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

鎖定
社會主義過渡時用來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考察和統一核算的制度。其縮略語為MPS。 [1-3] 
平衡表形式,系統反映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以及各部門在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聯繫。在制訂規劃和實施計劃管理等方面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2]  [4] 
中文名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 [2] 
外文名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別    名
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制 [2] 
簡    稱
MPS [2] 
核算方法
平衡法 [2] 
組    成
平衡表 [2]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介

所謂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是為適應對國民經濟進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的需要,由列寧主席、斯大林主席首先使用的,以後逐漸為毛澤東主席使用。他以物質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使用為主線來核算物質產品再生產過程,核算範圍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貨物運輸及郵電業、商業等物質生產部門,核算方法主要採用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組成。 [2]  [5] 
MPS與GDP無法進行比較,也就無法進行換算 [6]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基本依據

制定MPS的基本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再生產理論,它根據勞動的性質,將國民經濟劃分為物質生產領域和非物質生產領域,而在非物質生產領域投入的社會勞動,不增加供社會支配使用的物質產品總量,所以不創造國民收入 [5]  [7]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實物形式

社會總產品—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即物質生產部門當年新創造的全部消費資料和將用於擴大再生產的生產資料。 [7]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價值形式

物質生產部門當年新創造的價值。V+m 即:社會總產值—C。 [7]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核算範圍

MPS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認為一切創造產品和增加價值的活動才是生產活動,為社會提供勞務是非生產活動,社會產品是物質生產的成果。 [1]  [5] 
1.社會產品生產消費積累。主要反映社會產品實物運動過程。
2.社會產品、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再分配和最終使用。主要反映社會產品價值運動過程。
3.人口勞動力平衡表和國民財富。反映社會再生產的基本條件。
4.國際收支。
這四部分結合起來可以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動,以及人、財、物在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的數量關係。它對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經濟決策和預測經濟發展都有重要作用。 [1]  [5]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部門分類

MPS把整個國民經濟部門依據經濟活動性質分為物質生產領域和非生產領域。物質生產領域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等生產物質產品的部門,以及為農業、工業、建築業產品實現而追加勞動的商業、物資供應、貨物運輸業和為生產服務的郵電業等部門。非生產領域包括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科研金融保險公共事業、為居民服務機構行政管理機構等。這種分類有利於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全貌,有利於觀察物質產品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的發展變化。 [1]  [5]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主要綜合指標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社會總產值

(又稱“社會總產品”或“物質產品總產出”):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地區)物質生產領域生產的物質產品價值,是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總產值之和。其中,農業的物質產品總產出成為農業總產值;工業的物質產品總產出成為工業總產值;工農業的物質產品總產出成為工農業總產值。社會總產值只包括物質生產部門。 [5]  [7]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國民收入

(又稱“社會淨產值”、“社會經產品”、“物質產品淨值”或“國民收入生產額”):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地區)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者新創造價值的綜合。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淨產值之和就是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與社會總產值的關係為:國民收入等於社會總產值減去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物質性勞務投入(即物質生產部門中間消耗價值)和物質生產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 [5]  [7]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歷史發展

十月革命後的蘇俄
1918年列寧簽署了《統計案例》,把整個經濟納入統計工作的範圍,並提出了編制國民經濟平衡表的任務,編制了穀物和飼料平衡表。
1920年首次公佈了包括電氣化事業中的物質資料平衡表和財政收支平衡表。
1926年公佈了“蘇聯1923-1924年國民經濟平衡表”,反映了當時蘇聯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繫,並採取棋盤式的表達方式,與列昂節夫的投入產出表有着密切聯繫。
1950年,蘇聯中央統計局統一制定和頒佈了一系列國民經濟平衡表。主要有: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表、國民經濟勞動平衡表、社會產品生產消費和積累平衡表、社會產品分配平衡表、財政平衡表、固定資產平衡表等,相互配套形成了以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表為中心的,包括人財物平衡表的物質平衡表體系。 [8-9] 
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後MPS
1957年制定了比較全面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以後又吸收了SNA的經驗,編制了投入產出表,並綜合前蘇聯等幾個國家編制平衡表的經驗,擬定了《國民經濟平衡表》的報告。
1971年由聯合國統計委員會作為官方文件公佈,出版了《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的基本原理》,即正式的MPS。包括4種主要平衡表和13張補充表。
1977年出版了《國民經濟帳户體系與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比較》。
1984年,經互會統計常設委員會,又對MPS進行了重大修訂,形成了所謂新MPS——《編制國民經濟統計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則》對原MPS作了較大修改和補充。主要表現之一是增加了非物質服務平衡表,並增加了部門聯繫平衡表、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指標,有利於兩大體系的溝通和換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