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鎖定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拆除原和親王府及承公府,原址改建為清陸軍部,清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增設清海軍部。現東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部,西部為中國人民大學老校區 [4]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坐北朝南,主樓、側樓和後樓連為四合佈局 [3]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是中國建築師和工匠在本土建築的文化語境中加入西方建築語言的成功嘗試,為研究20世紀初中國新政變革改良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政治、軍事、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等均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8] 
1984年5月24日,段祺瑞執政府舊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5月25日,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875-5-002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間,此處為康熙帝第九子愛新覺羅·胤禟府邸,稱九貝子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將九貝子府賜予第五子愛新覺羅·弘晝,稱和親王府。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佈變更官署,原兵部練兵處太僕寺合併為陸軍部,拆除和親王府及承公府,原址建立陸軍部署衙 [5]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陸軍部署衙建設完成。
清宣統元年(1909年),陸軍部署衙東側新建陸軍貴胄學堂。
清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成立海軍部,選擇陸軍部大樓東側的陸軍貴胄學堂為辦公樓,兩部共用一座大門 [3]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將總統府設於陸軍部大樓,稱西院,國務院設於海軍部大樓,稱東院。
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總統府和國務院前往中南海,陸軍部大樓被闢為民國陸軍部辦公樓,海軍部大樓被闢為民國海軍部辦公樓 [10] 
民國八年(1919年),靳雲鵬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被闢為總理府。
民國十三年(1924年),段祺瑞在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隨後被闢為段祺瑞執政府。
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京發生政變,段祺瑞執政府被馮玉祥接管,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被闢為北平衞戍區司令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華北,北平淪陷,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被佔為日本華北駐屯軍總司令部和日本特務機關興亞院
1949年,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成立,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被選作校址。
1966年,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東部劃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使用,中國人民大學保留使用中部和西部。
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完成對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的文物建檔工作。
2014年,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清陸軍部署衙主樓修繕工程啓動。
2019年,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清陸軍部署衙主樓修繕完工 [4]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建築格局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大門為傳統五開間懸山式衙署正門,正對陸軍部主樓;陸軍部主樓為西洋古典形式,坐北朝南,正中突起一座城堡形四層鐘樓,用磚砌西洋柱式和拱券形成四周外廊,三角桁架,鐵皮屋頂,主樓後有東西配樓和後樓,外廊用白灰板壁與拱券組合;海軍部主樓為西洋古典形式,二層灰磚清水牆砌築,木結構,三角桁架,鐵皮屋頂,主樓、側樓和後樓連為四合佈局 [3]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主要建築

大門
大門依清代建築規制為中式傳統五開間懸山式,正對主樓,朱漆彩繪,簡瓦懸山,面闊五間,屬清朝王府規格 [7] 
影壁
影壁為一字形懸山頂磚雕大影壁,位於大門對面。主要起分割人羣往來、等級的功能 [7] 
影壁 影壁
儀門
儀門為第二重門,又稱二門。作用於把大門與主樓之間的空間分隔成兩個區域,以保證主樓的安全與寧靜。後進行拆改未再做修復,現僅存磚砌立柱 [7] 
清陸軍部主樓
清陸軍部主樓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東西長66.05米,側翼寬36.31米。整個建築羣沿南北軸線佈局,樓體平面呈“王”字形,地上兩側及翼樓均為二層,中部門廳以上為三層,中央凸起一層鐘樓,高約22米,全樓帶地下室。主樓底部為1.5米的基座層,立面用青磚砌壁柱檐口,內有東西南北相對應的十道門。南面入口大門處,有金屬罩棚支於鑄鐵立柱上,與中央鐘塔形成建築中軸線。整幢建築採用灰磚砌築 [7] 
清陸軍部配樓
清陸軍部配樓位於清陸軍部主樓之後,有東、西樓和北樓3座配樓,建築面積6192平方米,與主樓構成四合院格局。這三座樓外部券廊只作紅色木柱與白抹灰壁板組合,為典型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殖民式”風格。樓頂的鐵藝裝飾,造型各異 [7] 
清海軍部主樓
清海軍部主樓位於清陸軍部主樓東側,為西洋古典形式,二層灰磚清水牆砌築,木結構,三角桁架,鐵皮屋頂,主樓與配樓、後樓連為合院式佈局 [11]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歷史文化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相關人物

  • 沈琪
沈琪(1871—1928年),直隸靜海縣人,字穆涵,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鐵路工程科,曾留學英國。其主要作品為清陸軍部衙署 [6]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三一八”慘案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期間,日本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守軍死傷十餘名。國民軍堅決還擊,將日艦驅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聯合英、美等八國於16日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等無理要求。3月18日,北京各界羣眾5000餘人,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為,在天安門前抗議。遊行隊伍由李大釗率領,按預定路線,從天安門出發,經東長安街、東單牌樓、米市大街、東四牌樓,最後進入鐵獅子衚衕(今張自忠路)東口,在段祺瑞執政府門前廣場請願。示威羣眾公推代表去向衞士長交涉,要求開門放隊伍進去,並請段祺瑞和國務總理賈德耀出來見面。段祺瑞的執政府內人員擔心局勢失控,命令預伏軍警以武力驅散遊行隊伍,結果造成當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慘劇 [11]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興亞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在東京正式成立興亞院,作為決定和實施對華政策的總機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興亞院在華各聯絡部正式成立。負責調查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情報等,蒐集國共軍隊軍事情報,滲透進入反日組織,策反國共軍隊官兵,在佔領區奴役奴化人民的文化思想灌輸,進行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宣傳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1月,興亞院歸併於“大東亞省”,作為該省的“中國事務局”,歷時近四年。以喜多誠一為首的日本特務機關興亞院設在清陸軍部與海軍部舊址東院(原清海軍部) [9]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文物價值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反映了晚清政府對於新生事物開放與接納的思想以及當時國民對西方文化熱衷的心態,是中國建築師和工匠在本土建築的文化語境中加入西方建築語言的成功嘗試,為研究20世紀初中國新政變革改良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政治、軍事、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等均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8]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文物保護

1984年5月24日,段祺瑞執政府舊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5月25日,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旅遊信息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地理位置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路公交車,在站下車前往。
  • 地鐵
北京市內乘坐地鐵5號線,在張自忠路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德城區人民政府距離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約千米,駕車約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