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馬藤

鎖定
牛馬藤,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常綠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的莖。分佈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活血調經,補血舒筋之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貧血風濕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
別    名
過山龍
油麻血藤
牛腸藤
雞血藤
老鴉枕頭 展開
別名
過山龍
油麻血藤
牛腸藤
雞血藤
老鴉枕頭
牛麻藤
棉麻藤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豆目
蝶形花科
黧豆屬
常綠油麻藤
分佈區域
西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中文學名
牛馬藤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採收
用    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重慶草藥》)

牛馬藤入藥部位

莖。

牛馬藤性味

味甘、微苦,性温。

牛馬藤歸經

歸肝、胃經。

牛馬藤功效

活血調經,補血舒筋。

牛馬藤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貧血風濕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

牛馬藤相關配伍

1、治閉經、月經不調:雞血藤15g,熟地,當歸各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血滯經閉:牛馬藤30g,大雞血藤12g,澤蘭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3、治再生障礙性貧血油麻血藤30-60g,黃芪30g,龜板鱉甲各9-15g。水煎,每日3次分服。(《中草藥資料》)
4、治筋骨疼痛麻木:木瓜、牛馬藤、麻柳姜各60g。泡酒服。(《重慶草藥》)
5、治風濕關節痛:雞血藤30g,穿根藤白勒花根、阿利藤各15g。水煎,酌加黃酒服。(《福建藥物志》)
6、治風濕關節痛,屈伸不利:牛馬藤30g,常青藤30g,木瓜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牛馬藤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牛馬藤使用注意

《重慶草藥》:“熱證體弱者慎用。”

牛馬藤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曬乾。

牛馬藤形態特徵

常綠油麻藤又名常春油麻藤、常綠黎豆、黎豆。大攀援灌木,長5-10m,稀有達20m者。莖直徑可達30cm,棕色或棕黃色,粗糙。小枝具明顯的皮孔。三出複葉,革質;葉柄長9-15cm;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7-12cm,寬5-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基部斜楔形。總狀花序着生於老莖上,萼寬鐘形,萼齒5,上面2齒連合,外面疏被鏽色長硬毛,內面密生絹質茸毛;蝶形花冠深紫色,長約6.5cm;雄蕊10,二體,花葯異型;子房無柄,有鏽色長硬毛。莢果條形,木質,長約60cm,種子間縊縮,外被金黃色粗毛。種子10餘顆,腎形,黑色,直徑約2cm。花期6-7月,果期7-9月。

牛馬藤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邊,常纏繞於其他樹上或附於岩石上。分佈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牛馬藤藥材性狀

藤莖呈圓柱形,直徑2.5-4.7cm。表面黃褐色,粗糙,具縱溝和細密的橫向環紋,皮孔疣狀凸起;質堅韌,難折斷。商品為橢圓形斜切片,韌皮部具樹脂狀分泌物,棕褐色,木質部灰黃色,導管孔洞狀,放射狀整齊排列,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數層同心性環,髓部細小。氣微,味微澀而甜。

牛馬藤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活血化瘀,舒筋,利關節。治腰脊痛。”
2、《分類草藥性》:“治寒脾風,風濕麻木,筋骨疼痛,消腫。”
3、《重慶草藥》:“行氣活血,除風濕。”
4、《浙江藥物植物誌》:“苦、温。”
5、《湖北中草藥志》:“甘、淡、温。”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汪毅.中國天然藥物彩色圖集: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