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虻

(昆蟲綱動物)

鎖定
牛虻是雙翅目虻科昆蟲, [2]  又名牛蒼蠅、牛蚊子等。 [3]  身體強壯而有軟毛,頭大,半球形,或略帶三角形,複眼很大。某些雄蟲為接眼式或離眼式,有華美的色彩和斑紋,觸角有長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節分明,腹部寬闊,有亮麗的條帶和斑紋;雌蟲口器鋒利如刀片。 [4] 
牛虻主要分佈在廣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北、山西、河南、遼寧、黑龍江等地 [7]  。池邊、水旁常見。成蟲取食花粉和花蜜,雌蟲還吸取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血液。成蟲白天活動,以午時為活動高峯。 [4]  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雌虻交尾後將卵產在集卵信息物上,卵呈白色,卵經1—2天轉變為褐色或黑色,再經6—8天即可孵出幼蟲;幼蟲呈白色或黃色,圓柱形,兩端呈錐狀,體長2—4毫米,孵出後,幼蟲經6—8次蜕化,5—20天左右開始化蛹,隨後蛹羽化為成蟲。 [5] 
牛虻是害蟲,會吸食牲畜血液,能傳播疾病感染動物和人類。 [4]  全蟲去翅焙燥供藥用,性微寒,味苦,有毒。不僅有活血調經、消炎止痛,治婦人月經困難、瘀血、子宮良性腫瘤、小腹硬滿的功效;還有通經逐淤,治小腹脹痛、肌膚甲錯的作用。 [6] 
中文名
牛虻
外文名
gadfly
別    名
牛蚊子
牛蒼蠅
瞎螞蜂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雙翅目
亞    目
短角亞目
虻科
虻蟲
分佈區域
分佈全國,主產廣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北、山西、河南、遼寧
日本語
虻 あぶ
拼    音
niú méng

牛虻外形特徵

牛虻
牛虻(3張)
東北林區俗稱“瞎碰”或“瞎虻”,頭大,半球形,或略帶三角形。複眼很大,某些雄蟲接眼式離眼式;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綠紅及其它金屬閃光;單眼有時消失。觸角有長、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節分明,端部3-8節癒合成角狀。口器適於刺螯及吸收。下顎闊葉狀;下顎須2節,片狀有毛;上顎強大;下唇或喙直而短或有細長者。胸大有毛。翅大透明,或着色彩。亞緣室二個,後室五個,基室大形,臀室一般封閉,前緣脈圍繞全翅緣,腋瓣大形。足強壯,脛節有時扁闊,中脛有二距,後脛有時缺距,有爪墊及爪間突。腹部寬有毛,扁形、7節,交尾器隱蔽。卵長針狀,產疊成塊並蓋以膠質,易被黑卵蜂類所寄生,往往被誤認為三化螟卵塊。

牛虻生活習性

在環境複雜多樣的自然界中,虻類最喜歡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較高的地方,水田、沼澤地、葦坑、流水、靜水附近是它們生兒育女的理想環境。它們往往將卵集中產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葉上,幼蟲一孵化便掉入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時才游到岸邊。
牛虻 牛虻
幼蟲稀有陸生的,一般為水生或半水生,紡錘形。除一小頭外,11節。每節有一隆起環,以便移動,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動物。
成蟲白天活動,以午時為活動高峯。善飛翔。池邊、水傍常見,飛行迅速。有時吸取花蜜,但最普通為好血性。雌蟲有強度螯刺能力、牛馬等厚皮動物亦易受其侵襲,雌虻每次數分鐘,即能充滿血液於腹部。温血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受其害。東北林區,有時能飛快地,襲擊頸部露出部分,啄取大塊皮肉而逸去。

牛虻人工繁殖

牛虻種虻來源

一般初養者以捕捉野生虻為主,虻的活動季節依地區及種類的不同而異。我國南方地區一般為4~10月份,北方地區為5~8月份。但以6~8月份最多,成虻(雌)吸血,喜在強烈陽光下,以中午為最活躍,雄虻不吸血,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生活在草叢及樹林中,捕捉時,用事先做好的扣網到草場上的牛馬羣中進行捕捉(雌),雄虻可到牛馬羣附近的草叢及樹林中捕捉,之後收集,虻的雌雄可通過複眼來鑑別:雄虻的複眼為接眼式,即兩眼在中緣相接觸,雌虻為高眼式,兩眼間有明顯的距離。

牛虻養殖設備

1.扣網:捕捉種虻使用,可用粗細適宜的鐵絲繞成一直徑大約為20釐米的圈,將一紗窗(網)一端縫合作成桶狀固定於鐵圈上,用竹竿或小木棍做網柄即可。
2.虻蟲籠:為立方形(50×50×50立方厘米)大小也可根據需要自定,用鐵絲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紗網,其一側設操作口。
3.養殖器皿:準備三個小盒,可用塑料盒、鐵盒及碗等均可,最好不用鐵製品,分別用米盛裝餌料、集卵信息物、水,要求在飲水盒中放一塊海綿,把三個小盒置於虻蟲籠中。
4.餌料、集卵信息物:種虻的餌料為全脂奶粉、白糖、秸水、魚粉、魚腸、屠宰下腳料、廚房廢棄物等,幼蟲的餌料為蚯蚓、甲殼、軟體動物及昆蟲的幼蟲。集卵信息物;為發酵好的牛、豬、雞糞及米糠。
5.種虻室:面積16~48平方米均可,應設玻璃窗紗窗,雙層門,將種虻籠放在其中,冬季設煤爐或其它設施保温,最好設1~2個紅外線燈補熱。
6.商品虻育成室:專積根據規模可大可小,一般為16平方米左右,設6~8個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為10~15平方米,內放發酵好的雞豬糞便,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釐米處留出提供化蛹場所。

牛虻飼養管理

種虻的飼養管理;將虻蟲置於事先準備好的虻蟲籠中,給以一定光照,種虻的生活温度為15℃~30℃,但以27℃~28℃,濕度65%~70%產卵最多。虻蟲的生活史及各階段管理:虻為全變態昆蟲,其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卵:雌虻交尾後將卵產在集卵信息物上,卵呈白色,大小為1-1.2×0.2~0.4毫米,聚成堆,每次產卵800~1200粒。 將卵移至育蛆室內孵化,育蛆室內温度要求在25℃左右,卵經1~2天轉變為褐色或黑色,再經6~8天即可孵出幼蟲。
幼蟲:白色或黃色,圓柱形,兩端呈錐狀,體長2~4毫米,幼蟲孵出後即鑽入育蛆料中尋食,這時可人為的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軟體動物等,也可向育蛆池中灑入一些白糖、奶粉、動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長,幼蟲的生活温度宜在25℃~30℃之間。
蛹:幼蟲需經6~8次蜕化,生活期為5~20天左右。蜕化後的幼蟲即爬出育蛆料,到乾燥地方化蛹,這時可在育蛆池的邊緣灑一薄層乾燥米糠、鋸末等物,蛹期為7~20天,此期温度應在20℃以上,以促進其發育。
商品虻的採收:當蛹羽化為成蟲之後即可捕捉,方法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之後曬乾,即可。

牛虻危害

牛虻 牛虻
由於叮咬後的傷口在虻類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腫包、疼痛,所以對家畜騷擾性極大,據統計乳牛可因虻的叮咬而使產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達19%~25%。虻除了能傳播馬傳染性貧血病外,還可傳播其他很多種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及我國台灣省等地流行於牛、犬之間的蘇位病,此病20世紀50年代也曾在我國西北駱駝身上發生,造成的損失很大。此外虻還可機械傳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傳播較廣的野兔熱、絲蟲病,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幹拿病、蘇阿魯病、媾疫病、大腦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牛虻防治

由於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區廣大,飛翔力又強,此地雖然有所防護,而由其它地區飛襲過來的虻則照樣可以為害,所以治虻必須採取綜合措施,才能有較滿意的效果。有人試驗,利用一種叫DEET [1]  的高效驅避劑噴在牛、馬體上,果然在兩小時之內,沒有任何虻去牛、馬身上吸血。見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場草原地區以用煙霧劑滅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選擇合適的天氣。另外還可以破壞虻類孳生地的辦法來防治虻類,如在它們幼蟲孳生的水面上撒礦物油,並將水邊產有虻卵的植物葉子處理掉,或填平一些小窪等,這些方法雖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積開展則浪費人力、物力。
人類在觀察、研究此類的生活中,發現自然界有一些昆蟲天生是虻的敵人,這些天敵對虻類有一定的殺滅作用,是抑制它們數量增長的因素之一,人們利用這些天敵來消滅虻類,也是對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黃胸黑卵蜂可將卵產在虻類卵中,使虻在未發育為幼蟲時即夭折於卵中。據觀察對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達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於虻類卵中。瓢蟲隱翅蟲的幼蟲見到虻卵是十分滿意的,因為這是一頓美餐。蜂虻的幼蟲專門以虻的幼蟲和蛹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達15%~20%。有些金小蜂則將自己的卵產於虻類的幼蟲體內,結果虻的幼蟲便被吃空身體而死亡。有一些線蟲則索性直接寄生於成虻體內或蛹內,有時在一隻虻體內可發現有五六條線蟲在那裏聚餐。據觀察一種叫鐵線蟲的寄生者對虻的寄生率達5%~6%。有一些絨蟎的稚蟎也可寄生於成虻體內。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類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區虻被真菌感染率達28%。如經人類有意對此散佈則常可高達75%。其它一些捕食虻昆蟲如胡蜂、食蟲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蟲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類於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類,前途還是極為樂觀的。

牛虻叮咬處理

牛虻叮人時皮膚很痛,會出血。繼而產生紅斑丘疹和風團,又癢又痛。被虻傷害後,可以在受傷局部皮膚上塗抹清涼止癢劑、皮質激素製劑,如皮炎平、無極膏、膚輕鬆等。癢痛劇烈者,可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或強的松等。出現糜爛滲液者,可做局部冷濕敷,並塗抹一些氧化鋅油等。
牛虻 牛虻
參考資料
  • 1.    deet是什麼意思  .海詞[引用日期2022-10-07]
  • 2.    魏永平主編,藥用昆蟲養殖與利用技術大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01,第238頁
  • 3.    段依萍,昆蟲世界,遼寧美術出版社,2020.08,第38頁
  • 4.    張晨編,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指導教程叢書 農田生物世界 昆蟲篇,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06,第37頁
  • 5.    圖文詳情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6-28]
  • 6.    葉橘泉編著,葉橘泉醫集 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09,第52頁
  • 7.    李軍德主編. 常用動物藥材識別圖鑑[M].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0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