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松

(明代官員)

鎖定
李松(1525年-1598年),字子節,別號小峯,大城縣東陳村人,父李淮為明嘉靖年間河南鄢陵主簿。李松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加之天資聰穎,兩三歲便識字。5歲時母親病逝,由繼母王氏撫養,百般疼愛,父親看到説:小孩子不要慣,讓他讀書知上進。於是父親成了他的啓蒙老師。 [2] 
嘉靖二十五年(1546)二十歲的李松考中秀才。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順天府鄉試舉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進士
李松一生歷任浙江歸安縣知縣,河南鄧州判官,山東滕縣知縣,工部虞衡司主事,兵部武選司主事,兵部車駕司員外郎,整飭遼東寧前兵備山東按察司僉事(簡稱“遼東寧前兵備僉事”),寧前兵備參議、兵備副使、兵備參政,山東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遼東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兼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銜,加兵部左侍郎銜。
本    名
李松(字子節)
別    名
李都堂
所處時代
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順天府霸州大城縣
出生日期
嘉靖四年(1525A.D)
逝世日期
萬曆二十六年四月二日(公元1598A.D)
主要成就
修復遼東長城,鎮守遼東
任最高官職
遼東巡撫加兵部侍郎(正二品)
性    別

李松李松少時

李松的父親李淮,為歲貢生,經考試後授職河南開封府鄢陵縣主簿,在光緒二十二年重修的《大城縣誌》上有傳,稱他“慷慨有大略”,“剛方有節,文武兼全,能以經術為治術”。據李松墓誌,李松5歲時,生母繳氏去世,繼母王氏對他視同己出,“保護甚至”。李松少時“警悟不羣”,父李淮頗感驚異,素來器重,對李松繼母王氏説:“這個孩子天賦很高,不能被別的孩子所幹擾,我要親自督導他的功課。”因此,李松少時的經術學業全仰父親的教誨,沒有拜師學習,二十歲進學成為生員(即俗稱考中秀才)。

李松主要事蹟

李松清廉剛正

李松考中進士之後,初次做官是任浙江歸安縣知縣,據光緒《大城縣誌》《李松傳》記述,李松為官“嚴明清介”。一次,監察御史巡按浙江,考察當地官員,立“清”、“廉”、“貪”、“酷”四塊牌子,要求被考核官員自審政績,立於各牌之下。一時間,接受考察的官員爭相趨往“清”字、“廉”字牌,只有李松獨自站到了“酷”字牌下。御史十分詫異,詰問緣故,李松答道:“卑職讀聖賢書,承蒙皇上恩典成為進士,頗知自愛,貪則斷不敢為,而清、廉自認為尚不能做到,歸安豪門勢族非嚴厲不能整治,酷有時是有的。”御史為之感動,異常驚奇,秘囑緝捕豪紳勢力。李松墓誌也有記述:“初授歸安令,持節甚苦,以愛惠得民心。獨請謁不行,即權貴家以事居間,公盛氣待之,不為禮。以此諸權貴家不能無缺望,爭媒櫱其短……”李松剛直不阿,拒絕地方豪紳勢力的拉攏收買,從而觸怒了他們,結果遭到他們的競相誣陷,幾乎斷送了仕途。對此,在《明世宗實錄》“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庚戌”條裏可以看到相關的記載,稱李松“著酷聲”,“峻急過之,而廉不如”,從而被下於“巡按御史問奏”。最終李松被貶職,改任河南鄧州判官。雖經此挫折,李松仍秉持節操,墓誌稱李松“苦節如初”,光緒《大城縣誌》《李松傳》稱其:“正直之氣不以微官故少貶”,不久便擢升滕縣知縣,又進入工部、兵部擔任部曹

李松鎮守遼東

縱觀李松一生宦途,真正建功立業是在遼東。李松自隆慶五年(1571)九月任遼東寧前兵備僉事,至萬曆十三年(1585)六月以後因繼母去世從遼東巡撫任上回籍丁憂,前後在遼東任職至少十二年(據《明穆宗實錄》和馮子履《賀小峯李公擢寧前兵備僉事序》,隆慶五年九月李松任遼東寧前兵備僉事,官職全稱為整飭遼東寧前兵備山東按察司僉事。據《明神宗實錄》,萬曆十三年五月,李松加兵部左侍郎銜,繼續擔任遼東巡撫。當年六月,前薊州兵備副使顧養謙任遼東巡撫,説明李松此時已經卸任。又據《王太淑人諭祭文》,萬曆十三年十月,皇帝遣官諭祭李松繼母王氏,並且墓誌中提到李松“以繼母喪歸”,説明李松此時已回籍丁憂。按上述起止時間計算,前後近十四週年,故墓誌、光緒《大城縣誌》説他“在遼十二年”、“辛勤十有二載”可能有誤,除非李松在前後擔任山東按察使和右布政使兩個省級官職時離開過遼東一段時間)。李松在遼東任職期間,主要功績是整修了從鐵廠堡到虹螺山段的遼西邊牆,遏制打擊了東部蒙古各部和女真各部的侵擾和內犯。
始自正統二年(1437),終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明朝為了防禦東部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擾、內犯,確保遼東漢族地區的安全生產,鞏固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建成了西起山海關,東至鴨綠江,全長約1118公里的明代遼東長城(明時亦稱“邊牆”)。遼東邊牆包括遼西邊牆、遼河流域邊牆和遼東東部邊牆三大部分。遼西邊牆,從山海關外附近的鐵場堡(今綏中縣境內)到廣寧(今北鎮)。正統七年(1442年)在遼東巡撫王翱、都指揮僉事畢恭兩人的共同策劃下修築,主要是為了防禦蒙古兀良哈對遼東地區的寇擾。在李松墓誌中提到“遂出為遼東兵備僉事,時虜數躪遼左,鎮城空虛,滋不支。公至,周視形勝,規畫便宜,拓虹螺山為內地,鑿山築邊牆,遙接山海關,連亙八十餘里。曰:‘此遼數世利也。’牆既成,邊人始有固志。”李松任遼東兵備僉事時的隆慶五年(1571)距離遼西邊牆修築完成的正統七年(1442)已經過了近130年,“因建築過程中邊吏偷工減料,經年失修和蒙古部族的毀牆等緣故,邊牆殘損嚴重。”所以李松的修築應該是一種重新整修,對安定邊民的生活,保障生產,防禦外族,消除邊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此,在《明神宗實錄》裏可以找到多處相關記載,時間自萬曆元年(1573)至萬曆十年(1582),職務由兵備(僉事)到按察使,涵蓋了李松升任遼東巡撫前,督建遼西邊牆的全部歷程,茲羅列於下:
其一,萬曆元年七月丙申條:
“兵部又覆閲視侍郎汪道昆奏:閲過遼東全鎮修完城堡……,得報巡撫張學顏、總兵李成梁、兵備李松、參將馬文龍等各升賞有差。”
其二,萬曆三年五月己酉條:
“先是,閲視薊遼侍郎汪道昆、劉應節等累有修築寧前一帶台牆之議……。至是,總督侍郎楊兆複議……,且言宜允任寧前副使李松以重,責成於是。部議覆聽焉。”
表明了上級官員對李松讚賞有加,上報兵部,要求對李松委以重任,負責寧前一帶台牆的修築。
其三,萬曆七年六月辛卯條:
“兵部覆御史安九域,查勘寧前永安、鐵場二處修完堅固,參政李松實心任事,宜紀錄敍用或久任加銜,以示激勸。從之。”
巡按御史對李松的克盡職守給予肯定,並要求對其嘉獎。這裏的永安、鐵場分別為永安堡和鐵廠堡,皆位於今遼寧綏中縣境內,是遼西邊牆沿線的堡城。
其四,萬曆十年二月丁未條:
“錄七年、八年、九年修完小團山寨、見山、松山寺等堡各邊台十九座,剩銀三千二百六十餘兩,米器具稱是,——賞按察使李松、參將裴永勳等有差。”
目前,在遼寧葫蘆島市小虹螺山山口和東山下,仍然存有部分以石牆為主的遼西邊牆的殘跡,這段邊牆可能與當年李松的督建有關。

李松軼事典故

由於李松最終任職遼東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一度曾升任右副都御史),而明朝稱各官署長官為“堂上官”,簡稱“堂官”,都察院的長官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以及差遣在外的總督、巡撫加上述官銜者,皆通稱“都堂”,因此,儘管相隔400多年,至今大城故老相傳,仍稱李松為“李都堂”。
有關李都堂,大城民間仍然流傳着兩則故事,儘管荒誕不經,但可以反映出李松幼時的“警悟不羣”。一是説,李松童年時在縣城讀書,有兩個小鬼兒每天很晚都看到他經小路放學回家,就想惡作劇,故意嚇唬他。一天晚上,李松途中內急如廁,兩個小鬼兒亦尾隨而至,它們故意以袖遮面,露出一對綠色的小眼睛一閃一閃的。李松瞅了瞅小鬼兒,覺得他倆的樣子很奇怪,伸手就把其中一個遮在臉上的袖子扯了下來,並且勇敢地與它們對視。只見小鬼兒青面獠牙,吐着長長的紅舌頭,頭髮又亂又髒,樣子十分嚇人。李松非但沒有被它們嚇住,反而笑了笑,用手摸着一個小鬼兒的腦袋説:“小鬼兒小鬼兒,你好大個頭啊!”這下倒把那個小鬼兒嚇了一跳,它不由得驚歎:“李松李松,你好大個膽啊!”這倆小鬼兒很佩服李松的膽量,從此每晚打着燈籠送他回家。
另一則故事是説有一個下雪天,李松捏了個雪球,走進城隍廟去玩。他把雪球放在城隍爺的供桌上,説道:“勞煩城隍替我看着,如果雪球不見了,可別怪我不客氣,我要揪下你的腦袋當球玩。”説完之後就又到別處玩耍,把這件事忘記了。城隍爺給他看了一個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氣轉暖,再也看不住了,擔心自己的腦袋不保,便在一天夜裏,給李松的老師託夢,求他告訴李松到城隍廟取走雪球。
第二天早上,李松到學堂上課,老師問他城隍廟雪球的事,他才忽然想起來。老師説:“你趕快把雪球取回來吧!這麼熱的天兒,城隍爺實在給你看不住了。”他一路小跑進了廟門,果然看到供桌上尚有一片水漬和杏核大小的一塊雪球,李松衝城隍爺的塑像扮了個鬼臉,頑皮地説:“區區小事,何必如此當真。”説着就伸手去拿,正好一陣清風吹來,雪球化作一團霧氣被颳走了。

李松晚年致仕

至遲在萬曆十三年(1585)十月,李松因繼母喪回籍丁憂,此後再未出仕,這一年李松61歲。關於李松絕意仕進,有學者分析與遼東總兵李成梁有關,認為李成梁貴極而驕,在遼東一手遮天,橫行不法,李松心存不滿,但又畏懼其權勢,因而功成身退。但是論據並不充分。《明史·李成梁傳》雖然言及李成梁飛揚跋扈,“督撫、監司稍忤意,輒排去之,不得舉其法。”但同時也提到“先後巡按陳登雲、許守恩廉得其殺降冒功狀,擬論奏之,為巡撫李松、顧養謙所沮止。”説明李松與李成梁之間似乎存在某種默契,故而為其彌縫
此外,也不排除丁憂期間被革職的可能。《明神宗實錄》共有三條史料提供了佐證信息,其中萬曆十四年二月,南京科道糾拾包括李松在內的多名巡撫均屬冒濫,皇帝下旨李松在籍聽用。一年之後,吏科河南道交章彈劾包括李松在內的十餘名官員,最終僅有兩人留用,而李松未列其中。這年十二月,李松袒護女婿縱容家人毆辱大城縣官徐東漸,被順天府撫按彈劾,《實錄》稱其為“革原任兵部侍郎”,其中必有緣故。
致仕之後,李松“優遊林泉,與鄉人處,恂恂如布衣,毫無貴倨氣”。家居期間,置義田三百畝,地租收入交由族中年高德劭者管理,用於族人的婚喪嫁娶之用。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四月二日,李松卒於家中,享年七十四歲。死後“葬於沿河之西”。

李松人物評價

其墓誌總結李松在遼東的戰績:“公在遼十二年,與虜百十戰,斬馘五千八十餘級。最後,大虜挾五萬騎犯塞。公召諸部,約先期薄之。諸將皆謂虜勢張,不宜輕出,戰不利,懼喪全師。公曰:‘虜勢張,吾不出,且逼廣寧,吾先自敗已。’遂帥勁兵夜馳九十里與虜遇,且戰且前,虜見我師鋭,退避數舍。相持竟日,虜無略,飢甚,竟遁去。” 並説“朝議積公前後功,蔭一子錦衣衞世襲副千户,一子國子生,予應得誥命。已,又加兵部左侍郎。”查閲史籍,從時間上看,此戰應指萬曆十三年(1585)二、三月間,蒙古兀良哈泰寧部聯合察哈爾部以數萬騎入掠瀋陽,退兵後又駐牧遼河,欲犯開原鐵嶺,遼東巡撫李松與遼東總兵李成梁密切配合,出其不意,先發制人,取得大捷的一仗。此戰《明史·李成梁傳》、《明神宗實錄》均有記載,以後者記錄稍詳:
-------------------------------------------------------------------------------------------------------------------------------
史料1:
萬曆十三年三月壬申朔……,己丑,巡撫遼東兵部侍郎李松,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帥師大破虜於邊外,斬首八百級,獲其馬五百餘匹,甲仗稱是。先是,二月虜入犯瀋陽,盤據近邊不散,聲犯開、鐵。撫、鎮知賊必復逞,集兵以備之,以參政任天祚、副使王緘監軍。十一日壬午,師次河東。甲申,次虎皮驛。降夷來言,挽兒花、大抄花等同西虜以兒鄧將以五月犯廣寧及關門東西,於是撫、鎮議曰:“賊有謀矣,不如乘此兵力出剿之。”乃遣遊擊韓元功縛浮橋於丁字泊。戊子,濟師。寧遠伯分兵為疊陣,一字陣衝砍,二字陣繼進夾擊。明日,戰於打大,邊外地也,離邊牆一百五十里,我師奮擊,虜眾摧敗,以大捷聞。 [1] 
------------------------------------------------------------------------------------------------------------------------------
此前,萬曆十一年(1583)十二月,李松於開原鎮北關設計斬殺清佳砮(亦作逞加奴)、楊吉砮(亦作仰加奴、養加奴),展現了他過人的謀略和膽識。遼東女真在明初分為三部,海西、建州野人海西女真分佈在開原以東、以北一帶,又分為南、北兩關,王台屬海西女真哈達部,為南關酋長,聽命於明政府。清佳砮、楊吉砮屬海西女真葉赫部,為北關酋長,與王台素有仇隙。王台死後,由其最小的兒子猛骨孛羅繼任,二砮又對其屢屢侵犯,並且藉助蒙古土蠻汗及其察哈爾部部曲煖兔、慌忽太的兵力屢屢侵犯邊境。李松事先授意備禦霍九皋許諾二砮貢市,並利用他們前來貿易的機會,在開原鎮北關預先埋下伏兵,一旦二砮不受招撫,即予以武力解決。有關這段戰事,以瞿九思《萬曆武功錄·逞加奴、仰加奴列傳》描寫最為詳盡和生動傳神:
-------------------------------------------------------------------------------------------------------------------------------
史料2:
總戎李成梁即提兵伏中固,去開原可四十里,候炮聲接至,即伏起,尾虜騎後黨退遁巢穴,則環四面而攻之。是日,再使備禦使霍九皋曉諭,以為復不可撫,吾然後擁精兵數萬人如所策,未晚也。頃之,二奴提恍忽大兩千餘騎擐甲詣鎮北關,去邊三十里,請曰:“第重賞,唯太師馬法所左右。”霍九皋及通事郭仲舉、孟承勳迺譙讓之:“若等既來聽撫,則甲騎數千如林,皆胡為者?”二奴報曰:“如太師馬法不欲就關下撫賞,阿兄弟請以三百餘人詣圈門。”於是台御史李松令三軍皆解甲,異服微入城,授密策,而以李寧、李興伏東南隅,劉言、李維藩伏南甕城,宿振武、霍九皋伏西南隅,而台御史及任天祚坐南樓,因與軍士約曰:“如虜入圈聽撫,則張旗志以為號,諸軍當按甲勿起。不然者,三軍皆鳴炮,若等聞炮鳴,即提桴鼓,鼓行而前,如令。”亡何,二奴果至圈門,據馬不馴。台御史憤髯抵幾曰:“走!”九皋即扯二奴下馬,二奴目眥盡裂,視白虎赤,白虎赤拔劍斫九皋,微中右臂,九皋隨反手一刀,擊一虜首墜馬,餘黨擁前,列左右,殺我兵顧二等一十一人。於是軍中炮鳴如雷,宿振武、李寧、李興等聞聲馳赴,殊疾力,斬獲逞加奴、仰加奴、從賊首白虎赤,及仰加奴男哈兒哈麻,逞加奴仲男兀孫孛羅首凡三百一十一級。台御史見為餘虜屯結塞上,聞我炮聲盛,必生疑二,迺決策追殺以應外兵。是時,李成梁聞炮聲,亦擁精兵馳新寨,迎虜騎,大戰數十合,擊破之,斬首捕虜凡一千二百五十一級……。 [1]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