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猇亭古戰場

鎖定
即猇亭古戰場風景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與伍家崗區交界處,318國道與長江夾境而過,與宜都市荊門山隔江相望,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戰場距三峽機場、宜昌火車東站、宜昌中心市區、猇亭區中心約為15分鐘車程。猇亭古戰場是世界上少有的古戰場,這裏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著名戰役有:白起燒夷陵、公孫述架浮橋、三國猇亭之戰、西晉炬東吳、樊猛蕭紀、圍鄭救安蜀、楊素破陳、唐軍夜襲蕭銑、吳三桂兵敗夷陵等戰役。
如今的猇亭古戰場懸崖峭壁上留有一條約1000米的古棧道遺址。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大詩人白居易等在遊覽猇亭古戰場時都留有傳世詩篇。
中文名
猇亭古戰場
外文名
Xiaoting ancient battlefield
地理位置
宜昌市猇亭區猇亭大道6號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08:30-18:00 [2]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未公示
佔地面積
200 m²
著名景點
猇亭
古棧道
屯兵洞
三友園
曲賦亭 展開
著名景點
猇亭
古棧道
屯兵洞
三友園
曲賦亭
詩廊
兵寨廣場 收起
吉祥物
卡通猇

猇亭古戰場猇亭由來

猇亭,古今中外聞名遐邇的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猇亭始名於漢代,據《前世地理志》考證:猇亭為古代地名,《説文解字》《康熙字典》《辭源》等辭書解釋“”為“虎吼之聲”,“亭”為古代之行政區域,十里為一亭。
猇亭得名亦藴藏地勢險峻之意,如同“猛虎吼嘯”之地。猇亭亦有“虎腦背”、“古老背”之稱。同時,歷史演繹又為猇亭之“猇”蒙上了神秘色彩,謂“猇”乃虎生翅膀之物,有“如虎添翼”之説。
相傳三國時期,蜀漢虎將張飛任宜都郡太守,見此地懸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叢生,便令工匠修亭紀念,亭上楹欄處刻有動物圖案,虎生雙翅,張飛視之勃然大怒,質問工匠此乃何物?工匠急中生智:此乃猛虎獵食之態,名為“猇”也,以顯將軍之威,張飛遂轉怒為喜,命人在亭上刻“猇亭”二字。

猇亭古戰場歷史年表

一、二十萬年前,古夷陵出現遠古長陽人。夏、商、週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古稱“夷陵”)。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
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25年)漢武帝設置夷陵縣,猇亭受制。
東漢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公孫述為阻劉秀,於荊門虎牙之間架起浮橋,史稱萬里長江第一橋。後被漢將岑彭用火攻,公孫述在此大敗。東漢設置宜都郡,猇亭受轄。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東漢末年張飛在此建亭於此,亭柱雕刻似咆哮之虎,其狀如飛,是為猇,猇亭得名。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猇亭之戰(夷陵之戰)爆發。公元222年,大戰結束,三國版圖定局。同年(公元222年),東吳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
西晉泰始五年(吳天紀三年即公元269年)十一月,西晉伐吳大戰爆發,晉武帝發兵20萬,分六路攻克丹陽、猇亭、秭歸等重地。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
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巖至黑巖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
南北朝時(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後周改為峽州。承聖二年(公元553年)五月,在成都稱帝的蕭紀率軍東下,攻西陵一帶,陸法和在西陵峽口修築兩個城池,取名七勝城,鎖江斷峽,蜀軍被西魏和南梁兩面夾擊兵敗西陵,樊猛斬殺蕭紀於峽口。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時任峽州刺史(治今湖北宜昌)的趙煚為防禦蠻族進犯建築“安蜀城”,又於江面上橫拉繩索至硤州以便於運輸糧草。而後,趙煚使用“圍鄭救安”之計使得安蜀城得以脱險。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上旬,隋文帝楊堅為統一全國,派楊素伐陳,爆發了“江關之戰”。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
唐初(公元618年)改夷陵郡為陝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武德三年(公元619年)蕭銑派大將陳普、蕭閣強取巴蜀,後被李孝恭、李靖率巴蜀軍乘戰船2000餘隻,從夔州順江東下擊敗蕭銑,蕭銑於江陵被活捉,送至京師,斬於長安。天寶初(公元741年)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硤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硤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公元960年)複稱硤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改“硤”為“峽”。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
明初(公元1368年)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明代稱為興善裏 。
清代(公元1644年-1840年)先後稱為興善鋪、鼓樓背、虎腦背、古老背等,受轄宜都。清康熙年間(1674年)平西王吳三桂叛亂,部下兵犯夷陵,後被清兵大敗於長江,次年吳三桂親兵來犯,夷陵城百姓、官兵共拒叛軍,清廷出兵聲東擊西,夷陵解圍。
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猇亭為宜都第四區,區治古老背鎮。
1953年 全區轄古老背鎮、團結、雲池等十鄉一鎮。
1962年 設古老背鎮、團結、雲池公社,劃屬紅花套鎮管轄。1975年 撤區並社,"兩社一鎮"合併,更名為古老背鎮人民公社,仍屬宜都。
1982年 古老背鎮人民公社劃並枝江縣,同時將宜昌縣土門區虎牙管理區並歸猇亭一起劃入,更名猇亭鎮人民公社。
1984年底 改稱為猇亭,設置猇亭鎮。
1992年 成立宜昌地區猇亭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地市合併,更名宜昌市猇亭經濟技術開發區。直屬宜昌市管轄。
1994年8月 晉升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5年3月 設立宜昌市猇亭區,正式成為宜昌市直轄行政區。
1996年 被列為省級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4年 區內北部工業區、南部工業區、航空小區22.4平方公里被劃為宜昌開發區猇亭園區,與宜昌東山開發區共同組成宜昌開發區,二區聯合開發。

猇亭古戰場歷史戰場

猇亭 猇亭
“猇亭”,瀕臨長江,扼巴楚咽喉,控川鄂門户,是著名的“古江關”,她雄踞峽口北岸,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鎖荊襄一方之局,自先秦至明清,史不絕書,代不乏戰。
猇亭是我國少有的古戰場。自秦將白起火燒夷陵、東漢公孫述架浮橋、三國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西晉伐吳破西塞、樊猛西陵斬蕭紀、梁陳安蜀橫索橋、隋朝楊素破陳軍、唐軍夜襲戰蕭銑,至清軍平叛吳三桂等著名戰役均發生在這裏,演繹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古代戰爭畫卷……
1、秦將白起燒夷陵
春秋戰國時,猇亭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78年)猇亭區域經歷了一場大戰:“秦將白起燒夷陵 [1]  ”。
白起緣何火燒夷陵?千百年來一直是個謎,現經查閲大量史料、文獻,輔之以咸陽白起墓、白起祠之文字記載,我們可粗窺箇中緣由:
白起先祖乃楚國貴族白公勝,白起又號“公勝起”。白公勝為楚平王太子建之子,楚平王聽信饞言欲殺太子建,太子建攜妻小逃亡鄭國,至鄭國因太子建為鄭人所殺,白公勝追隨伍子胥逃往吳國。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召回白公勝,並封邑白地,白公勝欲攻鄭為父報仇,然奸臣作梗,一直未能以償,逐暗中招兵買馬,欲奪王權。前479年,白公勝趁吳國攻打楚慎邑,率軍擊退吳軍,以獻俘為由,帶兵入郢,殺大臣並劫走了惠王,史稱“白公之亂”。楚國貴族前來追剿,公勝敗之,逃入山中,自縊而亡。其子逃奔秦國,為秦將,白起伐楚、火燒夷陵,毀楚宗廟,為祖先白公勝報了仇、雪了恨,史稱“白起火燒夷陵”,從此夷陵名噪天下。
2、東漢公孫述架浮橋
西漢末年政治日益腐敗,社會動盪不安,外戚王莽篡權建立“新”朝,漢裔南陽人劉秀於河北稱帝,為表劉氏中興,仍以漢為國號,史稱東漢,開始了長達了十二年的全國統一戰爭。
這當中,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座“長江大橋”,此橋為何人所建,建在哪裏?因何而建?確是一樁值得考究的事情。
在漢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割據稱帝的公孫述為阻劉秀,派大將下江關,於荊門與虎牙之間,橫跨長江架起了浮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萬里長江第一橋”。建武十一年,漢將岑彭在此大敗公孫述,斬其將領任滿等人,公孫述落得一個“西塞浮橋斷,公孫霸業沉”,民間稱為“漢帝毀公孫”事件。
漢主帥岑彭,字君然,漢族,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新野)人,東漢中興名將,“雲台二十八將”第六。岑彭奉命討伐土皇帝“公孫述”。公元33年(建武九年),公孫述派大將率軍下江關(今四川奉節縣東),擊敗馮駿、田鴻、李玄,攻克夷道(今湖北宜都)、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佔據荊門、虎牙(今湖北宜昌東南隔江相望之二山)二山,嚴重威脅新生東漢政權,岑彭與吳漢、誅虜將軍劉隆、輔威將軍臧宮、驍騎將軍劉歆將六萬多人,戰馬五千匹,會集荊門。岑彭便在軍中招募搶攻敵人浮橋的勇士,誰先登上浮橋,誰得最高的賞賜。於是偏將軍魯奇應募。時天風狂急,魯奇率勇士駕船逆流而上,直衝浮橋。但江中攢柱,阻住戰船,難以前行。魯奇一面督率軍士殊死作戰,一面用火把焚燒攢柱。風怒火盛,橋樓崩燒。岑彭盡起全軍,順風並進,所向無前。蜀兵大亂,溺死者數千人。漢軍斬殺任滿,生擒程泛,而田戌脱身,逃往江州。“彭首破荊門,長驅武陽,持軍整齊,秋毫無犯。邛谷王任貴聞彭威信,數千裏遣使迎降”(《後漢書·岑彭列傳》)。使者到達,岑彭已死。光武帝把任貴貢獻給朝廷的禮物都賜給了岑彭的家屬,諡壯侯,其子岑遵嗣。蜀人憐之,給他在武陽立廟,歲時祭祀。
3、猇亭之戰
東漢自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末年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各路英雄並起,逐鹿天下,當屬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最為出名並流傳至今。猇亭之戰乃三國鼎立決定之戰。
劉備乃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家境貧寒,織草蓆度日,與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更得軍師諸葛亮之謀,奪荊州,佔益州,聯吳拒魏、重整漢家江山。但結義之弟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為呂蒙所害。劉備得知關羽被害後,不顧阻攔,盡起大軍為之復仇,因此爆發了終定三國鼎立的“猇亭之戰”。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七十萬人伐吳。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3萬人(後期有沙摩柯加入,兵力要超過三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軍作戰,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鋭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説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然後在那裏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六月,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裏,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並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次年四月惱羞於猇亭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猇亭之戰就這樣結束了。劉備慘敗猇亭之後,蜀國積攢多年的兵力國庫被耗盡了,吳國也因猇亭之戰損失慘重,兩家再聯營修好,以防魏國吞併兩國,可以説經猇亭之戰,三國版圖成型。同年(公元222年),夷陵被改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
4、西晉伐吳破西塞
三國末年,魏國權臣司馬炎代魏立晉,史稱西晉,不久滅蜀,西晉泰始五年(吳天紀三年,即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馬炎決定伐吳,史稱“西晉伐吳破西塞”。
西晉泰始五年(吳天紀三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採取太傅羊祜用兵方略分6路伐吳,其中王濬領軍攻克吳丹陽(秭歸),向西陵進軍。時吳軍於江中險要之處暗設木樁,用鐵鎖橫斷江路 ,又於江中暗置丈餘長的鐵錐,以阻擋晉軍水師。由於羊祜在世時曾擒獲吳間諜,晉軍早知此情。王濬命人造大筏數十個,上縛草人,命善泅者駕筏先行,將鐵錐拔起帶走。王濬又命人作10餘丈的大火炬,灌以麻油,置於船前,遇鐵鎖,點燃火炬,頃刻間便將鐵鎖融裂。於是晉水師暢通無阻,一路連克西陵、荊門(在西陵與夷道之間)、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等城,斬俘吳軍各地守將,兵鋒鋭不可擋,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
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巖至黑巖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也始見於史。
5、樊猛西陵斬蕭紀
南北朝時(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後周改為峽州。此時,益州刺史蕭紀,在四川稱王十七年,南開寧州,西通資陵、吐谷渾,內勸農桑,外通商賈,財用豐饒,器甲殷積。候景之亂時,也不派一兵一卒前去赴援。及梁武帝死後,長史劉孝勝對其道:“今梁武帝已死,國不可一日無主。益州千里沃野,昔日漢高祖劉邦以此為基地,逐開創漢家四百年天下,目天下大亂四海無主,太尉何不稱帝創萬世之基業兒於孫”蕭紀聞悦,不顧司馬、參軍直諫,當下稱帝西蜀,改元天正,而後直伐西陵。
西元552年蕭紀於成都即帝位,年號天正。承聖二年(公元553年)五月,蕭紀率軍東下,直至西陵一帶,人肥馬壯,軍容十分強大,梁元帝蕭繹忙派兵路陸法和拒守。陸法和在西陵峽口修築兩個城池,取名七勝城,鎖江斷峽,蕭紀大軍一時難以飛越。雖如此,但陸法和眼見蕭紀日日攻城,恐力不能支,遂接二連三向蕭繹告急,盼望速發援師。
蕭繹一面致書敵國西魏“益州刺史蕭紀叛亂,有子糾親也,請君討之”,一面釋出候景降將任約,令其為晉安王司馬,令禁兵一萬,助陸法和守西陵,繼而又起用謝答仁為步兵校尉,令其助守與陸法和、任約等固守西陵。同時給蕭紀寫勸降信,戀一母同胞,勸其揮師還蜀。蕭紀鬼迷了心竅,偏不肯從,卻只是督師猛攻,滿望旗開得勝,直指江陵、建康,平定江南,擁有天下。然而同室操戈,兵無士氣,屢戰無攻,師老財匱。又得報説“西魏大軍日夜猛攻成都,成都危機!若不星夜馳援,城破危機”蕭紀聞説,惶惶不可總日,於是聽從部將所言,令尚書樂奉向江陵求和。然樂奉叛變密告蕭繹“蜀軍軍糧將盡,士卒多半戰死,不許不和,合力攻打”,蕭繹採取此意,令大軍猛攻。蕭紀手下將士見大勢已去,密謀斬殺峽口城主投降蕭繹,並四路合圍,梁遊擊將樊猛,也臨陣倒戈,率兵困於蕭紀於西陵江面,蕭繹聞後密令斬殺蕭紀。樊猛得令,督兵猛攻紀船,士卒擒獲蕭紀與其子,並於硤口殺死,將其首級傳給蕭繹。
6、梁陳安蜀橫索橋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北周帝王更換頻繁,時常有南陳、蠻族部落入侵,孝閔帝時趙煚出任陝州刺史(應當為硤州刺史,硤州治今湖北宜昌市;陝州則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若以此為據點收復信陵、秭歸二郡,顯然不合情理)。為防禦南陳進犯,周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險要處修建築壘,名曰“安蜀城”,用於屯守軍隊,威脅南陳。
安蜀城與硤州隔江南北相對,江面上橫拉繩索,鋪以葦竹為橋,可從硤州運送軍糧至安蜀城。時任硤州刺史(治今湖北宜昌)的趙煚負責築城事宜, 不料,築城時連下大雨,持續數旬,剛築好的城牆塌毀了百餘步,附近蠻族首領鄭南鄉乘機反叛,聯絡南陳將領吳明澈,準備襲擊安蜀城,人們都勸趙煚儘快修復城牆,以此禦敵。趙煚不以為然,説不用着急,我自有退敵保城的辦法。他暗中派人聯絡另一支蠻族部落首領向武陽,勸其乘虛進攻鄭南鄉。向武陽聽從趙煚建議,施以奇襲,俘虜了鄭南鄉的父母和妻子,鄭南鄉聞訊十分驚慌,急忙撤軍,軍隊潰散,陳軍也只得停止進攻,安蜀城之圍遂解。隨後,趙煚又率軍同吳明澈交戰十六次,累獲勝利,俘陳將覃冏、王足子、吳朗三人,殺敵一百六十人,因功授開府儀同三司,擢荊州總管長史(長史為總管佐官)。
7、隋朝楊素破陳軍
北周外戚楊業建立隋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楊業為統一全國,派楊素、楊廣、楊俊討伐陳國,此時爆發了楊素伐陳的“江關之戰”,猇亭又一次成為其中的戰場。
隋十二月上旬,楊素按隋滅陳作戰部署,首先率舟師自巴東郡東下三峽,在長江上游發起攻勢作戰。軍至流頭灘(又名虎頭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陳將戚昕率青龍戰船百餘艘、戰士數千人堅守前方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長江中),以遏隋軍。楊素決定採用水陸協同,分進合擊的方針,乘夜突襲,將其擊敗,率黃龍戰船數千艘,利用夜暗,令將士銜枚開進,實施正面突破;令開府儀同三司王長襲率步兵由長江南岸攻擊戚昕別柵;令大將軍劉仁恩率甲騎自江陵(今屬湖北)西進,沿長江北岸進擊陳軍白沙(今宜昌東)要點。隋軍水陸配合,於次日拂曉,一舉擊敗戚聽所部。楊素率水軍繼續順江東下,一時“舟艫被江,旌甲曜日”(《隋書·楊素列傳》)。楊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隋書·楊素列傳》)。陳荊州刺史陳慧紀派南康內史呂忠肅率軍屯守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在兩岸岩石上鑿孔,系三條鐵索橫截江面,阻遏隋軍戰船。為固守峽口,呂忠肅將自己私產全部捐出充軍,所以陳軍鬥志頗高,防禦也很嚴密。陳軍盡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賞,激起隋軍憤怒,拚死力戰,多次獲勝,隋軍猛烈攻擊下,呂忠肅被迫放棄營柵,連夜逃走。楊素令士卒毀掉欄江鐵索,繼續沿江而下。隋軍在長江上游作戰獲勝後,楊素一面率主力沿江東下,與秦王楊俊會師於漢口(時下游隋軍已攻佔建康),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擴大戰果。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
8、唐軍夜襲戰肖銑
隋末,江陵蕭銑叛隋,自稱梁王,定都江陵傭兵40萬,唐高祖李淵滅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欲伐梁統一江南。
蕭銑先發制人,派大將陳普環率水軍西上,欲與割據四川開州(今開縣)的蕭閣提串連,強取巴蜀。高祖下令峽州(今宜昌)刺史許紹。許紹在西陵峽埋下伏兵,派其子許智仁率兵繞到敵後。蕭軍至峽口,腹背受敵,一戰而敗,陳普環為許智仁所擒,戰船亦悉數被繳。蕭銑逐回師虎牙、荊門屯守。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再令許紹攻梁。許紹令許智仁率兵進擊,他派兵埋伏於臨江坪。至夜,唐軍一面以小部隊偷襲虎牙,一面點火為號聯絡伏兵。雙方激戰至拂曉,蕭軍敗北,唐軍佔領虎牙。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又令李孝恭、李靖為行軍總管,率巴蜀軍乘戰船2000餘隻,從夔州順江東下直撲蕭銑。李孝恭取荊門,進兵至陸城,梁將周法明、雷長穎投降。蕭銑又派大將文士弘抵抗,亦大敗。李孝恭、李靖率軍追至江陵,活捉蕭銑,送至京師,斬於長安。至唐軍夜戰蕭銑後,猇亭已成為文化鼎盛的唐、宋、元、明、清幾代偉大詩人旅遊聖地。唐朝詩仙李白詠夷陵而賦詩,“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朔風正搖落,行子愁歸旋”。
詩聖杜甫的“虎牙行”:“秋風歘吸吹南國,天地慘慘無顏色。洞庭揚波江漢回,虎牙銅柱皆傾側。巫峽陰岑朔漠氣,峯巒窈窕溪谷黑。杜鵑不來猿狖寒,山鬼幽陰雪霜逼。楚老長嗟憶炎瘴,三尺角弓兩斛力。壁立石城橫塞起,金錯旌竿滿雲直。漁陽突騎獵青丘,犬戎鎖甲圍丹極。八荒十年防盜賊:征戍誅求寡妻哭,遠客中宵淚沾臆。
大詩人白居易《三遊洞序》、歐陽修《初至虎牙灘見江山類龍門》《離峽州後回寄元珍表臣》,司馬光《送峽州陳廉秘丞》,蘇軾《詠荊門》等均在猇亭留下歷史一筆。
9、清軍平叛吳三桂
清代(公元1644年-1840年)先後稱為興善鋪、鼓樓背、虎腦背、古老背等,受轄宜都。此時,戰火再一次燃燒,在“康熙平定吳三桂之戰”中,猇亭再次成為決定性戰場之一。清康熙年間(1674年)平西王吳三桂叛亂,率滇藩軍自雲南進入湖南,直逼沅州(轄今懷化,芷江等地,後廢),遠近震動。 同年四月初八,吳三桂遣部將陶繼智等率三百艘舟師自宜都進犯夷陵。都統鄂內聞訊旋率夷陵前後兩舟師東下迎擊,雙方在長江上廝殺,滇藩軍不敵,清兵繳獲敵方六十餘艘戰船,這是滇藩軍首次向夷陵用兵.同年(1675)閏五月,吳三桂復親至松滋,密調嶽州之兵直犯夷陵、荊州。滇藩軍水陸並進向夷陵進犯。舟師由水路前進,絡繹上行,並佔領境之河西孝子巖,每瞰吹煙起則飛炮入城中。陸師自距南津關2裏的桃坪衝連營逼近古城西北屏障鎮境山,據壕安塹。而此時,鄂北房縣楊來嘉、劉之俊亦叛應之.率兵由歸州進犯夷陵。他們聯合滇藩軍與清兵在桃坪衝一帶擺戰場。經過數次激戰,未分勝負。兩軍只得各自在其山包紮下營寨。時值炎暑,部隊人馬需要飲水。楊軍只好派兵沿山下溪背水,而清兵佔據的山頭有一大水池.蓄有天然雨水。宜昌鎮總兵徐治都便抓住楊軍缺水,部隊缺乏戰鬥力的有利戰機,向楊軍發動進攻。楊軍連戰不利,遂沿着衝底向北撤退。同時,滇藩軍一部還進佔了西塞壩(今西壩),利用古城建築,對抗清兵。
夷陵事急,總兵徐治都一面向蔡總督寫書求援,一面堅持抵抗。蔡總督得書後,即遣將弁明國鼎、王大成等先後率兵馳援。夷陵鎮中營遊擊紐維政旋與李懋功師連營數十座,自盤石鋪、豐寶山、龍泉鋪、天峯鋪一帶,沿途安站,直接當陽各汛,犄角聲援。並在觀音寨、羅漢峪亦分兵防守。此時,滇藩軍無奈一度自官莊進攻豐寶山,直犯夷陵城,但由於清兵在豐寶山等要隘加強防守,其計謀未能得逞,孤城夷陵安然無恙。危城夷陵在被滇藩軍圍困的日子裏.城內清兵官弁和地方官員與百姓生死與共。鎮標中營遊擊馬之迅帶領老弱官兵數百人,每在叛軍的飛炮轟擊下,“軍士皆蓐食而後登陴(女牆)”(《宣統志》,下同)拒守。夷陵州事田恩遠則竭力保障清兵供給,不苦於民。特別是徐總兵夫人徐氏,大敵當前,勇敢登上城牆,“撫慰士卒,曉以大義,並脱簪珥服飾以資犒勞”。在一次“賊悉力攻城”時,不幸被敵飛炮擊中而亡。她這種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鼓舞了許多守城軍民。
由於清兵在夷陵城內外日夜警備。令滇藩軍無懈可擊,最後滇軍一部退踞南漳,一部竊據鎮境山土城,憑險固守,“土城有土城數百丈,即滇兵盤踞攻擊處”(民國《宜昌縣誌稿》)。
吳三桂在松滋得報滇藩軍攻戰夷陵受挫,又親自率兵至河西趙家坪督戰,欲渡江入犯夷陵。夷陵鎮標把總雄得勝、邱才奉命率健兵沿東路前進,偵察虛實。不料隊伍行至塔泥,即與渡江登岸的部分滇藩軍遭遇。經過激戰,清兵殺傷滇軍二十餘人,生擒李開等人。滇藩軍企圖渡江攻取夷陵失敗。清廷不容吳三桂叛軍在湖南、湖北攻城略地、東奔西突,在夷陵戰事稍為緩解之際,康熙十四年(1675)秋,派安親王進兵長沙,圍剿叛軍。吳三桂得訊後,急由松滋回軍自將援長沙,並盡調進犯夷陵、南漳之兵合力拒守,以保衞長沙。但鎮境山仍為滇藩軍竊據。十一月,清廷又命徵南將軍穆佔簡選夷陵、荊州、嶽州士馬,由嶽州趨長沙接應安親王。並告諭若長沙無虞,或出夷陵,或由荊江渡江,分途並進,剿滅各地滇藩軍。
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次年(1679)二月,在鎮境山與清軍相持六載的滇藩軍終於撤走,孤城夷陵得到解圍。吳三桂滇藩軍攻戰夷陵是逆歷史潮流的一次軍事反叛行動,它給夷陵百姓帶來不小災難。後來由於清兵不斷增援。使孤城宜昌得以轉危為安,西陵山、鎮境山也恢復了昔日的平靜。然而,吳三桂滇藩軍當年攻戰夷陵的陰影,即使若干年後在人們的心中仍是揮之不去的。清人嚴思浚在遊西陵山《三遊洞》詩寫道:“平西往事幾風煙,剩有荒城壓楚巔。回首關山空竊據,傷心壁壘尚勾連。雲開久喜狼煙淨,波撼猶驚戰鼓傳。更上桓侯台上望,英雄豎子總紛然。”邑人張天然(康熙四十一年武舉人)在《重遊鎮境山》詩裏寫道:“平西廢壘今安在?剩有空江水自流。”詩中的“平西”就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這是兩位詩人遊三遊洞、鎮境山時對往事發出的感嘆。
古猇亭雖歷經千百年來的戰爭洗禮,由於歷代地方政府管轄、保護良好,至今虎牙山的絕壁上仍清晰的保存有一條長1000餘米的古棧道,更有歷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楊炯等在尋求猇亭古代歷史戰場遺址中留詩百餘篇,其中《荊門山》《擂鼓台》《猇亭之戰》《西塞山懷古》等詩作均為歷代詩人在猇亭古戰場遺址遨遊懷古時時留下的名篇。
彈指間,千古灰飛煙滅。如今的猇亭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猇亭古戰場風景區已於2012年7月重新列入規劃,2013年7月,宜昌虎牙灘旅遊度假村有限公司本着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理念,擬投重金打造古戰場,深度挖掘古戰場的歷史內涵,再現了波瀾壯闊的古戰場歷史畫卷。

猇亭古戰場主題定位

戰爭與和平
三國軍事綜合體驗地———長江第一軍事要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猇亭據長江天險之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俗雲:“得虎牙,安天下”,因此,古猇亭彈丸之地,卻發生過無數起戰役:秦將白起燒夷陵、東漢公孫述架浮橋、三國火燒連營七百里、西晉伐吳破西塞、梁陳安蜀橫索橋、樊猛西陵斬蕭紀、唐軍夜襲戰蕭銑、隋朝楊素破陳軍、清兵平叛吳三桂等,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三國“猇亭之戰”,一戰定江山,三國版圖也因此戰而定。猇亭古戰場風景區所有的建築小品、旅遊景點、演藝節目、購物紀念、餐飲娛樂等均將致力於還原漢代歷史風貌。
文化定位:三國軍事文化
猇亭古戰場經歷了九大戰役和無數小戰爭,但因三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尤其在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更因三國故事而成立協會、研究會,並翻拍電影、電視、製作動畫,甚至把三國作為教科課程。因此,景區以三國軍事文化為主線。猇亭古戰場服務中心為漢代建築,內部裝飾鑲有三國為主線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關公水淹七軍、張飛點猇亭、關公敗走麥城、劉備伐吳、陸遜火燒連營等;除此另有其他九大戰役時間回顧圖,以上作品均出自當代名畫、書法家之手。 詩廊內壁刻有唐、宋、元、明、清歷代偉大詩人在尋求古猇亭戰役遺蹟而賦詩。猇亭古戰場影視廳:為4D影院、評書、戲台場所,內設有包廂、大廳,並售有茶、水果、點心以備於顧客使用。
市場定位:以四季專項(復古)旅遊和青少年軍事科普教育市場為主,重點開拓軍事和冷兵器愛好族、考古探奇族、學生科普族、企業常規團訓拓展族、家庭休閒族、市民親水族等六大市場。猇亭古戰場風景區還原歷史場景和戰爭場面,可以讓旅遊愛好者和青少年學習最基本的歷史文化知識、做人精神的追求、文化內涵的修養、團結向上的奮鬥。其中市場配套歷史文化區、軍事舞蹈演繹區、體驗古代拓展區、紀念特色產品區等多個種類。
歷史文化區覆蓋整個景區四周:旅遊接待中心、古戰場影視廳、詩碑廊、曲賦亭、古棧道、屯兵洞、三友園、猇亭等30餘處景點;軍事舞蹈演藝區包含評書、舞蹈、古箏、相聲,4D影院,此類節目分佈在猇亭之古戰場影視廳、兵寨廣場、猇亭之戰將位所等;體驗古代拓展區分佈於兵營、軍事拓展基地等;紀念特色產品區分佈於旅遊接待中心、古戰場兵寨廣場、猇亭、茶樓等。
空間拓展配套
猇亭古戰場風景區由於受到地局位置和空間的限制,和外部交通的制約,景區主出入口外空間和景區停車場等相關服務配套用地不足,作為長遠規劃,將318國道對面用地納入景區做統籌安排,結合《旅遊規劃通則》和《風景名勝區規劃範圍》等相關法律法規,在現有內容和深度上增加場地豎向規劃和植物栽培規劃作為景區的補充。增加配套內容涵蓋酒店、餐飲、奇石文化館、水果、花卉、園林等等作為相應的配套設施。

猇亭古戰場景點線路

本次規劃對景區內部的遊線做了詳盡的劃分,按照遊客和市場不同需求以及景區特點,劃分為白天遊線和夜間遊線。同時結合景區臨長江的特點,專門規劃有景區專用旅遊碼頭。景區與外部經典的聯營在本次規劃中專門提出三條發展方向:第一,湖北省三國文化旅遊線;第二,沿長江水上旅遊線;第三為景區景點所形成的旅遊線路。
全天日一遊線路圖
遊客服務中心—北入口大門—龍圖騰-詩碑廊-曲賦亭-猇亭古戰場演藝廳—千年古井-兵寨廣場—古棧道—觀景台—烽火台—臨江樓—屯兵洞—張飛擂鼓台—猇亭-三友園-古藤路-趙王殿-兵營-虎牙英雄塔-轅門-同治碑-景區出口—猇亭古戰場奇石珠寶展銷廳。

猇亭古戰場景點介紹

傅彤救主
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將傅彤為救蜀主劉備,斷後被圍,挺槍縱馬,率蜀軍奮力死戰,不下百餘合,往來衝突,不能得脱,口中吐血,死於亂軍之中。後人贊傅彤詩曰:“夷陵吳蜀大交兵,陸遜施謀用火焚。至死猶然罵‘吳狗’,傅彤不愧漢將軍。“
傅彤救主 傅彤救主
吳三桂遺恨猇亭(遺恨劍柄)
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兵敗猇亭,遺恨擲劍,至今還留下劍柄為證。
遺恨劍柄 遺恨劍柄
九戰地
猇亭古戰場是中國歷史上聞名遐邇的軍事重鎮和少有的古戰場,這就是著名的猇亭九戰地,幾千年來在這裏真實的演繹了無數次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其中最著名的有九大戰役,按時間順序為:秦將白起燒夷陵、東漢公孫述架浮橋、三國火燒連營七百里[即猇亭(夷陵)之戰]、西晉伐吳破西塞、樊猛西陵斬蕭紀、梁陳安蜀橫索橋、隋朝楊素破陳軍、唐軍夜襲虎牙山、清軍大勝吳三桂等。這九大戰役中最有影響的是三國時期的猇亭之戰,也就是著名夷陵之戰。這座詩廊的十八根柱子上刻制的就是幾位宜昌知名的詩人為發生在這裏的九大戰役而撰寫的九幅對聯,以警示後人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以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黷不貪、廉政為民。正所謂羣山隱跡,眾水奪門;關雄名奇,亭古樓新。扼鄂渝咽喉,據南北要津。金戈鐵馬,當年鏖戰之地;明山秀水,今日觀光之村。
九戰地 九戰地
曲賦亭
曲賦亭 曲賦亭
猇亭古戰場著名的曲賦亭,多次毀於兵災,這次仿古重修,再現亭貌也着實不易。從春秋戰國至今,有許多名人名家在這裏留下了詩篇。景色麗,騷客吟。來從楚國遊,揮翰宿春天。李白、杜甫之句;荊門煙霧開,翠壁虎牙石。陳子昂、司馬光之音;北客隨南賈,蘇東坡目睹商旅廣;夢中船下虎牙灘,歐陽修身臨溪水濱等等。有讚美山水奇觀的,有歌詠雄關漫道的,有曲賦慘烈戰爭場面的,有詩吟艱辛生活的,其中著名的有郭璞、李白、杜甫、陸游、劉禹錫、王十朋、歐陽修、蘇東坡、范成大、陳子昂等等,詩聖杜甫當年遊覽虎牙山,在此創作了《虎牙行》一詩:
秋風欻吸吹南國,天地慘慘無顏色。
洞庭揚波江漢回,虎牙銅柱皆傾側。
巫峽陰岑朔漠氣,峯巒窈窕溪谷黑。
杜鵑不來猿狖寒,山鬼幽憂雪霜逼。
楚老長嗟憶炎瘴,三尺角弓兩斛力。
璧立石城橫塞起,金錯旌竿滿雲直。
漁陽突騎獵青丘,犬戎鎖甲圍丹極。
八荒十年防盜賊,徵戎誅求寡妻哭,遠客中宵淚沾臆。
兵寨廣場
兵寨廣場 兵寨廣場
兵寨廣場周邊還有三疊瀑布飛流直下,有亭台樓閣遙相呼應,有同心一刻啓迪團結一心試看天下誰能敵,有關樓讓遊客駐足一飽大江東去之氣概。
古棧道
虎牙山腰絕壁上,有一條長約1000米的古棧道,猶如一條巨龍,遨遊在懸崖峭壁之間,崎嶇逶迤。這是一條承載着中華古代人民智慧勇氣結晶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成羣結隊揹着揹簍輸蜀鹽入楚的先民;有古代長江艄公那渾厚的背軀和那蕩氣迴腸的吆喝;有兩軍的攻防交錯以及生生不息的戰魂之氣。該棧道歷史價值極高,走在棧道上即觸景生情追思憶古,亦可親切感受萬里長江的恢弘波瀾。其本身也是景區最具有價值的遊覽線路,同時也是極具體驗價值的場地。
古棧道 古棧道
觀景平台
觀景平台 觀景平台
觀景平台上觀江論史別有一番思緒。有詩曰:感懷古人過虎牙、行盡灘頭又有灘、虎牙灘上吼狂瀾、休言一葉扁舟穩,還有:虎牙灘,鬼門關,上灘之前把命算,一篙不穩船底穿,人見龍王船沉翻,這是古人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真實寫照。“歷時其景不復返、虎牙山下不見灘、再遊蜀道乘快船、道道彩虹飛過來”,卻是眼前的風景!
望夫崖
望夫崖 望夫崖
蜀軍當年駐防猇亭時,臨近有一後生因敬仰蜀軍軍紀嚴明,就報名參軍,但在一次江戰中,再也沒有回營,其妻便尋到此地望夫歸來,但棧道上行軍人馬擁擠,而女子日復一日望江盼夫歸來感動了軍土,於是士兵們搬來了磚塊砌起了一方擋牆。後人在修復古棧道時,依然將它恢復,以此紀念這位女子堅貞的愛情和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真切願望。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出自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之手。
前《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於公元227年領軍北伐前給後主劉禪的一份奏章。他道出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且託孤委以重任,並表示為‘興復漢室而竭盡全力’。
《後出師表》是在諸葛亮北伐街亭失利後,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其中流傳千古的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出於此表之中。
南宋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8月的一個雨天,岳飛攻打金兵路過南陽武侯祠遇雨借宿時,深夜持燭細觀壁上石刻的此出師表。觀看之中不覺淚如雨下,便揮毫走筆草書了這永世流傳的前、後出師表。但遺憾的是,雖説岳飛草書之此表是世間珍品,但據歐陽輔的‘集古求真一'考定,其真跡己然無存,此作為弘治年間白麟所偽託。
十二生肖碑
為了紀念歷代傑出詩人在古戰場的詩作,特在此處樹立十二屬相碑,記載着詩人的姓名及與猇亭古戰場有關的詩句於石碑之上,以銘記眷戀之情。遊客可於此處瞻仰與自己同屬相詩人的佳作。
十二生肖碑 十二生肖碑
虎牙
虎牙 虎牙
有詩曰:虎牙一口鬼見愁,纖道三修我自喜。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裏的虎牙山和虎牙灘還沒有取名,人們都叫它險山、險灘什麼的,後來聖母娘娘發現這個地方環境特別,於是,便帶上坐騎金龜、門神銀蛇以及童子玉虎來到先民們已為她蓋好的天后宮安家落户。一日,玉虎獨自下江飲水,望見江水湍急、船隻艱難上行,於是告知聖母娘娘後,來到江邊用牙咬住纖繩將一隻只船拉向上游。後來竟有兩顆虎牙被帶脱飛到山崖中,為過往船隻綁縛纖帶,漸漸的人們就把這山叫虎牙山,脱落在江邊的亂石灘叫虎牙灘了。時間久了,這玉虎的牙眼看就被纖繩拉掉光了,先民們正為此犯愁,再也不想讓玉虎用牙去拉縴繩。正在此時,一條大木船由下而上行至灘前後,縴夫們用盡全力也無法讓船隻上航,玉虎見狀不顧一切,便用最後的三顆牙咬住纖繩往上岸而奔,木船終於上去了,但由於用力過猛,把口中一顆中牙給拉掉了,可不管怎樣玉虎卻想到,這人世間真不知還有多少事需要幫助,於是再次請命聖母,尋遊四海普行善事,娘娘答應了,並給它點上一付翅膀,留下虎形和這巨大的虎頭,任由而去。
半門坊
半門坊 半門坊
唐朝時,胡皓從巴東乘船順流而下來到虎牙灘時,只見虎牙山上楚塞樓和對面的荊門山被濃霧罩着,好一派迷人景色,不由詩性大發,脱口唸到:
巴東三峽盡,曠望九江開。
楚塞雲中出,荊門水上來。
可巧這詩一出口竟被船老大聽到。一天,船老大來到虎牙山,見有人在此門上寫字,便走近觀望,見兩面已寫下各種字號,唯有兩面各留一條中聯未寫,他便説出是否能填上胡皓之詩。那人一聽是胡皓之詩,連聲叫絕。但船老大怎麼也想不起前面的兩句,於是便把後邊的兩句一面寫一句,就這樣上書而留傳至今了。
猇亭
猇亭 猇亭
該建築為5層半仿漢閣樓。景點位於景區第二高峯上,登樓望遠極目千里,寵辱皆忘豪氣滿懷,是景區的景點標誌之一。“猇亭”這一地名的由來,與三國故事相關。公元208年,三國蜀漢虎將張飛任宜都郡太守,相傳有一天來到虎牙灘下,看見這裏地勢險要,懸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叢生,便令工匠在此修亭以示紀念。亭即將竣工,張飛前來視察,只見亭的楹欄上刻有動物的圖案,虎生雙翼,張飛看後,勃然大怒,責問工匠此為何物,工匠急中生智:此乃虎獵食時的姿態,名為猇,是顯示將軍的神威。張飛隨即轉怒為笑,命人在亭中刻上“猇亭”二字。猇亭因此而得名,留傳至今。
卧虎
卧虎指的是蜀中五虎將之一張飛,當時張飛己威名天下,在此擂鼓訓水師更使敵軍聞風喪膽,不愧其虎將之威。
卧虎石 卧虎石
屯兵洞
屯兵洞 屯兵洞
虎牙山有龐大的巖洞羣,這些岩石有的在江岸邊,現在向遊客開放的巖洞羣又叫“屯兵洞”。公園33年,東漢平定公孫述的江關之戰,三國時的猇亭之戰都曾在洞裏屯過兵。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曾在洞裏抗擊日本侵略者。屯兵洞位於虎牙山古棧道,深不可測,洞口如門型,高約3米,可容百餘人,洞及裏向下彎曲延伸。欲深欲之窄,聽有水聲,並與長江相通。傳説溶洞為歷代戰爭屯兵所用。景區內溶洞羣在峭壁中,鍾乳重生,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是隱兵屯糧的天然處所。其是猇亭地區山岩自然溶洞羣的出口之一。溶洞羣內部構成錯綜複雜,目前大部分區域都未探明,也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和開發。該資源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是本景區核心資源之一。
三友園
三友園 三友園
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情投意合,盡忠漢室,三人在桃園祭告天地,焚香發誓:“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生,只願同年同月死。如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桃園三結義。
三友園再現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手足之情,報國之志。
火神橋
在猇亭發生的東漢火燒公孫述浮橋,三國火燒連營七百里,西晉王濬火燒孫皓攔江索橋。連續三個朝代、三次火攻,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為祈求火神祝融,保一方平安,在猇亭古戰場遺址造“火神橋”為民消災祈福。
“三思”鼎
鼎,乃古代一種青銅器,它是古代立國之重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鼎,三足,喻三方並列。猇亭與“三”有緣:三國古戰場、三次火攻、三架浮橋、三修纖道、三國歸晉,都不離“三”。在猇亭的古代戰爭中又有“常守必敗”之説,這為後人研究古代戰爭值得三四,故立“三思鼎”。
擂鼓台 擂鼓台
擂鼓台
古代作戰,以擊鼓為號,號令三軍,振作士兵的勇氣。古戰場擂鼓台遺址為虎牙山之高處,居高臨下,歷代古戰爭均在此擂鼓進軍,鼓舞鬥志。
哨卡遺址
哨卡遺址 哨卡遺址
《新唐書》記載:唐初江南割據勢力首領蕭銑屯兵虎牙山,企圖如川強取巴蜀。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令峽州(宜昌)許紹率唐軍蕭銑頑敵,許紹決定夜襲虎牙山。深夜,唐軍攀藤登巖,發現江邊石崖洞口有一哨卡,唐軍匍匐前進,迂迴繞後,擒拿哨卡里兩哨兵,後續部隊乘虛而入,攻上虎牙山,一舉剿滅了頑敵。 此地為蕭銑軍隊哨卡遺址。
龜蛇傳福
龜蛇傳福 龜蛇傳福
山頂天后宮中聖母娘娘有一個很神通的坐騎金龜,有一天,金龜突發奇想,認為自己已有千年修行,於是就向娘娘請命到人間傳送福運,聖母看出了其用意,但也同意了金龜下凡,並派身邊門神銀蛇與其同行,再三交待金龜下到凡間,應處處從善為良,不可以仙自居,不可為非作歹,若稍有不良之行,非怪為師懲處。笫二天天色未亮,金龜託着銀蛇便大搖大擺的離宮而去,聖毋娘娘一看,即手持玉如意點激其背,立即見一塊上書為福兮禍兮的大石碑落在金龜背上,而金龜卻毫無警戒之感,照樣以好狗不擋路,烏龜走大路的搖搖擺擺的走到橋邊,並與行人爭道,於是聖母娘娘再指了一下石碑的另一面,立即出現了火神橋三字,口中輕聲唸到:“過此橋而休也;可龜蛇卻無所顧忌”的走過火神橋,這時剛剛登上台階,突然感覺前後左腿無力,身體猛向台階左邊倒去。方知娘娘已查覺到自已下凡之隱情,於是,扭頭叫喊:娘娘開恩,徒兒知錯。娘娘不再理會,直駕雲彩而去。留下金龜連帶着銀蛇就一直呆在這兒修為行善了!龜蛇的傳説讓人領悟一個道理,為人處事,必當真誠坦蕩,切勿為非作歹,否則.後患無窮。
天后宮
聖母娘娘因覺這裏山勢險峻,江面急流險灘,過路行船風險萬分,於是託夢給當地先民才在此處蓋了這間天后宮,後來聖母娘娘帶着她的坐騎金龜、門神銀蛇、神童玉虎來到這裏一直為人間排憂解難。
天后宮 天后宮
長壽藤
長壽藤 長壽藤
地處江北的虎牙山,滿山都是藤蘿。夏天的虎牙山葛藤覆蓋,遮天蔽日。一千多年前的吳蜀猇亭之戰,蜀軍從四川順江東下,緣山截嶺,在虎牙山連營紮寨就是靠那滿山的葛藤作隱蔽,長達八月之久。
南北朝時,北周將領陸騰在荊門山築安蜀城,要在荊門山虎牙江關搭建一座索橋運送軍糧,這索橋不是鐵索,而是用虎牙山上的長藤和竹子編成的粗纜,上面鋪上蘆葦,懸於江面。陳朝主帥章昭達命將士在船樓頂上用長戟將其割斷,突破防線。
烽火台
古代邊防,在地勢高險處築台為哨卡,發現敵軍來訪,便在高台上用燃燒煙火做報警的信號,這就是烽火台。虎牙山上的烽火台記下了在猇亭發生的八次古代戰爭:《史記·楚世家》記載,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燒夷陵的戰爭。據專家考證,當時的夷陵城可能就是現在的猇亭。
《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九年(公元33年),蜀地割據勢力公孫述派兵數萬下川,在荊門虎牙橫江起浮橋,豎鬥樓,立攢柱,絕水道,經營山上,以拒漢兵。光武帝劉秀派漢將岑彭造直進樓船數十艘,率兵六萬餘人進逼荊門虎牙,藉助風力逆流而上,用火焚燒浮橋,樓橋崩燒蜀軍大敗,漢軍追至四川,斬殺了公孫述,平定了巴蜀割據勢力,同意了中國。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主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勸阻,率數十萬大軍順江東下,奪峽口,攻秭歸,屯兵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劉備率諸將從巫峽起,連營紮寨直抵猇亭。東吳孫權任命宜都太守,年僅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抵抗劉備。陸遜兵少勢弱,避敵鋒芒,靜觀其變,尋找戰機。吳蜀在猇亭相持七八月之久,蜀軍兵疲意沮,將營寨移至山林之中,又將水軍撤至岸上“舍船就部,處處結營”。陸遜抓住戰機,命將士各持一把茅草點燃營寨,大火燒成一片,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反守為攻,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萬。劉備和殘兵敗將退至白帝城,並病逝於白帝城。這就是發生在猇亭的吳蜀猇亭之戰。此戰影響深遠,蜀國從此無力問鼎中原。
烽火台 烽火台
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大將王濬東征伐吳,吳軍負隅頑抗,在荊門虎牙江關設鐵鏈橫江,並在江中暗置鐵椎以阻擋晉軍東下。聰明的王濬令工匠造大樓船,扎竹痳灌油,製成火炬後,用木筏破鐵椎,接着以樓船順流而下,在船前,點燃火炬,燒掉鐵鏈,晉朝大軍順江東下,直抵南京,迫使孫皓投降,至此三國歸晉。唐代詩人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云“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歌頌了王濬伐吳的卓著功勳(據《晉書》)。
《陳書》記載,公元571年,南北朝時粱陳安蜀城之戰也發生在楚西塞的荊門虎牙。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派大將軍楊素在虎牙江關破陳朝頑敵,結束了東晉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據《隋書》)。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軍夜襲虎牙山戰敗割據者蕭銑(據《新唐書》)。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軍在猇亭虎牙平叛吳三桂(據《宜昌府志》)。
虎牙英雄塔
虎牙英雄塔 虎牙英雄塔
猇亭是古代軍事重鎮,從戰國至清初近兩千年,在這裏發生過九次戰爭:即秦將白起燒夷陵、東漢公孫述架浮橋、火燒連營七百里、西晉伐吳破西塞、樊猛西陵斬蕭紀、梁陳安蜀橫索橋、隋朝楊素破陳軍、唐軍夜襲戰蕭銑、清軍平叛吳三桂。為了追懷在歷代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在古戰場遺址建一英雄白塔以示紀念。
兵營
當年蜀軍屯兵猇亭時,在虎牙山頂搭建了許多兵營。為紀念當年兵營搭建情景,現重建數座兵營供遊客休閒觀光。
兵營 兵營
千年古井(蛙泉、玄德古井)
千年古井 千年古井
相傳蜀漢章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因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心切,卻招來了火燒連營。當時,滿山營寨一片火海,蜀主劉備正率軍邊抗擊吳軍邊尋退路。這時將土們被眼前的一幕給驚呆了,原來一水柱湧噴而出,把周邊的火勢澆滅,而且順着這水柱看去,居然是從一隻巨大的金綠色青蛙口中噴出,於是劉備便率軍成功的衝出火海。後來此事傳開,人們為了紀念這一神蛙的功勞,在此修建坊井以為紀念。1800年來,此井水源甘甜,從不枯絕,後來歷代屯兵都用此泉。
將帥茶樓
1800年來,蛙泉井水源甘甜,從不枯絕,開發成茶館,這就是源遠流傳至今的將帥茶館,喝一杯蛙泉水、品一口蛙泉茶、吃一盞蛙泉酒,將帶來健康快樂,帶來延年益壽!
將帥茶樓 將帥茶樓
同治碑 紀柱
同治碑 紀柱 同治碑 紀柱
虎牙灘是長江著名的險灘。民謠曰:“虎牙灘,狼尾灘,上灘前要把命算,一篙不穩船底穿,人見龍王船沉翻。”清代詩人羅贏詩曰:“狂風吞渴日,急流卷孤舟”,形象的描繪了虎牙灘的險惡難行。 屹立在虎牙灘螺螄山下的一塊石碑,為清朝同治年間遺存的文物,上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虎牙灘碑記》。
《碑記》詳細刻錄了兵部尚書湖廣總督李瀚章與荊南兵備道孫家谷等人巡視宜昌,在回荊州途中查看虎牙灘纖路的朽壞和艱險之狀,並決定重修纖道的經過。《碑記》還刻記了重修纖路經費來源,開支賬目,纖路的使用和管理之規定。在碑的右側還立有“紀柱”,上刻“同治十二年季春月吉日立”。《碑記》和《紀柱》均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藏龍洞
藏龍洞 藏龍洞
西漢末年,王莽新政時節,天下大亂,劉秀起兵統一天下,當時公孫述也想成就一番霸業,在江面架起浮橋以抵抗東漢大將岑彭,岑彭屢次攻打不下後,採取火攻浮橋,但久燒不斷,這時、洞中飛出一鷹,口叼巨石砸向浮橋,並喊出“公孫敗、公孫敗”,頃刻間浮橋即毀,公孫述大軍潰敗不堪,這便是神鷹及神鷹洞的傳説。同時此洞還有藏龍洞一名:相傳劉備與東吳陸遜鏖兵於猇亭時,關羽曾在此地託夢給劉備;社稷為大,個人事小,但劉備報仇心切...
悔恨洞
悔恨洞 悔恨洞
相傳很久以前,這山上住着一對孤兒寡母,生活過得十分貧苦,其母親雖巳雙眼失明卻把兒子拉扯成人。但是,兒子卻對母親百般不孝,常常強逼母親下跪於這裏的土地廟前,祈求土地神讓他家土地肥沃,盡生莊稼。有一天,他又將母親帶到廟前,叫她向土地神下跪祈求,不一會,天昏地暗,一道白光劃過,從這山洞中飄出一位手扶枴杖的白髮老翁,指着小子道:不孝之輩,你得與我細細聽來,自古相傳24孝,其中一孝為卧冰求鯉,説得便是王羲之的曾祖父王祥自幼喪母,其繼母百般虐待於他,而王祥對其繼母仍孝順萬般,在一年大雪紛飛的冬天,繼母重病卧牀不起,茶水不思,這天,繼母突思鯉魚之湯何等鮮美,王祥得知便即奔河邊,退卻上衣卧於冰面,以體温化去冰塊露出水洞,取出一尾鯉魚返家煨湯守牀喂之,不日,繼母病狀轉好,此事傳為佳話,你卻如何待母?説畢,悄然而去。小子聽罷如惡夢驚醒,連忙扶起母親,從此,這方溶洞便被後人稱之為悔恨洞了。

猇亭古戰場旅遊攻略

旅遊時間
猇亭古戰場風景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春如詩、夏如畫、秋如夢、冬如醇是四季遊覽的好地方。
穿衣指南
猇亭古戰場風景區年平均氣温16.5°,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濕潤,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其中七月份氣温最高,月平均氣温28.4°;元月氣温最低,月平均氣温為3.1°,本無霜期為255-277天之間,由於臨江早晚氣温稍有差異,最好備有一套衣裝,景點含帶爬山、軍事拓展等活動項目,建議旅遊鞋為主。
美食指南
猇亭名吃猇亭冰花、古老背蘿蔔餃、峽口肥魚、虎牙鱘。
古猇亭冰花:源於戰國時期,是宜昌的名吃,又稱開口爽,是一種豆花冷飲。
古老背蘿蔔餃:源於西漢,是蘿蔔餃子,經過高温油炸,香酥可口。
峽口肥魚:據傳北宋時期,蘇軾遊覽猇亭古戰場,乘舟於虎牙江面時,因酒食其中一道佳餚,即剛從虎牙江面撈出,是一隻皮膚雪白又肥又大的江魚,蘇軾品味後,讚不絕口,問船家此魚為何名?船家解釋,當地人稱峽口肥魚,此魚和鱘魚一般是洄游到虎牙峽口,蘇軾提酒吟詩《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其中所指得就是肥魚。肥魚除骨架以外,其身無刺,其肉細膩、膠汁爽口、肥而不膩,營養價值又高,當地人稱之為“肉靈芝”。
虎牙鱘:源於遠古,是以第三代中華鱘為主料的明餚, 《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
另有峽口風味三寶“峽口明珠湯”、“三遊神仙雞”、“白剎肥魚”三道名菜亦聞名遐邇。
購物指南
猇亭古戰場風景區不僅風景秀美,而且齊聚了各種特有旅遊紀念品。如猇亭古戰場郵票、指書、竹簡、羊皮古圖、猇亭古陶瓷、虎牙雕件、西沙貝殼等,同時景區奇石文化館眾多精美奇石、珠寶、飾品可供您選購。
郵票一套:猇亭古戰場九大戰役全套郵票;猇亭古戰場風景區景點全套郵票;猇亭古戰場名人、詩人郵票等;
好兄弟三個:桃園三結義仿漢陶瓷擺件;茶葉一兩:五峯名茶、三峽名茶;古幣三錢:自秦到清使用的貨幣;指書一件:當代書法家用手指蘸墨作書;貝殼一串:西沙貝殼旅遊紀念品;珠寶一盒:玉佩、手鐲等各種珍奇異寶;名畫一幅:三峽大壩巨畫作品;古陶瓷一個:仿漢各種精美陶瓷擺件;石聖一尊:即指米芾拜石陶瓷擺件;羊皮圖一張:畫有九大戰役羊皮圖,當日行軍作戰圖、當日地勢圖;竹簡一筒:刻有猇亭古戰場九大戰役原文、詩詞、人物誌、金剛經、孫子兵法等;古扇一把:猇亭古戰場九大戰役仿古名扇,記有人物、詩詞、戰爭等;印章一枚:珍品壽山石印章;古酒一罈:仿古酒罈裝售;
旅行安全
猇亭古戰場風景區治安很好,並配備了景區多處監控攝像頭和專業保安,不過出門旅遊,人多的時候還是要注意自己的揹包和物品,小心防範小偷。另外進景區前小心一些周邊陷阱,例如坐車陷阱、拉客陷阱、色情陷阱等,總之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和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猇亭古戰場交通指南

去往猇亭古戰場風景區的交通非常便利,可通過飛機、火車、汽車、輪渡到達景點。隨着社會發展,生活條件提高,旅遊業也開始步入規範化,很多旅客旅遊更喜歡自駕遊。飛機場 宜昌三峽飛機場位於猇亭區,有B737、B757、A320等主要機型,每週航班120個,到達宜昌三峽機場可乘坐機場出租車、機場巴士等交通工具,整個路程約16.2公里,大約20分鐘即可到猇亭古戰場景點。火車站 宜昌東站是隨着漢宜高鐵、宜萬鐵路和鴉宜鐵路電氣化的建成,位於宜昌伍家崗區城東大道、沿江鐵路、東站路圍合的區域,南臨宜昌市交通性幹道城東大道和桔城路的交叉口。到達宜昌火車站後可乘坐巴士、出租車、公交等交通工具,整個路程約18.5公里,大約25分鐘可到達猇亭古戰場景點。火車站有停車場,遊客到達後可以乘坐37路公交車,花1塊錢公交即可到達猇亭古戰場公交停靠站。小溪塔宜昌市可乘101路,102路,103路,106路(小溪塔---猇亭)直達。

猇亭古戰場所獲榮譽

2022年11月,被確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