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明松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

鎖定
李明松,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負責人,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 [1]  [11] 
李明松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學攻讀地質學專業學士學位;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在吉林大學攻讀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碩士學位;2012年9月2016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攻讀地質學專業博士學位;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作為地質學專業聯合培養博士學習;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喬治梅森大學大氣海洋與地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教授;2020年12月受聘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2-3] 
李明松主要從事天文年代學和深時全球變化研究,涉及旋迴地層學、地質年代校準、古海平面變化、古氣候數據同化、時間序列分析、軟件開發等。 [4] 
中文名
李明松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李明松人物經歷

2005年9月—2009年7月,李明松在吉林大學攻讀地質學專業學士學位。
2009年9月—2012年7月,在吉林大學攻讀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碩士學位。
2012年9月—2016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攻讀地質學專業博士學位。
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作為地質學專業聯合培養博士學習。 [2] 
2016年9月—2017年2月,在喬治梅森大學大氣海洋與地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9年2月—2020年12月,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教授。
2020年12月,受聘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3] 
2021年,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和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 [10] 
2022年12月,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重點專項“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軌道尺度海洋脱氧的時空演化”青年項目。 [11-12] 

李明松主要成就

李明松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明鬆開發了時間序列分析軟件Acycle(圖形界面、跨平台的時間序列分析軟件),為世界各地的古氣候研究者提供便利,用户來自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卡爾加里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烏得勒支大學帕多瓦大學、巴西國家觀測局、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單位;天文校準了多個地質時期的年齡;提出了沉積噪音與古海、湖平面的關係模型;提出了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百萬年尺度的環境變化受地球斜率長週期影響。 [4]  [11] 
  • 學術論文
據2023年12月Web of Science網站數據,李明松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Geology(地質學)》《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等期刊論文30多篇,被引1200餘次,H指數:14。 [1]  [13] 
Chao Ma, James Eldrett, Huimin Liu, Yongchao Lu, Xiaofeng Liu, Chunhua Zhou, Jun Feng, Chen Zhang, James Ogg, 李明松, Majie Fan and Yiquan Ma.East Asian Lake Hydrology Modulated by Global Sea-Level Variations in the Eocene Warmhous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602,2023,10.1016/j.epsl.2022.117925
Zhijun Jin, Meng Wang, Haotian Zhang and 李明松.Astronomically forced changes in groundwater reservoirs and sea level during the greenhouse world.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23,10.1360/TB-2022-0790
Pinxian Wang, Chao Ma, 李明松, Chunju Huang, Huaichun Wu and Jun Tian.Revisiting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405 ka Long Eccentricity Cycle.Earth Science,47,2022,10.3799/dqkx.2022.248
李明松, Zhiqian Gao, Juye Shi, Qi Gao, Chao Ma, Wangwei Liu, Mingzhi Kuang, Anne-Christine Da Silva, Tailiang Fan, Yifan Li* and Tan Zhang.Orbital forcing of tropical climate dynamics in the Early Cambrian.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19,2022,10.1016/j.gloplacha.2022.103985
Marci M Robinson, William D Rush, James C Zachos, Jean M Self-Trail, Lee R Kump, Timothy J Bralower and 李明松.Astrochronology of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on the Atlantic Coastal Plain.Nature communications,13,2022,10.1038/s41467-022-33390-x
Chengshan Wang, Pengcheng Ju, Xiang Li, 李明松, Yongjian Huang and Zhifeng Zhang.Obliquity-forced aquifer-eustasy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greenhouse world.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596,2022,10.1016/j.epsl.2022.117800
Lee R Kump, James WB Rae, Ross DM Whiteford, Christopher J Poulsen, Gregory J Hakim, Andy Ridgwell, 李明松, Jiang Zhu and Jessica E Tierney.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across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9,2022,10.1073/pnas.2205326119
James G. Ogg, Slah Boulila, David B. Kemp, 李明松 and Meng Wang.Sedimentary noise modeling of lake-level change in the Late Triassic Newark Basin of North Americ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8,2022,10.1016/j.gloplacha.2021.103706
Wenhan Chen, 李明松, Chunju Huang, James Zachos, Manuel Vieira, David W. Jolley, David B. Kemp and Simin Jin.Large-scale, astronomically paced sediment input to the North Sea Basin during the 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579,2022,10.1016/j.epsl.2021.117340
李明松, Zhiqian Gao, Wangwei Liu, Mingzhi Kuang, Qi Gao, Juye Shi, Anne-Christine Da Silva, Tailiang Fan, Yifan Li* and Tan Zhang.Orbitally-paced climate change in the early Cambri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hi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583,2022,10.1016/j.epsl.2022.117420 [5] 
  • 科研項目
據2023年7月北京大學官網數據,李明松已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並參與科研項目多項。 [4] 
項目時間
項目類型
項目名稱
2022年12月—2027年11月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軌道尺度海洋脱氧的時空演化
2022年1月—2025年12月
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項目
天文年代學與深時全球變化
2021年1月—2024年12月
北京大學基本科研項目
高分辨率天文年代學與古氣候變化研究
2021年1月—2024年12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基於沉積噪音模型的中德早三疊世湖平面與海平面變化機制研究
2021年7月—2022年6月
流域關鍵帶演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
四川廣安謝家槽下三疊統海相剖面的古海平面重建
參考資料: [9]  [11] 
  • 學術交流
截止到2022年12月,李明松在喬治梅森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北京大學普渡大學理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同濟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陸演化與季風系統演變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網絡系列學術研討會、固體地球科學重點實驗室聯盟等高校、研究所和研討會做了27場學術報告。 [11] 

李明松人才培養

  • 教授課程
據2023年7月北京大學官網數據,李明松教授2022年研究生秋季課程“深時地球數據分析與可視化”。 [6]  [11] 
  • 指導學生
李明松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22級1班地球化學強基班本科生班主任。 [11] 

李明松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2011年10月31日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優秀展板報告獎
2016年10月1日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李四光優秀學生提名獎
2019年12月31日
Web of Science Group,Publons地球科學頂級同行審稿人
2020年9月1日
愛思唯爾計算機與地球科學高被引研究者
2021年12月1日
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學者
2022年1月1日
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
參考資料: [7]  [11] 

李明松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單位
擔任職務
2022年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秋季年會專題會議
主席與召集人
2022年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秋季年會專題會議
共同主席
2022年
中國地質學會人類世研究分會
委員
2022年
北京大學地空學院
研究生第五屆“學術之星”評委
2021年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年會
共同召集人
2021年—2023年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學科編輯組
成員
2019年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
優秀學生演講獎評委
2017年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第十屆年度博士後研究展覽評委
——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基金評閲人
——
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
基金評閲人
——
德國研究基金會
基金評閲人
——
波蘭國家科學中心基金會
基金評閲人
——
《 Science》
審稿人
參考資料: [4]  [11] 

李明松人物評價

這(Acycle軟件)確實是對地球科學界的驚人貢獻。都應該為這一貢獻感到非常自豪。它為沉積地質學和古氣候學界的廣大讀者打開了訪問這些強大工具的急需途徑。再次感謝(李明松)的努力。真是了不起的工作(It is truly an amazing contribution to the geosciences community. You should all feel very proud of this contribution. It opens up much needed access to these powerful tools for a wide audience in the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paleoclimate community. Thanks again for all your efforts. A really marvellous job)。(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J.Fred Read評) [8]  [10] 
Acycle軟件使人們能夠快速分析新露頭和鑽孔的潛力,然後確定沉積速率和經過的時間。他(李明松)的Acycle軟件將成為所有國際工作者時間尺度應用的標準工具(Acycle software enables us to quickly analyze the potential of new outcrops and boreholes, and then to determine the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elapsed time. His Acycle software will become the standard tool for time-scale applications by all international workers)。(普渡大學教授James Ogg評) [8]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