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牀頭捉刀人

鎖定
《牀頭捉刀人》是南朝宋劉義慶所寫的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容止第十四》。
作品名稱
牀頭捉刀人
作    者
劉義慶
創作年代
南朝宋
作品出處
《世説新語·容止第十四》

牀頭捉刀人作品原文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牀頭捉刀人註釋譯文

牀頭捉刀人語句註釋

( 古時一種坐具,指坐榻。古代的“牀“並不單指卧具,也指凳椅坐榻。)
魏武(即曹操)(155~220),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握、拿)
捉刀人(指執刀的衞士,站在坐榻邊的衞士。後來成為固定用語,比喻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俗稱“槍手”。)
雄(夠得上,足以)
(稱雄,威懾)遠國:威震遠國
雅望(氣質高雅)
(儀容風采)
使(使者)
(認為)
使崔季珪代 (讓)
(完畢)
間諜問曰(讓)
魏王何如(怎麼樣)
牀頭捉刀人 (但是)
此乃英雄也 (才)
自以形陋 (自己認為)
畢:完畢
足:滿足
何如:怎麼樣
:將要

牀頭捉刀人白話譯文

曹操將要接見匈奴的使節,他自認為形貌醜陋,不足以威懾遠方的國家,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則握刀站在崔季珪的坐榻邊做侍從。接待完畢,(曹操)命令間諜問匈奴使節:“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節回答説:“魏王風雅高尚、儀容風采,但是坐榻邊上握刀的那個人才是真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殺這個使節。

牀頭捉刀人相關習題

1.曹操為什麼不親自召見匈奴使者?
2.魏王打聽到消息後,派人把匈奴的使者殺掉的原因是什麼?
3.牀頭捉刀人這篇文言文運用了什麼寫法來刻畫曹操的________? 結合文意談談。
4.魏武追殺匈奴使的真正原因是( )
A. 認為匈奴使把“捉刀人”看成英雄是有意貶低自己。
B. 認為匈奴使已識破自己的“調包計”,因此惱羞成怒。
C.殺雞給猴看,藉此警告手下人不要隨便議論自己。
D. 認為匈奴使節眼光鋭利,非等閒之輩,放回去恐於己不利。
閲讀答案
1.自以為形陋,不足雄遠國
2. 認為這個匈奴使節眼光鋭利,非等閒之輩,放回去恐於國於己皆不利。將來會是個人物,出於謹慎,必殺之。
3. 曹操簡直是一個天才外交家,一個人的形象肯定對別人對一個國家的印象有影響,特別是像魏這種強大的勢力,沒有一個形象代言人怎麼行?更何況是培養國家關係這樣的大事,這也就看出曹操的謀略的純熟,所以為何最後統一三國的大將也出自於魏呢,這便是曹操善於用人的緣故了。曹操是一個多重性格的人,他多疑,狹隘、偏執、殘暴,讓人很難捉摸。
4.( D )

牀頭捉刀人編者介紹

劉義慶 劉義慶
劉義慶,(403-444),南北朝時期宋國文學家,彭城人(今江蘇徐州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了《世説新語》,梁代劉峻作注。(注:劉義慶是此書的編者,並不為作者。

牀頭捉刀人原書介紹

牀頭捉刀人 牀頭捉刀人
世説新語》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義慶秉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當時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世説新語》共八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世説新語》可能就是他和門下文人雜採眾書編纂潤色而成,是志人小説集。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逸聞軼事。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後世筆記小説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説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曲小説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説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説”的代表作。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説“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世説新語 世説新語
《世説新語》主要記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説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述東漢末年至晉代士大夫清高放誕的言談逸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説》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此外,《世説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説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