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豹科

鎖定
海豹科(學名:Phocidae)是哺乳綱食肉目下的一科。海豹科成員大體可以分成北方和南方兩個類羣,二者可分置於海豹亞科僧海豹亞科。這是一類身體成紡錘體型、四肢特化成鰭狀的哺乳動物。海豹的頭圓頸短,沒有外耳廓,因為它們的臉部長的像貓從而得名海豹,以區別鰭足亞目其他兩個科(海獅科海象科)的動物。海豹科成員身體肥胖,皮下脂肪厚,頸粗頭圓,後肢和尾連在一起,永遠向後。它們有肺,可以用肺來呼吸。身體構造跟陸生的哺乳動物不同,呈流線型,四肢像是魚鰭。海豹出生時長着一層絨毛保暖,長大後才會換上適合游泳的剛毛。常見的海豹有:斑海豹、琴海豹、冠海豹等等。
它們高度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多數時間在海洋裏活動。在陸地上只能藉助身體的蠕動而匍匐前進,非常笨拙,但是在水下則相當靈活,且善於深潛,可以潛入數百米的深處。它們是一種哺乳動物,採用胎生的方式繁殖。在生產之後,雌海豹會用母乳來哺育小海豹。是鰭足類中分佈最廣的一類動物,從南極到北極,從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跡。遍佈整個海域,以南極沿岸數量最多。
中文名
海豹科
拉丁學名
Phocidae
外文名
Earless Sea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海豹科
14屬 [2] 
19種 [3]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鰭腳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2科(僧海豹亞科海豹亞科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21
保護級別
滅絕(EX)1種;瀕危(EN)3種;易危(VU)1種;無危(LC)14種 [3] 

海豹科動物學史

已知最早的無耳海豹化石是意大利漸新世晚期或中新世最早的阿基坦期(第三紀)的戈丹氏黎明海豹(Noriphoca gaudini)。其他海豚的早期化石可以追溯到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位於北大西洋。直到最近,許多研究人員還認為海豚是與海獅海象分開進化的。它們是由類似水獺的動物進化而來的,例如生活在歐洲淡水湖中的河川獸屬(Potamotherium)。最新的證據強烈表明,所有鰭足類動物的單系起源都來自於單一祖先,可能是海熊獸,與鼬科動物和熊的關係最為密切。 [7] 
此前人們認為僧海豹和海象首先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開放海峽進入太平洋,南極海狗要麼使用相同的路線,要麼沿着非洲西海岸旅行。人們認為僧海豹、海獅海狗都是在南半球進化的,並且很可能是從更南緯地區分散到目前的分佈區域的。 [8]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對海豹的形態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關於各個屬之間相互關係的新結論。最近的分子系統發育分析證實了兩個海豹亞科(海豹亞科和僧海豹亞科)的單系性。僧海豹亞科(被稱為“南方”海豹)由三個部分組成:這形成另外三個屬。另外,三個僧海豹亞科已被評估為熟悉的狀態,其中海獅和南極海狗與海豹的關係更為密切。 [9] 
海豹科

海豹科形態特徵

該科動物的體型差異巨大,從體重約90千克的小型環斑海豹,到體重可達3600千克的雄性象海豹,是鰭足類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它們沒有外耳,身體呈流線型即紡錘形,前肢相對較短,不到體長的25%,比後肢小。它們有發達的爪子,巨大的後鰭向後筆直延伸,不能伸到身體下方。在陸地上,無耳海豹的動作很笨拙,它們通過滑動和左右彎曲脊柱來移動。即便如此,有些物種的移動速度仍比人類快。海豹科有一條短而粗的尾巴,雄性有發達的陰莖骨。 [1] 
許多海豹的幼體都覆蓋着濃密、柔軟、通常是白色的皮毛。成體的皮毛通常又硬又短,沒有明顯的底毛。有一些物種幾乎赤身裸體。有些有斑點或帶狀彩色圖案。皮膚下面有一層厚厚的絕緣鯨脂;鯨脂的重量可能達到動物總重量的25%以上。 [1] 
海豹科的頭骨幾乎或完全缺乏眶後突起,並且蝶骨管也不存在。聽皰有些膨脹。齒序為2-3/1-2、1/1、4/4、0-2/0-2=26-36。上門牙有簡單的尖牙冠。犬齒又長又尖,頰齒通常有3個尖頭,但其結構因物種而異。例如,在食蟹海豹中,頰齒具有複雜的尖端,使它們成為一種篩子,用於過濾浮游生物。 [1] 
北方海豹體型通常較小,體長多不超過2米。南方海豹體型通常較大,其中體型最大的南象海豹,雄性體重可達3噸左右,是鰭腳類也是食肉類中體型最大的成員。象海豹不僅體型巨大,而且有可以伸縮的鼻子,與大象頗有些類似,容易和海象科的海象混淆。豹海豹是僅有的以温血動物為主食的海豹,嘴很大,豹海豹與其它海豹不同,主要用前肢來划水,而不是用後肢。食蟹海豹是豹海豹的近親,二者的體型和分佈範圍均相似,但習性相差較遠。 [1] 

海豹科生活習性

海豹科行為

海豹科中不同的物種的社會結構各不相同。有些是一夫一妻制或小羣體交往,而象海豹則是高度羣居和一夫多妻制。然而,大多數海豹與海獅不同,它們不會聚集在巨大的棲息地。有些物種是遷徙的。海豹是熟練的潛水員。它們到達很深的深度並在水下長時間停留的能力因物種而異。潛水冠軍可能是威德爾海豹,它能到達600米的深度並在水下停留一個多小時。 [1] 
為了保護自己不被獵食者(特別是虎鯨)吃到,有些海豹例如豎琴海豹的膚色會融入環境,這種擬態的本領使獵食者找不到它們。海豹不會通過“吠叫”進行交流。相反,它們通過拍打水和發出咕嚕聲來交流。 [1] 

海豹科食性

海豹使用至少四種不同的進食策略:吸食、抓握和撕裂進食、濾食和刺食。每一種食養策略都需要特殊的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形態的幫助。然而,儘管形態特化,大多數海豹科動物都是機會主義的,並採用多種策略來捕獲和吃掉獵物。例如,豹海豹利用抓握和撕裂進食來捕食企鵝,利用吸食來捕食小魚,利用濾食來捕捉磷蝦。 [5] 
大多數海豹以魚、魷魚、章魚和貝類為食,但有些海豹以浮游生物為食,還有一種捕食企鵝和小海豹。 [1] 

海豹科分佈範圍

海豹科動物廣泛分佈於北緯30度以上、南緯50度以南的海岸線。一些物種也在熱帶中部地區以及一些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發現。 [1] 
北方海豹主要集中於北冰洋海域,在北温帶各個海域也能見到。北方海豹中比較特殊的是貝加爾海豹,分佈於貝加爾湖,是僅有的淡水海豹。另外一種分佈於湖泊中的海豹是分佈於世界最大的鹹水湖裏海中的裏海海豹,可能是裏海尚未成為湖泊時來到這裏的。南方海豹中的南象海豹分佈於南極和亞南極一帶,另有一種北象海豹分佈於北美洲西海岸,和南象海豹分佈區相隔甚遠。南方海豹中分佈於北半球的成員還有幾種僧海豹,包括地中海僧海豹、夏威夷僧海豹和加勒比僧海豹三種,是適應温暖海域的海豹。南方海豹中最特殊的是南温帶至南極海域的豹海豹。食蟹海豹是豹海豹的近親,二者的分佈範圍均相似。 [6] 
海豹科分佈圖 海豹科分佈圖 [6]

海豹科繁殖方式

海豹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儘管它們會返回陸地或浮冰進行繁殖和生育。懷孕的雌性會花很長時間在海上覓食,積累脂肪儲備,然後返回繁殖地利用儲存的能量來餵養幼崽。然而,普通海豹表現出與小海豹相似的繁殖策略,即雌海豹在哺乳期間進行短暫的覓食旅行。由於海豹雌海豹的覓食地通常距離繁殖地數百千米,因此它們必須在哺乳期間禁食。這種禁食與哺乳的結合要求雌海豹在不吃東西(而且通常不喝水)的時候為它的幼崽提供大量的能量。 [4] 
雌海豹在哺乳時必須滿足自己的新陳代謝需求。這是座頭鯨策略的微型版本,其中包括在從北極覓食區到熱帶繁殖或哺乳區並返回的長達數月的遷徙過程中禁食。雌海豹產生濃稠、富含脂肪的乳汁,使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幼崽提供大量能量。這使得雌海豹能夠及時返回大海補充儲備。 [4] 
僧海豹的哺乳期為5-7周,而冠海豹的哺乳期僅為3-5天。雌海豹通過將幼崽留在繁殖地尋找食物來結束哺乳(如果有機會,幼崽會繼續哺乳)。從不相關的熟睡雌海豹身上吸奶的“偷奶者”並不罕見。這通常會導致原幼崽的死亡,因為雌性只能餵養一隻幼崽。 [4] 
幼海豹的飲食熱量很高,會積累脂肪。在幼崽準備好覓食之前,雌海豹會拋棄它,幼崽在成熟期間會消耗自己的脂肪數週甚至數月。海豹和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一樣,需要時間來發展有效潛水和覓食所需的氧氣儲存、游泳肌肉和神經脈絡。在此期間,海豹幼崽通常不吃任何食物,也不喝水,儘管有些極地物種吃雪。冠海豹斷奶後的禁食期為兩週,北象海豹的斷奶後禁食期為9-12周。 [4] 

海豹科下級分類

海豹科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IUCN
(一)
僧海豹亞科
Monachinae
E. L. Trouessart, 1897
7屬
豹海豹屬
Hydrurga
Gistel, 1848
1種
1
豹海豹
Hydrurga leptonyx
(de Blainville, 1820)
無危(LC)
韋德爾氏海豹屬
Leptonychotes
Gill, 1872
1種
2
Leptonychotes weddellii
(Lesson, 1826)
無危(LC)
食蟹海豹屬
Lobodon
Gray, 1844
1種
3
Lobodon carcinophagus
(Hombron & Jacquinot, 1842)
無危(LC)
Mirounga
Gray, 1827
2種
4
Mirounga angustirostris
(Gill, 1866)
無危(LC)
5
Mirounga leonina
(Linnaeus, 1758)
無危(LC)
Monachus
Fleming, 1822
1種
6
Monachus monachus
(Hermann, 1779)
瀕危(EN)
新僧海豹屬
Neomonachus
Slater & Helgen, 2014
2種
7
Neomonachus schauinslandi
(Matschie, 1905)
瀕危(EN)
8
Neomonachus tropicalis
(Gray, 1850)
滅絕(EX)
大眼海豹屬
Ommatophoca
Gray, 1844
1種
9
Ommatophoca rossi
Gray, 1844
無危(LC)
(二)
海豹亞科
Phocinae
Gray, 1821
7屬
冠海豹屬
Cystophora
Nilsson, 1820
1種
10
Cystophora cristata
(Erxleben, 1777)
易危(VU)
Erignathus
Gill, 1866
1種
11
Erignathus barbatus
(Erxleben, 1777)
無危(LC)
Halichoerus
Nilsson, 1820
1種
12
Halichoerus grypus
(Fabricius, 1791)
無危(LC)
十一
環海豹屬
Histriophoca
Gill, 1873
1種
13
Histriophoca fasciata
(Zimmermann, 1783)
無危(LC)
十二
豎琴海豹屬
Pagophilus
Gray, 1844
1種
14
Pagophilus groenlandicus
(Erxleben, 1777)
無危(LC)
十三
海豹屬
Phoca
Linnaeus, 1758
2種
15
Phoca largha
Pallas, 1811
無危(LC)
16
Phoca vitulina
Linnaeus, 1758
無危(LC)
十四
環斑海豹屬
Pusa
Scopoli, 1771
3種
17
Pusa caspica
(Gmelin, 1788)
瀕危(EN)
18
Pusa hispida
(Schreber, 1775)
無危(LC)
19
Pusa sibirica
(Gmelin, 1788)
無危(LC)
[2] 

海豹科保護現狀

海豹科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
滅絕(EX)——1種;瀕危(EN)——3種;易危(VU)——1種;無危(LC)——14種。 [3] 
僧海豹屬所有種全部列入附錄Ⅰ。南象海豹列入附錄Ⅱ。 [10]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西太平洋斑海豹一級;髯海豹和環海豹二級。 [11] 

海豹科主要威脅

由於環境污染等因素,許多海豹的生存受到了威脅,而加拿大每年春季都會有組織的對海豹進行大規模的捕殺,以獲得海豹的毛皮和油脂。捕殺海豹的方式往往非常原始和殘忍,獵人會在冰面上將行動不便的海豹敲暈或者敲死,然後現場扒皮,將白色的冰面染成鮮紅。在每年的加拿大海豹季,都會有至少十萬只海豹被殺。 [12] 

海豹科保護措施

每年的3月1日是“國際海豹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Seal),這是由拯救海豹基金會在1983年創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藉助這種形式喚醒人們對海豹現狀的關注。 [12] 
國際海豹日由拯救海豹基金會定於每年的3月1日。 在美國,國際海豹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Seal)是每年的3月22日。加拿大的“國際反對商業獵取海豹行動日”(International Day of Action Against the Commercial Seal Hunt)設定在每年的3月15日。 [12] 
為改變斑海豹種羣數量減少的趨勢,中國於1988年將斑海豹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7年在渤海海域建立了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成立煙台廟島羣島海豹自然保護區,2021年,經國務院批准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向公眾發佈,長島旗艦物種——斑海豹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