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象海豹

鎖定
南象海豹,是海豹科象海豹屬哺乳動物。雄獸體長6.5米,重4000千克。雌獸略小,體長3.5米,重1000千克。生殖雄獸約為雌獸的4倍大。體呈紡錘形,甚粗胖,但身體柔軟,可向背厚彎曲成U形。雄獸鼻子呈長雞冠狀,興奮或發怒時就膨脹。體色銀灰,老獸淡褐和淡黃,成污穢色調,背側深於腹側。門齒小,雄獸犬齒大。 [6] 
南象海豹主要分佈於南極洲、阿根廷、澳大利亞(麥格理羣島)等地。 [1]  在亞南極或南極海岸時,南象海豹主要以深海頭足類動物為食,以及各種魚類和其他甲殼類動物,甚至藻類。 [4]  主要覓食區在南極大陸的邊緣。雖然象海豹可能偶爾會在南極洲上岸休息,甚至交配,它們大量聚集在亞南極地區。南象海豹於每年的9-10月份產仔。 [6] 
南象海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ver3.1——無危(LC)。 [1]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2] 
中文名
南象海豹 [5] 
拉丁學名
Mirounga leonina
外文名
英文 Southern Elephant Seal, South Atlantic Elephant-seal, Southern Elephant-seal
法文 Eléphant de mer Austral, Eléphant de mer du sud
西班牙文 Elefante Marino del Sur
南非荷蘭語 Suidelike Olifantrob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鰭足目
海豹科
象海豹屬
象海豹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同義學名
Phoca leonina Linnaeus, 1758

南象海豹動物學史

南象海豹是瑞典動物學家卡爾·林奈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最初描述的眾多物種之一,在那裏該物種被賦予了"Phocaleonina"的二項式名稱。約翰·愛德華·格雷(John Edward Gray)於1827年建立了"象海豹屬"(Mirounga),南象海豹學名被定為"Mirounga leonina"。在19世紀,該物種通常被稱為“瓶鼻海豹”。 [4] 
南象海豹和北象海豹在外觀和行為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主要在它們的分佈範圍和陸地上岸時間上有所不同。形態差異被認為發生在大約一百萬年前(Hoelzel等人,1993年)。 [1] 
南象海豹

南象海豹形態特徵

南象海豹表現出所有哺乳動物中最大的重量兩性異形性,雄性通常比雌性重五到六倍。平均而言,雌性南象海豹體重350-900千克,體長2.6-3米;雄性體重1,500-3,700千克,體長4.2-5.8米。南象海豹的大小也因地區而異。南喬治亞島的象海豹比麥誇裏島的象海豹重約30%,平均長10%。 [4] 
南象海豹的眼睛又大又圓,呈黑色。眼睛的寬度和高濃度的低光色素表明,視覺在捕獲獵物中起着重要作用。像所有海豹一樣,象海豹有後肢,後肢末端形成尾巴和尾鰭。每個“腳”可以展開五個長長的蹼狀手指。這種靈活的雙掌用於推動水。游泳時很少使用胸鰭。雖然它們的後肢不適合在陸地上移動,但象海豹使用它們的鰭作為支撐來推動它們的身體。它們能夠以這種方式快速推動自己,以最快達8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短距離旅行、返回水中、追上雌性或追逐入侵者。 [4] 
幼崽出生時有毛皮,渾身黑色。它們的毛皮不適合在水中生活,但是隔絕冷空氣,用以保護身體。第一次換毛伴隨着斷奶。換毛後,根據毛髮的厚度和濕度不同,毛皮可能會變成灰色或棕色。年長的雄性的皮膚是厚厚的皮革,並且通常是散佈着疤痕。 [4] 
像其他海豹一樣,象海豹的血管系統適應寒冷;小靜脈的混合物圍繞着動脈,從中吸收熱量。這種結構存在於四肢中,例如後腿。 [4] 

南象海豹近種區別

南象海豹與北象海豹的活動範圍不重疊,主要區別在於南象海豹的體重更重,長鼻要短一些。南象海豹雄性在戰鬥時也顯得更高,因為它們比北象海豹更傾向於彎曲背部。 [4] 
南象海豹 南象海豹
北象海豹 北象海豹

南象海豹生活習性

南象海豹行為

在海洋中,海豹顯然是獨居的。大多數雌性在遠洋區潛水覓食,而雄性則在遠洋區和底棲區潛水。個人將每年返回相同的狩獵區。在黑暗的深處捕獵時,南象海豹似乎至少部分地使用視覺來定位它們的獵物;一些獵物的生物發光可以促進它們的捕獲。南象海豹沒有像鯨類那樣發達的回聲定位系統,但它們對振動敏感的觸鬚(面部鬍鬚)被認為在尋找食物中發揮作用。 [4] 
南象海豹在海面上停留的時間很少,通常只有幾分鐘的呼吸時間。在潛水的時間、深度和順序,南象海豹是表現最好的海豹。在許多方面,它們甚至超過了大多數鯨類動物。這些能力源於非標準的生理適應,這在海洋哺乳動物中很常見,但在象海豹中尤為發達。應對策略基於增加氧氣儲存和減少氧氣消耗。它們反覆潛水,每次潛水超過20分鐘,以在400-1,000米的深度捕獵它們的獵物——烏賊和魚類。它們是最深的呼吸空氣的非鯨目動物,據記錄最大深度為2,388米。 [4] 

南象海豹食性

在亞南極或南極海岸時,南象海豹主要以深海頭足類動物為食,例如:冰川魷魚(Psychroteuthis glacialis)、尾槍魷(Alluroteuthis antarcticus)、帆烏賊(Histioteuthis eltaninae)、強壯桑椹烏賊(Onykia ingens)、爪黵烏賊(Gonatus antarcticus)、七星魷魚(Martialia hyadesi)和其他軟體動物。各種魚類,包括燈籠魚(即 Electrona spp.和Gymnoscopelus spp.)、大鱗雅南極魚側紋南極魚、吻鱗肩孔南極魚(Trematomus)、博氏南冰鰧南極冰魚、深海鮭科、磷蝦(主要是磷蝦屬)和其他甲殼類動物,甚至藻類。 [4] 

南象海豹天敵

南象海豹的幼崽可能成為逆戟鯨的獵物。斷奶的幼崽被豹海豹和新西蘭海獅攻擊並殺死的案例已有記錄,在後一種情況下,獵殺的都是小幼崽。大白鯊在坎貝爾島附近獵殺南象海豹,而在麥誇裏羣島倖存的象海豹身上發現了南極睡鯊的咬痕。 [4] 

南象海豹分佈範圍

南象海豹國家

分佈於南極洲、阿根廷、澳大利亞(麥格理羣島)、布韋島、智利、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法屬南部領地(克羅澤島、凱爾蓋朗)、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羣島、新西蘭(安蒂波迪斯羣島)、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Tristan da Cunha)、南非(馬里昂-愛德華王子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 [1] 
遊蕩:安哥拉、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西澳大利亞州)、巴西、智利(胡安·費爾南德斯羣島)、厄瓜多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新西蘭(南島、北島、查塔姆島)、阿曼、秘魯、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赫勒拿(主島))、南非(東開普省、誇祖魯-納塔爾省、北開普省、西開普省)、烏拉圭。 [1] 

南象海豹地理

南象海豹在南大洋幾乎呈環極分佈。雖然大多數捕食地點都在亞南極和南極島嶼上,但也有一些動物定期在阿根廷南部、智利和南極洲的海岸捕食。它們在南緯40°和南極大陸之間的海上覓食。在南美洲北部、南部非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最遠的遊蕩者記錄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曼,距離最近的可能起源點約9,000千米。 [1] 
全球共有約650,000頭南象海豹。研究表明它們分成3個地理亞羣,每一個大洋有一個亞羣。跟蹤研究南象海豹行動的路線,從而證明它們主要覓食區在南極大陸的邊緣。雖然象海豹可能偶爾會在南極洲上岸休息,甚至交配,它們大量聚集在亞南極地區。 [4] 
  • 最大的亞羣在南大西洋,總計超過40萬頭,其中包括南喬治亞大約113,000頭育齡期雌性。其他繁殖地區位於阿根廷的福克蘭羣島和瓦爾德斯半島。
  • 第二個亞羣在印度洋南部,總計20萬頭,四分之三生活在凱爾蓋朗羣島,其餘在克羅澤羣島 、馬里昂和愛德華王子島、以及赫德島。有些還生活於阿姆斯特丹島。
  • 第三大亞羣約7.5萬頭,活動範圍在次南極太平洋塔斯馬尼亞和新西蘭南部島嶼,主要是麥誇裏島。
該物種曾經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州,聖赫勒拿島和智利海岸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羣島。有時有些個體在南非或澳大利亞被發現。也經常有報道提到毛里求斯海岸有動物失蹤。 [4] 
南象海豹分佈圖 南象海豹分佈圖

南象海豹繁殖方式

南象海豹是可以在陸地上停留時間最長的海豹之一,因為它們每年可以連續數週保持乾燥。雄性比雌性更早到達繁殖地,並在它們到達時爭奪對雌性羣體的控制權。大體型在戰鬥中具有優勢,而雄性的競爭關係產生了統治等級,進入交配的活動由等級決定。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建立了幾十個雌性的“後宮”。最不成功的雄性沒有後宮,但它們可能會在雄性不注意時嘗試與後宮雄性的雌性交配。大多數初產雌性和很大一部分經產雌性在海上與遠離後宮的漫遊雄性交配。 [4] 
南象海豹必須留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保衞,這可能意味着幾個月不吃東西,不得不靠儲存的脂肪為生。兩隻戰鬥的雄性用它們的體重和犬齒互相攻擊。結果很少是致命的,被打敗的雄性會逃跑;然而,雄性可能會遭受嚴重的撕裂和割傷。有些雄性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在岸上停留三個月以上。雄性通常會發出咳嗽的吼聲,用於個體識別和體型評估。與身體接觸相比,高級雄性之間的衝突更經常通過姿勢和發聲來解決。 [4] 
一般來説,幼崽在繁殖季節出生得相當快。出生後,新生兒會吠叫或狂吠,而它的母親會以尖鋭的呻吟作為迴應。新生兒立即開始吸吮。哺乳期平均持續23天。在此期間,雌性禁食。新生兒出生時體重約為40千克,斷奶時體重可達120至130千克。母親在這段時間體重明顯減輕。斷奶的小海豹聚集在育嬰室,直到它們脱掉出生時的皮毛。小海豹下水練習游泳,通常是在河口或池塘開始學習生涯。夏季,南象海豹上岸換毛。這有時會在繁殖後直接發生。 [4] 

南象海豹保護現狀

南象海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ver3.1——無危(LC)。 [1] 

南象海豹種羣現狀

截止2014年,對南象海豹丰度的估計表明,全球大約15個島嶼或島嶼羣的幼崽產量超過200,000只。然而,缺乏最新的估計,包括最大的亞羣。據推測,全球丰度在過去三代中一直保持穩定或有所增加。雖然估計50%的幼崽生產在南喬治亞島進行,但其他四個地點每個都支持全球超過5%的幼崽生產。其中三個站點在過去三代中經歷了不完全瞭解的減少。雖然其中兩個站點的下降已經停止,但它們在三分之一處繼續下降。鑑於全球氣候變化對該物種的未知影響,以及某些亞種羣丰度估計的年齡,物種數量統計監測勢在必行。該物種仍然有資格被IUCN列為無危物種。 [1] 

南象海豹主要威脅

氣候變化可能對南象海豹等海洋物種產生廣泛而多樣的影響。作為南大洋的頂級捕食者,南象海豹生活在對快速氣候變化最敏感和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南象海豹作為海洋學採樣器和海洋哺乳動物探索極地到極地海洋項目等全球努力已經收集了大量長期耦合行為海洋學數據。作為這些項目的一部分,衞星中繼數據記錄器被安裝在南象海豹身上,以收集物理和生物數據。這種跨越十多年的同時收集的行為和環境數據使研究人員能夠研究氣候變化對南象海豹和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這些數據提供了有關南大洋如何隨着氣候變化而變化以及這些物種如何應對變化的信息。 [4] 
這些項目以南象海豹為重點,因為它們是深海潛水員,也是南大洋的主要捕食者,就其種羣規模和食物消耗而言。作為食物網上層的掠食者,它們的覓食成功率和種羣動態傳遞了有關不同營養級生產力的寶貴信息。因此,南象海豹的福祉反映了整個南極生態系統的福祉。 [4] 
來自不同繁殖地的南象海豹經常光顧特定的海洋區域覓食。它們在具有特定水文特性的區域覓食最成功,例如南極繞極流內的繞極深水上升流區。在南大洋,南象海豹更頻繁地與偏南、高緯度的鋒面和鋒區聯繫在一起。然而,與這些地區相關的覓食成功率因年份、季節和性別而異。 覓食成功率的一些季節性和年際變化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例如鋒面的位置變化和與鋒面位置相關的可變性。一般來説,南象海豹似乎能夠抵抗額葉系統位置和生產力的明顯變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