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溶血性鏈球菌

鎖定
鏈球菌常根據其在血瓊脂培養基上溶血環的大小,分為甲、乙、丙三型。 [1]  其中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具有完全的溶血性 [1]  ,菌落周圍形成一個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這類細菌稱為溶血性鏈球菌。 [2] 
溶血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在自然界中分佈較廣,是一種常見的病原微生物,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6-1.0μm,呈鏈狀排列,長短不一,從4-8個至20-30個菌細胞組成不等,鏈的長短與細菌的種類及生長環境有關。該菌不形成芽孢,無鞭毛,易被普通的鹼性染料着色,革蘭氏陽性,需氧或兼性厭氧菌,營養要求較高。 [3] 
溶血性鏈球菌廣泛存在於水、空氣、塵埃、糞便及健康人和動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過直接接觸、空氣飛沫或皮膚、黏膜傷口感染傳播,而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製品也會使人類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膿性感染部位常成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 [3] 
溶血性鏈球菌,可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呼吸道感染,還可通過食品引起猩紅熱、流行性咽炎的暴發流行。 [2]  溶血性鏈球菌被列為食品衞生檢驗的主要對象之一。 [3] 
中文名
溶血性鏈球菌 [4] 
別    名
β型溶血性鏈球菌 [2] 
拉丁學名
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 [5] 
細菌界
芽孢桿菌綱 [5] 
乳桿菌目 [5] 
鏈球菌科 [5] 
鏈球菌屬 [5] 

溶血性鏈球菌分類

鏈球菌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根據溶血性、抗原結構等兩種方法。 [3] 
美國微生物學家Brown於1919年發現鏈球菌屬不同菌種或菌株在血平板上可形成不同的溶血現象 [5]  根據鏈球菌在血液培養基上生長繁殖後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質分為三類。 [3] 
①α型(甲型)溶血性鏈球菌(α-hemolytic steptococcu):可引起不完全溶血現象,稱甲型或α溶血。其菌落周圍可形成1-2mm寬的草綠色溶血環,故這類細菌亦稱草綠色鏈球菌Srptococcus viridans),多為條件致病菌 [5]  其中產生的溶血環為草綠色,是因為細菌產生的H2O2等氧化性的物質將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綠色其實是高鐵血紅蛋白的顏色。 [3] 
②β型(乙型)溶血性鏈球菌(β-hemolytic sreptococcs)可引起完全溶血現象,稱乙型溶血或β溶血。其菌落周圍形成-個2-4mm寬的透明溶血環,故這類細菌亦稱溶血性鏈球菌Srpococcus hemolyticus),致病力強,可引起人類和動物的多種疾病。 [5] 
③γ-溶血鏈球菌(γ-streptococcus):不產生溶血素,菌落周圍無溶血環,也稱為丙型或不溶血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該菌無致病性,常存在於乳類和糞便中,偶爾也引起感染。 [3] 
1933年Lancefild根據鏈球菌細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將其分為A、B、C、D四個羣,其後不斷髮現和調整,目前分A-H、K-V共20羣。其中,A.B、C羣多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D羣則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或非溶血性鏈球菌。對人致病的,90%左右屬A羣, B、C、D、G羣偶見,而其他各羣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主要引起家畜的感染。鏈球菌的羣別與溶血性間無平行關係,但對人類致病的A羣鏈球菌多數呈乙型溶血。 [5]  97%的A羣鏈球菌可被桿菌肽抑制,其他鏈球菌則不被抑制。 [3] 

溶血性鏈球菌分佈

溶血性鏈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在自然界中分佈較廣,存在於水、空氣、塵埃、糞便及健康人和動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過直接接觸、空氣飛沫傳播或通過皮膚、粘膜傷口感染,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製品也會對人類進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膿性感染部位常成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 [6] 
一般來説,溶血性鏈球菌常通過以下途徑污染食品 [3] 
1、食品加工或銷售人員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膿性炎症時造成食品的污染; [3]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帶菌、奶牛患化膿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膿時,其奶和肉屍某些部位污染; [3] 
3、熟食製品因包裝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3] 

溶血性鏈球菌形態染色

溶血性鏈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
本菌為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為0.5-1μm,常排成鏈狀,鏈的長短不一,短者由4-5個菌體組成,長者可達20-30個甚至上百個。鏈的長短與細菌種類和生長環境有關。 [2]  液體培養基中易呈長鏈,固體培養基中常呈短鏈,由於鏈球菌能產生脱鏈酶,所以正常情況下鏈球菌的鏈不能無限制的延長。多數菌株在血清肉湯中培養2-4h易形成透明質酸的莢膜,繼續培養後消失。該菌不形成芽胞,無鞭毛,易被普通的鹼性染料着色,革蘭氏陽性,老齡培養或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後,轉為革蘭氏陰性。 [6] 
大多數鏈球菌無鞭毛,不能運動,但D羣和X羣中某些菌株具有鞭毛。不能形成芽孢。多數鏈球菌在血清肉湯幼齡培養物(2-2.5h)中,易發現莢膜,當培養時間延長,莢膜即逐漸消失。 [2] 
鏈球菌用普通苯胺染料易於着染,自病灶分離的鏈球菌為革蘭陽性,但若長時間培養,或被吞噬細胞吞噬後,革蘭染色常為陰性。 [2] 

溶血性鏈球菌培養特徵

溶血性鏈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
需氧或兼性厭氧菌,營養要求較高,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良,需補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數菌株需核黃素、維生素B6、煙酸等生長因子。最適生長温度為37℃,在20-42℃能生長,最適pH為7.4-7.6。在血清肉湯中易成長鏈,管底呈絮狀或顆粒狀沉澱生長。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直徑0.5-0.75mm的細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7] 

溶血性鏈球菌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對乳糖甘露醇水楊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葉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異。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膽汁溶解,觸酶陰性。 [7] 

溶血性鏈球菌抗原結構

鏈球菌的抗原構造較複雜,主要有三種 [3] 
(1)核蛋白抗原 或稱P抗原,無特異性,各種鏈球菌均相同。 [3] 
(2)多糖抗原 或稱C抗原,系羣特異性抗原,是細胞壁的多糖組分,可用稀鹽酸等提取。 [3] 
(3)蛋白質抗原 或稱表面抗原,具有型特異性,位於C抗原外層,其中可分為M、T、R、S四種不同性質的抗原成分,與致病性有關的是M抗原。 [3] 

溶血性鏈球菌致病性

溶血性鏈球菌常可引起皮膚、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暴發性流行以及新生兒敗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等變態反應。鏈球菌食物中毒潛伏期較短(5-12h),臨牀症狀較輕,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1-2d即可恢復。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性與其產生的毒素及其侵襲性酶有關,主要有以下幾種。 [2] 
1、鏈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兩種,O為含有-SH的蛋白質,具有抗原性,S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較小,故無抗原性。 [7] 
2、致熱外毒素:曾稱紅疹毒素或猩紅熱毒素,是人類猩紅熱的主要毒性物質,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紅疹、發熱、疼痛、噁心、嘔吐、周身不適。 [7] 
3、透明質酸酶:又稱擴散因子,能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故能增加細菌的侵襲力,使病菌易在組織中擴散。 [7] 
4、鏈激酶:又稱鏈球菌纖維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纖維蛋白酶原變成纖維蛋白酶,具有增強細菌在組織中的擴散作用,該酶耐熱,100℃50分鐘仍可保持活性。 [7] 
5、鏈道酶:又稱鏈球菌DNA酶,能使膿液稀薄,促進病菌擴散。 [7] 
6、殺白細胞素:能使白細胞失去動力,變成球形,最後膨脹破裂。 [7] 

溶血性鏈球菌抵抗力

該菌抵抗力一般不強,60℃ 30min即被殺死,對常用消毒劑敏感,在乾燥塵埃中生存數月。乙型鏈球菌對青黴素紅黴素、氯黴素、四環素磺胺均敏感。青黴素是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很少有耐藥性 [3] 

溶血性鏈球菌檢驗方法

1、樣品處理:取25g固體(或25mL液體)檢樣加入225mL滅菌生理鹽水,製成混懸液 [7] 
溶血性鏈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
2、吸取5mL混懸液接種至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湯,或直接劃線於血平板(如檢樣污染嚴重,可同時接種5mL至匹克氏肉湯),36℃培養24h,接種血平板,36℃培養24h,挑起乙型溶血圓形突起的細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純,觀察在液體和固體中的培養特徵、溶血情況及革蘭氏染色、形態,並進行鏈激酶試驗桿菌肽敏感試驗。 [7] 
3、鏈激酶試驗:吸取草酸鉀血漿0.2mL,加0.8mL滅菌生理鹽水,混勻,再加入鏈球菌18-24h 36℃肉浸液肉湯培養物0.5mL及0.25%氯化鈣0.25mL,混勻,置於36℃水浴10min,血漿混合物自行凝固,觀察凝塊重新完全溶解的時間,完全溶解為陽性,如24h後不溶解即為陰性。同時用肉浸液肉湯做陰性對照,用已知的鏈激酶陽性的菌株做陽性對照。 [7] 
4、桿菌肽敏感試驗:取典型菌落的菌液塗布於血平板上,用滅菌鑷子夾取每片含有0.04單位的桿菌肽紙片置於上述平板上,36℃培養18-24h,如有抑菌圈出現即為陽性。用已知的陽性菌株做對照。 [7] 

溶血性鏈球菌控制措施

1、防止帶菌人羣對各種食物的污染,患局部化膿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要暫停與食品接觸的工作。 [8] 
2、防止對奶及其製品的污染,牛奶場要定期對生產中的奶牛進行體檢,堅持擠奶前消毒,一旦發現患化膿性乳腺炎的奶牛要立即隔離,奶製品要用消毒過的原料,並注意低温保存。 [8] 
3、在動物屠宰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檢驗法規,割除病灶並以流水沖洗;在肉製品加工過程中發現化膿性病灶應整塊剔除。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