寢疾薨於成都府成都縣淨德坊龍池裏之私第,……至其年十二月廿九日,又降恩制,追封明德夫人。
  • 41.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夫人秦國夫人張氏,四德鹹備,……就宅冊贈,諡為明德夫人,表殊恩也。
  • 42.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周萼《王宗侃妻張氏墓誌》:國夫人三男一女,長男承綽,次男承肇,季男承遵。長男承綽,左靜遠第二軍使、檢校司徒,曾充北路行營招討衙隊指揮使。次男承肇,忠貞佐命宣力功臣,右龍捷第一軍使。今上在儲宮日,曾充衙隊、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季男承遵,懷忠秉義匡佐功臣、右龍捷第四軍使,後任蜀州靜塞軍團練使。……一女,年十八,屬於右扈蹕第一軍使、檢校太傅,充任嘉州團練使,兼水路都發運使顧在珣,則故武德軍節度使、吳興公彥朗之子也。……遂封琅琊郡夫人。
  • 43.    《五代石刻校注》第3冊錄段融《王宗侃墓誌》:長子承綽,左靜遠第二軍使、檢校太保,曾充北路行營招討衙隊指揮使。次子承肇,自左靜遠第一軍使。聖上在東宮日,改充衙隊右龍捷第一軍使,賜忠貞佐命宣力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琅琊郡開國公。次子承遵,自右靜遠第一軍使。聖上在東宮日,改充衙隊右龍捷第四軍使,賜懷忠秉義匡佐功臣、特進、檢校太傅、琅琊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曾充北路行營都統衙隊指揮使,後任蜀州靜塞軍團練使。……女一人,適右扈蹕軍使、守嘉州團練使、檢校太傅顧在珣,……封琅琊郡夫人。
  • 44.    《十國春秋》卷37《前蜀後主紀》:魏王繼岌至興州,光葆以梓、綿、劍、龍、普五州,武定節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山南節度使王宗威以梁、開、通、渠、麟五州,階州刺史王承嶽以階州,皆送款降唐。
  • 45.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承肇,宗侃第三子也,生於雅州,小字獦獠兒。初宗侃妻崔氏(疑當作張,或宗侃前妻)夢一人峩冠褒袖,自稱周公山神,牽五色獸,逼其衣,遂孕承肇。……承肇頗通兵法,後累官武定節度使,加太尉。國亡,降唐為行軍司馬。
  • 46.    《十國春秋》卷37《前蜀後主紀》:時帝以文思殿大學士韓昭、內皇城使潘在迎、武勇軍仗顧在珣為狎客,陪侍遊宴,或為豔歌相唱和,談嘲謔浪,鄙俚褻慢,以是為常。
  • 47.    《全唐文》卷940錄杜光庭《越國夫人為都統宗侃令公還願謝恩醮詞》:妾夫王宗侃男承肇等,去年以統戎伐叛,助國勤王,俯迫孤城,遽淹旬月,烽煙警急,音問寂寥。瞻褒沔以魂馳,望山川而目斷。
  • 48.    劉雨茂.成都市龍泉驛五代前蜀王宗侃夫婦墓:《考古》,2011(06):33-34
  • 49.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是時令孜以天子播越,由己致之,懼且得罪。西川節度使陳敬瑄,令孜同母弟也,令孜因求為西川監軍,薦樞密使楊復恭代為觀軍容使。頃之,復恭斥令孜之黨,出建為利州刺史。……乃召集亡命及溪洞彝落,有眾八千人,沿嘉陵江而下,以襲閬州,逐其刺史楊茂實,自稱防禦使。
  • 50.    《九國志》卷6《王宗侃傳》:又從建起閬中,賜姓名。
  • 51.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侃傳》:從攻彭州,用軍士王先成言,白行七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