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明

(二十四節氣之一)

鎖定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乙,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斷雪,氣温上升,春意融融。 [10]  [16]  [24] 
清明一般在公曆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並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見。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節氣,與歲時物候相關,常以指導農事,有天朗氣清、春耕時宜之意;清明節日,是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日子;因為二者相融,讓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內涵。 [17-18]  [26] 
中文名
清明
外文名
Tomb-sweeping
別    名
踏青節
三月節
公曆時間
公曆4月4日-4月5日交節
黃道位置
太陽到達黃經15° [2] 
氣候特點
氣温轉暖、陽光明媚 [27] 
物候現象
桐始華;田鼠化為鵪;虹始見
農事活動
肥水管理、病蟲防治
傳統習俗
掃墓、踏青,吃蒿餅、青團、饊子、清明螺
起居養生
護肝養肺
含    義
氣清景明、草木繁茂 [24] 

清明歷史淵源

清明插圖 清明插圖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一圈,即為一歲,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則為清明。故《淮南子》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另《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 [4]  [24]  [28] 
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 [10]  [20]  [23] 

清明天文曆法

斗轉星移 斗轉星移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確定歲時。北斗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斗指向而來臨。“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節氣。 [9]  [23]  [25] 
西漢至清初採用“圭表測影”(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黃經度數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 [10]  [23]  [26] 

清明氣象變化

清明插圖 清明插圖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中國南方地區這時節已氣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北方地區這時節氣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乾燥多風,是一年中沙塵天氣多的時段。 [10]  [12] 
此間的天氣,南方與北方好似兩重天,北方乾燥少雨,南方濕潤多雨。時至清明,中國長江中下游降雨明顯增加,除東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區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華南因地理位置偏南,臨近海洋,當受冷暖空氣交匯形成的鋒面影響時,開始出現較大的雨量。北方乾燥少雨,北方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温已升到12℃以上。 [2]  [19] 

清明物候現象

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17]  中國古代一些作品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清明節氣開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風,就是被稱為“輕化細細”“萬頃雪光”的“壽命最短”之花——麥花。柳花開時思親濃,人們喜歡清明插柳,喜歡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總吟詠柳樹柳花,或是折柳贈別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2]  [11] 

清明農事活動

清明時節,氣温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人們紛紛挽起袖子,捲起褲管,下田搶晴播種早播。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 [2] 
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温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冷尾暖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此時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温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2] 

清明傳統習俗

  • 祭祀掃墓
掃墓 掃墓 [2]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14]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20]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21] 
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關係,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20]  清明節期很長,10日前和8日後皆可掃墓祭祀,有的地方甚至長達一月。 [22]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再折幾根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大力推動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社區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積極組織緬懷先烈、追憶歷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殯葬新觀念、新風尚,引導羣眾破除封建迷信和喪葬陋俗,自覺進行殯葬習俗改革,不斷探索文明的祭掃方式。 [1] 
  • 標祀
標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節,各家各族祭掃完畢,往往在墓前或墳頭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條做的標竿,表示已經有過祭祀。有的人家會在標竿上糊些長條白紙,有的人家會掛些楮錢,有的人家則既糊白紙又掛楮錢。 [5] 
  • 標墓
紙錢,顧名思義是紙做的錢,是送給先人在陰間用的,又稱“掛紙”、“掛錢”。清明掃墓時,人們將攜帶的紙錢燒掉,相信紙錢化作煙氣後可以進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有的把紙錢懸掛起來,如浙江平湖、湖北咸寧和恩施等地,用竹懸紙錢插在墓上,叫做“標墓”。在福建永泰,人們把閂紙剪成條挽在樹枝或草上。在四川長壽,用白紙剪作幡形插在墳頭,叫做“掛青”。在貴州興仁用白紙作長幡掛在墓前,謂之“標墳”。 [6] 
  • 插柳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淮河岸邊的壽春(今安徽壽縣)歲時説清明日,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蕪湖古今》記蕪湖風俗時説,清明日“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7] 
  • 盪鞦韆
盪鞦韆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 踏青
踏青 踏青 [2]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2] 
  • 放風箏
放風箏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 蒸制蒿餅
蒿餅 蒿餅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採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 吃青糰子
青糰子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 吃饊子
饊子 饊子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
  • 採食螺螄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 其它
此外,中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清明粿、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清明文學創作

清明農業諺語

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後,穀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祭罷祖,就種瓜。
清明到,麥苗喝足又吃飽。
清明後,穀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
清明花,大車拉;穀雨花,大把抓;小滿花,不歸家。
地板揭不開,芽子出不來。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清明雨漸增,天天好颳風。
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
清明不上糞,越長越短勁。
清明穀雨緊相連,南坡北窪快種棉。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棉種播下急雨拍,抓緊劃鋤快揭蓋。
清明高粱穀雨谷,立夏芝麻小滿黍。
高粱早播秸稈硬,穀子早播多發病。
大麻種在清明前,葉大皮厚又耐旱。
清明高粱穀雨花(棉),穀子播種到立夏。
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後五天不晚(高粱) [3] 

清明文學意境

詩詞
作者
朝代
內容
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8]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9]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9] 
孟浩然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黃庭堅
北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王禹偁
北宋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
介石
明末清初
桃花雨過菜花香,隔岸垂楊綠粉牆。
斜日小樓棲燕子,清明風景好思量。
厲鶚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空園雙燕語,折盡柳條長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最覺當歌懶。愔愔門巷,落花早又吹滿。
凝想煙月當時,餳簫舊市,慣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後,幾葉碧雲深淺。亂擲榆錢,細垂桐乳,尚惹遊絲轉。望中何處?那堪天遠山遠!
《清明》
現代
晚食螺螄青可挑,無瓶紅萼小桃妖。
清明悵望雙雙燕,社近新茶雲水遙。

清明起居養生

關於清明養生,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説得非常清楚: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髮的規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着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這個時節,應該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衞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 [2] 
  • 宜飲食
飲食方面,宜用清補之品,食甘減酸,温潤陽氣,益肝和中。春季肝氣旺盛,食酸易致肝氣更旺,影響消化功能。脾胃虛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陽氣生髮受阻。菊花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代茶飲,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將冬季體內積存的寒邪散發。 [15] 
  • 起居外出
“清明”時節,天氣轉暖,細菌、病毒極易滋生,是呼吸道傳染病和腸胃病多發季節。起居、外出,應注意添減衣物,“勿極寒,勿過熱”,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習慣,防止“病從口入”。如遇不適,應及時就醫。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