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春濤

(原《嶺東民國日報》社長)

鎖定
李春濤(1897-1927),廣東潮州人。幼名清榮。1917年赴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1921年回國。1922年初應彭湃之邀,到海豐縣任教。同年夏到北京,先後在中國大學、平民大學、高等女師任教。1925年到廣州,參加毛澤東主編的《政治週報》工作。1926年任國民黨汕頭市黨部委員兼宣傳部長、《嶺東民國日報》社社長,積極宣傳革命,反對國民黨右派。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捕。同年4月27日在汕頭遇害。 [1] 
中文名
李春濤
別    名
清榮
筆名景山、赤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27年4月27日
出生地
廣東潮州

李春濤人物生平

李春濤早期馬克思主義者

李春濤,幼名清榮,曾用筆名景山、赤鱗,一八九七年出生於潮州城內的劉察巷,祖輩經商,父親以教書為業。
一九O五年,春濤進入潮州城南講堂(又稱城內書院,今西平路小學)讀私塾,他的父親就在這裏執教。李春濤勤奮好學,父親對他嚴格要求,因而成績優異,特別是有較好的語文基礎。一九一二年,進入金山中學讀書。
辛亥革命前夜,潮汕一帶已有好些人蔘加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開展反對清王朝的鬥爭。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時,潮汕的革命黨人起而響應,放火燒了潮州府衙,市民羣眾拍手稱快。潮汕革命黨人的鬥爭,在李春濤的幼小心靈裏也產生了影響。後來,他用“景山”做筆名,就是為了表達他對孫中山的景仰,對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擁護。 [9] 
中學畢業以後,他追求真理的願望更加強烈。一九一七年九月,他和彭湃一起,東渡日本,考進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在大學,一些探索反對資本主義、建立新社會的進步學生,於一九一九年組織了“建設者同盟”。李春濤和彭湃是這個組織的早期成員。“建設者同盟”着重研究農民問題,李春濤和彭湃對此有濃厚的興趣。隨着十月革命影響的擴大,李春濤、彭湃等十人又組織了進步團體,李春濤提議起名“赤心社",以表示一心學習俄國。一九二O年十一月,日人堺利彥、韓人權無為等在東京發起組織“宇宙俱樂部”,彭湃與李春濤等因與堺,權相識,遂首先加入。之後,亞洲和歐美許多國家的左翼文化人紛紛參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社交組織。參加這些活動,促進了李春濤對馬克思主義的瞭解。 [8] 

李春濤在海豐與北京任教

一九二一年夏天,李春濤等在日本學成回國。適彭湃不久就任海豐縣教育局長,李春濤應邀到海豐任教,他和彭湃一起進行了從教育入手以促進社會變革的實踐。他們為改變海豐的教育面貌作出了許多成績。
一九二二年五月,他們發動和組織學生在海豐舉行勞動節紀念集會和遊行,李春濤在會上發表演説,號召學生為謀取人類的幸福生活而鬥爭。五月八日,海豐《陸安日刊》發表反動文章,攻擊彭湃、李春濤等組織這次集會和遊行,是所謂“藉教育宣傳社會主義之謬妄”,因而彭湃被撤去了教育局長的職務,李春濤也被解聘。
李春濤 李春濤 [8]
李春濤回到故鄉潮州,仍致力於教育工作,初任潮州金山中學教務長,旋代理校長。他積極推行新文化運動,繼續進行教育革新,注重把學校生活與社會鬥爭結合起來。然而,當時的潮州畢竟還是舊勢力的天下,李春濤的進步思想,又不為環境所容。
不久,他又去職,乃前往北京,在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校任教,講授有關唯物主義的課題,深受進步學生的歡迎。在北京期間,李春濤在地安門織染局衚衕十三號和杜國庠李滄萍合住,杜為户主。他們把住屋命名為“赭廬”(即紅樓之意),這所普通的住屋是他們學習、研究與宣傳馬列主義的地方。李春濤在“赭廬"居住期間,與正在海豐從事農民運動的彭湃繼續保持密切的聯繫,互相通過書信討論農會組織及進行事宜。李春濤假期回鄉或返校途經上海時,必替彭湃去找當時團中央的負責人施復亮,聽取意見或彙報海豐農運情況。 [7] 

李春濤支持彭湃與海豐農民運動

一九二三年暑假,李春濤南歸。當時,正值海豐農運受到陳炯明爪牙的摧殘。彭湃找陳炯明進行説理鬥爭之後,到湘安李春濤的家中相會,又詳細商談了有關農運問題,彭湃要求李春濤為海豐農民起草一份告同胞書,揭露封建勢力對農民運動的殘酷鎮壓。李春濤欣然應諾,並親切鼓勵彭湃説:“這是一個革命運動必經過的途徑,再幹吧!"他隨即奮筆疾書,寫出了《海豐全縣農民泣告同胞書》。
地主豪紳階級和香港的反動報刊,繼續對海豐農民運動進行造謠誹謗,這時,李春濤又挺身而出,在赭廬,寫下了長篇論文《海豐農民運動及其指導者彭湃》,捍衞彭湃從事農運的革命事業。
這篇文章發表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三十日,刊登在中國大學的校刊《晨光》上。它的附註指出: “海豐農民運動,有主義有組織,是研究中國勞動問題者所應當特別注意的。李君是專門研究經濟學的人,而海豐農民運動首領彭湃君又是李君的知已,材料真確,判斷公平,可想見了。" [6] 

李春濤參與《政治週刊》

第一次革命統一戰線形成後,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國民黨宣傳部創辦《政治週報》,由毛澤東主編,李春濤以國民黨左派的身份參加週報的工作,積極協助毛澤東處理編輯部的事務,並撰寫了一些重要文章。在《政治週報》第二期發表《殺盡知識階級的是誰》。李春濤在《政治週報》的表現,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隔三十年,毛澤東和柯柏年(即李春蕃,李春濤的堂弟)談話時,柯柏年問他是否還記得在《政治週報》工作過的李春濤時,毛澤東連聲説: “記得!記得!" [5] 

李春濤出任《嶺東民國日報》社社長

第二次東征期間,李春濤在周恩來領導的東征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工作,寫了《東征記略》等重要文章。東征勝利後,國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主持二十五縣政務。李春濤出任《嶺東民國日報》社社長。
《嶺東民國日報》名義上是潮梅地區國民黨的黨報,實際上直接由周恩來領導,是反映我黨政治主張的輿論工具。《嶺東民國日報》在李春濤主持下,宣傳革命思想,對推進東江地區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為該報積極宣傳了我黨的政治主張,堅持了反帝反封建的鮮明旗幟,勇敢地捍衞工農羣眾的利益,才引起了國民黨右派土豪劣紳的刻骨仇恨,把李春濤視為眼中釘。
在國民黨左、右派激烈鬥爭時,和共產黨人一起參加了民主革命的李春濤,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更深刻了。這時,他懇切地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中共汕頭地委認真討論後,認為在當時國共合作的條件下,李春濤以國民黨左派的身份開展工作,對革命事業更為有利。因此,彭湃便向李春濤解釋:你是很堅定的布爾什維克,完全具備黨員條件。但是,在目前情況下,你作為國民黨左派的身份,與共產黨進行合作,對革命事業更有好處。李春濤聽黨的話,一心幹好革命工作,深得同志們的愛戴,稱他為“非黨布爾什維克"。 [4] 

李春濤英勇犧牲

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的前夕,李春濤就被撤去了《嶺東民國日報》社長的職務。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廣州的形勢也很緊張。中共汕頭地委接列黨員梁工甫從香港發來的急電:“先為哥:父親在滬墜馬折足,母親在省病危,請諸兄弟來港會商善後。”“先為”是汕頭地委的代號,電文暗示事變已經發生,要汕頭方面做好應變準備。但汕頭地委未能充分估計敵人的陰謀,沒有立即採取斷然措施。當潮梅代綏靖主任何輯伍(何應欽之弟,國民黨右派),藉口解決澄海縣農軍教練彭丕被害問題,通知我黨負責人前往警備司令部開會,誘捕我黨負責人時,我黨仍派出李春濤、廖伯鴻(中共黨員),梁德明前往,他們到警備司令部即被逮捕。十四日晚,全市戒嚴,國民黨汕頭市黨部、總工會,工人罷工委員會等機關被包圍,國民黨反動派抓走了一百多名革命同志。
李春濤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大義凜然,堅貞不屆,他賦濟言志,抒發革命情懷。四月二十七日深夜,國民黨反動派競把李春濤等裝進麻袋,用刺刀刺死後,拋進汕頭石炮台的大海。李春濤烈士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英勇犧牲了,時年僅三十歲。 [3] 

李春濤代表作品

《海豐全縣農民泣告同胞書》文章列舉了農民受封建地主階級壓迫剝削而處於絕境的大量事實,敍述了海豐農民為了求生存而組織農會的經過,揭露了在一九二三年的“七五農潮”中反動勢力對農民運動的摧殘,最後,呼籲社會各界的同情和支持。《泣告同胞書》陳詞懇切,語言悲憤,寄發各地後,無不激起人們對海豐豪紳地主階級的痛恨,對海豐農民的正義鬥爭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 [7] 
《海豐農民運動及其指導者彭湃》文章在詳細介紹了彭湃的思想發展和海豐的農運經過,客觀地評價了彭湃在海豐農運中所起的作用之後,着重指出: “我們的目的,當然是在於推翻現代的資本主義組織以實現未來的社會主義組織。實現此目的之唯一手段,為社會革命。社會革命之完成者,當屬勞農階級。而勞農階級在未成其社會革命的事業時,莫要於鮮明其階級意識,整飭其先鋒的隊伍,發揮其鬥爭的精神。”這篇文章最早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論證了彭湃與海豐農民運動的關係,具有高度的唯物主義思想水平,而且保存了海豐農民運動的許多材料,真實地反映了海豐農民運動發展的歷史。 [6] 
《殺盡知識階級的是誰》文章針對陳炯明之流誣衊和誹謗共產黨的政策是要“滅絕知識階級”,説什麼“共產黨成功時;便要把知識的青年學生,一個一個殺盡”的讕言,他以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反駁。首先指出,根本就沒有一種共通的利害,能夠促成知識分子聯合成一個階級,他們只能是附屬於各個階級的知識分子,然後又指出:“若他們竟忘卻了自身在現存社會上的地位,而情願開倒車去和軍閥買辦階級土豪劣紳幫忙,那才算是有知識的青年被人殺盡。被誰殺盡呢?直接被軍閥買辦階級土豪劣紳冤殺,間接被帝國主義毒殺。”一篇不過四百來字的短文,不僅闡明瞭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和革命前途,而且還深刻揭露了陳炯明之流才是真正殺害知識青年的劊子手。 [5] 
198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李春濤文集》。 [2] 
參考資料
  • 1.    本辭典編寫組:《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第267頁。
  • 2.    《李春濤文集》編輯組編:《李春濤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5年。
  • 3.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南粵英烈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7頁。
  • 4.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南粵英烈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6頁。
  • 5.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南粵英烈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5頁。
  • 6.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南粵英烈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4頁。
  • 7.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南粵英烈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3頁。
  • 8.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南粵英烈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1-72頁。
  • 9.    中共汕頭市委黨史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潮汕英烈傳》 第1輯,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