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建軍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鎖定
李建軍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寶雞師範學院數學系學習;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廈門大學自然辯證法研究所讀碩士,獲哲學碩士學位;1988年7月-1997年9月,先後在寶雞師範學院(後改名為寶雞文理學院)社科部、政法系工作;1990年,曾在寶雞經濟技術扶貧協會掛職鍛鍊一年;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攻讀科技哲學與政策分析方面的博士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 [1] 
中文名
李建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學歷
哲學博士
專業方向
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技術創新管理與科技政策分析;
學術代表作
產學聯合創新:高技術產業發展之路
職    稱
教授

李建軍人物經歷

2000年7月-至今,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管理科學系任教,2000年10月,被任命為管理科學系副主任;
2001年10月,被聘任為管理科學系副教授,同年11月,被聘任為校圖書情報委員。
2003年9月,擔任科學技術哲學碩士生導師。
2006年12月,被聘為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2007年5月,當選為北京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李建軍主講課程

李建軍本科教學

科技政策分析,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科學方法(科技管理專業必修課)等。

李建軍研究生教學

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科學原理與方法(科技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和選修課)、創新思維研究;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博士生的政治理論課)。

李建軍研究方向

1.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技術創新管理與科技政策分析;
2.農業科技管理與發展戰略研究、植物品種權保護等;
3.創新思維與創新教育研究。

李建軍主要貢獻

李建軍課題項目

1.農村發展科技戰略研究,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第二課題主持人,2006;
2.東北三省專利資產/無形資產狀況調查和政策創新研究,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參加人,子課題負責人,2006;
3.技術轉移趨勢研究,市科委軟科學處,課題主持人,2005;
4.專利產業化戰略與政策研究,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參加人,子課題負責人,2005;
5.“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狀況調研與國際比較研究”,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聯合主持人,主要負責“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狀況與農民利益”子課題研究,2005;
6.“農業科技跨越戰略研究”,農業部科教司,主要參加人,負責撰寫“我國農業科技跨越能力現狀分析”部分,2004。
7.農業科研基地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調研與評價,農業部948工程辦公室,主要參加人,課題報告主筆人,2003。
8.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研究,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課題報告主筆人,2003。
9.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的運作機制調研,北京市創業孵育協會,課題組專家,2003、2004年分別負責撰寫專業孵化器、綜合孵化器調研報告。
10.北京市科技政策體系研究,北京市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要參加人,撰寫“北京市科技政策評價:體系化的觀點”部分,2003。
11. 科技社團協同參與決策諮詢的機制研究,北京市科協,2016-2017
12. 著名科學家科學道德和風範研究,北京市科協,2014-2015
13. 生命倫理學語境中的人類尊嚴(Human dignity in the context of bioethics: West and China),荷蘭科學基金中國交流項目(KNAW China Exchange Programme),2012-2015
14. 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研究,北京市科協,2011-2012
15. 首都科技社團國際化戰略研究,北京市科協,2010-2011
16. 生物技術應用研究的社會規制問題,中國科協調宣部,2010-2012.
17. 轉基因農業技術創新的倫理問題與社會規制,國家社科基金,2010-2012
18. 北京市創新性鄉鎮發展現狀調研,北京市科委農村中心、中科院政策所,2007-2008
19. 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的社會價值研究,國家知識產權局,2007-2008
20. 2020年農業創新型科技人才需求預測研究,中國工程院,2008-2009 [2] 

李建軍論文期刊

1.農民科技信息協會對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補充作用, 2006年第1期,王紅、李建軍、倪景濤,農業科技管理
2.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產品屬性及其發展對策,南方農村,2005年第5期,劉君,李建軍。
3.科學形相:在功利化與非功利化之間,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年2期。
4.中國科學技術體制建設的歷程及其“路徑依賴性”,湖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5.創新思維與可能性哲學,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6.荷蘭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啓示,學術論壇,2005年第10期,倪景濤、李建軍。
7.美日兩國的專利戰略與專利制度創新,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5年增刊/知識產權專刊。
8.北京高新技術產業政策體系建設的歷史及其特點,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9.關於我國科學行政體制改革的設想,思想理論內參,第40期,2004年12月15日,第2作者。
10.農民利用科技致富狀況的實證調查報告,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1.自然辯證法教學體系中的兩個問題,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年第3期。
12.“李約瑟問題”與“諾貝爾現象”,科技導報,2003年第5期。
13.永遠放射着光輝的人才培養平台,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25週年紀念專欄,2003年第5期。
14.硅谷產學創新系統及其集羣效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管理科學》2004年第2期全文複印。
15.關於規範“知識經濟”的前提條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2003年第4期全文複印。
16.“三個代表”與我們黨的當代發展觀,獲得北京市2002年“黨的十六大精神與首都現代化建設實踐”優秀論文獎,收入“黨的十六大精神與首都現代化建設實踐”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6。
17.電力行業中的政府管制(譯文),社會經濟體制比較,2003年第2期。
18.創造可持續的高技術企業發展生態系統(譯文),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6期。
19.影響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科學價值觀,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科學技術哲學》2001年第2期全文複印。
20.推銷硅谷:弗特曼的地區優勢模型(譯文),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1期、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科學技術哲學》B2 2000年第5期全文複印。
21.鑄造斯坦福大學和硅谷輝煌的雙贏體制,現代教育報(國際教育),2001年8月24日。
22.社羣網絡:硅谷創新的青春泉,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科學技術哲學》B22000年第8期全文複印。
23.關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哲學思考,哲學動態,1998年第11期。《新華文摘》1999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科學技術哲學》1999年第2期全文轉載。
24. 李建軍、程宇,論催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濟繁榮的社會條件,《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25.李建軍,農業倫理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倫理學研究》,2015年第1期。
26.廖成東、李建軍,莫里爾法案對美國國家農業創新體系建設的影響,《科學管理研究》,2015年第2期。
27. 李建軍、袁明敏,德國綠色能源城鎮建設:思路、策略與經驗,《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28.李建軍,拳拳寸草心,圖報三春暉——讀任繼周院士的《草業瑣談》,《綠葉》,2015年第1-2期。
29.李建軍,生態債務:我們對他者的社會責任——《全球變暖和國家財富:誰欠了誰》讀後,《綠葉》,2015年第9期。
30.李建軍、劉新娟,謹慎推廣“轉基因水稻”,《綠葉》,2014年第5期。
31.李建軍,環境治理的競爭性話語和基本策略,《綠葉》,2014年第10期。
32. 李建軍,發展農業技術經紀人,實現協同創新,《中國農村科技》,2014年第19期。
33. 劉新娟、李建軍,食品科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及其防範機制,《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年第8期。
34. 李建軍、袁明敏,技術時代我們如何養活自己——《追問膳食:食品哲學與倫理學》評述,《科學與社會》,2014年第3期。
35. 邱密、李建軍,農業創新經紀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系統性中介,《自然辯證法通訊》,2014年第6期。
36. 邱密、李建軍,荷蘭Rondeel協同創新主體及機制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年第15期。
37. 李建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38. 李建軍、唐冠男,阿希洛馬會議:以預警性思考應對重組DNA技術潛在風險,《科學與社會》,2013年第2期。
39. 趙冰、李建軍,“準吃不準種”背後的利益訴求,《綠葉》,2013年12期。
李建軍、張文霞,中國生物科技倫理制度建設及政策建議,《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6期。
40. 吳昊、李建軍,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和規制原則,《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年第2期。
41. 李苗、李建軍,UNICA引領巴西甘蔗乙醇產業做大做強的主要舉措,《農業科技管理》,2013年第2期。
42. 李建軍,科學主義與高技術時代的社會危機治理,《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年第5期。
43. 李建軍,中國推進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可能面對的不確定性,《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年第5期。
44. 李建軍,關於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辯論:相關的倫理與公共治理問題,《科學學研究》,2012年第8期。
45. 黃曉行、李建軍,關於動物道德地位的倫理辯護,《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年第6期。
46. 李建軍、滕菲、黃曉行,“綠色革命之父諾曼·布勞格”,《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年第3期。
47. 滕菲、李建軍,人獸嵌雜合體創造和應用研究中的倫理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第3期。
48. 李建軍、唐冠男,“兩岸青年科技工作者生物技術倫理與社會規制論壇”綜述,《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第10期。
49. 李建軍,核電產業:亟需引入預警原則和社會評價機制,《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50. 雷凌湘、李建軍,現代生物科學技術革命的方法論特徵,《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10年第1期。
51. 李建軍、雷凌湘,動物生物技術研究倫理學的前沿進展,《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第1期。
52. 李建軍,首都聚合開發高端產業創新人才的政策建議,《北京科協》,2010年第7期。
53. 李建軍,創新經濟呼喚中國教育變革,《科學中國人》,2010年第7期。
54. 武彥、李建軍,日本職務發明利益補償機制的創新理念和保障機制,《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年第2期。
55. 武彥、李建軍,日本學者眼中的中國科學和技術政策,《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7期。
56. 李建軍,付費出版學術專著與發表學術論文的社會後果,《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年第6期。
57. 李建軍,現代社會治理危機及其化解策略,《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
58. 楊善友、李建軍,生物質能產業創新的趨勢和特點,《中國科技論壇》,2009年第4期。
59. 李建軍,自然辯證法事業常青的精神動力和發展機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年第10期。
60. 李建軍,研究性學習: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和實現機制,《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61. 李建軍、王鴻生等,北京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政策建議-“創新型城市與科技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綜述,《北京科協》,2009年第2期。
62. 李建軍,技術創新的負外部性及其緩衝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63. 嚴加偉、李建軍,轉基因農作物的多重價值及其產業化風險,《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年第1期。
64. 李建軍、王鴻生,科技社團評價的總體思路和關鍵性指標,《學會》,2008年第6期。
65. 祁鳴、李建軍,NASSCOM在印度軟件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中國科技論壇》,2007年第10期。
66. 石靜遠、李建軍,我國科技法律體系建設的創新思路,《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67. 李建軍,美國先進技術計劃(ATP)的設計理念和運行機制創新,《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年第6期。
68. 李建軍,生態農業呼喚中國轉型,《高科技與產業化》,2007年第9期。
69. 李建軍,現代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同步並舉的歷史經驗和發展戰略,《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70. 李建軍,專家資源多樣化的價值開發機制,《科學時報·大講堂》,2007年11月27日。
71. 李建軍,基於產業集成創新的中國經濟現代化戰略,《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國民經濟管理》,2007年第4期。 [2] 
英文論文:
1. Li Jianjun.2013. Heavy fog and smog in Beijing: a watershed towards a green future. Public Reason,5(2):3-10
2. Franck L.B. Meijboom,Li Jianjun.2016.Animal Dignity: a common road or a long and winding road to confusion? edited by D. Marcus, Human Dignity in Philosophy and Applied Ethics – China and the West, forthcoming.
3. Zhao Bin, Li Jianjun.2015.Et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rocess of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In: Food Security and Food Safet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APSAFE2013, Eds. Soraj Hongladarom (Springer), 167-175. [2] 

李建軍書籍著作

1.產學聯合創新:高技術產業發展之路,山東科技出版社,2005.5。
2.企業文化與制度創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1。
3.自然辯證法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編者,2004.10。
4.產學創新的平台:從硅谷到中關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5。
5.創造發明學導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
6.院牆推倒之後:大學高科技產業化,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編著,2000.5。
7.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與道德抉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著,2000。
8.創造與思維,素質教育視點(下冊),陝西人民出版社,合著,1997。
9.模糊思維,三秦出版社,合著,1994。
10.復關:能取天下財富,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合作主編,1993。
11. 李建軍、周津春,編著,《科學技術與農村發展政策》(教材),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年。
12. 李建軍、劉平,主編,《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教材),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 李建軍等編著,《著名科學家科研誠信和學術風範故事彙編》(教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14. 李建軍等編著,《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簡明讀本》(教材),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15. 米歇爾·科爾薩斯著,《追問膳食:食品哲學與倫理學(Before Dinner: Philosophy and Ethics of Food)》,李建軍、李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16. 馬庫斯·杜威爾,《生命倫理學:理論、方法和領域(Bioethics: Theories, Methods and Domains)》,李建軍、袁明敏譯,社科文獻出版社將於2016年出版。
17. 王玉民、馬維野主編,劉海波、李建軍副主編,《專利商用化的策略與運用》,科學出版社,2007年。 [2] 

李建軍獲獎記錄

1.2005年9月,《創造發明學導引》獲中國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2003年10月,北京市2002年“黨的十六大精神與首都現代化建設實踐”優秀論文獎;
3.2001年12月博士論文《硅谷模式及其產學創新制》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3、1999年12月,獲中國人民大學1998-1999年學年研究生優秀學生;
4、1997年4月,論文《中國思想史的兩個基本問題》獲陝西省哲學優秀成果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