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桑皮紙

鎖定
桑皮紙呈淡黃色,工藝講究的桑皮紙可見明顯的纖維結構,明清及民國時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書冊,基本上以桑皮紙作為書頁,外表美觀,手感好。桑皮紙古時一直用於高檔書畫、高級裝裱用紙,除了作普通用紙外,制傘、糊簍、做炮引、包中藥、制扇子等等也有廣泛應用。 桑皮紙紙張按質量分為四等,一、二等厚而潔白為高檔書畫用紙,三、四等薄而軟。
千年桑皮紙漫長的輝煌歲月桑皮紙確切記載的年代是唐朝。據資料記載,1908年英國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一百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發現了一個桑皮紙做的賬本,上面記載着寺院在當地買紙的情況。在古代,桑皮紙作普通紙外,還用於高級裝裱、制傘、包中藥、制扇子等。上世紀初,桑皮紙還曾被短暫地用於印製和田的地方流通貨幣。 1950年,桑皮紙退出印刷和書寫用紙行列,從那時起,高檔桑皮紙漸漸絕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桑皮紙終於退出人們日常生活。
中文名
桑皮紙
原    料
桑樹皮
起    源
漢代
特    點
柔嫩、防蟲、拉力強、不褪色等
用    途
書畫、裝裱、包紮紙幣、制傘等

桑皮紙遺產信息

遺產編號:Ⅷ-70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桑皮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安徽王柏林
遺產級別:國
桑皮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桑皮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51張)
皮紙,起源於漢代。其以桑樹皮為原料,故稱桑皮紙。古皖國(今安徽)及新疆等地出產。古皖國(今安徽)氣候炎熱,水土資源豐富,宜於農桑,自古民間便有植桑採果的傳統。桑皮紙是用當地的桑樹皮為原料製作的一種紙。桑樹遍野,為桑皮紙的製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紙,最大特點是柔嫩、防蟲、拉力強、不褪色、吸水力強,主要用於書畫、裝裱、包紮紙幣、制傘、制鞭炮和文化工藝品。

桑皮紙歷史淵源

臨朐手工桑皮紙 臨朐手工桑皮紙
有着千年歷史的桑皮紙被稱為人類紙業的"活化石"。千百年來,它記錄着我國傳統造紙工藝,是人們瞭解紙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桑皮紙, 起源於漢代。其以桑樹皮為原料,主要產於中原。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安徽古皖地區就生產皮紙,迄今已有1800年曆史。該紙因時代而名,稱為漢皮紙。古時生產的桑皮書畫紙銷往印度、日本等國家,定名為“書畫紙”,俗稱“仿宣紙”。 因為桑皮紙純正的纖維構造及其特殊的香氣,可防蛀蟲叮咬,故此桑皮書畫紙既是書法美術理想的文房一寶,又是出版複印難能可貴的紙張。
1908年英國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發現了一個桑皮紙做的賬本,上面記載着寺院在當地買紙的情況。以及善存於世的維吾爾文典籍《諾畢提詩選》、《維吾爾醫藥大全》《古蘭經》手抄本等,這説明,早在唐代,桑皮紙的書畫用途就已經流經西域,傳播世界各地,廣為使用。

桑皮紙製作工藝

桑皮紙規格分“大漢、中漢、小漢”三種,全為手工工藝生產。桑樹是落葉喬木,它的莖皮纖維韌長且有牢度,一度説來,山桑、條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紙的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色澤潔白,紋理美觀,墨韻層次鮮明。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又稱為棉紙。桑皮紙質地纖維細密,紋理清晰,綿韌而堅,百折不損,光而不骨,吸水性強,不腐蟲不腐蝕,桑皮紙含100%纖維,沒有任何其它原料,縱向拉力5000下,橫向拉力3000下,重量達46克左右桑皮紙手工製作工藝是傳統手工紙的典型代表。
桑皮紙的製作工藝總共有72道工序之多,早在漢代,迄今1800多年前,匠人們在簡陋的作坊裏辛勤地勞碌着。匠人們造紙時,先將桑樹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後剝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裏層白色的樹皮,將其放入加滿水的大鐵鍋中煮,邊煮邊攪,一直到樹皮煮熟軟爛,在場地裏曬乾,這只是第一步。在豐水季節,人們將這些曬乾了的樹皮取出,用清水進行長時間的浸泡,撈出後再用沸水進行24小時的蒸煮。煮爛後的桑樹皮被放置於打漿池內,完全用人工將樹皮打細、打碎至絮狀。絮狀的桑樹皮隨後被放於撈紙池內,匠人向內添加一種神秘的藥水。用簾架將已分解均勻的紙漿撈起,紙漿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張桑皮紙已初步成形。此時再送往烤房內用火焙乾,成品桑皮紙就這樣造出來了。整個造紙工藝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紙張的均勻、厚度、添加藥水的分量等要領基本上就靠經驗、眼力、熟練度等掌握。從數十張桑樹皮到一張桑皮紙,至少要經過一個星期的時間,薄薄的一張桑皮紙得來不易。古皖桑皮紙製作技藝是古人集體的研究成果。
先把桑樹皮放在水中泡三四天直到發軟,再按100斤桑樹皮30斤石灰的比例放入石灰,在木桶中放一夜;然後倒在一個大鐵鍋裏,用泥封得嚴嚴實實的,燒一天一夜。這樣,桑樹皮就皮肉分開了。再用疏口布筍殼、稻草三層包住,用力踩踏,將樹皮的渣滓踩出後呈纖維狀,撈出桑樹皮纖維,放到溪水中沖洗乾淨,把纖維拉起備用。再在溪中築起一口塘,將纖維放在塘裏面漂洗幾天幾夜,弄成一個個團,絞幹水,用木榔頭搗爛;再用鎬刀鎬碎,放入袋中用竹杆搗,再放入水缸中洗;然後用稻草灰水漂白,用木棍反覆搗清後漂上一天一夜。將所有雜質都清洗乾淨;當夜把材料瀝出來,放到溪水中讓流動的溪水漂清,最後均勻地鋪到簾子上。這樣做出來的皮紙橫絲直絲縱橫交錯,細密得當,就像撕開的蠶繭,非常適合柿漆的浸潤。
手工製作出來的桑皮紙又分為"生紙"和"熟紙"。"生紙"即未加工的黃紙,"熟紙"則是加工後變得潔白的紙張。
桑皮紙曾廣泛地用於民間。因為有旺盛的市場需求,製作桑皮紙曾成為一些人謀生的技藝,出現過大量製作桑皮紙的專業户。這門技藝也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

桑皮紙傳承意義

桑皮紙非常古老,如今在地球上倖存的也屈指可數。它曾經一度是造紙行業的主角,因為它結實而有韌性,被古人用於書畫、印錢、制扇、書籍等等。與桑皮紙相關的器具製品有:大鍋,木棰,攪棍,紗框。
有着千年歷史的桑皮紙被稱為人類紙業的"活化石"。千百年來,它記錄着我國傳統造紙工藝,是人們瞭解紙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
桑皮紙在明清時期還非常盛行,直至20世紀40年代,很多書畫大家用紙用的都是桑皮紙。但隨着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桑皮紙曾經的輝煌已經暗淡,它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20世紀50年代以後,桑皮紙已經完全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為沒有市場需求,製作桑皮紙的匠人都已轉業,他們的子孫也沒有繼承這門技藝的願望。
桑皮紙有幸成為故宮大修特選材料後,這一民間絕活受到世人關注,為純手工製作桑皮紙傳統技藝的搶救和振興帶來新機遇。桑皮紙在傳統書畫創作以及古畫修復方面是其它機器產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尤其重要。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隨着現代工業的不斷髮展,從業人數和生產規模很小的紙坊,難以抗衡市場激烈的競爭;知曉桑皮紙手工技藝的人很少,熟練並精通的更是鳳毛麟角。這種傳承千年的絕活瀕臨滅絕。保護桑皮紙古老技藝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桑皮紙文物保護

喚醒桑皮紙手工製作技藝的記憶,得益於故宮大修。自2002年起,故宮對內部裝飾進行修復,其倦勤齋通景畫的修繕,必須完全按照傳統工藝流程進行。倦勤齋通景畫是全國範圍內留存規模最大的內裝飾通景畫,一共70餘張約170平方米。那層貼裱在畫面背後的是乾隆高麗紙”,找到與之材質相同的紙是這次修復的關鍵。為了尋找這種材質的紙,兩年來,故宮專家跑遍了國內外的許多紙張產區都沒有找到。為了尋找桑皮紙,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靜樓等專家,花了很長時間在國內以及韓國苦苦尋覓,均未有結果。因安徽的手工造紙工藝在歷史上很著名,其間曹靜樓曾五次來安徽尋找,均失望而歸。2005年9月,曹靜樓第六次來安徽尋訪桑皮紙,安徽大別山區的王柏林揭了“皇貼”。
嶽西農民王柏林是嶽西一位地道的農民。正是他在桑皮紙槽間“頑固”地堅守,才留住了桑皮紙手工製作的千年工藝,得知故宮專家世界範圍尋求特選古紙材料後,重新操起了單傳七代的手工造紙絕活,造出樣品送往北京候選。國家紙張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他的桑皮紙進行檢驗,結果均達到了標準值。其耐折度更是高達9000多次,是人民幣用紙的3倍。專家們最後達成一致意見,王柏林手工造出的100%純桑皮紙堪與乾隆年間的高麗紙相媲美。因此,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決定選用王柏林生產的桑皮紙,請他專供故宮博物院用紙。傳統工藝製作的桑皮紙被故宮選用後名聲大噪,日本、韓國及世界範圍書畫愛好者聞訊後趕到中國,一睹桑皮紙的真彩,紛紛感嘆讚譽幾近失傳的桑皮紙造紙文化在王柏林的身上得以傳承保存。這一民間絕藝重為世人關注。生產桑皮紙的特定材料、獨特工藝中藴含着的科學原理、文化傳統,凸顯了它不能為工業造紙所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桑皮紙有幸成為故宮大修特選材料後,這一民間絕活受到世人關注,桑皮紙生產工藝流程中使用的特定材料、採用的獨特方式、添加劑的量等都藴含着科學原理,其生產工藝也折射出祖先們生產生活的一種狀態和發展進程。桑皮紙在傳統書畫創作、修復方面是其它機器產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尤其重要。保護桑皮紙古老技藝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王柏林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書畫歷史悠久,桑皮紙揹負傳奇,這兩個文化瑰寶交匯、相融於一體。在承載了我國傳統造紙技藝和中國書畫傳統藝術的濃厚歷史文化底藴,而且通過將桑皮紙所藴含的歷史文化特質與現代文化元素有機融合,在傳統書畫用紙上呈現出時代藝術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