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方科技大學

鎖定
南方科技大學(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南科大”,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入選深圳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深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是深圳市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主要借鑑香港科技大學辦學經驗創建的一所公辦新型研究型大學 [1]  [50-51] 
2010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同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明確南方科技大學為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201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成立南方科技大學,明確其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管理、深圳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公辦普通高等學校;2018年5月,南方科技大學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9] 
據2023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總面積198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為141.01萬平方米,校園建設總建築面積達85.92萬平方米;設有8個二級學院,下設35個系(院)、中心,此外,設有2個獨立教學單位,開設37個本科專業;擁有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獲批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簽約引進教師1426人,全日制在校學生總數9343人,其中本科生4740人,碩士研究生3141人,博士研究生1392,留學生70人。 [1]  [10]  [14] 
中文名
南方科技大學
外文名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簡    稱
南科大
創辦時間
2010年12月20日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22年)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8年) [42] 
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2015年)
深圳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2014年)
主管部門
廣東省 [41] 
現任領導
姜虹(黨委書記)
薛其坤(校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9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本科專業
37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4個
院系設置
8個二級學院,35個系(院)、中心 [10] 
校    訓
明德求是,日新自強
校慶日
12月20日
地    址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學苑大道1088號
院校代碼
14325

南方科技大學辦學歷史

南方科技大學籌建時期

2007年3月,在深圳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決定籌建南方科技大學。4月,深圳市政府組建南方科技大學籌建工作辦公室,開展籌建前期工作。6月,深圳市政府首次向廣東省提交籌建南方科技大學申請。
2008年3月,深圳市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關於成立南方科技大學籌備辦的通知》,籌備辦負責學校批准設立和招生辦學前的各項籌備工作。
南方科技大學
2009年1月,深圳市政府通過了南方科技大學校園規劃實施方案;同年4月,深圳市有關部門明確南方科技大學選址南山區西麗塘朗山片區;同年6月,深圳市委常委會議同意聘任朱清時院士為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
201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全面接收原南開大學深圳金融工程學院作為啓動校區;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學校園建設項目首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向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教育部關於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的通知》,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學校代碼為14325,籌建期為三年。根據報送教育部的《深圳市籌建南方科技大學論證報告(辦學方案)》,南方科技大學將主要借鑑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辦學經驗,力爭通過15年左右的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學。 [50] 

南方科技大學正式辦學

2011年2月,南方科技大學正式開學,首屆45名教改實驗班的學生入校就讀;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學致仁書院舉行揭牌儀式。
201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學;同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南方科技大學2012年本科招生試點方案的批覆》正式下達,同意南方科技大學按照“6+3+1”模式進行招生。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2012年開學典禮在啓動校區行政樓前廣場舉行。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2013年7月,南方科技大學開始遷入新校區;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學新校園啓用儀式暨2013年開學典禮舉行;10月,南方科技大學舉行黨員幹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南方科技大學委員會和南方科技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撤銷中國共產黨南方科技大學(籌)臨時委員會。
2014年7月,8所深圳市高校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簽字儀式,聯合倡議發起成立“深圳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
2015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團委成立;同年6月,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南方科技大學數學系相繼成立;同年9月,正式進入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行列;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2016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成立;同年4月,獲得學士學位授予單位資格;同年8月,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成立。
2017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成立;同年8月,入選2017年新增研究生推免高校。
2018年5月10日,學校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11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揭牌。
2019年1月,南科大—麻省理工機械工程教育科研中心揭牌;同年4月,南方科技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系正式成立;同年5月,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同年9月,校園建設工程(二期)項目四標段竣工完成;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正式成立。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2020年10月,校園建設二期工程部分項目正式竣工,南科大工學院、南科大中心、學術交流中心、人文社科學院及南科大會議中心正式啓用;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揭牌成立。
2021年9月,校園建設二期工程項目全面竣工;同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學倫敦國王學院醫學院獲批設立;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南方科技大學及數學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同年6月,第三科研樓開始樁基礎施工,校園建設三期工程正式啓動。 [2] 
2023年6月,據證券時報,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為雲等28家機構單位發起成立前海顛覆性技術創新聯盟。 [44]  9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名單。 [46] 
南方科技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2023年9月20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舉行主校門啓用儀式 [48]  ;10月,發起成立大灣區顯微科學與技聯盟 [49] 
南方科技大學主校門啓用 南方科技大學主校門啓用 [48]

南方科技大學辦學條件

南方科技大學院系專業

據2023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八大學院,建成33個院系及若干中心,開設37個本科專業。 [10] 
院系專業
二級學院
系(院)、中心
專業設置
理學院
數學系
金融數學、數學與應用數學
物理系
物理學、應用物理學
化學系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統計與數據科學系
工學院
工學院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
理論與應用力學、航空航天工程
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機械工程、機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自動化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與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系
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深港微電子學院
系統設計與智能製造學院
商學院
金融系
金融學、金融工程
信息系統與管理工程系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系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
系統生物學系
-
化學生物學系
基礎免疫與微生物學系
神經生物學系
醫學院
醫學神經科學系
-
藥理學系
人類細胞生物和遺傳學系
公共衞生及應急管理學院
生物化學系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人文科學中心
-
社會科學中心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語言中心
藝術中心
未來教育研究中心
創新創業學院
-
-
創新創意設計學院
-
-
體育中心
-
-
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中心
-
- [10] 
  • 附屬醫院
附屬醫院
醫院類別
醫院名稱
直屬附屬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醫院(建設中) [21] 
合作共建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鹽田醫院(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 [22] 
非直屬附屬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附屬精神衞生中心(深圳市康寧醫院 [23] 
臨牀教學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臨牀教學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
南方科技大學臨牀教學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教學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
南方科技大學臨牀教學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24] 

南方科技大學師資力量

據2023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南方科技大學已簽約引進教師1426人,包括院士60人(簽約引進與自主培養全職院士44人),國際會士68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41人,“國家特支計劃”專家2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9人。教學科研系列教師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師資隊伍中高層次人才佔比約65%。 [45]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
姓名
類別
職務
所在院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校長、講席教授
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數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代理副校長、講席教授
醫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數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系主任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副校長、理學院院長、科研部部長、講席教授
校領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院長、生物系講席教授
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數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化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化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院長兼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
工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創新材料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系統設計與智能製造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長期訪問傑出教授
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訪問傑出教授
化學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訪問傑出教授
未來網絡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訪問傑出教授
化學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訪問傑出教授
生物系
Efim Zelmanov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任、數學系講席教授
深圳國際數學中心(傑曼諾夫數學中心)(籌)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代理副校長、講席教授
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化學系
國際院士
姓名
類別
職務
所在院系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講席教授
化學系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Joseph Sifakis
圖靈獎得主、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歐洲科學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兼副院長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Georgios Theodoropoulos
世界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系主任、講席教授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日本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歐洲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系統設計與智能製造學院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生物醫學工程系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講席教授
系統設計與智能製造學院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
“ASME 機械設計終身成就獎”得主
講席教授
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歐洲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理學院副院長、講席教授
化學系
歐洲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歐洲科學院院士
講席教授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實驗動物中心主任、生物化學系教授
醫學院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教授
系統設計與智能製造學院
美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傑出訪問教授
生物系
Efim Zelmanov
菲爾茨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外籍院士
主任、數學系講席教授
深圳國際數學中心(傑曼諾夫數學中心)(籌)
Lars Ivar Samuelson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傑出訪問教授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Didier Sornette
瑞士工程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院士
訪問講席教授、風險分析預測與管控研究院聯合院長
商學院
Vyacheslav Futorny
巴西科學院院士
數學系講席教授
深圳國際數學中心(傑曼諾夫數學中心)(籌)
美國科學院院士
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
生命科學學院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講席教授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研究教授
創新創業學院
[47] 
部分國際會士
姓名
類別
薛其坤
陳十一
單肖文
王連平
夏克青
俞大鵬
張文清
王鵬
汪宏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姚新
史玉回
沈平
劉國平
劉德榮
戴建生
王連平
袁鴻雁
趙天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部分)
姓名
所在院系
入選時間
陳曉非
地球及空間科學系
1996年
馮軍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6年
薛其坤
物理系
1997年
馬大為
化學系
1997年
夏志宏
數學系
1998年
王太宏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1999年
張緒穆
化學系
2000年
俞大鵬
物理系
2000年
餘錫平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2000年
陳永順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2002年
張劍鋒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2002年
方紅衞
校領導
2003年
董金堂
醫學系
2004年、2007年
李雋
化學系
2004年
郭紅衞
生物系
2006年
鄭春苗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6年
宋學軍
醫學院
2006年
陳斌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2006年
張東曉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7年
湯濤
數學系
2007年
李仲飛
金融系
2008年
夏海平
化學系
2009年
張文清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2009年
蔣興宇
生物醫學工程系
2010年
汪宏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2010年
李海龍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0年
劉青松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2010年
姚新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2011年
吳聯生
金融系
2011年
徐明華
化學系
2013年
劉俊國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6年
吳德成
生物醫學工程系
2017年
譚斌
化學系
2018年
盧海舟
物理系
2019年
劉心元
化學系
2020年
張政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2020年
田瑞軍
化學系
2021年
蔣偉
化學系
2021年
趙天壽
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
黃躍生
醫學院
-
李闖創
化學系
2022年
何鳳
化學系
2022年 [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姓名
所在院系
入選時間
傅宗玫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2年
吳長鋒
生物醫學工程系
2012年
李闖創
化學系
2015年
張作泰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5年
鄭一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6年
梁海華
醫學院
2016年
劉心元
化學系
2017年
杜嘉木
生物系
2017年
蔣偉
化學系
2018年
梁超
生物系
2019年
張振國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2019年
奚磊
生物醫學工程系
2020年
王陽剛
化學系
2020年
任恆鑫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2020年
曹惠玲
醫學院
2020年
祝淵
深港微電子學院
2021年
鄭鋒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2021年
王愷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2021年
王俊堅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1年
任富增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2021年
生物系
2021年
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2021年
何川
化學系
2021年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2021年
龔欣
生物系
2021年
張進
數學系
2022年
楊烽
化學系
2022年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2022年 [20]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部分)
姓名
所在院系
入選時間
裴國獻
醫學院
1996年
顧東風
醫學院
2004年
唐勇
化學系
2004年
張劍鋒
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2006年
餘錫平
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2007年
張文清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2010年
張健
醫學院
2013年
李鳳亮
人文科學中心
2015年
黃躍生
醫學院 [19] 
-
省部級教學團隊: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實驗教學團隊(省級)等

南方科技大學學科建設

據2023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獲批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3]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學科1個,省級一流學科9個;有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2]  [14] 
學科建設成果
學位類別
學科名稱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數學 [7]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力學、化學、地球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8]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材料與化工、金融、電子信息、機械、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臨牀醫學 [8]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地球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8] 
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
免疫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臨牀醫學、環境生態學、物理學 [2]  [3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物理學
數學
生物學
力學

南方科技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有9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4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有省部級實驗教學中心7個,省部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獲批省級以上一流課程14門。 [14]  [36]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專業
化學
生物科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數學與應用數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25] 
物理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理論與應用力學



省級一流專業
環境科學與工程
通信工程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機械工程 [25] 


省部級實驗教學中心
南方科技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
南方科技大學數字化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心(省級)
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省級)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 [32-33]  [35] 


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名稱
類型
材料學綜合實驗
線下 [34] 
有機化學實驗
線下 [34] 
分子生物學
線下 [34] 
普通生物學實驗
線下 [34] 
量子力學
線下 [37] 
CAD與工程製圖
線上線下混合式 [37] 
基礎物理實驗
線上線下混合式 [37] 
病理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 [37] 
線性代數
線上線下混合式 [37] 
集成電路工藝原理
線上線下混合式 [37] 
形勢與政策:“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系列專題
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37] 
  • 教學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 [36] 
2020-2021學年,學校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學校教師主持建設的省部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10項,建設經費80萬元。 [14] 
省級教學成果獎
項目名稱
獲獎時間
獲獎等級
不唯高考、聚焦能力、關注過程——南方科技大學綜合評價錄取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20年
2019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通信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2020年
2019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38] 
三維貫通融合的本科工程實踐教學探索
2021年
2021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39] 
  • 學生成績
2020-2021學年,學校本科生在SCI、El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多篇論文,期刊包括《物理評論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ANGEW》《Macromolecules》 等;多次獲得包括美國大學物理競賽金獎、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金牌、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卓越獎和優秀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金融精英挑戰杯一等獎等獎項。 [14] 

南方科技大學社會評價

2021年9月2日,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發佈,南方科技大學位列第162位,在中國內地高校排名第9位。 [30] 
2022年2月15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2022年度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Young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南方科技大學位居全球第13位,中國內地第1位。 [29] 

南方科技大學學術研究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底,南方科技大學共獲批建設各級各類科研平台106個(自然科學類99個,人文社科類7個),包括3個國家級科研平台、34個省部級科研平台、69個市級科研平台。在校級科研機構20個,其中格拉布斯研究院、傑曼諾夫數學中心、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為深圳市批覆建設的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為深圳市批覆建設的十大基礎研究機構。 [4] 
國家級科研平台
平台類別
平台名稱
時間
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深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2020年 [13] 
省部級科研平台
平台類別
平台名稱
時間
理工科類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未來通信集成電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能量轉換與存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9年
生態環境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重點實驗室
2018年
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光熱電能源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
2019年
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數據驅動下的流體力學與工程應用聯合實驗室
2020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細胞微環境與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2017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復重點實驗室
2017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電驅動力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
2018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計算科學與新材料設計重點實驗室
2019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湍流基礎研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2019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量子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2019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催化化學重點實驗室
2020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類腦智能計算重點實驗室
2020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信息功能氧化物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2021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地球物理高精度成像技術重點實驗室
2022年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先進生物材料重點實驗室
2022年
廣東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大灣區濱海大氣環境與氣候背景站
2022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量子點先進顯示與照明重點實驗室
2018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演化智能系統實驗室
2018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先進無線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9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植物細胞工廠分子設計重點實驗室
2020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體增強與康復機器人重點實驗室
2020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太陽能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
2021年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集成電路重點實驗室
2021年
粵港澳高校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微納製造技術高校聯合實驗室
2021年
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
廣東省三維集成工程研究中心
2021年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GaN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地下水污染防控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
廣東省海洋實驗室深圳分部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深圳分部
2019年
人文社科類
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
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2021年 [13] 
市級科研平台
平台類別
平台名稱
時間
理工科類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2014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2014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第三代半導體器件重點實驗室
2014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熱電材料重點實驗室
2014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有機半導體印刷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2015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
2015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氫能重點實驗室
2016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全光譜發電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2016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管理重點實驗室
2016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電機直驅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6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量子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2017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計算智能重點實驗室
2017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高機能材料增材製造重點實驗室
2017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量子點先進顯示與照明重點實驗室
2018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航空航天覆雜流動重點實驗室
2018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固態電池研發重點實驗室
2018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海洋地球古菌組學重點實驗室
2018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新型量子功能材料和器件重點實驗室
2019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小分子藥物發現與合成重點實驗室
2019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深遠海油氣勘探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9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仿生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
2021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基因調控與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2021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組建
深圳市智能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2021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深圳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2020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深圳材料界面科學與工程應用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2020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深圳能源化學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2020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深圳市機器人感知與智能重點實驗室(籌)
2021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深圳市心血管健康與精準醫學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2021年
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啓動
深圳市跨尺度製造力學重點實驗
2021年
深圳市工程實驗室
深圳電磁無創醫學檢測工程實驗室
2015年
深圳市工程實驗室
深圳航空發動機3D打印粉材工程實驗室
2016年
深圳市工程實驗室
深圳海底地震儀設備與技術工程實驗室
2016年
深圳市工程實驗室
深圳車用燃料電池電堆工程實驗室
2017年
深圳市工程實驗室
深圳環境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工程實驗室
2018年
深圳市工程實驗室
深圳物聯網智能信息處理工程實驗室
2018年
深圳市工程研究中心
深圳前沿材料高壓制備工程研究中心
2018年
深圳市工程研究中心
深圳新型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2018年
深圳市工程研究中心
深圳柔性太陽能電池研發工程研究中心
2018年
深圳市工程研究中心
深圳無人飛行器設計與導航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深圳市工程研究中心
深圳低質煤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
2019年
基礎研究機構
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2017年
諾獎實驗室
2017年
諾獎實驗室
傑曼諾夫數學中心
2019年
諾獎實驗室
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
2019年
產業鏈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海底資源勘探與地震觀測設備共享服務平台
2020年
深圳市創新創業基地
深圳市創新創業基地
2020年
創新機構組建
南山區新型非易失性存儲器重點實驗室
2015年
創新機構組建
射頻與微波通信產學研合作重點實驗室
2015年
人文社科類
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方科技大學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
2018年
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方科技大學智能管理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2019年
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2019年
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人文與創新文化研究中心
2021年 [13] 
校級科研公共服務平台
科學與工程計算中心
實驗動物中心
冷凍電鏡中心
公共分析測試中心 [4]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成果

據2023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2022年,學校獲得的競爭性項目1276項,獲批科研經費逾17億元;學校教師教師發表學術論文6515篇,其中SCI論文4845篇,在Nature、Science、Cell期刊上發表19篇(其中13篇一作/通訊作者單位)。
縱向科研項目方面,全年共獲批項目949項,總經費超過14億元,國家級重點項目獲批數量大幅增長,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1項,科技部項目80項;“大文科”研究快速發展,文科及軟科學項目總經費突破500萬元,首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單列項目和深圳市軟科學重點項目;平台建設穩步提升,新增國家級平台1項,省級平台7項,市級平台17項。
橫向科技項目方面,全年共獲批橫向項目327項,總經費逾3億元。
科研論文和專利申請方面,全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6515篇,其中SCI收錄4845篇,申請專利981件,授權568項。2022年自然指數顯示,南科大位列全球大學25名,中國大學第12位,自然指數加權論文值為287.33。
科研獎勵方面,學校教師全年獲各級各類獎勵72項,其中政府類獎勵16項,社會力量獎勵34項,國外科技獎勵22項。 [4] 

南方科技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6月,南方科技大學圖書館有中外文紙質圖書總量達到268997冊(中文199421冊,外文69576冊)、中文報刊68種、外文報刊31種;各類中外文數據庫129個(中文30個,外文99個),包含電子圖書575570冊、電子期刊81321種,涵蓋了學校教學科研和通識教育所需要的各方面文獻信息資源。同時,藉助CALISNSTL深圳文獻港等服務平台,南方科技大學師生可以利用中國國內和深圳本地各種文獻,實現資源共享。 [5] 
  • 學術期刊
《Sustainable Horizons》(簡稱SH,《可持續視野》)創刊於2021年10月31日,是由南方科技大學主辦的國際開源英文學術期刊,旨在通過發表和討論新穎的原創研究、評論和觀點,研究有助於人類和地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政策與理念,整合跨學科知識體系,並將最前沿信息傳達給公眾與決策者。 [40] 
南方科技大學圖書館

南方科技大學學術交流

2022年11月,學校承辦2022年IEEE第十八屆亞太電路與系統會議; [28]  同年12月,學校主辦第15屆FRP增強混凝土結構國際會議(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簡稱FRPRCS-15)暨第8屆2022亞太FRP結構會議(The 8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FRP in Structures,簡稱APFIS-2022)。 [27]  2023年1月,學校承辦第五屆中國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大會(The 5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PRCV 2022)。 [26] 

南方科技大學合作交流

據2023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南方科技大學與深圳市南山區、福田區、坪山區等人民政府,與青海師範大學雲南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普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牛津大學伯明翰大學滑鐵盧大學多倫多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柏林自由大學東北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中國國內外高校,與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華為佳兆業集團等多家企業開展合作。 [15-16] 

南方科技大學文化傳統

南方科技大學形象標識

  • 校徽
校徽的核心部分是一把火炬,源於正負電子對撞機示意圖,寓意南方科技大學在科技領域源源不竭的創新動力,也象徵了南科大在教育界的使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
下方的火炬台造型巧妙地融入了英文字母U和T,至此,學校英文縮寫“SUST”的起首字母均得以在標識中完整體現。
整個標識自然和諧,端莊沉穩,既有其獨特的科技屬性,又準確地傳達出學校的精神理念和探索先行的使命擔當。 [11] 
校徽 校徽

南方科技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明德求是,日新自強
釋義:
明德樹人、求是治學、日新立校、自強報國,共同構成了南科大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核心精神內涵。“明德求是”是南科人的精神底色,“日新自強”是南科人的實踐取向,二者構成認識與實踐、思想與行動的有機統一,彰顯了個人修為、大學追求與報國擔當。
校訓標識 校訓標識
“明德”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國傳統教育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作為新時代新大學,南科大堅持立德樹人,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時代新人。“明德”也寓意南科大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把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校訓校風傳承。“明德”是中國古代對教育、對人才的最有智慧的理解,是中國育人觀念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故放校訓第一。
“求是”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求是”是追求真理、探求知識的態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馬克思主義最好的結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南科大將求是精神落實到辦學治校各個方面、尤其是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實現學校的持續高水平發展。放在校訓第二,代表知識追求與科學精神。
校訓標識 校訓標識
“日新”出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為一所新時代新大學,南科大肩負着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使命,以創新立校,以改革興校。“日新”是包括全體師生和廣大校友在內的全體南科人極具共識的價值認同,是南科人自我生長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桅杆。放在校訓第三,意在彰顯南科大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的立校之本和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
“自強”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包含三方面的意思:自尊、自立、自信,既是個人發展的必備品質和強大動力,也是一種能力塑造,是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能力,是國家舉國體制的能力,也是新時代民族精神的體現。作為一所以“科技”命名的大學,南科大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崇高使命,在關鍵科學問題上實現重大突破,實現更多從重大原創性發現到顛覆性技術發展的完全自主創新,擔當起科技強國的重擔。放到校訓第四,具有時代特徵與信仰追求。 [12] 
  • 校慶日
學校的校慶日是每年的12月20日。 [9] 

南方科技大學社團文化

據2023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南方科技大學有學生社團100餘個,覆蓋文藝體育、創業實踐、科技創新等活動方向,其中學術科學類14個,創新創業類1個,文化體育類68個,志願公益4個,思想政治類1個,自律互助類1個,以及其他類社團8個。 [17] 
文化活動

南方科技大學學校領導

南方科技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
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察專員
黨委常委、副校長兼教務長
秘書長、黨政辦公室主任
代理副校長
黨委常委、組織統戰部部長
史江紅
參考資料: [52] 

南方科技大學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期
2011年7月—2014年1月
2014年1月—2016年5月
2016年6月—2021年7月 [6] 
2021年7月—2023年 [43] 
歷任校長
姓名
任期
2009年9月2日—2014年9月1日
2015年1月—2020年11月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