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建昌

(朝鮮近代文學家)

鎖定
李建昌(이건창,1852年—1898年),字鳳朝、鳳藻,號澹寧、寧齋,朝鮮王朝後期大臣、文學家,本貫全州,是朝鮮定宗之子德泉君李厚生的後裔。與黃玹金澤榮合稱“韓末三才”,加上姜瑋為韓末四大家。著有《明美堂集》《黨議通略》。
別    名
松悦(乳名)
鳳朝、鳳藻
澹寧、寧齋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朝鮮開城
出生日期
1852年
逝世日期
1898年
主要成就
彈劾大貪官趙秉式
主要作品
明美堂集
黨議通略
本    名
李建昌

李建昌人物生平

李建昌出身少論世家,其祖上李匡師為向隱居於江華霞谷的鄭齊鬥學習陽明學而舉家移居江華島,從此落户江華島,並以陽明學為傳家學問。李建昌父親李象學官至梁山郡守,祖父李是遠官至開城留守和吏曹判書,在任開城留守時,李建昌生於留守府衙,故乳名“松悦”(開城別稱松都)。 [1]  其後在江華島長大,跟隨祖父讀書,十歲就通曉儒家經典。 [10]  丙寅洋擾時,法軍佔領江華府,李是遠仰藥殉國,朝廷賜諡忠貞,並褒獎他的家族為“忠貞之門”。 [8]  法軍撤離江華島後,由於被大院君李昰應點名,十五歲的李建昌參加在江華島開設的科舉並及第。 [2] 
此後,李建昌歷任承政院假注書、注書、弘文館校理、修撰、司諫院獻納、司憲府持平等職,1874年作為冬至使書狀官出使中國,著《北遊詩草》,期間觀察到清朝衰落之狀,因此對朝鮮的國運也感到悲觀。 [5]  1877年出任忠清右道暗行御史,從一個叫全濟弘的胥吏那裏得到監司趙秉式貪污的證據並彈劾,被趙秉式的保護傘閔奎鎬陷害,1878年流放平安道碧潼郡,因他與另一閔妃集團要員閔泳翊交好,所以翌年就在閔泳翊的援救下被赦免。但朝鮮高宗聽信閔奎鎬之言,認為是李建昌家族(祖上李真儒)與趙秉式家族(祖上趙泰採)在朝鮮景宗時的“辛壬獄事”中所結下的世仇而導致李建昌挾私報復,又認為李建昌“矯激”,故再無重用他的意思。 [3-4]  [6] 
其後李鴻章黃遵憲等勸導朝鮮與西方列強建交通商,高宗有意接納,但李建昌提出異議,由此更被高宗疏遠。 [7]  壬午兵變時,大院君起用他為告訃副使,準備出使清朝告閔妃之喪,但還未成行,兵變就平息了。其後李建昌出任京畿道暗行御史,1884年任司諫院大司諫,不久丁母憂,又丁父憂,至1891年起用為漢城府少尹,期間曾張榜禁止漢城民眾賣房子給外國人,因違反《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而引起清朝駐漢城商務委員唐紹儀抗議,但他表示“我禁我民,於約何有?”並用其他罪名來治罪賣房子給中國人的漢城市民,中方也拿他無可奈何。 [9]  1892年奉命調查咸興亂民,還朝後任承旨。1893年,東學黨舉行“斥倭洋倡義”的集會,魚允中用安撫的手段將其解散,並稱他們為“民黨”,李建昌則對東學黨主剿,並彈劾魚允中用詞不當,同時針砭時弊,被高宗流放到全羅道寶城郡
1894年甲午更張以後,李建昌被釋放,並拜為工曹參判,但李建昌稱病不赴任,住在江華島。官制改革後,高宗欲任命李建昌為法務協辦,被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阻止。1895年任宮內府特進官,亦未赴任。乙未事變後,李建昌與洪承憲、鄭元夏上疏聲討日本人殺害閔妃的罪行。1896年頒佈斷髮令,李建昌不願斷髮,遂逃往普門島,作《空谷佳人歌》以明志。俄館播遷後,高宗任命李建昌為海州觀察使,李建昌堅決拒絕,被流放古羣山島,兩個月後釋放。其後在江華島度過餘生,1898年去世。 [15] 

李建昌文學成就

李建昌在登科後,就開始學習詩文,並以“朝鮮五百年文章一家”為目標,“不屑與時人並稱”。 [11]  不過他還是與姜瑋、金澤榮黃玹等文人交遊,並與他們並稱為“韓末四大家”。金澤榮則將他列入“麗韓九大家”之一(其餘是金富軾李齊賢、張維、李植、金昌協樸趾源、洪奭周、金邁淳)。文風主要受中國宋朝的曾鞏王安石的影響。 [15] 

李建昌主要作品

李建昌著有《明美堂集》及《黨議通略》,後者是研究朝鮮王朝政治史的必讀書籍。1978年,韓國學文獻研究所將他的作品合編為《李建昌全集》(上、下兩卷)。 [15] 

李建昌歷史評價

  • 黃玹:建昌清介嫉惡,不與時俯仰,蹭蹬仕路,釋褐四十年,始階嘉善,甲午六月痛哭還鄉,不復入都,至是患風痹,卒於江華田舍,年四十七,聞者相吊。而建昌文章爾雅,與洪奭周當雁行雲。 [12] 
  • 金允植:①自幼天才穎異,時稱神童,乃長博覽羣籍,無不究研其精,下筆有風神,一洗東國弇陋之習。性孝友清介,一毫不妄取與。嘗再經繡衣,一經按核使,舉劾無所阿避,直聲動一世,間除守令、方伯及內職之顯要,輒固辭不就,退居江華舊廬,與諸弟吟誦不撤, 著書講道,欣然若忘世者,識者高其節而悲其志。今年四十七終,斯世更無斯人,嗚乎惜哉! [13]  ②玉温冰潔錦心開,表裏光明不染埃。漢殿風霜鵰鶚立,虞廷簫管鳳凰來。貧猶志薄千鍾祿,老益名高八斗才。剩馥殘膏沾後輩,巫陽招去不勝哀。 [14] 
參考資料
  • 1.    黃玹:《梅泉野錄》:建昌生於留衙,故小名曰松悦,俗稱開城曰松都。
  • 2.    黃玹:《梅泉野錄》:丙寅洋燹後,命設科於江華,雲峴屬考官曰:“李建昌若呈券,則不可不取,否者已之。”建昌時年十五,其祖甫抗節,建昌悲疚不赴,眾強之,遂中選。
  • 3.    黃玹:《梅泉野錄》:建昌之劾秉式也,上入奎鎬言,甚右秉式,欲彈章之不露也,密遣武監二隸,要中途奪其啓草,換作褒詞。建昌詗知之,間道直呈政院。上怒其沽訐,方入對時,天顏甚厲,大聲問曰:“汝年少戇騃,安知趙秉式許多事乎?”建昌惶恐對曰:“舉實按事,不得不爾。”上曰:“得無修郄乎?”蓋建昌先世與秉式家有辛壬世嫌,故奎鎬因以媒孽也。對曰:“天日在上,臣何敢乃爾?但身御史,行御史事而已。”因略陳其不法,上不答,遽命引退。自是上目建昌以矯激,無大用之意。
  • 4.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忠清監司趙秉式,巨室子也。首以進奉得寵,用外行小數,幹譽於愚民,貪殘自恣。畏建昌,請奉錢為行資,建昌卻之曰:“焉有按廉而受賂者乎?”秉式即大恐,飛謗以達於京師。時大院君閒居,其賓客多得罪於朝廷,秉式乃謂御史受大院君指,將以傾己,宰相閔奎鎬入其説,使人怵建昌曰:“禍且至矣,盍有以自解?”建昌不為聞,馳入公州營,發秉式隱贓鉅萬,星夜還以聞。近世御史有論劾,先以副本奏,俟可然後敢進,至是建昌袖白簡直入。上既微聞謗者言,而又意建昌有私憾於秉式而誣之也,召見建昌而詰責之,威音震迭,左右股慄。上曰:“凡汝所按廉,皆汝耳目之乎?抑從人聞之乎?”建昌對曰:“一道之事繁,臣且多病,實不能一一躬親。至論劾大吏,不可以不慎,臣皆審閲,然後以聞,具有文書可覆按也。”乃命他使者往驗之,悉如建昌言,秉式卒抵罪。而公州士人子有受杖於建昌者,出獄,自恚不食死,其子告建昌遂以殺人,故竄極邊。時獨一奎鎬甘心為秉式,欲置建昌於死,其餘知與不知,皆嘆息,為建昌訟。建昌以此聲聞當世,奎鎬尋亦悔之,病且死,自言以為恨。……魚允中、金玉均號為才敏,能言中外事,建昌時與之往來談辨,及倭事之殷,此諸人主時議。而戚里閔泳翊,年少有譽,為諸人所歸,諸人為泳翊言建昌可使四方,泳翊亦傾心於建昌,將引薦之,建昌之自碧潼,得赦,泳翊力也。
  • 5.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初朝廷斥倭洋主戰守,然實不得其要領,建昌以為憂,嘗曰:“中國者,外國之樞也,如入中國而善覘之,則可以知外國之情。“既入中國,則嘆曰:“吾猶不知中國之至於此也。中國如此,吾邦必隨之而已!”
  • 6.    黃玹:《梅泉野錄》:秉式之錦伯也,仗天安郡吏全濟弘為爪牙,鉅細奸贓,濟弘皆與聞。及李建昌以御史按事至,凡營吏為秉式暱比,皆逃匿不獲,無從鈎稽,建昌設計致濟弘,許以貸死,使錄簿贓,濟弘泣伏三日,曰:“吾其死矣,然今日恩貸亦不可不報。”遂條陳如貫珠,至十餘萬兩。啓既上,秉式詗知出於濟弘,常切齒罵曰:“吾殺全濟弘,死不恨矣!”數年後秉式為刑判,方赴衙開坐,路見濟弘,喝從者執之入刑曹,不問一語,大杖撲殺之,其陰毒類此。
  • 7.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李鴻章貽書於我,啖以通和之利,時人皆謂:“鴻章,中國名臣,其言可信。”建昌獨曰:“鴻章,大儈也,儈惟時勢之從而已,我無以自恃而恃鴻章,則後必為所賣。”……會金弘集自倭還,以清人黃遵憲所為朝鮮策進於上,有悉通西洋諸國之説。一日泳翊邀建昌飲,弘集及樸泳孝、洪英植等在坐,建昌心知泳翊將借諸人以拄己也,乃先面數弘集曰:“黃遵憲顯言耶蘇之教無害,而子上疏乃雲‘遵憲斥邪’,非謾而何?”弘集猶遜謝,而泳翊怫然罷酒,入言於上曰:“臣與諸人論時事,而李建昌為橫議,此人雖官卑,有文學名,此等人如此,國是不可定。”上以此愈不悦建昌。而或又謂建昌內實曉時務,特不為耳,建昌以此愈益困。
  • 8.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李建昌,字鳳朝,朝鮮恭靖王子德泉君之後也,父梁山郡守諱象學,祖吏曹判書贈領議政諡忠貞諱是遠,曾祖以上,載建昌所撰忠貞公志。上三年,洋人陷江都,忠貞公殉之,朝廷旌其門曰“忠貞之門”。
  • 9.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又言各國人買屋無紀,請禁我民之賣屋者,清員唐紹儀恚曰:“禁賣屋,非約也。”為書詰之,建昌曰:“我禁我民,於約何有?”紹儀假李鴻章言,怵政府使弛禁,建昌乃密訪賣屋者,輒加之以他罪而罪之,民不敢賣屋,而清人亦無辭以難。
  • 10.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建昌自孩提,受書於忠貞公,識字先於言語,十歲悉通三經四書。
  • 11.    李建昌:《明美堂集》卷16,〈明美堂詩文集敍傳〉:建昌自孩提,受書於忠貞公,識字先於言語,十歲悉通三經四書。……自登第,習為古詩文,嘗以朝鮮五百年文章一家自期,不屑與並時人稱。
  • 12.    黃玹.《梅泉野錄》: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227頁
  • 13.    金允植.《續陰晴史》上:國史編纂委員會,1958年:第491—492頁
  • 14.    金允植:《雲養集》卷五,〈十哀詩〉。
  • 15.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李建昌》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02-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