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孔

(樹木枝幹表面、肉眼可見的裂縫狀的突起)

鎖定
皮孔,植物學名詞,指樹木枝幹表面、肉眼可見的一些裂縫狀的突起。為莖與外界交換氣體的孔隙。皮孔通常在樹皮表面見到的一些褐色、圓形、橢圓形以至長線狀的斑點。由氣孔內方的木栓形成層局部產生大量薄壁細胞,叫補充組織,由於補充組織細胞數目多,排列疏鬆,因而使氣孔周圍的組織脹破,形成一個縫隙狀的裂目氣體由此出入 [1] 
中文名
皮孔
外文名
Lenticels
領    域
生命科學
又    稱
皮目
作    用
可以幫助植物做氣體交換
顏    色
顏色分為褐色、黃色或鐵鏽色

皮孔簡介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植物的莖幹或分枝,常常可以看到某些樹木的莖幹上具有許多點狀或短線狀的孔洞,好像長了麻子般,模樣蠻特別的。究竟那些孔洞是什麼呢?哪些植物有這樣的構造?孔洞有何用途?孔洞在植物學上稱為“皮孔”或“皮目”,是一種通氣的構造,可以幫助植物做氣體交換。孔洞普遍存在於桑科、夾竹桃科、薔薇科、豆科等植物家族中,而且從幼嫩期的枝條就開始產生皮孔,直到枝幹老成了都還存在,顯然是植物相當重要的部分。不具皮孔的植物莖幹,可能以樹皮有小隙裂或氣孔密佈葉面等方式來進行氣體交換,並不是不呼吸,這一點一定要明白 [2] 

皮孔形態特徵

皮孔是周皮上的通氣結構,位於周皮內的生活細胞,能通過它們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皮孔的形狀、大小、排列、顏色各有不同,有圓形、橢圓形和線形,大小為1-20毫米;有縱向或橫向排列,顏色分為褐色、黃色或鐵鏽色 [3] 

皮孔生物學特性

樹木枝幹表面、肉眼可見的一些裂縫狀的突起。為莖與外界交換氣體的孔隙。木栓層形成以前,幼莖表皮上的氣孔,是氣體進出植物體的門户。木栓層形成時,位於表皮氣孔下的木栓形成層不產生木栓細胞,而產生大量排列疏鬆的薄壁細胞,稱為補充細胞,或填充細胞。補充細胞逐漸增多,結果撐破錶皮或木栓層組織,枝幹的表面裂成唇狀突起,顯出圓形、橢圓形及線形的輪廓,稱為皮孔。它代替氣孔的功能,成為氣體進出的門户。皮孔的形狀、大小、色澤隨植物種類而異,因此,落葉樹冬枝上的皮孔可作為鑑別樹種的根據之一。
皮孔為周皮上的通氣組織
皮孔
皮孔(6張)
喬、灌木枝條周皮上形成特別小的開孔。它是在周皮形成後作為內外氣體交換和蒸騰水分的...同一樹種不同年齡的枝條上,具有不同形態的皮孔,如榿木一年生小枝的皮孔為細點狀,二年生小枝的皮孔為扁點狀,多年生老枝的皮孔為橫斷線狀。

皮孔原理

周皮的一部分。雙子葉植物喬木或灌木的莖、枝的周皮上,一些顏色淺而凸凹成點縫狀小孔。在周皮形成時,原來位於氣孔下面的木栓形成層,向外分生許多縱向或橫向的、並且是疏鬆而非栓質化的補充細胞,由於這種細胞的積累,將表皮突破形成皮孔。皮孔是氣體交換的通道,使內部的細胞仍可獲得氧氣。這種結構可以接骨木的皮孔為代表。也有不具皮孔的植物如松樹,它的木栓組織不是連續的,因此無須皮孔也能進行氣體交換。單子葉植物無周皮,也就沒有皮孔,但終生具表皮層,從而得到補償。在馬鈴薯塊莖的皮孔中,經掃描電鏡顯出,向着胞間隙的胞壁上有蠟質的突起,這種突起可控制塊莖通過皮孔的水分蒸發和阻止水分與病原體的侵入 [4] 
參考資料
  • 1.    夏兆揚主編,簡明自然科學小詞典 第四分冊 生物學,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10,第77頁
  • 2.    鄭元春著;林麗琪繪圖,植物Q& A,商務印書館,2016.11,第19頁
  • 3.    龐世燁總編;龐世瑜,楊傑君主編,中國少兒百科全書 植物園地,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2,第23頁
  • 4.    石門主編,生物與生態,遠方出版社,2005.01,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