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富軾

鎖定
金富軾 (朝鮮語:김부식,1075年—1151年),立之雷川,本貫慶州朝鮮半島高麗王朝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他歷仕高麗肅宗高麗睿宗高麗仁宗三朝,官至門下侍中,死後諡號文烈。金富軾以平定西京叛亂(妙清之亂)而聞名,此外他所編著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歷史書籍。 [1] 
立之
雷川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出生日期
大康元年(1075年)
逝世日期
天德三年(1151年)二月初七日
主要成就
平定西京叛亂(妙清之亂);撰寫《三國史記
主要作品
《三國史記》
本    名
金富軾

金富軾人物生平

金富軾出身入仕

金富軾出身新羅王室後裔。他的曾祖父金魏英在新羅歸順高麗時,被高麗王朝任命為慶州州長,他的父親金覲官至國子祭酒、左諫議大夫。 [2]  據説金覲出使宋朝時,與同行的樸寅亮的詩文一起被刊行為《小華集》而在宋朝流傳,使高麗得到“小中華”的美稱。 [3]  金富軾兄弟五人自幼熟讀詩書,除了出家為僧的玄湛外,金富軾與其兄長富弼、富佾及弟弟富儀(富轍)皆“以文學進”,先後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並且身居要職。金富軾在高麗肅宗壽昌二年(1096年)科舉及第,補安西大都護府司錄參軍事,考滿翰林院,歷任右司諫中書舍人等職。 [4] 

金富軾不畏權貴

壬寅年(1122年)四月,高麗睿宗去世,金富軾為他起草了遺詔,並負責修《睿宗實錄》。權臣李資謙扶植自己的外孫王楷為王,是為高麗仁宗,他則以外戚的身份當政,仁州李氏一時權傾朝野。朝中以寶文閣學士鄭克永為首的部分大臣提出李資謙應上表不稱臣,理由是“不臣者三,後之父母居其一”,附和者眾。時任寶文閣待制的金富軾卻連續列舉了漢高祖之父劉太公漢獻帝岳父不其侯伏完魏元帝曹奐之父燕王曹宇等人,提出:“雖天子之父,若無尊號,則不可令人主拜也”的主張,更明言“雖父子至親禮數尚如此,況外祖乎?”顯示出非凡的膽識和學問,進而提出:“宜令上表稱臣,在王庭則行君臣之禮,宮闈之內則以家人禮相見,如此則公義私恩兩相順矣。”礙於公論,最終李資謙不得不採納了金富軾的提議,並對仁宗的使者説:“臣雖然無知,但現在看到金富軾的議論,實在是天下公論啊。沒有這個人,羣公幾乎要把老臣陷於不義的地境了!” [5] 
第二年,金富軾轉任禮部侍郎。仁宗追封李資謙的祖先,樸升中為取媚李資謙而提議應該賜教坊樂,金富軾以“涕泣豈可用樂”駁斥之。樸升中又提出以李資謙的生日為仁壽節,金富軾毫不含糊地指出“生日稱節自古所無,唐玄宗時始稱皇帝生日為千秋節,未聞人臣有稱節者”,再次展現出蔑視權貴的錚錚鐵骨。 [6] 

金富軾外交活動

影視劇中的金富軾(紫袍者) 影視劇中的金富軾(紫袍者)
此後,金富軾歷任御史大夫户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進平章事加守司空,成為朝中重臣。 [6]  金富軾在外交上也非常活躍,在天慶六年(1116年)作為使臣李資諒的書狀官入宋 [7]  ,期間所作《入宋謝差接伴表》等十五篇表文傳世。 [32]  癸卯年(1123年)作為接伴接待來弔祭睿宗的宋朝路允迪使團,使團成員徐兢為他畫了像並收錄進《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可惜圖片今已亡佚,使團臨行前金富軾代仁宗撰《謝遣使弔慰表》上給宋徽宗 [8]  丙午年(1126年),金富軾又被派到宋朝祝賀宋欽宗登極,但被宋朝阻止於明州,後來聽説發生靖康之變,便從明州回國,這是丁未年(1127年)五月的事。 [9] 
此時高麗已決意稱藩於金朝,金富軾在丙午年(1126年)撰寫了高麗第一封向金朝稱臣的《入金起居表》。 [10]  次年九月,金朝遣使來高麗“宣慶”,即宣佈俘虜宋朝徽欽二帝、另立張邦昌的消息,金富軾又撰《謝宣慶表》,稱頌金朝的“豐功偉績”。 [11]  戊申年(1128年)十二月,金朝又要求高麗上誓表,於是由金富軾代撰《誓表》,向金朝發誓效忠。 [12]  在此數月前,宋朝使者楊應誠來高麗,要求假道入金,時任知樞密院的金富軾等代表高麗拒絕了宋朝的要求。 [13] 

金富軾西京平叛

早在高麗尚未統一朝鮮半島時,高麗太祖王建就選擇原高句麗都城平壤作為開拓西北的根據地,於918年開始建設,定其為大都護府,平壤也由此而被稱為西京。高麗王朝在西京安置文武官員,設置統治機構“分司”並設御史分台加以監視。西京作為堪與國都開京相匹敵的重鎮而為高麗王朝歷代所重視。
丙午年(1126年)五月,仁宗拉攏李資謙的心腹拓俊京清除了李資謙及其黨羽;翌年仁宗借巡遊西京之際,藉助西京兩班與僧侶之力又除去了拓俊京。仁州李氏沒落後的權力真空令開京與西京兩班的矛盾日益激化。
妙清鄭知常為首的西京兩班一度得勢。甲寅年(1134年),妙清提議仁宗前往西京避災,進而提議遷都西京,但卻遭到金富軾為代表的開京兩班的堅決反對。金富軾針對妙清陰陽地理説,指出“今夏雷震西京大華宮三十餘所,若是吉地,天必不如此,避災於此,不亦左乎?”進而提出:“況今西成未收,車駕若出,必蹂禾稼,非仁民愛物之意。”在其力諫下,仁宗打消了前往西京的想法。 [14] 
在西京兩班提出的遷都西京、稱帝建元、征伐金朝等主張無法得到滿足後,乙卯年(1135年)正月,妙清一黨聚眾叛亂,自稱大為國,定年號為天開元年,並組織所謂“天遣忠義軍”佔領了西京與開京之間的要衝岊嶺(慈悲嶺)。
成為平叛軍元帥的金富軾於出兵之前果斷地誅殺了位於開京的西京兩班鄭知常、金安、白壽翰等人,先斬後奏。事後身着戎服的金富軾於天福殿接受了仁宗親授的斧鉞,取得平叛的專權。 [15] 
當時將士普遍認為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奏凱而歸,所以軍需緇重並未置辦妥當便紛紛趕來,恰逢雨雪天氣結果人馬凍餒軍心渙散,在金富軾的及時安撫之下軍心才得以安定下來。仁宗命洪彝敍、李仲孚持詔書前往西京,二人心中懼怕,磨蹭了四天好不容易到了生陽驛就再也不肯前行了。金富軾得知後,將洪彝敍囚禁於平州,將李仲孚流放到白翎鎮,並於寶山驛閲兵三日,聚眾商議平叛事宜。當時眾人都説兵貴拙速,應該倍道疾馳攻其不備,只有金富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西京眾人久欲謀反,如今想攻其不備已難以實現,而在將士有輕敵之心且軍需不足之時冒然進攻,將會有三不利——可能遇見伏兵、屯兵堅城之下而天寒地凍、兩界(指北界和東界)可能有呼應西京之人。不如引軍繞道前往敵人背後,沿途獲取軍資並安撫諸城,一面增補兵力一面休整將士,以大軍慢慢縮小包圍,而後再傳檄西京。 [16] 
金富軾沒有向西京重兵屯守的岊嶺進軍,而是採用迂迴戰術,經漣州抵達西京北方的安北大都護府(即安州市),兩界之人見大軍忽至均懼而出迎,西京被完全孤立。在金富軾大軍壓城和強大的心理戰術之下,西京人殺死妙清等人請罪投降。然而當時留在開京的重臣們卻説西京人是因為仁宗的詔諭而投降的,你金富軾身為元帥不直趨西京,領軍攀山越嶺繞遠道去安州,何來功勞?因而沒有采納金富軾善待降將的提議,致使西京人在趙匡領導下再次反叛(趙匡原任西京分司最高官職侍郎)。金富軾派錄事李德卿前往勸降,結果和仁宗先前派去的殿中侍御史金阜、內侍黃文裳一樣被殺,一直希望能儘可能減少殺戮的金富軾無奈之下只有再度起兵平叛。 [17-18] 
面對背山阻水、易守難攻的西京,金富軾一面分兵五路環城列營包圍西京(中軍屯川德部、左軍屯興福寺、右軍屯重興寺、後軍屯守大同江、前軍屯重興寺東),一面安撫四散逃避的百姓。大同江是封鎖西京的重要一環,然而上將軍李祿千不聽勸阻輕敵冒進,因潮退水淺而使戰艦擱淺,西京人順流放下十餘艘裝滿木柴和油的小船,又於江岸設伏弩放火焚舟。這一戰使屯守大同江的後軍傷亡慘重,金富軾立刻於夜間秘密調派一千士兵增援,次日黎明西京人果然前來偷襲,結果大敗而歸。如果不是金富軾及時補救,對西京的封鎖就可能被打破。這次勝利不僅斬獲甚多,也令軍心大振。 [19] 
考慮到春夏之交很可能會漲水,金富軾打算在西京城外修築小城避水,派遣士兵輪流屯田和休整。眾人都説西京人少,我們舉國興師而來,應該指日破敵,如今已經拖延了數月,居然還要築城自固,這不是示弱嗎? 金富軾答道:“城中兵食有餘,人心方固,攻之難克,不如好謀而成,何必疾戰,多殺人乎?” 於是環西京修築小城,對俘虜或投降者一律厚待之,這樣一來西京關於被俘或投降者均被處死的謊言就被揭穿了。 [19] 
此時朝中又有人提出,如今金富軾興兵數萬卻擔心一時之損而使西京遲遲不能被攻克,萬一金朝趁機而動或國內有變豈不麻煩?要求另遣重臣,“不計死傷刻日破賊,敢有逗撓者以軍法論”。仁宗將此議下達給金富軾,金富軾上奏:“北邊之警,寇賊之變,不可不虞,誠如所議。至於‘不計死傷刻日破賊’,是何不究當今之利害也?臣觀西都,天設險固,未易攻拔,況城中甲兵多而守備嚴。每壯士先登,僅至城下,未有窬城超堞者。雲梯衝車,皆無所用,童稚婦女,擲磚投瓦,猶為勁敵。設使五軍傳城而攻,不出數日,驍將鋭士,盡斃於矢石矣。賊知力屈,鼓譟而出,鋒不可當。何暇備外虞哉?今聯兵數萬,彌年不決,老臣當任其咎。然邊鄙之警,盜賊之變,不可不慮,故欲以全策勝之,不傷士卒,不挫國威耳。兵固有不期速勝者,今以宗社之靈、明主之威,妖賊負恩,行即殄滅,願以討賊付老臣,使得便宜從事,必破賊以報!”從而打消了仁宗的疑慮。 [19] 
《三國史記》 《三國史記》
金富軾的消耗戰術非常成功,西京糧盡,不得不將老弱婦女全都趕出城,留在城中的士兵也都飢餓難奈,紛紛出降。見時機成熟,金富軾在尹彥頤的建議下,命諸將起土山,“先於楊命浦山上豎柵列營,移前軍據之。……十一月諸軍就前軍屯所起土山,跨楊命浦,抵賊城西南隅,晝夜督役”。金富軾還採納僑人趙彥的建議,於土山上架設炮機,以巨石、火球令城中之人無法接近修建中的土山。第二年二月,西京人因為金富軾在城外建土山而打算在城內築重城,金富軾得知後説道:“賊雖築城何益?”在金富軾的親自督陣下,西京終於被攻破。金富軾下令:“擒賊者賞,殺降及剽掠者死!”最終趙匡等叛亂者絕望自殺,這場高麗建國以來最大的內亂被徹底平息。 [19]  仁宗大喜,厚賜金富軾,對其“不頓一戈下全城於反掌”大加讚賞,拜輸忠定難靖國功臣、檢校太保、守太尉門下侍中、判尚書吏部事、監修國史、上柱國太子太保。三年後“加檢校太師集賢殿大學士太子太師”,金富軾成為朝中元老,總攬朝政。 [20]  皇統二年(1142年),在金富軾再三上表請求之下,仁宗允許他致仕,加賜同德贊化功臣號,並下詔説:“卿年雖高,有大議論當與聞。”可見對金富軾的信賴與倚重。 [21] 

金富軾晚年去世

金富軾在告老還鄉後的第四年,即皇統五年(1145年)十二月,終於同鄭襲明、金孝忠等十人編撰出了使他名留青史的著作《三國史記》,這一年金富軾已年過七旬。高麗毅宗即位後,封金富軾為樂浪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户,食實封四百户。天德三年(1151年)二月初七,七十七歲的金富軾離開人世,諡號文烈,追贈中書令,配享仁宗廟庭。

金富軾軼事典故

金富軾名字由來

金富軾的弟弟金富儀原名金富轍,跟中國宋朝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名字耦合,據宋朝使者徐兢的私下詢問,這確實是金覲仰慕蘇軾、蘇轍兄弟而為兩個兒子取的這個名字。 [22] 

金富軾袒子惹禍

某年除夕儺禮,宮中所有人打成一片,互相玩樂,時為內侍(國王近侍,非宦官)的金富軾之子金敦中用蠟燭點燃牽龍隊正(國王侍衞)鄭仲夫的鬍鬚,鄭仲夫便揍了他一頓。金富軾偏袒兒子,請求仁宗嚴懲鄭仲夫,仁宗雖然同意,但還是放過了鄭仲夫一馬。可是鄭仲夫的心中卻跟金敦中結下樑子,在二三十年後發動武臣政變,在殺死了大量文官的同時殺死金敦中兄弟,報了燃須之仇。 [23] 

金富軾捏陰而死

金富軾與鄭知常既是政敵,也是“文敵”,據傳鄭知常曾寫下“琳宮梵語罷,天色淨琉璃”之句,金富軾非常喜歡,求鄭知常將這兩句送給他,變成自己名下的詩句,被鄭知常拒絕了。妙清之亂爆發時,鄭知常被金富軾殺死,變成了陰鬼。有一天金富軾作詩謳歌春景,寫下“柳色千絲綠,桃花萬點紅”兩句,已化為厲鬼的鄭知常突然出現,扇了金富軾一耳光,説:“千絲萬點,誰會去數?怎麼不説‘柳色絲絲綠,桃花點點紅’呢?”鄭知常走後,金富軾留下了心理陰影,後來他又去一所寺廟,在如廁時鄭知常從後面捏住金富軾的陰囊,問:“不飲酒,何面紅?”金富軾慢慢説道:“隔岸丹楓照面紅。”鄭知常捏的更緊,問:“何物皮囊子?”金富軾説:“汝父囊鐵乎?”仍不變色。鄭知常更用力地捏金富軾的陰囊,最後金富軾就死在這個廁所裏。 [24] 

金富軾個人作品

金富軾三國史記

三國史記》是金富軾奉高麗仁宗之命於皇統五年(1145年)十二月修成的史書,它模仿中國紀傳體史書,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部正式刊行的“正史”,也是朝鮮半島現存的最早史書。也是究竟是從哪一年開始修撰的還不得而知,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在仁宗朝(1122—1146年)的中晚期。金富軾為了這本著作傾注了多年心血,在編撰過程中,所參考的主要史料就有數十種之多。《三國史記》較為詳盡、系統地記載了新羅992年(公元前57—公元935年)、高句麗705年(公元前37—公元668年)、百濟678年(公元前18—公元660年)爭雄朝鮮半島的歷史。據宋代王應麟的《玉海》記載,《三國史記》在問世二十五年後就傳入中國,並被藏於秘閣,可見受重視的程度。

金富軾其他作品

金富軾除編撰《三國史記》外,還負責編修《睿宗實錄》、《仁宗實錄》,並著有二十餘卷詩文集,但其文集已亡佚,只有若干篇詩文被收錄於《東文選》中。

金富軾家族成員

  • 父親:金覲(生卒年不詳)
  • 兄弟:金富弼(生卒年不詳)、金富佾(1061年~1132年)、玄湛(金富軾之兄,出家為僧)、金富儀(原名富轍)
  • 兒子:金敦中(?~1170年)、金敦時(?~1170年,兩子均死於武臣政變

金富軾歷史評價

金富軾正面評價

金富軾是高麗王朝一等一的名臣,不僅以平定妙清之亂聞名,也因撰寫朝鮮半島歷史上現存第一部史籍《三國史記》而名垂後世。宋朝使節徐兢對他的印象是:“富軾豐貌碩體,面黑目露,然博學強識,善屬文,知古今,為其學士所信服,無能出其右者。” [22]  後世對金富軾的評價以正面為主,如一部在韓國相當流行的歷史科普書籍中對金富軾的評價是:“金富軾是高麗中期最厲害的文章家之一,其名字在中國都廣為人知,他既是學問高深、人品磊落的儒學者,又鎮壓了妙清之亂,如今我們還記得他名字的最重要理由是因為他是編著《三國史記》的人。當然金富軾的《三國史記》在有些地方受到批判,比如他的祖上是新羅人,所以對新羅的評價要好於高句麗百濟;記錄百姓生活的傳説或口語故事沒被載入;有的部分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來看待我國的歷史,等等。但《三國史記》是將我國古代歷史流傳下來的的珍貴資料,而且顯然是寫作水平非常高的書,正因為有了金富軾這樣一位卓越的文章家和學者而使其成為可能的事。” [25]  韓國政府則將金富軾指定為2001年1月應予紀念的文化人物。

金富軾負面評價

朝鮮半島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偏向否定金富軾。申採浩對金富軾的批評最具代表性,在他眼中的金富軾幾乎無異於朝鮮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金富軾平定妙清之亂,申採浩認為這是“朝鮮歷史上一千年來第一大事件”。他將金富軾視為尊崇儒家、主張事大的“華風派”(漢學派)代表、將妙清尹彥頤視為尊崇“郎”、佛兩家、主張獨立的“國風派”代表,金富軾平定西京叛亂標誌着獨立的、進取的朝鮮民族精神(“郎家”思想)被依賴的、保守的性格所取代,是朝鮮徹底淪為事大主義奴隸的起點。 [26]  就編撰《三國史記》一書而言,申採浩並不認為是金富軾的功績,反而對其橫加指責,他質疑金富軾是否具有歷史學家的資格,表示:“金文烈全無史識與史才,亦不知地理何如,不知史例何如,不知自國之可尊,不知英雄之可貴,只是收集誕妄卑劣、斷爛無稽之談合而為書,美其名曰《三國史》。史乎史乎,此等史亦史乎?” [27]  又説:“彼金氏諸人,撰出《三國事蹟》(三國史記),讚美卑劣之政策,摧折強勁之武氣。新羅文武王擊破唐兵而統一本國之功,貶以以小敵大;隋唐巨寇懷抱野心而侵犯高句麗之事,尊為中朝動兵。嗟彼拜外之僻見者,彼抹殺獨立精神者也,此乃歷史家之罪人也!” [28] 
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認為:“首次把三國曆史加以系統化、成文化的人是金富軾。他是新羅王族後孫。他為了誇耀自己家門——新羅王室的業績,編纂了《三國史記》。他站在依靠外來勢力把同族國家滅亡的事大主義集團——新羅統治集團的立場。結果,朝鮮中世紀曆史被金富軾歪曲了。” [29]  韓國前領導人朴正熙受到申採浩的影響,亦對金富軾採取負面評價,他直斥金富軾“奴顏婢膝”,並説:“金富軾對毀滅我國古代史負有責任,特別是毀滅高句麗的勇士精神和新羅的‘花郎’精神,從而損害了他被稱為最古老的人民歷史記述者的榮譽。” [30] 

金富軾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