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紙

鎖定
皮紙是指用桑皮、山椏皮韌皮纖維為原料製成的。主要有棉紙宣紙桑皮紙等。
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與白紙、竹紙白棉紙等同為線裝書的紙張種類之一。
紙質柔韌、薄而多孔,纖維細長,但交錯均勻。一般是供糊窗和皮襖襯裏等日用需要,特殊的則作謄寫蠟紙、補強粉雲母紙等的原紙。現在很少生產。
中文名
皮紙
外文名
Bast paper
用    途
糊窗、皮襖襯裏
起    源
中國古代

目錄

皮紙歷史

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

皮紙文字記載

皮紙原文

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1),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橫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紙。
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日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欞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蕩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2)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3),粗意猶存也。
朝鮮白硾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於炕面,其下爇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4),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5),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選自《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

皮紙註釋

(1)用藥得方:用藥得法。
(2)逼簾者:與簾相接的一面。
(3)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蓋料即紙的背面,疊紙時朝上,故曰蓋料。背面因是紙漿蕩浮而成,故較粗糙。
(4)蠲糨(juān jiànɡ)紙:為五代時温州(即永嘉)所造,吳越國王錢鏐以貢此紙者蠲其賦税,故名蠲紙。
(5)薛濤箋:薛濤為唐代女妓,精,晚年居於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紅箋紙,有名於時,號薛濤箋。此為後世仿製,沿用其名。

皮紙譯文

剝取楮樹皮最好是在春末夏初進行。如果樹齡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將它砍掉,再用土蓋上,第二年又會生長出新樹枝,它的皮會更好。製造皮紙,用楮樹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裏漂浸,然後再塗上石灰漿,放到鍋裏煮爛。近來又出現了比較經濟的辦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樹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製造,如果紙藥水汁下的得當的話,紙質也會很潔白。堅固的皮紙,扯斷縱紋就像絲綿一樣,因此又叫做綿紙,要想把它橫向扯斷更不容易。其中最好的一種叫做欞紗紙,這種紙是江西廣信郡造的,長約七尺多,寬約四尺多。染成各種顏色是先將色料放進抄紙槽內而不是做成紙後才染成的。其次是連四紙,其中最潔白的叫做紅上紙。還有名為皮紙而實際上是用竹子與稻草摻和製成的紙,叫做揭帖呈文紙。
此外,用木芙蓉等樹皮造的紙都叫做小皮紙,在江西則叫做中夾紙。河南造的紙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原料,這種紙供京城人使用,產地十分廣泛。還有用桑皮造的紙叫做桑穰紙,紙質特別厚,是浙江東部出產的,江浙一帶收蠶種時都必定會用到它。糊雨傘和油扇則都要用小皮紙。
製造又長又寬的皮紙,所用的水槽要很寬、紙簾很大,一個人幹不了,就需要兩個人對抄。如果是欞紗紙,則需要好幾個人才行。凡是用來繪畫和寫條幅的皮紙,要先用明礬水浸過以後才不會起毛。貼近竹簾的一面為紙的正面,因為料泥都浮在上面,紙的反面就比較粗。
朝鮮的白硾紙,不知道是用什麼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製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後,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朝鮮是不是用這種方法造紙,我們不得而知。中國有沒有用這種方法,也不清楚。温州的蠲糨紙也是用桑樹皮造的。四川的薛濤箋,則是以木芙蓉皮為原料,煮爛然後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紙。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薛濤個人提出來的,所以“薛濤箋”的名字流傳到今天。這種紙的優點是顏色好看,而不是因為它的質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