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格

(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宰相)

鎖定
張格(?-927年),字承之,又字義師,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尚書左僕射張濬之子,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宰相。 [1] 
昭宗時,張格為太學博士、直弘文館。天覆三年(903年),其父為楊麟所殺,張格逃入西川依附王建,前蜀建立後為翰林學士、户部侍郎。武成元年(908年)二月,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累加右僕射、太傅,封趙國公。其為政多迎合主意,有勝己者,必以計排去之。後主立,貶為茂州刺史,旋再貶維州司户,又為庾凝績奏徙於合水鎮。乾德六年(924年),復起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前蜀滅亡後,隨後唐宰相任圜入洛。任圜愛其才,奏為太子賓客,充三司副使。天成二年(927年),張格卒。 [1] 
張格負俊才,有文章。前蜀永平二年(912年),嘗承詔編纂前蜀實錄,已亡佚。《全唐詩》卷七六零錄存其詩一首。《全唐詩補編·續拾》卷五二補收其詩斷句。 [1] 
全    名
張格
字承之,又字義師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人
逝世日期
927年

張格人物生平

張格早年經歷

張格是唐末宰相張濬次子,年輕時為人俊邁,頗有才學,但卻喜好詭詐,大有父風。他在乾寧三年(896年)張濬致仕後,隨父居住在東都洛陽附近的長水縣(治今河南洛寧)。 [4] 
天覆三年(903年),宣武節度使朱温密謀篡唐,擔心張濬煽動各地藩鎮反對自己,便命河南尹張全義暗中除掉張濬。張全義派牙將楊麟率健卒五十人假扮盜賊,趁夜圍住張濬在長水縣的別墅,殺其滿門。 [7]  當時,永寧縣吏葉彥素受張氏厚待,趕在楊麟動手之前到張家報信。張濬自知難逃一死,於是讓張格逃走,以保後嗣。父子二人相擁痛哭。張格隨後拜辭而去,由葉彥率義士三十人送過了漢江。他由荊江逆流而上,經三峽逃入蜀地,投奔割據兩川的蜀王王建。 [8] 

張格擔任宰相

天覆七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王建亦於當年九月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當時天下大亂,中原士人多避難於蜀地。王建非常禮遇士人,對唐朝的名臣、世族多有重用。張格尤得厚待 [16]  ,在前蜀建立之初便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9] 
武成元年(908年),張格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當時,王建專門告誡張格,讓他作為宰相要“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但張格為相期間,行事一味迎合上意,只要覺得有人勝過自己,必定設計排擠、打壓。 [10] 
永平二年(912年),朱温遣使入蜀,與前蜀修好,並在國書中尊稱王建為兄。 [17]  但國書的印章用的卻是“大梁入蜀之印”。張格指出此類印章是唐朝時朝廷出使四夷所用。王建大怒,欲殺使者。張格卻稱這是有司之過,認為不應因此壞了兩國邦交。王建由此更加信任張格。 [18] 
光天元年(918年),王建病逝。太子王衍即位,以王宗弼輔政。張格被王宗弼貶為茂州刺史,隨即再貶維州司户。 [11] 
乾德六年(924年),張格再次成為宰相,擔任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2] 

張格歸老中原

鹹康元年(925年),前蜀被後唐攻滅。張格隨王衍被遷往洛陽。 [13]  他於次年(926年)六月抵達洛陽,被授為太子賓客,又被宰相任圜舉薦為三司副使。 [14] 
天成二年(927年),張格病逝於三司副使、太子賓客的任上。 [15] 

張格軼事典故

前蜀建立後,有僧人挖出一隻眼睛獻給朝廷。王建命給一萬僧人的飯食,以為回報。張格反對:“小人無故自殘,赦其罪已是幸事,不宜再加獎賞,從而敗壞風俗。”王建同意了。 [5] 

張格歷史評價

吳任臣:張格援立寵嗣,深結宮闈,於大臣有慚德焉。……嗚呼!擇相顧可不慎邪! [2] 

張格主要作品

張格詞殘句,據董本《宋朝事實類苑》錄入。
現存一首《寄禪月大師》:
龍華咫尺斷來音,日夕空馳詠德心。
禪月字清師號別,壽春詩古帝恩深。
畫成羅漢驚三界,書似張顛直萬金。
莫倚名高忘故舊,曉晴閒步一相尋。

張格人際關係

父親:張濬,唐末時官至左僕射,後被朱温所殺。
母親:姓氏不詳,在張濬遇害時藏匿民間得以倖免於難,落髮為尼,後被王建接入蜀地,加號慈福大師,賜紫衣。 [6] 

張格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七十一·唐書列傳二十三》 [3] 
《十國春秋·卷四十一·前蜀七》 [2] 
參考資料
  • 1.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433-434頁
  • 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602-604
  • 3.    舊五代史:卷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30]
  • 4.    《十國春秋》卷41《張格傳》:張格字義師,或雲其小字,世為河間人,唐左僕射濬之次子也。少負才俊邁,而尚矯譎,有父風。乾寧三年,濬致仕,居長水縣別墅。
  • 5.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武成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帝登興義樓。有僧抉一目以獻,帝命飯萬僧報之。學士張格曰:“小人無故自殘,赦其罪幸矣,不宜復崇獎以敗風俗。”帝乃止。
  • 6.    《舊五代史》卷71《張格傳》:格所生母,當浚之遇害,潛匿於民間,落髮為尼,流浪於函、洛。王建聞之,潛使人迎之入蜀,賜紫,加號慈福大師。
  • 7.    《舊唐書》卷179《張濬傳》:朱全忠將圖篡代,懼濬構亂四方,不欲顯誅,密諷張全義令圖之。乃令牙將楊麟率健卒五十人,有如劫盜,圍其墅而殺之,天覆三年十二月晦夜也。
  • 8.    《舊唐書》卷179《張濬傳》:永寧縣吏葉彥者,張氏待之素厚。楊麟之來,彥知之,告濬第二子格曰:“相公之禍不可免,郎君宜自為謀。”格、濬父子號咷而已。濬謂格曰:“留則並命,去或可免。汝自圖之,勿以吾為累,冀存後祀也。”格拜辭而去。葉彥率義士三十人,送渡漢江而旋。格由荊江上峽入蜀。王建僣號,用為宰相。
  • 9.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紀上》:天覆七年三月,唐帝禪位於梁。夏四月壬戌,梁王全忠更名晃。甲子,稱皇帝,改元開平,遣使來諭。王拒而不納,……秋九月,王會將佐議稱帝,……己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辛丑,以前東川節度使兼侍中王宗佶為中書令,……張格、王鍇為翰林學士,……帝雖目不知書,而好與儒生談論,頗解其理。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帝禮而用焉,使修舉政事,故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 10.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武成元年二月,甲辰,以張格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帝謂曰:“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宰相之事也。”格為相,輒迎合主意,勝己者必以計排去之。
  • 11.    《十國春秋》卷41《張格傳》:及後主嗣皇帝位,文扆既獲罪死,王宗弼方柄用,貶格茂州刺史,楊玢、許寂、潘嶠輩皆坐格黨謫官。頃之再貶格維州司户,自是格勢漸絀矣。
  • 12.    《十國春秋》卷37《前蜀後主紀》:乾德六年十二月乙丑朔,復以右僕射張格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 13.    《十國春秋》卷37《前蜀後主紀》:鹹康元年九月庚子,唐以魏王繼岌充西川四面行營都統,郭崇韜充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率李令德、……李嚴等將入寇。……十一月丙辰,李嚴引帝及百官儀衞出降於昇仙橋。……魏王遣李繼曮、李嚴部送帝與宗族及宰相王鍇、張格、庾傳素、許寂、翰林學士李昊等,並將佐家族數千人以東。
  • 14.    《舊五代史》卷71《張格傳》:同光末,蜀平,格至洛陽,授太子賓客。任圜愛其才,奏為三司副使。
  • 15.    《舊五代史》卷38《唐明宗紀四》:天成二年五月,戊午,以三司副使、守太子賓客張格卒廢朝。
  • 16.    《十國春秋》卷41《張格傳》:是時唐亂,人士多依兩川以避難,高祖雖起戍伍,為人饒智略,善待士,故所用皆唐名臣世族,而待格恩禮尤異。
  • 17.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二年二月丁巳,梁遣光祿卿盧玭、閤門副使少府少監李元來聘,推帝為兄,書曰:“夫唐虞致洽,……且念與皇帝八兄,頃在前朝,各封異姓。……今專馳卿列,備達衷懷,重諭金石之交,別卜壎篪之分。山河共永,日月長懋。瞻佇好音,言不盡意。”
  • 18.    《十國春秋》卷41《張格傳》:梁使盧玭等來聘,推高祖為兄,印文有曰“大梁入蜀之印”。格白高祖曰:“唐故事,奉使四裔,其印文類此。今梁以兄事陛下,奈何以外域卑我。”高祖欲殺使者,格曰:”梁有司過也,不可絕兩國歡。”格由是益見信任。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