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道襲

鎖定
唐道襲(?-913年8月21日),一作唐襲 [2] 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官員,高祖王建的寵臣。 [32] 
唐道襲幼年時以舞童侍奉王建,深受寵愛,在王建據有西川后累升至閬州防禦使,天覆七年(907年)前蜀建立時又升任內樞密使。他因與太子王元膺不和,於武成三年(910年)被外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鎮守興元,次年(911年)又以招討使之職隨王宗侃北伐岐國,在青泥嶺兵敗後堅守興元,後又配合援軍屢敗岐軍,取得了蜀岐之戰的最終勝利。 [32] 
永平三年(913年),唐道襲入朝為太子少保,因與王元膺矛盾激化,在兵變中被王元膺攻殺,後贈太師,諡號忠壯。 [32] 
全    名
唐道襲
別    名
唐襲 [2]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閬州
逝世日期
913年8月12日 [1] 
效力政權
前蜀
官    職
太子少保、內樞密使等

唐道襲人物生平

唐道襲早年經歷

唐道襲是閬州人,幼年時便事奉時為閬州防禦使的王建。 [26]  他原是一個舞童,生得眉清目秀,又善於逢迎,很有心計,因此頗得王建的寵愛,甚至能參預軍中謀劃。 [3]  後來,王建成為西川節度使,統有劍南三川西川東川山南西道)之地。唐道襲也逐漸升至親隨馬軍都指揮使 [18]  ,在天覆二年(902年)時奉命縊殺了深受王建猜忌的大將王宗滌 [19] 

唐道襲內為樞密

天覆七年(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王建拒不承認後梁政權,於當年九月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其養子王宗佶被拜為宰相。唐道襲時為閬州防禦使,也被任命為內樞密使。 [4]  王宗佶一直看不起舞童出身的唐道襲,在其擔任樞密使後仍是直呼其名。唐道襲受此羞辱,心中憤恨,表面上卻對王宗佶愈加恭謹。王建對王宗佶的無禮之舉也是大為不悦。 [9] 
武成元年(908年),王宗佶進拜太師,又上表要求總領六軍,甚至流露出要做太子的意思。王建雖怒,但隱忍未發。 [10]  唐道襲趁機報復王宗佶,故意對王建道:“王宗佶是功臣,其威望足以懾服朝野,陛下應允其所請。”王建更加惱怒,且對王宗佶愈加疑忌,不久便在王宗佶入朝奏事之時命武士將其誅殺。 [5]  此後,唐道襲更加得寵,其家鄉也被王建命名為烈士鄉。 [6] 

唐道襲外鎮興元

王建冊立次子王元膺(王宗懿)為皇太子。但王元膺也看不起唐道襲的出身,常在朝堂上謔弄唐道襲。 [11]  唐道襲為此與王元膺不睦,在朝堂上相互彈劾。王建不願二人矛盾激化,於是在武成三年(910年)時將唐道襲外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加同平章事銜,讓他以使相的身份鎮守興元(治今陝西漢中)。唐道襲出鎮之前,推薦宣徽北院使鄭頊繼任內樞密使。但鄭頊卻準備調查唐道襲的兄弟盜用內庫金帛之事。唐道襲忙奏稱鄭頊性情“褊急,不可大任”。王建於是又改以宣徽南院使潘炕為內樞密使。 [7] 
唐道襲後來又改稱山南節度使。當時,岐王李茂貞與前蜀斷交,在兩國的邊界增兵。王建大怒,於永平元年(911年)三月以唐道襲及王宗祐、王宗賀為三路招討使,在王宗侃的統領下北伐岐國。而岐軍此時也已攻至興元,卻被唐道襲擊退。 [12] 
蜀軍起初一路連破岐軍,但卻在當年八月被岐將劉知俊、李繼崇擊敗於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唐道襲敗歸興元。王宗侃則與王宗賀收聚散兵,退保西縣(在今陝西勉縣西)。岐軍乘勝進圍西縣、興元。當時曾有人建議棄守興元。唐道襲道:“一旦棄守興元,則西縣必然不保,到時恐連利州(治今四川廣元)都將淪落於敵手。我誓死也要守住興元。” [13] 
王建在成都得知前線兵敗,忙命王宗鐬王宗播領兵援救西縣,並親自到利州督戰。援軍在廉水、讓水之間(在今陝西漢中西南)紮營,與唐道襲合兵出擊,先後在明珠曲、鳧口、黃牛川(三地均在今陝西勉縣西)大敗岐軍,斬其成州刺史李彥琛,擒獲岐將蘇厚等。王建隨後亦親至興元。蜀軍援軍大集,與西縣城中的王宗侃內外夾擊。岐軍大敗,於是撤圍而走,在經過斜谷時還遭到了唐道襲設下的伏兵截擊。蜀、岐之戰最終以蜀軍反敗為勝而告終,時為永平元年(911年)十一月。 [14] 

唐道襲歸朝及被殺

永平三年(913年),唐道襲自興元歸朝,復任樞密使。王元膺對此強烈反對,當廷彈劾唐道襲的過失,認為不應讓其“復典機要”。王建雖然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給唐道襲加了一個太子少保的虛銜,免去其樞密使的實職。 [8] 
王建後來計劃在當年七夕節出宮遊玩。王元膺遂於七夕前一日,召諸王、羣臣到東宮飲宴,商議七夕出遊的隨行事宜。 [15]  包括唐道襲在內的諸王、羣臣皆來赴宴,唯有王建養子王宗翰潘峭毛文錫缺席。王元膺認為王宗翰是受了潘、毛二人的挑撥,因而怒形於色。其親信將領徐瑤、常謙等人則在席間屢屢目視唐道襲。唐道襲擔心他們有所圖謀,藉故離席而去。 [16] 
王元膺次日(即七夕日)入宮,對王建聲稱潘峭、毛文錫離間他和王宗翰的兄弟之情。王建於是貶逐了潘、毛二人。但唐道襲在王元膺離去後也入宮來見王建,卻聲稱太子召集諸王、羣臣飲宴是打算趁機囚禁他們,以便舉兵作亂。王建由此對王元膺起了疑心,遂在唐道襲的建議下,召屯營兵入宮護衞。王元膺聽聞唐道襲調兵入宮,以為皇帝聽信讒言要誅殺太子,忙召集麾下天武軍,在東宮嚴兵自衞,並逮捕了潘峭、毛文錫,嚴刑拷打後囚禁於東宮。他隨後又逮捕成都尹潘嶠,囚禁於得賢門。 [17] 
王元膺次日(七月初八)又發兵逼宮,要殺唐道襲。徐瑤、常謙等各率所部兵,與唐道襲統領的屯營兵戰於清風樓。 [20]  唐道襲兵敗,撤往城西,被天武軍將唐據率親兵所追斬。還有一種説法則稱,唐道襲是在神武門被流矢射中,墜馬而死。而王元膺在王建的鎮壓下,很快便兵敗身死,被追廢為庶人 [21]  王建隨後追贈唐道襲為太師,賜諡忠壯,還在閬州為其立碑。 [22] 

唐道襲主要影響

唐道襲在出鎮興元期間,參與了前蜀在永平元年(911年)與岐國的戰爭,在青泥嶺兵敗後力排眾議,誓死堅守興元,後又配合蜀軍的援軍,在明珠曲、鳧口、黃牛川、斜谷等地屢敗岐軍,取得了蜀岐之戰的最終勝利。 [12]  [13]  [14]  此外,他雖在永平三年(913年)的兵變中被王元膺攻殺,但也使得王元膺被追廢了太子之位。 [21]  這在客觀上為後主王衍的上位創造了條件。 [23] 

唐道襲歷史評價

歐陽修:唐襲,建之嬖也。 [30] 
司馬光:內樞密使唐道襲,蜀主之嬖臣也。 [31] 

唐道襲軼事典故

唐道襲皇帝贈詩

王建在唐道襲出鎮興元時,親自在大安樓(皇城北門的城樓)為其餞行,並賦《贈別唐太師道襲》(收錄於《全唐詩 [29]  ,但作者誤作李建)一詩以送別。時人為此盛讚他們的君臣之情,認為“魚水之歡無出於此”。 [27] 

唐道襲家不勝福

唐道襲的祖墳在閬州的茂賢草市。曾有相士稱其祖墳的風水能保佑子孫官至公相,但道:“就怕你們家承受不起這麼大的福祉,合為盜賊,不得善終。”唐道襲的父親唐峯原本只是一個商販,後來竟一路做到了刺史。而唐道襲更是官至從二品的東宮三少,但最終也果然未得善終。 [24] 

唐道襲橫死之兆

唐道襲曾在夏天的一個大雨之日,於府中閒看貓兒戲水。突然雷電交加,貓兒竟然化龍而去。識者皆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唐道襲不久果然橫死。 [25] 

唐道襲人際關係

父親:唐峯,出身商販,前蜀時官至刺史。 [24] 
母親:青陽氏,相傳其夢與白衣神人交合而生下唐道襲。 [28] 

唐道襲史料索引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30] 
十國春秋·卷四十六·前蜀十二》 [32]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268“乾化三年七月條”載:“戊申,徐瑤、常謙與懷勝軍使嚴璘等各帥所部兵奉太子攻道襲。至清風樓,道襲引屯營兵出拒戰;道襲中流矢,逐至城西,斬之。”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該年七月戊申日(初八),公曆為913年8月12日。
  • 2.    《十國春秋》卷46《唐道襲傳》:唐道襲,(按歐陽《五代史》作唐襲,而《北夢瑣言》亦云唐峯二子道、襲,官皆至節將,是道與襲為二人也。然《通鑑》為複名,王象之《碑目》載閬州有唐道襲碑,似又非單名已,今從之。)
  • 3.    《十國春秋》卷46《唐道襲傳》:始以舞童事高祖,美眉目,便佞有心計。已而寢預謀畫,為馬軍都指揮使。
  • 4.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天覆七年春三月,唐帝禪位於梁。夏四月壬戌,梁王全忠更名晃。甲子,稱皇帝,改元開平,遣使來諭。王拒而不納。……秋九月,王會將佐議稱帝,……己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辛丑,以前東川節度使兼侍中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閬州防禦使唐道襲為內樞密使。
  • 5.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佶傳》:會宗佶求大司馬,章三上,高祖以問道襲,道襲因激怒高祖曰:“宗佶功臣,其威望可以服人心,陛下宜即與之。”高祖心益疑。宗佶入奏事,自請不已,高祖叱武士撲殺之。
  • 6.    《十國春秋》卷46《唐道襲傳》:王宗佶之死,道襲與有力焉。高祖嘉其能,寵眷日甚,旌其所居鄉曰烈士鄉。
  • 7.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武成三年春三月,皇太子與內樞密使唐道襲有隙,互訴於帝。帝恐其交惡,乃以道襲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道襲薦宣徽北院使鄭頊為內樞密使,頊受命日,即欲按道襲昆弟盜用內庫金帛;道襲懼,奏頊褊急,不可大任。丙午,出頊為果州刺史,以宣徽南院使潘炕為內樞密使。
  • 8.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三年二月壬午,大赦。丙申,唐道襲自興元歸,復為樞密使。皇太子元膺廷疏其惡,以為不應復典機要,帝不悦。庚子,以道襲為太子少保。
  • 9.    《十國春秋》卷39《王宗佶傳》:唐道襲者,本以舞童見幸,宗佶尤易之,後為樞密使,猶名呼道襲;道襲不堪其辱,雖內恨而外奉宗佶愈謹。高祖聞之,怒曰:“宗佶名呼我樞密使,是將反耶!”
  • 10.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武成元年二月,以王宗佶為太師,罷政事。三月癸巳,王宗佶既罷相,怨望,陰蓄死士,謀作亂。上表以為:“臣官預大臣,親則長子,國家之事,休慼是同。今儲貳未定,必生厲階,陛下以宗懿才勘繼承,宜早行冊禮,以臣為元帥,兼總六軍。倘以時方艱難,宗懿衝幼,臣安敢持謙不當重事!陛下既正位南面,軍旅之事宜委之臣下。臣請開元帥府,鑄六軍印,征戍徵發,臣悉專行。太子視膳於晨昏,微臣握兵於環衞,萬世基業,惟陛下裁之。”帝隱忍未發。
  • 11.    《十國春秋》卷38《王元膺傳》:元膺字昌美,高祖第二子,貴妃張氏所生也。初名宗懿。起家秘書少監,封遂王。已而立為皇太子。內樞密使唐道襲者,高祖之嬖臣也,元膺心易之,屢謔於朝。
  • 12.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元年春正月,……辛亥,公主至成都,帝留之不遣,始與岐絕。三月,岐王聚兵臨東鄙,……帝以宗侃為北路行營都統,以兼侍中王宗祐、太子少師王宗賀、山南節度使唐道襲為三招討使,左金吾大將軍王宗紹為宗祐之副,帥步騎十三萬伐岐。夏四月乙卯朔,岐兵寇興元,唐道襲擊卻之。
  • 13.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元年六月癸丑朔,至利州。諸將擊岐兵,屢破之。八月甲子,岐王使劉知俊、李繼崇將兵擊我。乙亥,王宗侃、王宗賀、唐道襲、王宗紹與之戰於青泥嶺,我師敗績。道襲奔興元。先是,步軍都指揮使王宗綰城西縣,號安遠軍,至是宗侃、宗賀等收散兵走保其地,知俊、繼崇追而圍之。眾議欲棄興元,道襲曰:“無興元則無安遠,利州遂為敵境矣。吾必以死守之。”
  • 14.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帝以昌王宗鐬為應援招討使、定戎團練使王宗播為四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將兵救安遠軍,壁於廉、讓之間,與唐道襲合擊岐兵,大破之於明珠曲。明日,又戰於鳬口,斬其成州刺史李彥琛。……冬十月,帝如利州,以援宗侃等。……帝命開道都指揮使王宗弼將兵救安遠,及劉知俊戰於斜谷,破之。十一月壬辰,王宗弼敗岐兵於金牛,拔十六寨,俘斬六千餘級,擒其將郭存等。丙申,昌王宗鐬、王宗播敗岐兵於黃牛川,擒其將蘇厚等。丁酉,帝自利州如興元。援軍既集,安遠軍望其旗,宗侃等鼓譟而出,與援兵夾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斬其將李延志等。己亥,岐兵解圍遁去,唐道襲先伏兵於斜谷邀擊,又破之。庚子,帝西還。
  • 15.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秋七月丙午,皇太子元膺召諸王大臣宴飲;集王宗翰、內樞密使潘峭、翰林學士承旨毛文錫不至。(……又《九國志》曰:建將七夕出遊,先一日,元膺召諸軍使及諸王宴飲邸第中,且議七夕從行之禮,而集王宗翰等不至。)
  • 16.    《十國春秋》卷38《王元膺傳》:會七夕前一日,元膺召諸王大臣置酒,道襲亦在坐間。而王宗翰及潘峭、毛文錫不至,元膺怒曰:“集王不來,峭與文錫教之耳。”集王謂宗翰也。大昌軍師徐瑤、常謙素為元膺所親信,酒行,屢目道襲,道襲懼而走。
  • 17.    《十國春秋》卷38《王元膺傳》:明日,元膺入白高祖:“峭、文錫離間諸王。”高祖怒,命貶逐峭與文錫。頃之,元膺出而道襲入,高祖以其事告之,道襲曰:“太子謀作亂,欲召諸王諸將,以兵錮之,然後舉事爾。”高祖疑之。道襲請召屯營軍入衞。元膺初不為備,聞召兵,以為將誅已,乃與伶官安悉香、軍將喻全殊率天武兵自衞,捕峭、文錫至,撾之幾死,囚諸東宮。又捕成都尹潘嶠,囚諸得賢門。
  • 18.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王疑宗滌得眾心,命親隨馬軍都指揮使唐道襲縊殺之。
  • 19.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宗滌有勇略,得將士心,高祖頗內忌之。……宗滌曰:“三蜀略平,大王聽讒殺功臣,可矣。”高祖令親隨指揮使唐道襲飲以酒,縊殺之。
  • 20.    《十國春秋》卷38《王元膺傳》:明日,徐瑤、常謙與懷勝軍使嚴璘等協謀,以所部兵挾元膺以逐道襲。……由是元膺攻道襲於清風樓。道襲帥屯兵拒戰,中流矢,逐至城西見殺。
  • 21.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會唐道襲誣太子作亂,徵兵入宿衞。太子帥徐瑤、常謙等攻道襲於清風樓下,逐至城西,斬之。帝召兼中書令王宗侃、王宗賀、前利州團練使王宗魯,發兵討亂,……與瑤、謙戰於會同殿前,瑤敗死。(按《十國紀年》:丁未,元膺令軍使喻全殊帥天武兵自衞。戊申,徐瑤、常謙及左大昌軍使王承燧等各帥所部兵奉元膺攻唐道襲。……元膺遣天武將唐據帥親兵逐道襲至城西斬之。又《歐陽史》雲:元膺召大將徐瑤、常謙率兵出拒襲,與襲戰神武門,襲中流矢墜馬死。)己酉,太子為衞士所殺,詔追廢太子元膺為庶人。
  • 22.    《十國春秋》卷46《唐道襲傳》:太子元膺與道襲有隙,遂率天武甲士殺道襲於城西,時三年七月也。事具《元膺傳》中。是月,高祖贈道襲太師,諡忠壯,命立碑閬州。
  • 23.    《十國春秋》卷41《張格傳》:居無何,太子元膺之變起,時後主封鄭王,年最幼,而順聖太后為賢妃,有寵,陰令飛龍使唐文扆以金百鎰貽格,諷格請立鄭王為皇太子。格心動,以為是可術取也,乃夜為表示功臣王宗侃等,詐言受密旨,眾皆署名,而後主遂得立。
  • 24.    《十國春秋》卷46《唐道襲傳》:先是,道襲父峯以負販起家,其祖塋在茂賢草市,有術士相之曰:“此墓法當子孫至公相,恐君家不勝福,合為盜賊,不令終耳。”至是峯已為刺史,而道襲果以貴顯,不良死。
  • 25.    《十國春秋》卷46《唐道襲傳》:道襲常夏日,會大雨,見所畜貓戲水於檐滴下,忽爾雷電交至,化為龍而去,識者以為不祥,後竟罹元膺之禍。
  • 26.    《鑑誡錄》卷5《帝贈別》:王太祖自利、閬起兵,以至益州為帝。唐太師,閬苑人也,美眉目,足機智,自童年親事太祖。
  • 27.    《鑑誡錄》卷5《帝贈別》:及太祖得蜀,遂主樞衡。勳業既高,恩寵彌厚。是時,太祖與秦庭李大王方結姻好,遽因小間交兵,遂選腹心以安梁漢,唐公於是出鎮焉。帝御大安樓親送,及見唐公將別,帝頗動容,侍從宮娥無不彈淚。太祖御製贈別以賜唐公,議者以魚水之歡無出於此。詩曰:“丱歲便將為肘腋,二紀何曾離一日。更深猶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傷物。今朝榮貴慰我心,雙旌引向重城出,褒斜舊地委勳賢,從此生靈永泰息。”
  • 28.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17《青陽》:前蜀王氏樞密使唐道襲,其母青陽氏夢白衣神人逼而交之乃生道襲。
  • 29.    全唐詩: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8]
  • 30.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8]
  • 3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8]
  • 3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659-6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