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澧江鎮

鎖定
澧江鎮位於雲南玉溪市元江縣境內中南部,總土地面積3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2475畝,複種指數110%。
中文名
澧江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玉溪市元江縣境內中南部
面    積
335 km²
電話區號
0877
郵政編碼
653300
人口數量
4.56 萬

澧江鎮建制沿革

澧江鎮 澧江鎮
澧江鎮地處元江縣中部,是元江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7個村委會5個社區117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45615人。元磨高速公路、元紅公路穿境而過,自古就有“迤南雄鎮”之稱,素有 “天然温室”、“花果之鄉”和“民族歌舞之鄉”的美稱。
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327米,氣候屬乾熱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温23.8℃,年平均降雨量786毫米。主產:甘蔗、稻穀、蔬菜、茉莉花、蘆薈、香蕉、芒果。鎮政府設在縣城內。澧江鎮是元江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該鎮山川敏秀,物華天寶,古有“滇南雄鎮”盛名,今得“天然温室”、“紅河谷中的太陽城”等美譽。澧江鎮國土面積33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7平方公里,澧江鎮轄5個社區居委會及7個村委會,共117個村民小組。

澧江鎮地理位置

澧江鎮 澧江鎮
地處東經101°39′至102°22′,北緯23°18′至23°55′之間,其東南與石屏紅河縣相連。縣境內,東接窪垤鄉、紅河縣,南連羊街鄉、那諾鄉,西與咪哩鄉、因遠鎮毗鄰,北靠龍潭鄉、青龍廠鎮。澧江鎮國土面積33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7平方公里,城鎮坐落在元江兩岸,國道213線(高速)、國道323線與紅河經濟幹線交叉處,是雲南省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陸路必經之地,距昆明210公里,距玉溪114公里,是距省城最近的熱區。澧江鎮轄5個社區居委會(澧江、紅河、玉河、鳳凰、江東)7個村委會(橋頭、大水平、那整、龍潭、南灑、南昏、莫郎),117個村民小組。2007年澧江鎮財政收入達2250.17萬元,人均儲蓄額480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63元。 澧江鎮地形呈蝌蚪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南北走向,以元江(河)為界,西南支屬哀牢山脈,東北支屬橫斷山脈,兩山脈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元江壩河谷盆地。最高海拔莫郎村委會莫郎山1750米,最低海拔南昏河與元江(河)交叉處327米。東西最大橫距38公里,北南最大縱距18公里。氣候屬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温23.8℃,最熱月(6月)平均温度28.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16.8℃,有霜日數平均0.5天/年,年平均日照時數2291.7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26.4951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水量796.3mm。

澧江鎮人口概況

澧江鎮總人口30358人,其中農業人口26625人,佔88%,非農業人口3733人,佔13%。生活着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傣族人口14141人,佔46%,彝族人口7454人,佔
澧江鎮大橋 澧江鎮大橋
25%,哈尼族人口1488人,佔5%。人口密度為91人/平方公里。澧江鎮派出所20位民警和16位聯防隊員擔負着全鎮的社會治安。鎮武裝部設12個民兵營(連),共計民兵708人。澧江鎮耕地面積32627畝,其中:水田11530畝,旱地21097畝,農業人均耕地面積1.07畝。由於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適宜栽種稻穀、甘蔗、蔬菜、芒果、香焦、茉莉花、蘆薈等多種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

澧江鎮發展思路

澧江鎮公園 澧江鎮公園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澧江鎮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堅持“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遊活鎮、生態靚鎮、科教興鎮”的發展思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熱區資源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生物資源創新開發,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遊,不斷開創新局面。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2.8億元,財政收入達17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63元,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澧江鎮歷史文化

舞獅 舞獅
元江古稱惠籠甸,早在東晉宋齊時期,便是梁水郡(今紅河、玉溪兩地州連接處)西南的城鎮,名“宣城”。天寶兩爨時期又稱為“步頭”,後又有“蘿般城”之稱。澧江鎮,自元以來曾經是路萬户府,總管府、府、直隸州、縣政府駐地。清朝末年實行裏甲制,以城內的德化坊(節孝牌坊)設“德化裏”。1929年實行鄉鎮保甲制,以康熙52年建於文昌宮的澧江書院得名“澧江鎮”。明初及清嘉慶道光年間為歷史上興盛時期,有“鹽茶之賈馱運舟載者輻輳於市埠”的記載,“迤南雄鎮”。 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元江直隸州設元江縣,轄因遠分縣,猛烈行政委員,及7個行政鄉,澧江鎮屬於城區(原大水平鄉和澧江鎮、羊街鄉、浦貴村委會等轄部分地區)。1928年改為一區(城區),1939年改為澧江鎮,1949年8月元江解放,劃全縣為東北、元中、東南、西南四個區,澧江鎮屬於元中區,1950年3月至8月,四個區劃為八區一街,一街為澧江鎮的紅河街,八區中的朝明區,區委和區政府駐地設於現澧江鎮的沙溝頭。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為適應徵糧剿匪,減租減息鬥爭,八區一街合併為四個區,武山區、朝明區、紅河街併為二區,1952年10月至1958年7月,剿匪工作基本結束,社會秩序較為安定。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搞好建設,將四個區劃為七個區,澧江鎮被設為六區(元江壩及邊沿地區的11個鄉、街)。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劃全縣為9個人民公社。1958年12月至1961年3月,紅河、紅光、甘莊三個農場與附近人民公社合併,實行兩塊牌子(國營部分稱農場,集體部分稱公社)一套班子,全縣有十二個公社,澧江鎮屬於紅河公社。1963年1月至1966年5月,全縣的13個公社合半為八區一鎮,大水平區為一區,一鎮就是城關鎮。1984年5月,改“城關鎮”為“澧江鎮”,1987年撤區建鄉,改“大水平區”為“大水平鄉”。2000年2月,撤銷大水平鄉、澧江鎮行政區劃,合併建立澧江鎮,駐地澧江鎮澧江路50號。2002年10月,撤銷澧江鎮澧江村委會、澧江居委會、漫林村委會、劃出大水平村委會的西門村、大路新寨、高坎、雙高、新村等村民小組歸社區管理,城區設立5個社區居委會。2002年澧江鎮轄橋頭、大水平、那整、龍潭、南
蒙面舞 蒙面舞
灑、南昏、莫郎、江東、澧江、紅河、玉河、鳳凰等12個村(居)委會,117個村民小組,66個居民小組,89個自然村。中國建國前,1948年澧江鎮的人口不到3000人,建國後,由於社會穩定,醫療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1953年,形成了第一次人口高峯期,澧江鎮總人口達11692人。“文化大革命”期間,越困難越生,形成了第二次人口的高峯期。1982年,澧江鎮人口達29750人。1982年後,認真貫徹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因人口的增長上有周期性和慣性,“文革”期間出身的人,20世紀80年代末為婚育高峯,1990年自然增長率為10.92‰。至2002年,澧江鎮轄區總人口45441人,其中:男23664人,女21777人。鎮屬人口28595人,其中:男13588人,女15007人;農業人口25262人,非農人口3333人;農村勞動力15192人,其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4363人,佔總勞動力的28.7%。少數民族人口23968人,佔總人口的83.8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02‰,人口密度為132人/平方公里。

澧江鎮風景名勝

1.元江古塔:坐落在城東南七公里文筆山上,距者嘎村約一公里,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至1722年)。為密檐式磚塔,分九台,因被雷擊毀兩台,現有七台,高20米,是縣文物保護重點,1996年,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邀請大理古建隊進行維修,再現了元江的“南崗塔影”。2.大明庵:位於城南天寶山東側山腰,離縣城約10公里,建於明永曆年
澧江鎮健身設施 澧江鎮健身設施
間(公元1647年至1661年),為明朝末代永曆皇帝朱由榔流亡駐蹕之地。前人記曰:元江為滇南炎繳,而天寶山實炎繳中之清涼界也……山原清礦,林木葱葱,更有清泉出於石壁,清涼異常,有大明石剎、石室、山間月影,足資助逸興,信宿流連,樂而忘返,攜遊者極多,是元江重要避暑勝地之一。3.萬壽橋:在澧南門外,跨清水河。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元公1976年修河改道,築堤引水,將石拱橋改建為鋼筋混泥土結構的單孔雙曲拱橋。
澧江鎮中學 澧江鎮中學
4.梓潼觀:在澧江鎮文化館、圖書館、工人俱樂部內,其內長滿荷花,是一個清幽的地方。總兵許名臣戰死於池內。民國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雲南督軍蔡鍔,於池旁立碑一方,上刻“前明總兵許名臣將軍成仁處”,後國家民委撥款興建紀念性建築,在省地縣的支持下,於1983年對蓮池進行修整,並仿照蘇杭園林設計,在池內新建殿堂一幢,長廊兩排,遊亭三座,並用迴廊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經過彩畫,更增添了中國傳統的古色古香韻味,遊人極多,川流不息,成為元江主要遊覽勝地。5.碧波洞:位於元江東岸、棲霞山半山,洞長、寬各8米餘,清代士紳曾修理,鑿寬洞壁,磚砌地面。解放後長期失修,2002年7月重修。6.普陀巖:位於縣城3公里的玉台山上,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巖洞,在普陀巖下鳥瞰元江壩,眼界大開,兩岸盡收眼底,洞內有斗大楷書“普陀巖”三字,下有對聯和地輿志短文,為清光緒間玉台寺道人和知州所題書。
7.紅河谷—世界第一高橋風景區:位於國道213線高速公路上的世界第一高橋旁的紅土坡山上,風景區佔地500畝,離縣城3.8公里,在景區內仍保留着中國大陸最後一戰的作戰戰壕,站在一覽八橋的風景區觀景台上,一眼可看到不同年代的不同風格的八座大橋。
其餘尚有萬壽寺、興福寺、澧江土城、文廟、元江鐵索橋等古蹟,均因歷史變遷有所毀壞或僅存遺址。

澧江鎮民風民俗

澧江鎮道路硬化工程 澧江鎮道路硬化工程
澧江鎮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元江、南溪河、清水河流經澧江壩的區域,依山傍水定居着56個傣族自然村,澧江鎮城區的五個社區都雜居着傣族,傣族是澧江鎮的主體民族之一。澧江鎮的傣族有傣仲、傣雅、傣卡、傣拉四個支系,傣族人口14141人,佔澧江鎮總人口的46.58%。澧江鎮的傣族源於古代的“百越”,元代稱“金齒”,明代稱“百夷”,清代稱“擺夷”。傣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龍神祖先。 傣族的傳統節日是“趕花街”,傣族的花街一年趕兩次,陰曆正月十三趕“小花街”,五月初六趕“大花街”,花街是傣族男女青年社交的盛會。傣族喜愛酸辣腥冷食物,幹黃鱔、西瓜魚、醃豬肉、醃鵝肉等是傣家人的風味佳餚,羊奶菜、彎根是傣家人最喜愛的醃菜,麻脆粑粑、竜粑、棕粑、米花是傣族特色糯米制品。古時傣族有鑲金牙、染黑牙、紋身、戴耳墜和手鐲、手腳系紅線等習俗,中國建國後鑲金牙、染黑牙、紋身習俗逐漸破除。彝族是澧江鎮的主體民族之一,澧江鎮的彝族人口7645人,佔澧江鎮總人口的26.74%。元江的彝族,唐宋時稱“烏蠻”,元代直到中華民國時期,均稱“羅倮”,新中國建立後,統稱為彝族。彝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善長於釀酒和製陶。澧江鎮有一個自然村,家家户户都製作陶器,土鍋製作得很有特色而得名為“土鍋寨”。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抒情記事必有詩,有詩必有歌,有歌就有舞,詩、歌、舞為一體。四弦、煙盒最為普及,樂作、扎拉作是元江彝族最流行的舞,每年的6月24日,這裏的彝族都要跳着樂作、扎拉作歡度“除災迎吉祥”的火把節。元江的哈尼族,在唐代稱“和蠻”,宋代稱“和尼”,元代《雲南志略》稱“斡泥”。 澧江鎮集中居住的哈尼族是從山區因國家修建水庫而搬遷下來的,澧江鎮的哈尼族人口1639人,佔鎮總人口的5.73%。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婚俗為一夫一妻制,男女相愛請謀説親始結婚。《莫搓搓》是哈尼文化積澱的禮儀舞,“十月節”是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它是按哈尼族的歷法,每年的十月為歲首,十月的第一個屬日開始過年,歷時5天。然後,由首批過年點,按區域分片輻射開來,待這片過完年後,下一片才過,整個十月都在過年。世居在澧江鎮的漢族4190人,佔澧江鎮總人口的17.1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437人,佔總人口1.53%。

澧江鎮基礎設施

一、水利:澧江鎮2006年固定資產預計完成117萬元,比2005年增長12.3%。澧江鎮新建小水窯200口,投資16萬元;人畜飲水工程4件,投資13.8萬元;完成農用水利建設32件(口),投資31萬元,增加蓄水量10500立方米;改善並增加灌溉面積10596畝。治理水土流失156畝,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村民小組4個。 二、五通情況:澧江鎮12個村(居)委會,117個村民小組全部實現通電、通電話;有85個村民小組通自來水;有78個村民小組通水泥路面,有33個村民小組通土路,有3個村民小組通柏油路,有3個村民小組通沙石路;有77個村民小組通有線電視。
三、能源建設:澧江鎮共有6819農户,有建沼氣池1604户(口),完成“一池三改”1604户(口),安裝太陽能的户數714户,分別佔總户(口)數的:24%、24%、10%。
四、集貿市場:澧江鎮建有2個綜合市場(西門市場、南門市場),有3個百貨市場。(家佳超市、豐元超市、華聯超市),有2個小商品市場(銀達商業城、恆裕商場),有1個生豬定點屠宰場(食品公司屠宰場)。
五、鎮區街道情況:澧江鎮已硬化的集鎮區主幹道有:新城區:興元路、天寶路、文化路,向陽路四條主幹道,老城區:澧江路、紅旗路、鳳凰北路三條主幹道,硬化率100%。上述街道的道路排水、路燈安裝、街道樹栽種等配套設施均完善。
六、環衞設施:澧江鎮有125個公廁,有1個垃圾填埋場,有112個垃圾坑,有147個垃圾桶。
2006年市級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157.64萬元,縣級投入122.6萬元,鎮級投入70.06萬元。

澧江鎮文化教育

澧江鎮有各類學校18所,其中:幼兒園、託兒所5所,小學3所,初級中學2所,鎮黨職校1所。有在校學生8292人,教職工479人,其中:專任教師44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制義務普及率100%。 有1個文藝站,藏書3600冊,圖書流通9278冊,村級黨員活動室12個,村級化活動室50個,業餘文化藝宣傳隊47支。有線電視覆蓋率66%,廣播覆蓋率100%。澧江鎮有各類科技人員68人,佔澧江鎮幹部職工的36%。

澧江鎮新農村建設

1、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羣眾生活環境。 完成莫垤、南昏、大坡、大莫郎等4個村民小組整村推進工程,投入資金64萬元;南滿異地搬遷,爭取資金24萬元,現已建蓋簡易避險房6間;南灑水廠取水口改道工程,投入資金1.24萬元;南灑中心小學建蓋教學樓,投入資金36萬元;完成南處、壩洪等蔗區道路修建9.3公里,投入資金10餘萬元;團樹大溝攔河壩,投入資金8萬餘元;完成農用水利水溝修繕32件,共計投入資金31萬元;完成巷道建設6件,投入資金20.7萬元,現復興巷建設正在進行中;完成小燕人飲工程掃尾工作及青木裏、養牛寨、土鍋寨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投入資金13.8萬元;完成村委會、村民小組辦公場所、文化場所建設10處,投入資金23萬元;完成大明安建排水溝1條,灌溉溝3條,球場2塊及圍牆,會議室1間,公廁1座,投入資金19.72萬元;那路村建文化室1間,公廁1座,景區建設,投入資金53.8萬元。同時,完成沼氣澆灌安裝302口,節柴灶完成90套,投入資金34萬元。完成者嘎新村養牛示範基地建設,總投資0.96萬元。開發莫郎村委會科多別石罐山養殖場,養羊120只,投資12萬元。 2、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澧江鎮共有農户6752户,有26625人,現已加入合作醫療的有25688人,金額256880元,參合率達96%。
3、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澧江鎮充分利用好現有47支農村業餘文藝隊、3支民歌隊、1支傣族民間器樂合奏隊、5支民間舞獅隊共1100餘人的業餘文藝演出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做好村組的文藝輔導工作,組隊參加各級組織的文體活動,取得了優異成績。文藝演出68場,觀眾達6萬餘人次,編排文藝節目28個,輔導學員1000餘人次,蒐集傣族民歌11首,放電影50場,觀眾達1萬餘人次,圖書借閲3600冊,閲讀2000餘人次,報刊宣傳24期,圖片、黑板報宣傳12期。為國內外的考察團、旅遊團隊等進行民族民俗風情表演27場次,為充分展示澧江民族民俗文化和促進對外開放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4、民政優撫取得新成效。澧江鎮共有優撫及撫卹對象112人,澧江鎮共有五保老人81人,其中集中供養20人,分散供養61人。給優扶和撫卹對象按政策標準發放定期補助及撫卹金20.46萬元;解決特困户房屋救災款11户0.83萬元;困難户救濟987户1006人,發放救濟款43户43人2.87萬元,發放救濟糧728户2.3萬公斤,發放冬寒衣救濟216户235人;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8户311人30.439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406户1719人48.03萬元。
5、勞務經濟有新突破。勞務經濟是澧江鎮經濟發展中的又一個亮點,隨着城市規模的擴大,失地農民日益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2007年,通過崗前培訓,有計劃、有規模的輸出勞務1109人,其中,國外轉移3人,省外轉移223人,省內轉移191人,市內轉移220人,縣內轉移472人,創勞務收入413餘萬元。

澧江鎮招商引資

澧江鎮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切實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圍繞礦產資源,水能資源、特色生物資源、旅遊等重點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培植,積極做好項目的包裝推介工作,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2007年共引進外資2220萬元,比上年增23.6%,工業總產值(現價)35233萬元,比2006年增2%。 1、區位優勢:澧江鎮位於玉溪市西南部,元江縣中南部,轄區面積335平方公里,國道213線穿境而過,距玉溪市府114公里,離省會昆明210公里,是元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資源豐富。澧江山川毓秀,物華天寶,古有“迤南雄鎮”盛名,今得“天然温室”、“紅河谷中的太陽城”等美譽。境內屬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年均氣温23.8℃,終年無霜,年均降水量786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造就澧江豐富的生物資源,澧江鎮擁有農作物資源163種,經濟作物資源228種,花卉品種資源61科224種。其中尤以芒果、荔枝、香焦、菠蘿密等經濟林果和蘆薈、茉莉花、熱帶花卉等特色生物資源的優勢突出,澧江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瓜果飄香,花開不斷。是觀光旅遊、謀求投資發展的豐饒寶地。

澧江鎮農村經濟

2007年澧江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GDP)172559萬元,比2006年增19.4%;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完成23555萬元,比上年增24.2%;第二產業完成49879萬元,比上年增26%;第三產業完成99129萬元,比2006年增17.3%;第一、二、三產業比重14:30:57。農村經濟總收入140734萬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50萬元。 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630.79萬公斤,比2006年增15.4%;甘蔗總產111223噸,比2006年減9.6%;茉莉花交售量224.75萬公斤,比2006年增18%;蘆薈交售量4750000公斤,比2006年增196%;香焦交售量5940000公斤,比2006年增17%;花卉交售量660000公斤,比2006年減11.8%;水果總產17610000公斤,比2006年增15%;2007年完成農業總產值(現價)18965.71萬元,比2006年增12.9%;其中:農業產值15223.61萬元,比2006年增9.9%;林業產值40萬元,比2006年減46%;畜牧業產值2056萬元(其中:年末生豬存欄19106頭,出欄27526頭;山羊存欄6454只,出欄4195只;大牲畜存欄11262頭,出欄5055頭;雞、鴨、鵝等家禽存欄78587只,出欄117500只;肉蛋奶總產量345.74萬公斤),比2006年增2.8%;漁業產值123.38萬元,比2006年增6.2%;2007年未全鎮耕地面積32627畝,人均佔有耕地1.07畝,農民人均產糧207.8公斤;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29208.9畝,義務植樹93.78萬株,封山育林1.81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188315畝,無省重點公益林,經濟林19570.5畝。服務業產值47003萬元。農村實有勞動力14979人,從事業二、三產業勞動力39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